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郭
民國蟹事
◎肖郭
很多文豪同時也是吃貨,魯迅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日記中屢屢提到吃蟹。
秋風(fēng)漸起之時,便是魯迅最愛的食蟹之期。魯迅吃螃蟹有兩種吃法,大的隔水清蒸,加點調(diào)料,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蟹的鮮味;小一點的和上面,做成油醬蟹,這是一種下飯的小菜,在當(dāng)時頗為流行。
蟹除了自家吃,還能用來送人。魯迅一向給人的印象是脾氣不好,通俗點說就是不會做人,其實這得看對誰。對于至交好友,魯迅的禮數(shù)還是挺周全的,經(jīng)常去買一些陽澄湖的大閘蟹送朋友。
用現(xiàn)在人的眼光來看,魯迅這種“食不可無蟹”的生活堪稱高端。
真實情況如何呢?恰恰相反。民國時期,蟹還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兒。那會兒螃蟹多,且吃的人少。為啥?因為吃螃蟹不頂餓,不充饑,還不如大米來得劃算。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在法幣改革后,物價上漲,米價飆升,很多窮苦人家吃不起米,于是只能吃螃蟹充饑。在當(dāng)時的老照片或各類記載中,時時可見這種情況。
由此可見,螃蟹在當(dāng)時不僅不“高端”,反而還挺普通,特殊時期甚至比米價還便宜。吃螃蟹的大多兩極分化,一種是“高大上”,專門搜羅各地有名的螃蟹,品蟹喝酒,附庸風(fēng)雅;另一種是窮到了極點,買不起米,就吃點普通的螃蟹充饑。
民國初年的螃蟹只要幾毛錢一斤。在當(dāng)時,這個價格也就比鮮魚的價格略高一點點,但整體上還是處于一個水平的,所以那時吃蟹的人特別多。
有一個叫李瑞清的,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官不大,只是個校長,收入不算太高,對于吃螃蟹卻狂熱無比。他吃螃蟹特別慢,一點肉都不浪費。雖然速度慢,但數(shù)量多,一只接一只,有時候一天下來他能吃上十來只螃蟹。螃蟹是大寒大涼之物,如此不加節(jié)制地食蟹導(dǎo)致李瑞清五十出頭就去世了。
(摘自《羊城晚報》 圖/全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