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高曉松:不買房 不入流》的文章曾流傳一時,讓很多人看得頻頻點頭,但這觀點真值得接受嗎?
恐怕未必。
實際上,不僅是高曉松,很多知名人士都不贊同買房,例如打工皇帝唐駿身價10億卻連一套房都不肯買;文藝界還專門組織過一次大辯論,諸如蔡康永、金星、大鵬等一批文藝界人士都堅決抵制買房,認為年輕人很容易被房子拴住一輩子。但問題是,他們的觀點,和老百姓的普通生活離得太遠了。
誰都想像高曉松那樣周游列國,但實際上即便不買房,也拿不出這筆錢;打工皇帝唐駿說他寧可住2000元一天的酒店,也不買房,這件事更讓老百姓望塵莫及,因為普通老百姓一般都是住200元一天的快捷酒店,而快捷酒店的設施肯定比不上溫暖的家。
簡而言之,名人的生活并不是普通人能夠復制的,東施效顰只能自尋煩惱。
像名人那么灑脫不現(xiàn)實,那么從實際的角度考慮,如果我們不買房,用省下來的錢貼補生活,能不能過得更富裕一些?似乎也未必。比如對于一名外來打工人員,按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二三線城市的落戶政策,不買房在城市落戶千難萬難。即便是本地人,沒有房產,結婚后孩子的上學問題也令人頭疼——現(xiàn)在小學初中劃定學區(qū)都講究三證合一,其中就包括房產證和戶口本地址必須都指向同一個居所。沒房子,孩子上學就要交幾萬甚至十幾萬的擇校費,甚至,有的地方連交擇校費的機會都不給。在現(xiàn)實社會中,太多的政策、制度和房產直接掛鉤,現(xiàn)實情況容不得我們普通人將買房錢拿來貼補生活,否則就會給生活帶來更多麻煩。
有人說戶籍政策即將改革,房產將變得不那么重要,好吧,即便這一天已經到來,我們從理財?shù)慕嵌葋砜?,房子也是一個重要的選擇。經濟學家郎咸平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民國初年,一兩黃金可以在北京買一套小四合院,而到了2009年,一兩黃金連北京五環(huán)外的一個居民樓廁所都買不下來。人們常說黃金保值,但實際上,和土地相連的房產才最保值。如果大家不信,可以縱向對比2005年以來10年間,有哪樣商品跑贏了CPI?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就是房產價格。
誠然,短期內房地產市場不景氣,2016年房價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波下跌,但如果把眼光放到10年甚至20年之后,可以認為,房產仍將是最終的贏家,因為土地是有限資源,經濟越發(fā)展、貨幣越多,有限資源價格上漲的速度肯定比無限資源要快。
有一種觀點認為年輕人不應該一畢業(yè)就張羅買房,成為房奴喪失理想。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感性的觀點(因為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年輕人會因為貸款買房而喪失其他理想)。而從理財?shù)目陀^角度看,該什么時候買房,不取決于年輕人的發(fā)展規(guī)劃,而取決于市場的變化——如果此時房地產市場處在低谷,貸款買房所償還的利息,比租房的費用都低,就應該堅決買房;反之,則可以租房等待,因為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是有漲有跌,等跌下來再買不遲。
總歸,房子是我們世俗普通人的一項重要財產,而且是最為保值的一項財產,一些知名人士的生活已經超然世外,不屑跟隨社會主流,但在你成為這樣的人之前,還是入流為好,否則那不叫超然世外,而叫“跟不上社會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