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主與自由關系的思考

        2016-04-11 16:18:14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100089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馬 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 100089)

        ?

        民主與自由關系的思考

        馬嶺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100089)

        摘要:民主與自由關系密切,但不能等同。實行民主是為了保障自由,但其本身也需要自由的輔助。公權利比私權利距離民主更近,它本身是代議制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都不完全屬于權力、而主要屬于權利范疇。民主與自由可能和諧,也可能沖突,民主機制本身可能構成對自由和權利的壓制,還可能出現(xiàn)多數(shù)人暴政;自由有時也可能妨害民主,如對私權利的沉溺使人們對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漠不關心,而失去分寸的自由也會使民主陷入僵局。

        關鍵詞:民主;自由;公權利;私權利;代議制民主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學院

        一、民主與自由的區(qū)別

        雖然民主與自由有密切關系,但民主不是自由,自由也不是民主,民主與自由是兩個概念。民主的主體是許多人(全體或大多數(shù)),自由的主體是個人;民主是眾人為公共利益決策,如決定一項立法、決定某項公共設施的建設、決定戰(zhàn)爭與和平,自由是為自己做決定,如我是否要對某問題發(fā)表言論、是否參加某次集會、是否需要遷徙、是否信教、是否要加入某團體、報考什么樣的學校、選擇什么職業(yè)等等;民主屬于權力范疇,自由屬于權利范疇;民主姓“公”,自由姓“私”。

        達爾教授在“民主是什么”的圖示中列出了5項: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對議程的最終控制,成年人的公民資格。①[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李柏光、林猛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43頁。筆者認為,其中“有效的參與”基本屬于表達自由(讓其他成員“知道”其看法),屬于權利范疇,“投票的平等”是決定權(力),“充分的知情”屬于知情權(利),“議程的控制”是程序性權力,“成年人的公民資格”是參與民主的權利主體之條件,因此只有“投票的平等”和“對議程的最終控制”完全屬于“民主”的內(nèi)容,其余三項基本上都是民主的條件,是權利問題而非權力問題。

        二、民主與自由的聯(lián)系

        民主需要自由,自由也需要民主,實行民主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由,而民主本身又需要自由的輔助,總體上說,民主是手段,自由是目的。

        (一)民主與公權利、私權利的關系①本文將自由與權利基本混用,其實它們之間有細微的區(qū)別。在權利的五要素中,自由處于核心地位,是任何權利都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自由的比重在有的權利中多些,有的權利中少些。在公權利中自由的分量往往是非常重的,在私權利中利益的分量相對突出一些。詳見馬嶺:《憲法原理解讀》,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7頁。

        自由是一個體系,涵蓋了許多不同的自由,其中有些自由與民主關系密切,有些與民主關系疏遠,前者如選舉權、言論自由、集會自由、監(jiān)督權等,它們基本屬于公權利的范疇,后者如人身自由、勞動權、救濟權、人格權等,它們大體屬于私權利的范疇。私權利純粹是為自己的利益作決定,與公共利益基本無關,公權利雖然也是決定自己的行為,但這一行為往往與公共利益有關,如對某社會問題是否發(fā)表言論以及發(fā)表什么言論,是否要參加一次反戰(zhàn)的集會、選舉誰作為代表進入議會等。②關于公權利與私權利的區(qū)別,可參見馬嶺:《憲法原理解讀》,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292頁。因此并非所有權利都與民主有關,而是權利體系中的公權利才與民主有關。但“有關”并不是“等于”,不能說公權利就是民主,雖然公權利針對的是權力,但公權利本身顯然不是權力,公民擁有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只是“討論”公共事務,并不能“決定”公共事務,公民的意見可以極大地影響公共決策,公共決策要充分考慮民意,但公共決策通常是政府作出的,而不是公民作出的。如果公民們能夠就公共事務作出決定,即全民公決,那才是民“主”(公民做主),但也僅僅是民主而不是自由,自由是民做主之前對公共事務的了解(知情權)、發(fā)表意見(言論自由)等等。公權利是實現(xiàn)民主的條件,沒有言論自由就不可能實現(xiàn)民主,如果對一件事情連自己的看法都不能表達,怎么可能對該事情做主?沒有信息公開,沒有充分的意見發(fā)表,沒有開放的討論,僅僅是“民”做主(投票),不論是直接民主還是間接民主,大多只是一種被架空的偽民主。

        如果說公權利與民主有密切關系,它更多地體現(xiàn)了權利者的“意志性”,那么私權利則更多地體現(xiàn)了權利者的“利益性”,它們與民主關系較為疏遠,大多表現(xiàn)為一種間接關系,如公民的受教育權落實的越充分,越有利于民主的實現(xiàn);公民的就業(yè)越有保障,信仰越自由;人身越安全,參與民主的積極性就可能越高;在我國一些地方,由于私權利受到太多壓制促使人們產(chǎn)生對公權利的強烈需求,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如許多群體性事件都是要求保障健康等私權利)。民主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個人的私權利,也只有民主才能更好地保障個人的私權利,“生存、食宿、健康、愛情、尊重、安全、家庭、朋友、滿意的工作、閑暇等等,幾乎人人都需要。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模式,彼此不太可能相同。我們的需求能不能滿足,滿足到什么程度,取決于選擇的自由,……民主,與人類曾經(jīng)設計的其他任何政治體制相比,為這種自由和機會提供了最好的保護?!薄皩V平y(tǒng)治使人類付出的代價,比起疾病、饑荒和戰(zhàn)爭毫不遜色?!痹?0世紀30-50年代,蘇聯(lián)“有數(shù)百萬人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獄”,2000萬人受到殘酷迫害;希特勒對集中營里600萬猶太人進行了瘋狂殺戮,“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反對派、波蘭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以及其他他希望滅絕的團體成員”被迫害致死;“紅色高棉在波爾布特的獨裁領導下(1975-1979),屠殺了柬埔寨四分之一的人口”,①[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李柏光、林猛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59、53、54頁?!@些在民主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民主國家并非完美,但它比其他類型的國家能更好地保障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chǎn),能給公民們帶來更好的就業(yè)環(huán)境、更多的醫(yī)療健康保障、更高的教育水平,更持久的富裕和繁榮,而專制體制往往不能。②有關民主的長處,可參見[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李柏光、林猛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51-68頁。但民主與私權利之間的這種關系仍然是相對間接的,民主與公權利之間才是非常直接的關系,二者間甚至具有一定的重合,可以說公權利本身就是代議制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二)公權利與民主的密切關系

        公權利基本可以概括為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這與代議制民主中的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兩個環(huán)節(jié)剛好是吻合的。代議制民主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三部分,其中真正屬于權力范疇的是民主決策,而民主選舉和民主監(jiān)督中都有大量的權利屬性——民主選舉是公民通過選舉權的行使產(chǎn)生權力人,進而構建國家的權力機構;民主監(jiān)督是公民通過行使監(jiān)督權實現(xiàn)對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它們一前一后形成了對民主決策的夾擊,這既是權利(公權利)對權力的夾擊,也是權利(公權利)對民主的輔助。有學者認為,“權利是民主政治制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民主體制內(nèi)在地就是一種權利體制。權利是民主統(tǒng)治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種建筑材料?!雹弁ⅱ?,第56頁。筆者認為此處的權利應是指公權利,此處的民主應是指間接民主,我們通常所說的“民主權利”通常就是指這些具有民主色彩、在民主過程中運作的公權利,有些民主權利(如選舉權)“既是民主定義本身的一部分內(nèi)容,又是民主的一個前提條件”,④同注①,第86頁。有些民主權利(如監(jiān)督權)也是“民主定義本身的一部分內(nèi)容”,但不是民主的“前提條件”,而是民主的后置性保障措施。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與民主決策共同構成了代議制民主,這可以說是在對古代直接民主重塑的基礎上,將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運用到人數(shù)眾多的大國后所作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是民主在新時代下的與時俱進。間接民主對直接民主的這種取代,其內(nèi)在的變化之一就是民主中加入了大量權利因素,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都是權利,但又都是代議制民主的組成部分。

        選舉權和監(jiān)督權都只存在于代議制民主中,在直接民主中是不需要選舉和監(jiān)督的,但不論直接民主還是間接民主,都需要言論自由,然而言論自由在其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如言論自由在直接民主中,主要表現(xiàn)為民主決策前公民們的自由討論,討論過后由討論者進行表決,即我們討論,我們決定,此時我們討論中的言論自由與后面的決策權力緊密聯(lián)系,可以說渾然一體,因此這里的言論自由可以視為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即使這種討論也仍然是言論自由,是權利而不是權力,仍然與后面的表決權不是一回事)。在間接民主制下,公民的言論自由也可以是民主決策前的自由討論,但討論過后不是由討論者進行表決,而是由代表或官員們進行表決,我們在討論中的意見只是他們表決時的參考,即我們討論,他們決定,此時我們的言論自由與他們的表決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至少權利(言論自由)與權力(決策權)的主體是分離的,他們決定時要考慮我們的意見,但他們不是我們,因此這種模式使他們在決策時可能忽視我們的意見。在直接民主制下很難想象我們不討論就直接決定,但在間接民主制下,我們不討論他們就直接決定是完全可能的,因此代議制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代表們是否變質(zhì),是否還能代表民眾。而保證代表與選民之間密切聯(lián)系的主要是選舉權、罷免權,而不是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直接民主制下民主決策的一部分,在間接民主制下卻通常只能在決策前為決策提供參考,更多的時候則表現(xiàn)為決策后對決策的評議,屬于事后監(jiān)督,是監(jiān)督權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當然也包括在民主選舉中的自由討論。①當議會中的議員討論、議員決定時,其主體是同一的,但在政府決策時,通常是公民討論、或專家討論、利害相關人討論(座談會、聽證會、報刊網(wǎng)絡上的討論等),政府決定。討論的主體和決策的主體是分離的。

        選舉權是代議制的基礎,沒有民主選舉就沒有代議制民主,但選舉權不是代議制民主的核心,代議制民主的核心是民主決策,②有學者認為:“古典民主的本質(zhì)是有限選舉,現(xiàn)代民主的本質(zhì)是普選?!狈浇B偉:《2011年的十大理論交鋒》,選舉與治理網(wǎng),2012-1-12。筆者認為,“現(xiàn)代民主的本質(zhì)是普選”值得商榷,普選只是民主的前提,核心還是民主決策,決策者是議員或政府官員,但由于他們是選舉產(chǎn)生,因而代表民意,這正是“間接”民主、“代議制”民主的含義所在。退一步說,現(xiàn)代民主的本質(zhì)是“民選”、“官主”,還可以成立,但說“現(xiàn)代民主的本質(zhì)是普選”似有些牽強。民主選舉只是選出民主決策的人,它是民主決策的前提,但它本身不是民主決策。筆者認為選舉權是具有權力屬性的權利,而不是具有權利屬性的權力,也就是說,在選舉權中,權利和權力的因素都存在,但二者并非半斤八兩,而是以權利為主。③馬嶺:《憲法權利解讀》,第5章“選舉權”中的第2節(jié)“選舉權是權利還是權力”,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選舉權的公權利性質(zhì)以及其中的權力屬性使之成為代議制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這種公民選舉權相關的選民罷免權也具有這種權利(公權利)和權力的雙重屬性,因而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④與公民選舉權相聯(lián)系的罷免權其主體是選民,選民的罷免權不同于議員的罷免權,議員的罷免權與議員的選舉權相聯(lián)系,它們基本屬于權力的范疇。有關論述可參見馬嶺:《憲法權力解讀》,第5章“議會權力”中的第3節(jié):“議員的權利與權力”。

        民主監(jiān)督基本上由一系列權利構成,如批評權、抗議權、情愿權、控訴權等,通常表現(xiàn)為言論出版自由、新聞自由、集會游行示威自由等,作為權利它們與權力有密切關系,而且通常只與民主權力有密切關系,在專制權力體制下,公民一般沒有這些監(jiān)督權力的權利。它們是權利,由公民個人行使,但不是權力,不是做主的權力,也不是監(jiān)督的權力——監(jiān)督作為權力屬于特定的機構,如監(jiān)察部門、審計部門,或屬于有關機關的特定職能,如人大的監(jiān)督權、檢察院的監(jiān)督權等,監(jiān)督作為權力是他們的職責,必須履行,不可放棄。而監(jiān)督作為權利則屬于公民個人,監(jiān)督權對他們而言具有可選擇性,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可以是為了公共利益(如對官僚主義提出批評,對改革建言獻策),也可以僅僅是為自己的利益(如為增加工資而集會)。⑤但議員的質(zhì)詢權、調(diào)查權、提案權、提名權、表決權、罷免權、批評建議權等監(jiān)督權是一種權力而不是權利,因為它們一方面關系到公共利益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是一種職責。不過議員的權力與議會、政府、法院的權力相比又只是一種“準權力”,其責任相對較少,權力的強制性特征也相對較弱。如果說選舉權具有權利和權力的雙重屬性,那么監(jiān)督權基本上只具有權利的屬性,而不具有權力屬性(如具有權力屬性就不僅是批評建議,而是能直接改變某一法律、政策或決定)。

        由此看來,在代議制民主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中,有兩個(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都不屬于、或不完全屬于權力范疇的問題,而主要屬于權利范疇,而唯一真正屬于權力范疇的民主決策,又基本上屬于“官”主而非“民”主。這的確令人對“民主”有些沮喪,但這是事實。正視這種事實并不是要放棄民主,而是不宜在國家層面搞直接民主,國家層面只能是代議制民主;也不是說直接民主就應當完全退出歷史舞臺,而是在一定的場合(如一個村、一個單位、一個社團內(nèi))、針對一定的事務,直接民主仍然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它是中國目前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目標;①也有學者認為,在我國的村級自治中,“不一定完全適用民主,在一個熟人共同體中,有時協(xié)商甚至‘差序格局’更為合適?!蓖跸觯骸睹裰麟m遠,實現(xiàn)卻在腳下》,http://www.21ccom.netl.articles/zgyj/xzmj/ artule_2011122951088 html,共識網(wǎng),2011年12月29日訪問。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即中國的基層民主應該是什么模式,是否具有特殊性,具有多大的特殊性,等等。不是說民主不適合中國國情,而是說直接民主不適合中國國情(在國家層面),在中國即使最激進的改革派也幾乎沒有倡導過國家的直接民主,他們呼吁的都是間接民主,如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但如果說民主不適合中國國情,連代議制民主都與中國國情不相適應,那么就不僅是精英做主,而且精英不需要民選,也不需要民眾監(jiān)督,如果是這樣他們和“民”還有什么關系?也許他們天然就有替民做主的能力和抱負?這恐怕是虛構的超人故事(紅太陽之類)。要在制度上長期保障權力能夠為人民服務,權力人就必須民選產(chǎn)生,權力就必須接受民眾監(jiān)督,否則只能產(chǎn)生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權貴官僚。

        三、民主與自由的矛盾

        民主與自由有和諧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如民主有時可能壓制自由,自由有時也可能妨害民主。

        (一)民主可能壓制自由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民主的機制本身構成對自由和權利的壓制,如每個人都有發(fā)表意見的自由,但當人們的意見分成幾派時,一群人的意見往往只能由這群人的代表來表達,而不可能(也沒必要)讓這群人中的每一個人都作內(nèi)容重復性的發(fā)言,那些被代表的人的意見雖然也通過其代表表達了,但與他們親自表達還是有所不同,他們可能認為代表沒有把自己某方面的意見表達出來,或表達的還不充分(當然也可能認為代表表達的比自己想要表達的還好,還精彩);被選出的代表也可能主要要表達被代表人群的意見,而自己本人的某些意見反而沒有充分表達。總之,只要有人群,只要涉及眾人的利益,并要由眾人做決定(包括決定某事和決定某人的當選),就一定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xié)商,由于人與人之間能力上的差異(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公平心、正義感、理性等等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在民主過程中每個人所實現(xiàn)的自由是不同的。民主制度實際上對某些人(往往還是多數(shù)人)的自由造成了一定的牽制。在民主制度中人人平等地享有投票權,但有的人投的那一票完全是自己的真意,有的人卻只能做次好選擇,還有的人則只能無奈地順應大局;在民主制度中人人平等地享有表達權,但有的人會表達,有的人不會表達,有的人表達的多,有的人表達的少,甚至沒有表達。②根據(jù)達爾教授對美國鄉(xiāng)鎮(zhèn)會議的了解,“實際并不會每個人都想發(fā)言,一般的情況總是少數(shù)人用掉了大部分的時間。其他的人,或者感到他們想說的東西別人已經(jīng)說的很多,或者已經(jīng)拿定主意,或者是怯場,感到準備的不夠充分,感到正在討論的話題和自己缺乏緊密的利害關系,認為自己知識有限,等等,這些原因都會讓他們緘口不言。少數(shù)人討論,其余的人有的聽,有的不聽;等到了投票的時候,他們有的投票,有的干脆不投票?!盵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李柏光、林猛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116頁。但盡管如此,民主與其他制度相比對自由的妨害可能是最少的,如專制制度對自由的態(tài)度更加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表達的自由,監(jiān)督權也限制在極小的范圍內(nèi),而選舉權則基本被剝奪了。

        一個社會是民主的,但卻是不自由的,這種情況曾出現(xiàn)在古代的西方社會,“在古代人那里,個人在公共事務中幾乎永遠是主權者,但在所有私人關系中卻都是奴隸?!薄白鳛楣?,他可以決定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直接民主,是公民在直接行使公權力,但“作為個人,他的所有行動都受到限制、監(jiān)視和壓制”,這是無自由,是沒有權利,“正如孔多塞所言,古代人沒有個人自由的概念??梢赃@樣說,人僅僅是機器,它的齒輪與傳動裝置由法律來規(guī)制。同樣的服從情形亦可見于羅馬共和國的黃金時代。那里,個人以某種方式被國家所吞沒,公民被城邦所吞沒?!爆F(xiàn)代人的社會卻相反,個人擁有較為充分的自由,“個人在私人生活中是獨立的”,但直接民主卻演變成為間接民主,在代議制下,“即使在最自由的國家中”,公民“也僅僅在表面上是主權者”。①[法]邦亞曼·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xiàn)代人的自由》,閻克文、劉滿貴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27-28頁。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差別?“首先古代城邦國家的實際生存狀況是:第一,疆域狹小、人口有限。第二,因為疆域狹小且比鄰而居,彼此處于天然敵對之中,國家精神好戰(zhàn)。第三,作為結果,這些國家處于無休止的相互征戰(zhàn)之中,戰(zhàn)爭構成這些國家的生存方式。”“第四,由于戰(zhàn)爭頻繁,有大規(guī)模奴隸制存在,主要日常需求由奴隸勞動滿足。而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狀況是:第一,國家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第二,歐洲各民族之間相當同質(zhì)。第三,現(xiàn)代民族的強大和文明使他們愛好和平。第四,作為結果,出現(xiàn)的是商業(yè)對戰(zhàn)爭的替代。商業(yè)以‘計算’代替強力和沖動,以‘相互同意’的方式獲得從前通過戰(zhàn)爭取得、乃至戰(zhàn)爭無法取得的東西。第五,奴隸制不復存在,自由人必須從事所有職業(yè),滿足所有社會需求。”楊利敏:《一種關于憲法自由的社會理論——〈古代人的自由與現(xiàn)代人的自由之比較〉導讀》,《大觀》2011年第2期。貢斯當認為法國大革命的錯誤在于“把古代世界的政治結構移加到社會條件已完全變化的現(xiàn)代世界,從而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現(xiàn)代世界需要與其自身的社會條件相適應的政治結構,這就是個人自由與代議制?!彼J為盧梭和馬布利神父“都未能認識到兩千年的時間所導致的人的氣質(zhì)的變化”,因而犯了“時代錯置”的錯誤,特別是馬布利神父“誤將社會機構的權威當作自由”,“他是這樣一種制度的代表,該制度根據(jù)古代自由的教條,要求公民為了國家的主權而完全服從,要求個人為了民族的自由而被奴役”,他譴責人的獨立性、憎惡個人自由,贊頌每一個壓制個人自由的方法,希圖法律完全深入個人生活的任一方面,對個人進行最嚴格的控制。②楊利敏:《一種關于憲法自由的社會理論——〈古代人的自由與現(xiàn)代人的自由之比較〉導讀》,《大觀》2011年第2期。筆者認為,古代社會的那種城邦與個人的關系,與其民主是直接民主有關,直接民主往往占用個人太多的時間、空間和精力,它固然使公民的公權利得以充分行使,但這種公權利也往往演變?yōu)橐环N義務,而個人自由則幾乎不可避免地被壓縮、被侵占。

        其二,民主壓制自由有時還表現(xiàn)為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以及個人的排斥,如多數(shù)大眾對少數(shù)精英的排斥,多數(shù)常人對少數(shù)怪人的排斥(怪人并不一定都是精英,雖然有些精英的確很怪),中產(chǎn)階級的多數(shù)對最上層富人的排斥以及對底層少數(shù)窮人的排斥(歧視)、普通的多數(shù)對品質(zhì)惡劣的少數(shù)的排斥,等等。此時民主很可能過于追求一致性而排斥多樣性,③“惟有多樣化才能構成有機體;全體一致是一種機械。多樣化則生,全體一致則死?!蓖ⅱ?第268頁。不能容忍少數(shù),甚至不給少數(shù)發(fā)表意見的權利。少數(shù)的表達自由因而受到壓制,進而他們的個性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行為自由都可能受到壓制,多數(shù)只是簡單粗暴地強迫少數(shù)服從,甚至對少數(shù)實行專政。當多數(shù)大眾對少數(shù)精英排斥時,社會往往過于追求平等而排斥優(yōu)秀,不能吸納少數(shù)人的智慧,這種民主不僅損害自由,而且損害民主本身。而中產(chǎn)階級的多數(shù)對最上層富人的排斥相對較少,具有仇富情結的一般是下層社會的貧民(貧民是多數(shù)時“打土豪分田地”才可能成氣候),在法治社會富人的合法財產(chǎn)是應受到保護的;中產(chǎn)階級對最底層少數(shù)的排擠則是明顯的不公正,這種社會歧視日積月累之后,可能會招致底層的激烈反抗,進而危害全社會。至于普通的多數(shù)對品質(zhì)惡劣的少數(shù)的排擠,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打著公正幌子進行的,由于“品質(zhì)惡劣”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標準),因此最初的“壞人”往往確實是地痞惡霸(黃世仁、南霸天、胡漢山之類),后來就可能逐步發(fā)展到游手好閑的二流子,①如延安時期曾開展改造二流子運動,“延安的經(jīng)驗是將改造者放在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接受改造,放在熟人社會中來改造”,二流子的標準是:“一、完全無正當職業(yè)而靠不良行為(如偷人、嫁漢、招賭博、販賣違禁品、拐騙、做巫神、當師婆、胡挖亂抓、只要能作為生活手段,漢奸特務也干,……)維持生活者為二流子。二、有正當職業(yè),又兼靠不良行為為生活手段者為半二流子。三、至于完全靠正當職業(yè)為生活手段但染有不良嗜好或不良習氣者(如本人有不良嗜好,但不靠賣違禁品為生活,耍賭博但不靠招賭生活,積極生產(chǎn)但又大吃大喝等),不算二流子,而應作有不良嗜好或有二流子習氣的公民(中共西北中央局調(diào)查研究室編:《陜甘寧邊區(qū)二流子改造》)?!按送猓€有一類愛串門和愛搬弄是非的二流子,他們搬弄是非,敗壞社會風氣?!薄霸诋敃r《解放日報》上還介紹了綏德分區(qū)有關抵制二流子的“市民公約”:一、不買二流子東西(有些二流子搞小買賣),二、不讓二流子在好人家串門;三、不讓二流子在家里掌握經(jīng)濟權;四、各家自己保證,以后不再出現(xiàn)二流子;五、代二流子找職業(yè)(韋君宜《警區(qū)二流子改造》)。延安市則為二流子制定紀律和公約: 一、不染不良嗜好,二、不串門,三、不招閑人,四、不挑撥是非,五、要有正當職業(yè),六、如有違反,罰工?!眳⒁妼O曉忠:《延安時期改造二流子運動》,《中華讀書報》2010年7月28日。據(jù)統(tǒng)計,延安縣1937年有二流子1629人,到1941年已改造1173人,占總數(shù)的72%。“對一般宣傳教育和幫助監(jiān)督改變不了的二流子,則采取大會訓斥、當眾恥辱和強制改造?!敝禅櫿伲骸堆影踩粘I钪械臍v史(1937-1947)》,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8-61頁。進而可能擴充到不積極要求進步者、不緊跟者、不順從者,甚至沉默者,對少數(shù)人的專政就幾乎不可避免地擴大化。因此,為了防范多數(shù)的恣意和不寬容,才需要以憲法和法律確定至高無上的人權,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既保護這種權利和自由不受強權獨裁者的侵犯,也保護其不受社會多數(shù)的侵犯,因為“不管在任何地方,如果個人毫無價值,全體人民也就毫無價值。”②[法]邦亞曼·貢斯當:《古代人的自由與現(xiàn)代人的自由》,閻克文、劉滿貴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中文版序言,第11頁。貢斯當批評的核心在于法國“大革命所追求的人民主權、多數(shù)統(tǒng)治扼殺了個人的自由,以集體主義取代了個體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貢斯當?shù)膶W說與幾十年后的托克維爾以及密爾更接近,與當代自由主義對極權主義的批評更接近。”見該書中文版序言,第14頁?!霸趹椪尘跋拢P鍵是少數(shù)而不是多數(shù)。更確切地說,這一背景下的問題是少數(shù)或各少數(shù)派必須享有反對權。在這里,‘多數(shù)統(tǒng)治和少數(shù)的權利’這句話獲得了最確切的含義和特別突出的位置。如果反對權受到阻礙、騷擾和踐踏,我們便可以從憲政意義上稱其為‘多數(shù)專制’。”③[美] 喬·薩托利:《民主新論》,馮克利、閻克文譯,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頁。當民主保護少數(shù)及個人時,民主與自由就是基本和諧的,反之,當民主迫害少數(shù)及個人時,民主就是壓制自由的。④民主不存在保護多數(shù)的問題,民主本身就是多數(shù)。迫害多數(shù)的往往是專制體制下的少數(shù),如果一個社會既是民主的,又不照顧多數(shù),那么我們有理由懷疑這一民主的真實性。

        (二)自由可能妨害民主

        在民主與自由之間,現(xiàn)代人可能更看重自由,當民主和自由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他們寧可少要一點民主也不愿失去自由,他們更樂意把有關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決策權交給精英們,因此“民選官主”的模式更符合他們的胃口,這也許是民眾在某種程度上對主人翁地位的自動放棄(不再親自當家做主),是公民責任感的喪失的體現(xiàn)(過于追求個人幸福而忽略公共利益),如果這樣的情形超過一定的限度,自由就可能妨害民主。

        從直接民主到間接民主,民主的成分有減無增,但自由的程度卻是有增無減。筆者認為,總體上這應該視為社會的一種進步,代議制民主將個人從繁重的公務中解放出來后去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這是真正的自由,而將公務委托給精英們?nèi)プ觯仁菍駛兊慕夥?,又是民眾對精英的合理利用。那么這是否是民眾在剝奪精英呢?把民眾不愿意做的事推給精英是否對精英不公平呢?事實上民眾不可能強迫精英為民做主,精英首先要自愿,其次要人民看得上(選舉),而樂意為民服務的精英似乎從來都不乏其人,權力是如此有魅力,吸引了無數(shù)精英前赴后繼,在權力人才市場上一直是、恐怕永遠是供大于求。人民要防止的是其中有人以權謀私,但對于其中愿意通過權力而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包括功成名就,名垂千古),只要他們的所作所為利民利己,人民是愿意成全的。當然,公民們并非選舉投票后就撒手不管,而是還要通過法律對其進行約束,通過憲法確定分權體制以保持權力的大體平衡,并時時加以監(jiān)督。但民眾不至于像古代民主制下那樣經(jīng)常忙于集會、陷于繁忙的公務而無暇顧及個人生活,不必為了公共利益而犧牲掉自己的許多自由?,F(xiàn)代人更重視個人生活的安寧、幸福,更重視個人的獨立自主,強調(diào)個人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喜歡從政的可以通過民主競選去從政,不必采取陰謀或暴力的手段去奪權;喜歡做木匠的可以去做木匠,不必被強制在權力的位置上;喜歡藝術的可以去搞藝術,可以不和政治打交道。每個人的自由實際上有利于整個社會的繁榮,因為每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才可能“人盡其才”,社會才可能欣欣向榮。因此間接民主代替直接民主不僅是直接民主已經(jīng)很難在國家層面推行(不得不選擇代議制),而且也是因為間接民主具有它自身的優(yōu)越性: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實現(xiàn)個人自由,另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精英的才干(精英決策一般比大眾決策更經(jīng)濟、也更理性)。

        對自由的渴望導致現(xiàn)代人對直接民主的主動放棄,這與大國、人多、事雜、變化快有直接關系,可以說現(xiàn)代人對直接民主的主動放棄也是一種被迫——不得不放棄,但我們確實看到現(xiàn)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樂意放棄的,或者不是特別在意的,如香港市民在1997年前一直生活在一種有自由但沒有民主的社會中,他們對此至少沒有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滿。而當這種樂意放棄超過一定的度時,即人們過度地追求個人自由而不愿參與公共事務、不愿為民主盡一份公民的責任時,民主就可能面臨危險。

        首先,對私權利的過于沉溺會使人們無暇顧及民主監(jiān)督,甚至對幾年一次的民主選舉也漠不關心,如美國的選舉投票率長期徘徊在5 0 %左右,這似乎和一些人患有選舉冷淡癥有關。①美國選舉中的投票率,一向低于其他西方各國。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選民的投票率有不斷降低的趨勢,進入90年代后,美國選民的投票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1996年參加總統(tǒng)大選投票的選民僅占選民的49%?!懊绹竦耐镀睓嗪瓦x舉制度”,http://lxfeng8.blog.hexun.com/7541449_d.html,百度空間,2008年1月4日訪問。在不投票的人群中,“不喜歡候選人”的占14%,“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占10%,“無特殊原因”的占10%,在“沒有登記”的人群(占38%)中,有的是“忘記及時登記”,或“可能臥床不起或離家遠行”,等等。參見:[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國式民主》,譚君久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310頁。但這是否能說明美國50%左右的低投票率是由對私權利的過于沉溺導致的,還很難說。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現(xiàn)代社會又是一種快節(jié)奏、強競爭的生活方式,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因此精疲力竭。而民主參與是需要時間和精力投入的,這令許多熱愛自由的人對民主敬而遠之,他們在私權利方面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對公權利卻日趨淡漠。一個科學家可能聚精會神于科學研究而對政治不感興趣,一個失業(yè)者可能成天忙于找工作而對選舉不聞不問,一個商人可能沉溺于尋找商機和財富而疏于監(jiān)督政府,……如果許多人都忙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忙于安排旅行度假、職場升遷、家庭生活,總之當人們過于專注私權利領域時,可能會忽視國家的民主參與——不是去競選領導人(被選舉權),而是連給他們投票的興趣都沒有(選舉權),也沒有對他們的工作進行了解、督促、檢查的熱情(監(jiān)督權),在這種情況下,民主建設無疑會受到極大的妨害。正因為此,那些公共知識分子、投身于公益訴訟的律師,以及各種民間志愿者,是民主社會里的寶貴力量,而中國社會中那種“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則會極大地妨礙民主建設。①美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對我們的有些評價很難聽,但還是應該聽聽:“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種自私和冷酷已經(jīng)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fā)展的最關鍵因素。”郎遙遠:《草根,不主義》,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一方面他們沒有看到,不積極行使公權利,不關心和投入民主制度,其私權利最終將可能失去保障,另一方面他們的私權利已經(jīng)占去了他們的許多時間和精力,他們確實已經(jīng)無暇顧及。從這個意義上看,間接民主制必然地會產(chǎn)生一大批職業(yè)政治家,“民主”也就很自然地就演變?yōu)椤懊襁x官主”。

        其次,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公權利保持熱心腸的人們——他們通常只是公民中的部分而不是全體,甚至很難達到多數(shù)——在行使公權利時,如果都過于堅持自己的意見而不會妥善處理紛爭,這樣失去分寸的自由也會妨害民主,使民主陷入僵局,變得極其低效率而令人不能容忍,或者不同意見的交鋒最后發(fā)展為“文攻武衛(wèi)”,真理沒有越辯越明,社會反而越辯越分裂。由于人們不習慣于反省自己、妥協(xié)讓步,各方人士都以真理化身自居,永遠在指責他人,永遠在批判對方,自己一貫正確,別人總是錯誤,觀點一致時志同道合,意見分歧時就形同水火,甚至勢不兩立,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動輒上升到路線斗爭、兩種性質(zhì)、階級立場的高度,使國家陷入爭斗和混亂,當人們期盼強人出來收拾亂局時,英明領袖便在眾望所歸中誕生,新一輪集權再度上演。這些場面不僅在西方的民主歷史過程中發(fā)生過,也在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上出現(xiàn)過,但我們是否真正汲取了教訓?我們以為打倒了萬惡的資本主義,消滅了地主土豪,人民就自然翻身做主人了,就自然享有民主了。我們不知道,當沒有學會尊重別人、沒有用憲法和法律建立起保障基本人權的制度時,我們即使短暫地擁有了人民民主,也會很快失去。我們不斷地斗爭,直到最后把自己變成孤家寡人。那些曾經(jīng)被我們當作敵人的人,其實只是和我們認識不同、意見相左、思想有分歧。我們不懂得,即使我們與他們的觀點針鋒相對,即使我們與他們的立場不可調(diào)和,我們也不能彼此侵犯對方的基本人權,如生命、自由、財產(chǎn),不能將對方置于死地而后快,不能動用專政手段而只能協(xié)商、談判,一次協(xié)商不成就兩次、三次、四次,一時談判無果就不斷地、長期地談下去,必要時各方都要讓步。民主需要有秩序的自由和參與,需要法治下的選舉和監(jiān)督,當自由失去法律的約束而被濫用時,自由就演變?yōu)槿涡?,這種任性的自由一旦進入權力領域,不僅會妨害民主,而且會令我們開始是一小部分人失去自由,最終是大部分人都失去自由,此時民主就演變?yōu)閷V啤?/p>

        (責任編輯:馬斌)

        ●法學論壇

        中圖分類號:DF0-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502(2016)03-001-09

        收稿日期:2016-03-21

        精品蜜臀国产av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国产| 亚洲黄色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女主播啪啪大秀免费观看| 韩国三级在线观看久|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熟女五十路| 激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亚洲黄色电影| 国产熟女av一区二区三区四季| 91精品国产91综合久久蜜臀|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7无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 黄网站欧美内射|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日韩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视频在线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国产乱人偷精品人妻a片| 7878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女主播福利一区在线观看| 中出人妻希奇杰卡西av| 国产成人av片在线观看| 被欺辱的高贵人妻被中出|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国产一国产一级新婚之夜| 亚洲色图偷拍自拍亚洲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