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欣
有一種教育叫體驗
□王慶欣
中央電視臺一套頻道有一檔新開辟的欄目,叫《了不起的挑戰(zhàn)》。節(jié)目內容為每期邀請幾位娛樂、影視明星或是央視主持人等出鏡率高的“男神”們參與節(jié)目的制作。這些明星在參與節(jié)目互動的過程中,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去挑戰(zhàn)什么,每一次都有“前途未卜”的憂慮感,既興奮又緊張。譬如有一期,德云社的相聲新星岳云鵬被派往一煤礦基地,下到井下500米處參與礦工6小時的工作實踐,結果這位農村娃出身的相聲演員嚇哭了,最終并沒有完成任務;央視主持人撒貝寧到張家界風景區(qū)與懸崖清潔工一道經歷雨天為景區(qū)清除垃圾的過程;演員沙溢與樂嘉一起前往重慶,與棒棒一道親身經歷他們的棒棒生活,切實感受到賺錢的艱辛與不易……
對于這些在熒屏上閃耀的男明星們來說,若不是節(jié)目組的安排,他們可能并沒有機會去“憶苦”,到這樣最真實的基層去體驗生活,去接地氣,去食人間煙火,去真正感受一分錢一分汗的艱苦。俗話說,隔岸觀火永遠不如身臨其境來得真實。每個人處在不同的崗位上,由于學識、背景、機遇、先天或后天等諸多因素的作用,每個人都自認為自己是不容易的,這就導致人不容易站在別人的工作環(huán)境與立場上去考慮別人的不易。這也就難免會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一些摩擦、誤會與沖突了。就像在體育賽場上,我們所聚焦的只有第一、二、三名,甚至只有第一名,而往往忽略了那些與第一名一起“奔跑的兄弟”一樣。是人們勢利嗎?為什么只懂得為成功者喝彩,而忘卻為奔跑者鼓掌呢?我想這里缺乏的是體驗。
由此,我又想到了教育。就拿常見的學校德育工作來說吧,各個學校對德育工作不可謂不重視,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德育往往是被作為最重要的工作提上議事日程的,學校的德育教育主題也是日日講、月月講、年年講。然而事實狀況又是如何呢?究竟又有多少是讓學生入腦進心的呢?這也就是學生缺乏體驗的結果。
再來看看具體的學科課程教學,我們的教育往往只是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獲得的過程體驗以及這些知識對日后生活、工作及興趣發(fā)展等的作用。沒有體驗的教育,留給學生的只是冰冷的知識堆積。教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如果我們的學科課程教育能為學生搭建并提供體驗的平臺,讓他們經歷知識獲得與推進的過程,留給他們的將是鮮活、有趣與繼續(xù)探索的興致。例如,數(shù)學學科不光只教給學生某一個數(shù)學知識點,而是給學生一個個具體的生活情境,制造一個個的數(shù)學問題,引導學生借助以往的數(shù)學知識,在教師的輔助、同伴的互助與集體智慧的啟迪下,尋求新的解決途徑,獲得新的數(shù)學知識;科學學科可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實踐、實驗操作等途徑,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并積極引領學生發(fā)揮奇思妙想,借助科學知識展望新運用;語文學科課程要充分利用文本,針對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學科課程特質,積極為學生搭設表達、運用的舞臺,促進學語言用語言的智能發(fā)展,同時還要針對文本所傳遞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利用生活實際,以綜合活動的方式予以踐行與落實……
為什么我們在收看某一個節(jié)目,看到某一個情境時,會情不自禁地落淚呢?單純是因為感動嗎?不是的,是因為它觸及了我們心中柔軟的地方,與我們的某種認知、體會有默契?;蛘哒f,節(jié)目與情境中所陳述的東西是我們曾經經歷或是真實體驗過的,抑或是自己從沒有做過,是節(jié)目與情境促使我們進行反思的結果。譬如在新近播出的《歡樂喜劇人2》中潘長江參賽并獲本期冠軍的節(jié)目里,告訴我們“孝心是可以傳遞的”,故事從小孫子回家完成一項德育作業(yè)開始,學校要求學生回家為爸爸洗一回腳,兒子想到了三十多年了,自己還從來沒有為父親洗過一次腳,于是就效法兒子想回家為父親洗一回腳。而父親卻認為兒子怪怪的,肯定是有什么事求助于自己。當兒子為自己的父親洗了一回腳后,使同為別人兒子的父親也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親,也想為老父親洗一回腳。就這樣,一項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yè)卻在不經意間引發(fā)了孝心的大爆發(fā),傳播著濃濃的親情愛意。也引發(fā)了我們這些觀眾對孝心、陪伴等的思考,這種體驗獲得的經驗,是一味的說教與強塞所不可比擬的。
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有體驗的參與,有體驗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對于實施教育的學校與教師來說,要關注并重視體驗的重要性,就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學校在設置德育主題與教育活動前,要事先根據德育的時代主題,并努力結合學生的認知實際,確立合宜適切的并能形成系列與連貫的德育主題。然后再思考應該如何通過具體的德育實踐活動,提供給學生開展德育體驗的機會與途徑,以求德育活動的效益最大化。
例如,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中,以“和為貴,勤為本,儉養(yǎng)德”的教育主題實施過程中,學校就應該緊扣“和、勤、儉”三字訣,設計具體的德育實踐活動??梢試@“合作共贏”,以學生小團體為單位,共同完成某項設定的活動,如在一個呼啦圈內如何通過合作爭取站立最多的人;某兩位同學有矛盾,作為“調解員”的合作小組的其他成員如何有效地進行調解,促使有矛盾的同學握手言和,感受和的可貴性。生活水平提高了,今天的我們還應該如何來保持節(jié)儉的美德?可以結合春、秋游活動,由學生來評選班級里“既節(jié)儉又營養(yǎng)的午餐”;也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家庭一道來推薦“節(jié)儉我最行”的好少年等活動,積極推動“儉養(yǎng)德”的良好風氣的養(yǎng)成?!扒凇钡慕逃黝}可以與“灑掃應對”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到父母或親朋好友的工作崗位,去參與工作崗位的體驗活動,感受普通勞動者的一天工作情況,并形成一天的工作體驗日記,體悟幸福的生活是靠勤勞的工作獲得的真諦。凡此種種,只有讓德育與學生的體驗找到契合點,德育效益才有望最優(yōu)化與最大化。
作為實施教育的重要關鍵者教師而言,主陣地在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每位科任教師都要有一種強烈的意識,那就是要將體驗納入教學實施過程的必需環(huán)節(jié)。為此,教師就應該在這一方面予以努力。
(一)讀懂讀通讀透學科課程
作為具體學科課程的施教者教師而言,首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學科課程教學要有全方位的認知,知道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課程是做什么的,要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力與發(fā)展力為主要內容的。只有真切了解了這些,教師才能傾力于讀懂讀通并讀透自己所從事的學科課程。
(二)轉換角色關切學生體驗
教師也都是從學生時代成長起來的,也許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學生時代的一些期待與記憶會有所減退。此時,作為教師的自己,就應該馬上轉換角色,花心思去讀懂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與學習特性。之后,將自己設想成是坐在講臺下聽講的學生,以學生的視角來審視教學的過程,就會消弭師生之間的隔閡,讓教與學的過程更為順達與通暢。
(三)精心設計情境“落地”體驗
當教師讀深了課程,讀懂了學生,之后就會對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情境設置更為重視。在教學實施中,教師就會努力并精心地設計能引發(fā)學生體驗的情境。有情境設計意識的教師,在學科課程教學時,就會匠心地安排能讓學生開展體驗活動的虛擬情境,采用模擬表演、游戲、講演、操作或是課后開展綜合活動等的形式予以貫徹與實施,促使體驗落地。
當學校與教師都開始重視讓學生多實踐、多體驗、多操作、多遐思的時候,教育的效果就開始迎來“龍?zhí)ь^”的時候了。有一種教育叫體驗,有體驗的教育,對廣大師生而言都是幸福的,在體驗的過程中,師生與學校收獲的都將是滿滿的溫暖,也必將留存在每一位學子的記憶庫中,成為永恒!
(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 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