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蒿旭
?
空軍基地防御的新視角(上)
文/蒿旭
編者按:自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在常規(guī)力量投送方面占據(jù)主導優(yōu)勢,空中力量可以從掩蔽所出擊作戰(zhàn),而免遭敵人的攻擊。這導致美國減少了對空軍基地防御措施的重視,并誤認為掩蔽所是戰(zhàn)事的正常狀況而非異常情況。遠程、高精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出現(xiàn)嚴重威脅空軍基地的安全,如今這種觀點得到了美國國防人員廣泛認同。人們越來越認可掩蔽所安全的時代正走向結束。因此,人們開始對諸如空軍基地加固、飛機疏散、偽裝、欺騙和空軍基地恢復和修復這種被忽視的話題有了新的興趣。
2015年6月,蘭德公司發(fā)布了《空軍基地的進攻和防御措施——歷史經驗和未來挑戰(zhàn)》的報告,其目的是為關于空軍基地進攻和防御的公開辯論和政府研究以及眾所周知的反介入問題,尤其是適用于空軍基地作戰(zhàn)的問題研究提供參考。該報告探討了空軍基地攻擊在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描述了美國在蘇聯(lián)解體后出現(xiàn)的戰(zhàn)爭方式。報告認為新興的威脅系統(tǒng)破壞了這種戰(zhàn)爭方式,需要探索新的力量投送概念。最后報告確定了在過去戰(zhàn)爭中證明了其價值的五類防御措施,并為如何贏得戰(zhàn)爭提供了建議。限于篇幅,本文僅對報告中這五類防御措施的論述進行了編譯,僅供參考。
空軍基地的受襲歷史可追溯至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初期,當時英國和德國的戰(zhàn)機分別對對方的機場進行過攻擊(但都沒有對對方造成多大損失)。1914年10月,英國皇家空軍對杜塞爾多夫飛艇基地成功空襲之后,參戰(zhàn)國的空軍部隊已經實行了廣泛的空中防御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偽裝、隱蔽、欺騙(CCD);設施加固;飛機疏散(包括機場內疏散、機場外疏散和多個機場間疏散);主動防御和受襲后復原。雖然技術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已經變得更加復雜和精密,當前空軍基地的防御措施基本還是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主動防御措施包括空軍基地的地面駐防部隊;反火箭、火炮和迫擊炮(C-RAM)系統(tǒng);防空火炮;地空導彈;彈道導彈防御系統(tǒng);預警雷達;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空中攔截戰(zhàn)斗機以及在將這些作戰(zhàn)單元集成起來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網絡都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主動防御措施是一個巨大的、技術上復雜的話題,它包括分散的地點、區(qū)域和戰(zhàn)區(qū)防御。由于它還涉及到相當棘手的交戰(zhàn)規(guī)則和聯(lián)合作戰(zhàn)事宜,因此美國空軍以當前的軍事資源和能力還不足以應對所有威脅(在面臨較大的地面威脅時,美國空軍嚴重依賴美國或伙伴國的地面部隊充當空軍基地的安全守護力量)。美國空軍沒有有效的對飛機、無人機、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火箭、火炮和迫擊炮的陸基防御措施??哲娀胤烙@些威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但超出了本文的范圍。本文將對怎樣規(guī)劃機場的設計,以減小其視覺外形和脆弱性進行探討。
CCD措施是為了讓敵人對機場和飛機的位置發(fā)生誤判??哲娀谻CD的歷史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當時德國人使用偽裝繪圖使飛機很難從地面分辨出(或從上方飛機)。在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德國人對于布萊機場被英國人成功襲擊而十分沮喪,他們隨后就在附近建起另一個誘餌機場。這個誘餌成功轉移了英國人對真實機場的后續(xù)攻擊。
二戰(zhàn)期間,CCD措施變得更加復雜、常見。在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陸軍航空隊美林·德龍中校在他的《現(xiàn)代機場的規(guī)劃和隱蔽》一書中提出一個經典的CCD想法,這本書直到1943年才出版。這本書細致地分析了為減小視覺外形和易受攻擊性,該怎樣設計機場。這些想法包含用圖表和照片對CCD和使用高速路作為跑道,基地飛機疏散和飛機掩體的分析論述。
二戰(zhàn)期間,許多的這些想法被付諸實踐。尤其是英國人,將這種CCD藝術發(fā)揮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英國皇家空軍構思出并實施了一套精心設計的欺騙方案,即建立兩個類別的誘餌機場。“Q地點”是用來欺騙夜間襲擊者。這類機場都建在皇家空軍基地附近的開闊地區(qū)(一般距離基地1~3千米)和飛行路線上,這樣很容易讓德國飛行員將誘餌機場誤認為是真實機場。英國人還使用明顯的燈光去模仿跑道上的指引燈,不斷移動飛機和車輛,使那里看起來就像是皇家空軍的機場一般。那個時代不精確的導航技術加上德國飛行員急于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錯使許多德國飛行員在找到真實機場前都去攻擊誘餌機場。當?shù)聡w機投擲的炸彈落在誘餌機場時,皇家空軍的人員則遙控觸發(fā)點火裝置,點燃成堆的易燃雜物,如木材廢料和舊輪胎,從而增強欺騙性。因為德國偵察機通常會在第二天飛越目標區(qū),真實機場也會采取與誘餌機場類似的措施。這些措施通常包括將受損摧毀飛機拖到斜坡上并在機場地面上放置畫有彈坑的帆布圖。假的彈坑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明顯陰影的在晴朗天氣時使用的,另一種是在陰天時使用的較柔和的色調。這些帆布畫是如此的現(xiàn)實,以至于許多皇家空軍飛行員飛近類似的機場時,他們通常對聯(lián)系機場塔臺說,看到彈坑后要放棄降落。最后,英國皇家空軍還建造了旨在欺騙白天攻擊者的“K地點”。這些白天版本是比夜間版本的做工更精細,那里通常包括跑道、機庫、假飛機和車輛等真實機場所有的基礎設施。白天版本和夜間版本的誘餌機場都是非常有效且常常受到比真實機場更頻繁的襲擊(誘餌機場和真實機場受襲次數(shù)的比例是440∶430)。
二戰(zhàn)中,美軍使用的誘餌飛機
模擬F-16戰(zhàn)斗機的誘餌(前者)和真機對比
假機場為英國人貢獻良多。但假目標發(fā)揮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在諾曼底登陸日前的幾個月。這一時期,盟軍想方設法讓德國人相信,盟軍將會從加萊地區(qū)進攻法國,而這次“進攻行動”將由鼎鼎大名的喬治·巴頓將軍指揮,“進攻部隊”正在英格蘭東南部集結。為了讓德國人相信這些,最大的問題在于必須虛構出逼真的部隊和裝備的集結態(tài)勢,因此盟軍使用了大量假飛機作為幌子,配合其他迷惑手段,最終成功誘使德國人作出了完全不利的判斷。
和英國人一樣,德國人也制作了各種類型的假飛機,大多數(shù)都是用來誘騙盟軍的轟炸機。據(jù)說在戰(zhàn)爭初期,德國人就在巴黎郊外建造了一個頗為逼真的假機場,上面布滿了假飛機,周圍卻布置有真正的高射炮。英國人很快發(fā)現(xiàn)了這個機場,并計劃對其進行一次空襲。攻擊在夜間開始,英國轟炸機在假目標上空投下了炸彈,在周圍高炮火力的打擊下?lián)p失了一些飛機。后來,英國偵察機報告說這一“機場”很快將會被“修復”,因此英國人決定再次進行攻擊。結果和上次一樣,英國人再次在假目標上空損失了一些飛機和人員。英國偵察機再次進行效果評估,認為前兩次空襲還是沒能徹底摧毀這個“機場”。這次英國人有些懵了,不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多虧英國情報機構很快刺探出了這個德國機場的真實面目,并報告給英國軍方。有趣的是,英國人在獲悉真相后仍然決定對機場進行第三次空襲,這次英國人派出的是攜帶炸彈的戰(zhàn)斗機。空襲依然和夜幕同時降臨,德國高射炮兵和前兩次一樣守株待兔似的等待躑躅而來的英國轟炸機,但這次英國戰(zhàn)斗機卻以極快的速度低空掠過并投下炸彈,無一損失。次日,德國人走出掩體來檢查他們小小的陷阱又有什么斬獲,看到的一幕令人既吃驚又好笑——英國人居然用木頭做的假炸彈“空襲”了這座“機場”!
1985年美國空軍駐斯潘達勒姆空軍基地的假跑道和其上停放的模擬F-16的誘餌
冷戰(zhàn)中,德國斯潘達勒姆空軍基地內設置的假跑道和假飛機
1942年5月,位于瓦胡島海軍航空站的防爆墻內的TBD-1“魚雷”轟炸機
德國斯潘達勒姆空軍基地內呈環(huán)形分布的加固飛機掩蔽所
德國人的假目標制作得十分精細,那些機場上停放的假容克Ju-87“斯圖卡”轟炸機,除了機首下方沒有滑油冷卻散熱器,其他部位都和真機相差無幾。而且這些假飛機不怕惡劣天氣,即使輕微的損傷也不會影響其像真度,結果皇家空軍的“噴火”和“颶風”只能不停地對其發(fā)動進攻,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
二戰(zhàn)中的太平洋戰(zhàn)區(qū)也同樣出現(xiàn)了欺騙戰(zhàn)術。例如,在準備攻擊新幾內亞威瓦克附近的日軍機場時,美國空軍第五軍需要在戰(zhàn)斗機的作戰(zhàn)半徑內建造一個前沿基地,以便從那里起飛戰(zhàn)斗機為轟炸機護航。新幾內亞的特西利特西利被確定為航空基地的首選位置。隨著建造工程地秘密推進的同時,盟軍工程師們在更靠近威瓦克的貝納貝納建造了一個更顯眼的機場,這里很快招致日軍的??栈鹆Υ驌?。當日軍注意力都集中在貝納貝納時,特西利特西利機場也完成了建造。美軍在那里部署了強大的戰(zhàn)斗機部隊。當日軍最終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機場,但阻止美軍空襲威瓦克為時已晚。
二戰(zhàn)的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日軍G4M轟炸機群位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群島上的防爆墻
1944年11月25日,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位于瓦胡島上混凝土造的戰(zhàn)斗機掩蔽所
二戰(zhàn)中,所有參戰(zhàn)國軍隊都使用偽裝網、樹枝隱蔽和誘餌飛機(通常由報廢飛機改裝而非專門制造的誘餌)作為某種程度上的CCD技術措施。CCD措施在二戰(zhàn)后得到大范圍應用,新增了一些如:假飛機、假彈坑和假飛機場。
在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和1971年印巴戰(zhàn)爭期間,所有參戰(zhàn)國軍隊都或多或少使用了這些技術。在冷戰(zhàn)期間,北約戰(zhàn)機的掩蔽所被設置在樹林中,而華約戰(zhàn)機的相同設施則被覆蓋著土壤和草皮,以提供一定程度的隱蔽性。對于北約的CCD方法,即使這樣的掩蔽所很容易從上方直接看到,但將使華約戰(zhàn)機在目標捕獲和攻擊的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難。那是因為華約的戰(zhàn)機飛行員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還是在中低空靠目視鎖定掩蔽所目標并投擲炸彈的。而樹林會模糊飛行員的視野,尤其在北歐多云、多雨和多霧的氣象條件下。
在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空軍研制了模擬F-16戰(zhàn)斗機的充氣誘餌飛機。但冷戰(zhàn)結束后,這種充氣誘餌才被大量應用。美國和俄羅斯生產了種類繁多的類似誘餌,但主要國家的空軍都不經常使用它們。
冷戰(zhàn)中,美國駐歐洲某空軍基地內的F-4戰(zhàn)斗機和加固飛機掩蔽所
位于中南美洲國家伯利茲某基地的一架英國皇家空軍的“鷂”式戰(zhàn)斗機和防爆墻
加固措施尋求減少敵人攻擊對重要軍事資源(飛機、燃料、人員和指揮節(jié)點)的危害,減少攻擊彈藥的有效殺傷半徑或直接使彈藥失效。一戰(zhàn)期間,機場基礎設施就有了加固的歷史。而在以前,機場只是開闊地設置的帳篷和停放的飛機的集合。通常在作戰(zhàn)前線穩(wěn)定之后,空軍基地才會成為更永久的設施。機庫是用來保護飛機免受流彈的損傷,而為給機場人員提供睡眠和飲食服務也建造了其他的設施和建筑。中等強度的加固措施包括加蓋木質屋頂?shù)姆揽斩?,以泥土和沙袋保護受空襲時的地面人員并使用沙袋和護坡保護建筑物。
二戰(zhàn)期間,軍事工程師開發(fā)了一種更大的加固建筑。例如,美國海軍機動建筑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亨德森機場耗費很大精力建造了保護無線電和雷達設施的地下隧道。戰(zhàn)爭中最具野心的加固工程之一就是創(chuàng)造珍珠港的大規(guī)模地下燃料儲存設施的建成,這個宏偉的軍事設施可以保護600萬桶燃料和柴油,并配有完整的地下“防空洞”泵房。這項工程開始于1940 年12月,第一期工程于1942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而總體工程于1943年7月完工。
美國空軍某處加固飛機掩蔽所內的F-16戰(zhàn)斗機和B-61核航彈
越南戰(zhàn)爭期間,一架C-130被摧毀,可見圖中環(huán)繞飛機殘骸的防爆墻完好,說明防爆墻抵御了飛機爆炸向遠處的破壞
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加固措施包括針對飛機、掩埋和硬化的燃料和彈藥、地下指揮所和其他防御措施,這些使機場基礎設施經得起更多攻擊?;丶庸毯蛷驮ㄈ缗艿佬迯停┐胧⒒匾暈橐粋€生成飛機出動架次的系統(tǒng)。這些措施通過選擇性地提高加固和復原能力尋求鑒別關鍵的弱點并減輕受損效應。
二戰(zhàn)中,進攻中的飛機可能對在開闊地帶停放的飛機構成巨大損傷,這在二戰(zhàn)中有很多次戰(zhàn)例可以證明,尤其值得關注的有德國于1941年12月展開的巴巴羅薩計劃,日本于1941年12月襲擊美國瓦胡島和菲律賓機場以及德軍最后于1945年1月進行的底板行動。大載荷、大口徑的槍、炮以及更精確的轟炸技術都使得二戰(zhàn)中的戰(zhàn)斗機在掃射機場和俯沖轟炸的任務中更加高效。結果,三邊防爆墻成為機場防御設施的常態(tài)化配置。這些通常都是由土壤、磚和沙袋堆砌而成的防護性階地或墻。
防爆墻提供了從低空掃射到無差別轟炸的保護措施,但若攻擊者從不同方向進行多次掃射,損失可能相當慘重。防爆墻也有助于防止二次爆炸和火災或附近損壞飛機導致的炸彈事故。盡管有其局限性,防爆墻被從二戰(zhàn)到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歷次中東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以及當前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的作戰(zhàn)人員廣泛應用。應該指出的是,在某些情況下(如越南戰(zhàn)爭期間的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防爆墻被用來減弱炸彈意外爆炸而非防御敵人襲擊。防爆墻在冷戰(zhàn)中北約和華約的空軍基地是非常常見的,世界各地許多機場都在使用。
海灣戰(zhàn)爭中,一架位于沙漠中某機場加固掩蔽所的美國空軍F-15D戰(zhàn)斗機
為了提供更好的防護重型炸彈或精確炸彈,飛機要停在洞穴或隧道中(這是相當有效但很少采用)或由堅硬墻壁和屋頂構建而成的掩蔽所中。第一個地上加固掩蔽所由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于1942年9月開始在瓦胡島艾瓦機場建造。這個掩蔽所由鋼筋混凝土加固而成,并覆蓋著泥土和植被,除非是被炸彈直接命中或遭受火炮迎頭掃射,該設施都將提供完好的防護。海軍檔案文件顯示計劃建造75個類似的掩蔽所,然而實際建造的數(shù)量卻較少。由于采用翻蓋式設計,當抬起它的一邊時,其寬度和長度會收縮,而當向后方移動時,整體高度會下降。因此,本設計不適合庇護有三個起落架的大型飛機。但此設計很適合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拖尾巴的飛機,如格魯門公司的F6F“地獄貓”戰(zhàn)斗機、F4F“野貓”戰(zhàn)斗機和沃特公司的F4U“海盜船”戰(zhàn)斗機。然而這種設計的有效性并沒有在實戰(zhàn)中測試過。
1985年,位于韓國群山某機場內的F-4D戰(zhàn)斗機和防爆墻
海灣戰(zhàn)爭中,伊拉克的加固飛機掩蔽所遭到猛烈空襲,損失殆盡
朝鮮戰(zhàn)爭期間,裝有門的現(xiàn)代化加固混凝土庇護所首次出現(xiàn)。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首次于1950年10月奪取朝鮮元山時發(fā)現(xiàn)兩處類似的掩蔽所。通過對這種掩蔽所的察看,美國空軍駐歐洲和太平洋的部隊于1962年提出分別建造600 和411座加固的艾格琳戰(zhàn)斗機掩蔽所。艾格琳掩蔽所由鋼、混凝土端墻和土覆蓋而成。其中一座建造在艾格林空軍基地以供測試,但這項計劃并未實施。
直到1968年,美國空軍才在緊迫的越南戰(zhàn)爭需求的驅動下,將建造掩蔽所作為一個重點任務。為了應對越共軍隊和游擊隊發(fā)射的迫擊炮彈和火箭彈造成的巨大損失(1968年美軍被越南敵對地面火力擊毀500架飛機),美國空軍開始上馬“混凝土天空”計劃,這是一個要在美國空軍駐扎越南的所有前沿機場建造戰(zhàn)斗機掩蔽所的耗資巨大的項目。這些掩蔽所由波紋鋼板和18英尺(約5.5米)長的抗壓強度4000的強化混凝土加蓋頂棚構建而成,這種設計是為了抵御最大12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彈和火箭彈的襲擊。這種掩蔽所有后墻但沒有前門。在1968~1970年,美軍建造了373個類似的掩蔽所。此后,這種掩蔽所挫敗了多起迫擊炮彈和火箭彈的襲擊。
在1964~1965年,與越南戰(zhàn)場上的步驟同步,美國空軍還進行了一項戰(zhàn)區(qū)空軍基地脆弱性評估演習(簡稱為TAB VEE)。這項行動包括實戰(zhàn)模擬、設計和建造初級掩蔽所和爆炸測試。但隨后的進度被越南戰(zhàn)事所拖累,直到1969年春,TAB VEE項目(當時由北約領頭)才在德國比特堡、施泰因和蘇斯特貝赫空軍基地建造了第一批掩蔽所,它們使用了最初“混凝土天空”的設計,但添加了前門,然后從TAB VEE發(fā)展到美國空軍遍及世界各地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掩蔽所。像早期設計,第二代和第三代掩蔽所也使用了18英寸(45.72厘米)混凝土加蓋頂棚,但增加了一個有排氣孔后墻以及一個1英尺(約0.3米)厚的由金屬網框包裹的混凝土前門。這種設計可以挫敗小型彈藥的攻擊并保護飛機免受附近大型炸彈的引爆事故危害。這種掩蔽所不適用于防御精確攻擊。這種掩蔽所的設計對新興威脅的好處是,它迫使?jié)撛谶M攻方使用精密的單一彈頭武器或更大的子母彈。到冷戰(zhàn)結束時,美國已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qū)建造了約1000個這樣的掩蔽所。
即使使用了不同的土質覆蓋設計,為了抵御大當量的單一彈頭炸彈和子母炸彈,蘇聯(lián)和華約建造了數(shù)百座相似的戰(zhàn)斗機掩蔽所。德國、荷蘭這類北約成員國也有自己獨特的設計,或模仿美國標準,有的掩蔽所加蓋有1米厚的頂部混凝土蓋板。美國、蘇聯(lián)和歐洲設計的戰(zhàn)機掩蔽所(或復制品)能夠在世界各地,如:土耳其、吉布提和古巴,找到蹤影。一份蘭德公司對谷歌地球圖像的分析得出,70個國家的約700個機場都有加固強化的掩蔽所。
目前,已知的最堅固地上掩蔽所位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沙特設計的掩蔽所能在阿布哈、塔伊夫、達蘭等多個基地看到。這些設計有大型頂層混凝土防御層和保護前后出口的兩英尺(約0.6米)厚的鋼門。頂棚被設計成不同角度的斜面,并覆蓋有減緩侵蝕彈藥威力的橡膠保護層。
高聳的狹道與掩蔽所平行,形成了兩邊可供飛機滑行的小道,并可防御低角度投擲的彈藥對掩蔽所大門的打擊。最后,掩蔽所結構的末端混合接地,以防御炸彈對掩蔽所圍墻的打擊。伊拉克避難所是獨立的單體結構,缺乏狹道的保護。它們幾乎沒有像沙特掩蔽所那樣的頂部防御,但仍然擁有比美國、北約和華約更加巨大的混凝土外形結構。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國空軍發(fā)現(xiàn)2000磅(約907千克)的炸彈才能確保摧毀這樣的掩蔽所。
最終極且最具保護性的飛機掩蔽所的概念將是把飛機放置于地下或山洞的坡道中或由升降機連接的挖掘區(qū)域內。這一概念可追溯到1934年比利·米切爾做的關于航空兵的報告中,報告中“提倡地下飛機基地?!钡叵卵诒嗡苍诎⒅Z德和??藢④娪?941年聯(lián)合撰寫的書《飛翼戰(zhàn)爭》,以及德隆于1943年寫的關于機場規(guī)劃的書中提到。雖然可以找到地下掩蔽所的現(xiàn)代參考,但我們可以想象,在陡峭的坡道或電梯間移動飛機的困難無疑成為他們的概念付諸實施的障礙。
據(jù)外媒報道,中國在山區(qū)建有大量加固的地下飛機掩蔽所
南斯拉夫某處遭廢棄的大型地下飛機掩蔽所
相反,現(xiàn)存的這種類型掩蔽所是通過一個水平山體內隧道將掩蔽所和附近跑道連接起來。山體掩蔽所常見于臺灣、瑞典、瑞士、挪威、科索沃、克羅地亞、中國等地區(qū)。山體掩蔽所有時包括具有保護門的單獨洞庫,但通常更多的是多個出入口的隧道。在掩蔽所里的飛機基本上可以規(guī)避攻擊,但若進攻方選擇攻擊出入口、大門和連接通道,飛機則會被困在掩蔽所內。例如,在美國國防部關于1999年“聯(lián)盟行動”的報告中,描述了對一處“地下飛機存儲和支持設施”出入口的攻擊。這種攻擊的可行性要依據(jù)當?shù)氐刭|和出入口以及許多因素的設計而定。雖然山體掩蔽所提供了很高的防護水平,它們終究是一種使用潛力小的選擇,并且建造起來更加昂貴和耗時。
隨著飛機防護水平的提高,在某些時候,飛機與其他待攻擊目標相比,不再是唯一的高價值目標。在開闊地停放的飛機雖然是一個高價值的目標。不過,隨著破壞或摧毀掩蔽所內飛機的手段越來越多,像起降跑道和燃料等其他目標將更受進攻方青睞。根據(jù)進攻方的目標,預期沖突的長久和其他的考慮因素,在一場軍事沖突的關鍵階段,關閉某個空軍基地可能比摧毀若干架飛機更為重要。因此,混合使用加固,受襲后復原、分散和其他空軍基地的防御措施就能通過建模與仿真來進行評估測試。博弈論一類的技法解釋這種作戰(zhàn)概念的自身適應戰(zhàn)略的復雜性和相對性。
對于一些主要進行國土作戰(zhàn)和有地理優(yōu)勢的軍隊來說,山體掩蔽所對于他們可能是一種主要的空軍基地防御戰(zhàn)略。即使何種類型的掩蔽所設計最能適應21世紀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還不確定,但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隊還將依賴地上掩蔽所。世界各地機場中現(xiàn)存的數(shù)千座掩蔽所為抵御迫擊炮彈等地面威脅以及空中投擲的單一彈頭炸彈和集束炸彈提供了一種很好的防御手段。
這些有可能在未來突發(fā)事件中使用。也就是說,隨著精確制導武器威脅的增長,傳統(tǒng)的掩蔽所可能無法在所有作戰(zhàn)環(huán)境中提供足夠的生存力。得益于廣袤的土地和資金,沙特式的掩蔽所提供的防護力可以抵御那些缺乏大量重磅侵蝕武器的進攻者。對于美國經常進行遠征作戰(zhàn)的模式,建造類似的掩蔽所(主要在外國的土地上),在許多情況下,對作戰(zhàn)、經濟和政治層面是沒有切實作用的。永久性的掩蔽所也是不可移動的目標,從而簡化了進攻方的目標識別難度。某些類型的防御設施將可能是未來美國強行進入戰(zhàn)略的一部分,但新掩蔽所的防護力、大小和數(shù)量都必須是確定作為美國整體軍事戰(zhàn)略的一部分,這包括空軍基地防御的所有因素,并與有美軍駐軍的主要東道國結成伙伴關系。
瑞典原先的秘密地下飛機掩蔽所現(xiàn)成為埃里瑟姆(Aeroseum)航空博物館,供游客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