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電影《老炮兒》里,路人向馮小剛扮演的北京中年男子六爺問路時沒有用禮貌用語,六爺不依不饒。李易峰扮演的六爺兒子跟旁人問路,卻記著先喚了一聲“哥”。
如何對陌生男性使用敬稱,各時、各地的規(guī)矩不同,但總的說來,跳不出以下幾類:
遇到有些身份的前輩,大可以把對方拉入自個兒家譜,喚作親戚。比如“大爺(ye)”、“大哥”、“叔”、“伯伯”(不少地方念baibai),西北地區(qū)習慣叫“大大”。
大多數(shù)年長男子都樂于接受這樣的稱謂,只是在京津和山東一些地方,“大哥”并非最妥帖的叫法。姚雪垠的小說《差半車麥秸》里,參加游擊隊的農民管革命同志叫“二哥”,山東人叫人“二哥”是尊稱。
用稱呼把對方拉入親族,是尊敬的表示。《射雕英雄傳》中,郭靖起初稱歐陽鋒“歐陽伯伯”,叫歐陽克“大哥”,后來結下血仇,才改口喊“老毒物”為“歐陽先生”。
也有長者不看重輩分,“前輩”和“老伯”都不得黃藥師歡心,只有“黃島主”才行,島主說明了他地產(chǎn)開發(fā)者的身份,他在意這個。
假裝親戚時要躲開大舅哥和小舅子?!堵苟τ洝防?,天地會英雄和沐王府好漢一塊兒出門,遭遇神龍教盤查,天地會的徐天川主動自稱“小舅子”,敬稱沐王府的朋友為“姐夫”——這種做法禮貌得體,叫別人大舅子、小舅子有占人便宜的意味(意思是:我把你的姐妹給占了)。
如果你從事的是保險、信用卡銷售或者地產(chǎn)中介的職業(yè),對60歲以下男性客戶,大可一律叫“哥”。
另一個“萬能”稱謂是“老師”,有禮又不失敬重,做低的姿態(tài)帶著提前避險的客套。去陌生地方問路時,不管對方是長衫先生還是鄉(xiāng)野村夫,都不妨先喚一聲“老師”,表明自己請教的來意。何老師、小P老師、康永老師、金星老師……對方往往也很受用。
“先生”一度是對讀書人的敬稱,在文化界,能被叫一聲“先生”的多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不論男女,比如“冰心先生”、“楊絳先生”。這樣稱呼說書、算卦、唱曲的藝人,則有抬舉對方學識的意味。
一些稱呼自帶抬舉功能,生意人見面互稱“某總”和“老板”,就是互相長臉。不少有社會地位的職業(yè)還可以直接轉成稱謂,比如醫(yī)生、律師。職位也有同樣的功能,只是需注意去掉一個“副”字,副主編直接叫主編,副主席直接叫主席。
某人成了家也能拿來捧,北京稱呼中的“大爺(yé)”,表達的是對他人解鎖已婚成就的贊許。電影《梅蘭芳》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稱呼“梅大爺”時,黎明強調說,是“大爺大奶奶的大爺”,不是“老大爺”的大爺。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工宣隊進駐各單位,人們追隨工廠的習慣,一律互稱“師傅”,甚至有了“解放軍師傅”這樣的嫁接用法。
“師傅”最早是對手藝人或練家子的敬稱,代表著對職業(yè)能力的肯定(能收徒),拉車的、搓澡的,都可以是師傅。師傅也可以是出家人,比如《昊天塔》里,“俺出家的人……休把這許多槍刀,嚇殺了俺老師傅。”
和“同志”一樣,“師傅”也不分男女,被刻意淡化了性別色彩,適合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有的老人仍然管二十來歲的女售票員叫師傅,而現(xiàn)在,一名男性被喚作師傅,就可能意味著他干的是力氣粗活、社會地位比較低,而且往往上了歲數(shù)。
新式敬稱已經(jīng)簡潔到只剩下性別,“男士”、“女士”、“哥”、“姐”。很多店家見著男性一律稱“帥哥”,不管相貌如何。
電商的崛起解決了開口時言不由衷的苦惱,一個大寫的、跨越性別、種族、年齡的稱呼出現(xiàn)了:親。
(摘自《博客天下》)(責編 懸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