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牛采血
牛的日常防疫、檢疫、某些疾病的定性以及其他一些檢測等方面都需要對活體牛只個體(或群體)進行采血檢測檢驗。在理論上頸靜脈、尾根靜脈和四肢的靜脈均可進行采血。但在實際生產應用中,頸靜脈和尾靜脈采血最為常見。
由于牛的頸靜脈相對于其他靜脈較為粗大,血管部位比較好判斷,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較為常用。實際采血過程中,以手指摁壓頸靜脈近心端,血管怒張如條狀,清晰可辨。其中荷斯坦奶牛由于皮膚較薄,比較好辨別;肉牛皮膚比較厚(個別品種或公牛,皮膚有褶皺),相對略難。種公牛、荷斯坦奶牛、肉牛等實際采血時多采用滅菌后的鋼質或鐵質采血針,在牛頸靜脈上1/3端采血,然后用滅菌后的玻璃試管收集全血血樣。
實際采血過程中,常常存在許多問題,如由于場地濕滑,荷斯坦奶牛易發(fā)生后肢劈胯的危險等。另外,相對于大型種公牛場,采血現場一般保定措施相對簡易,常根據現場情況采取牛鼻鉗或繩索等方式保定。大型種公牛場雖然多數有堅固的六柱欄保定,但由于種公牛體型大、體重大、加之有的牛只脾氣暴烈,對于牛頭部的保定只能依靠牛鼻環(huán)和繩索,不能完全阻止牛頭部擺動,因此在采血中有一定的危險性。由于鋼質采血針需多次循環(huán)使用,存在衛(wèi)生消毒方面的隱患。目前國內外的保定器械在六柱欄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頸枷,減少了一定的危險性。但對于種公牛等體重比較大的牛依然有比較大的應激反應。牛只頸靜脈采血的方式由于其保定方式對牛只應激較大、對于工作人員安全威脅性較大正在逐步退出養(yǎng)牛生產。
隨著國外9mm真空采血管以及一次性滅菌注射器的國產化,牛只采血通道的技術成型,使牛只采血實現了器械上的衛(wèi)生,技術上的便利和突破。
尾根靜脈采血現在已逐漸成為養(yǎng)牛生產采血過程中主要的采血方式。牛尾根采血是在牛的尾靜脈,取其尾部腹面中間的一根靜脈,靠近尾椎凹陷。部位比較好掌握,對于牛的刺激性較小,尤其對泌乳奶牛的產奶量影響較小,對于采血人員也比較安全。一般要求是將牛用六柱欄保定,或將其后軀保定,使其后軀不能左右擺動、倒退或踢蹴即可。實際生產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根本不用保定,只要牛只拴系好,采血員把牛尾舉起需要高度即可進行采血(公牛、個別牛只除外)。根據個人身高等情況將牛尾抬至與牛體水平線平行或采血者視線可以看到尾靜脈即可。在牛尾的腹側中線垂直或與尾靜脈呈45°刺入靜脈,在針柄根部見到有血液,即表明已刺入靜脈。如刺入較深穿透靜脈達尾骨可感覺到堅硬的碰壁感?,F在多數采用一次性無菌真空管,可一次性抽取多管,并且不用消毒,安全、衛(wèi)生。一般應用于國家級隔離場、種畜場。其隨著采血用具國產化的加速,個體牛只采血費用在逐漸的降低。
從現場實際生產情況來看,采血過程中牛的保定是關鍵。同時采血人員的準確度、熟練度也是現場采血技術的必備條件之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相信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器械的不斷涌現,牛的采血工作將不再枯燥乏味和危險。國外牛場新出現的,全封閉式彎曲牛只通道加保定箱,可以使得對牛的應激反應逐步減少至最低。這是將來牛只采血及生產性能測定等工作的趨勢,可大幅度提高牛只采血的效率。目前在國內各隔離場都建有封閉式采血直通道。一天之內兩名獸醫(yī)人員可以完成兩千頭牛的采血工作,同時可以完成疫苗注射及生產性能測試數據的自動保存與傳輸。
隨著牛只采血經驗的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動物福利也正在不斷的得到重視和加強,牛只采血技術也將會迎來新的技術發(fā)展。
(遼寧省畜牧業(yè)經濟管理站,彭宏偉李博平閻雪松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