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青/文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腫瘤放療科主任王俊杰團隊建立了CT引導放射性碘-125粒子治療技術,獲得了該院技術創(chuàng)新一等獎。該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領先的微創(chuàng)內照射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將影像引導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全面拓展應用到人體其他部位腫瘤治療,包括頭頸部癌、肺癌、軟組織腫瘤等各項復發(fā)癌的技術流程,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發(fā)展現狀的腫瘤微創(chuàng)內照射綜合治療體系,建立的影像引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頭頸部復發(fā)癌、復發(fā)直腸癌和軟組織腫瘤的臨床技術操作標準和規(guī)范,使更多患者受益。
放射性粒子如碘-125等植入治療,是指將放射性碘-125等微粒永久種植在腫瘤內以殺滅腫瘤細胞。其在術中或在CT、B超的引導下,根據三維立體治療計劃,將微型放射性粒子源植入腫瘤內或受腫瘤浸潤侵犯的組織中,包括腫瘤可能經淋巴擴散途徑的組織,通過微型放射源持續(xù)放出的低能量的X射線及γ射線,在180天內連續(xù)不間斷地作用于腫瘤,使得任何進入活躍期的腫瘤細胞都被射線抑制和殺滅,從而使局部腫瘤得到最為有效的控制,而正常組織不受損傷或僅受到微小損傷。
這種放射性粒子腫瘤內種植,內照射、近距離地治療腫瘤的方法是目前國際醫(yī)療領域治療腫瘤的一種全新的獨具特色方法。根據國外報道,對頭部腫瘤放療后復發(fā)的治療、胰腺癌、前列腺和直腸癌的治療明顯優(yōu)于其他治療手段,為中晚期肝癌、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有效的途徑。2001年開始,王俊杰教授在國內率先將該項技術應用于臨床治療前列腺癌,已治療各類腫瘤數百例,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及論著。
放射性粒子治療與傳統的外放療不同,外放療設備雖然進展很快,對受呼吸而上下移動的胸腔內惡性腫瘤的治療,仍存在著放射劑量不均勻的缺陷,而且其放射源強度太大;而“粒子刀”的粒子直接種植在瘤體中,放射劑量均勻,極少損傷正常組織。外放療不能避免分次短時的不足之處。外放療分次短時照射只能對腫瘤繁殖周期中一部分時相的細胞起治療作用。腫瘤細胞受任何刺激,都能激發(fā)靜止期細胞轉為活躍期細胞,而且細胞倍增時間明顯縮短,因此在兩次照射之間隙內仍能迅速增長,直接影響外放療的治療效果。而“粒子刀”的粒子在瘤體中有效持續(xù)照射腫瘤細胞長達180天,直至全部殺滅腫瘤細胞。
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的優(yōu)勢在于:①與手術配合的互補效應:手術中加用植入放射性粒子是治療方法中最常用的途徑,所其到的最大效果是腫瘤整體的殺滅;②提高腫瘤治愈的徹底性:腫瘤侵潤鄰近重要臟器時,即使能切除瘤體也只是一種姑息手術,預后很差。手術中加用放射性粒子植入,在淋巴通道、殘存腫瘤組織和腫瘤接壤部位上植入粒子,有望獲得徹底的治愈效果;③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術中穿刺技術植入放射性粒子對正常組織的創(chuàng)傷極小,無需充分顯露手術視野和避免盲目的大范圍脂肪清掃操作,能較大程度地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和對正常組織的干擾,患者術后的康復順利。在腫瘤的姑息切除中,用穿刺技術植入放射性粒子,操作簡單、無需顧慮腫瘤的殘留大小,極大減少正常組織的誤傷程度;④無法手術切除及應用化療、外放療效果不佳的腫瘤,應用微創(chuàng)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達到手術切除的目的;⑤保留機體功能及形態(tài)的效應;⑥與化學療法的互補效應。
傳統的腫瘤治療方案包括了手術、化療、放療,被稱為癌癥治療領域的“三劍客”,在長期的抗癌之路上,它們各自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放射治療作為其中之一,為人類治療疾病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大約70%的癌癥病人在整個治療癌癥的過程中需要放射治療的介入。粒子治療作為放療的一種方式,會越來越顯示出治療的優(yōu)勢,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