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經》為例"/>
李西軍(黃河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3)
?
淺談茶文化英譯的美學意蘊
——以《茶經》為例
李西軍
(黃河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3)
摘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中國人傳統(tǒng)生活的開門七件事,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茶文化”,也與“琴”、“棋”、“書”、“畫”、“酒”等經典文化一道,成為文人墨客才學彰顯的必要方式。近年來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大放異彩,茶文化也逐步為世人所認識,針對茶文化的翻譯也在不斷豐富。本文結合我國茶文化的美學翻譯,對《茶經》譯本當中的茶文化內涵體現和其美學意蘊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拋磚引玉,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弘揚作出貢獻。
關鍵詞:茶文化;美學意蘊;英譯;《茶經》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總體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硬實力的增強讓我國軟實力的輸出條件更加成熟,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展示也呈現多樣化姿態(tài)。且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過千年的積累沉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也有了新的面貌,不斷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并促進社會主義文明事業(yè)的建設。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內容之一,同時也是我國與日本、英國、印度等國家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中融入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對健康、和諧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中國傳統(tǒng)儒、釋、道三家思想內涵等,對于當前人類生活追求的轉變有著深刻意義。當然,作為文化交流的手段,中國茶文化的翻譯輸出不僅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更對中國文化大國形象深入世界人心打造了良好基礎。
從當前的翻譯研究來看,雖然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備受重視,但由于《茶經》中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在翻譯過程中容易造成一定翻譯思維和翻譯策略影響,因此當前針對《茶經》翻譯的研究內容較少,對其美學價值的關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茶文化的經典——《茶經》為翻譯切入點,希望通過其譯文的美學價值研究對基本的茶文化傳播產生一定積極作用。
“美學”這一概念在18世紀50年代被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正式提出。在中國屬于一門外來學科,大約是晚清時期的舶來品。而翻譯和美學在中國的正式結合最早出現于佛經典籍的翻譯當中,中國傳統(tǒng)的翻譯論調,如“不加文飾”、“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等,大多與中國的傳統(tǒng)詩書創(chuàng)作要求有關,且與文辭達意美、語調嚴謹美、內容含蓄美等有著重要聯(lián)系。
從理論角度解釋來說,翻譯美學明示了美學的來源,是對翻譯過程中的美學價值體現的探討,并利用美學欣賞的原理進行翻譯標準的制定和翻譯策略的闡釋。在翻譯過程中,語言轉換作為內容轉換的基本形式不可避免,但是譯者更需要在翻譯過程中對原作內容進行分析,并在充分理解所使用的翻譯語言特性、語言體系等內容的基礎上,對翻譯內容進行審美再現,或者進行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盡可能保證審美主客體之間的美學觀念一致,并傳達出更加深刻的審美體驗。
在這里,進行審美的主體是翻譯人員,客體則是其要翻譯的內容。審美再現或者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首先需要審美參與主體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觀念,同時審美客體的美學價值能夠滿足基本的人類審美需要。而在美學價值研究過程中,翻譯人員需要對審美內容進行全方位的美學價值研究,以便于更加快速的分析出其中所蘊含的美學體系,進而利用文字轉換或者相對的美學欣賞系統(tǒng)轉換實現美學要素的翻譯。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的美學翻譯過程中,審美客體既可以被通過語言、文字、句式等的變換實現語言形式上的翻譯轉換,也可以通過語言和內在語體形式、語言表達意象的變換實現美學意境的翻譯轉換。兩種翻譯方式作為不同的美學翻譯顯現,并無優(yōu)劣之分。形式與非形式化的美學翻譯在日常翻譯過程中也常常需要共同運用保證整體美學翻譯效果的實現。
同時,在翻譯美學的觀點當中,以藝術傳達為目的和以信息表述為要求的美學都是審美的體現。審美主體可以通過思維方式的轉換進行不同的美學理解表達,而其表達最終也需要以美學價值的能動表現為基礎。
總之,在翻譯過程中,為實現美學價值的轉換,翻譯人員會利用自身的美學理解對原有的文章內容進行美學價值解析,并通過語言、文字等的轉換或者美學意境的轉換實現形式或者非形式化的原著美學意蘊傳達,保證譯文美學價值的完整呈現。
中國翻譯學家劉宓慶在翻譯研究中表示,針對某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翻譯過程中應該利用文字等重點表達其基本含義;而針對那些非理論性文字,則需要在解析其基本的美學意蘊基礎上,借助非文字性情感的傳達實現原著中作者情感的轉化。前者更加注重概念性內容的意義傳達,后者則比較重視情感性內容的藝術表現?!恫杞洝纷鳛槲覈栉幕浀?,不僅利用語言性描述內容對茶文化相關的茶具、茶葉、茶器等進行了詳細解析,而且表現出作者陸羽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和對茶文化的深情。因此,在進行翻譯的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利用傳詞達意的方式將原文中基本的概念性表述清楚,明確書中內容對于茶文化的重要意義,而且需要在解析其美學內涵的基礎上進行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實現譯文美學價值的不斷深化。
本文將從譯者的詞意傳達、辭格再現、形色欣賞等內容出發(fā),進行全方位的譯文美學賞析。
2.1傳詞達意,樸實無華
作為中國茶道的根本,《茶經》中有大量的茶道信息描述,尤其對于茶具的區(qū)分、茶葉產地和具體形狀的介紹、茶葉炒制方法的說明、不同茶葉功效的解釋等等客觀內容的描述十分詳盡。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內容,西方文化很難找到相關的共同點,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在充分考慮譯入語環(huán)境和基本的譯入語氛圍情況下,盡可能保證傳詞達意的準確性。尤其在關于茶具、茶器、茶道方式等內容的介紹方面,譯者首先需要借助自身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將文章意化為當代的語言,同時,參考英語本身的特性和對具體內容的理解要求以及英語中茶文化的解釋,盡量保證譯文的言之有物。
事實上,針對一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譯者翻譯時更多的需要考慮譯文的傳詞達意效果而非其文辭藻飾表現。而實話實說的方式,也更能夠讓讀者理解譯文所傳達的基本內容,符合忠實原文、陳詞嚴謹的審美要求。
比如在翻譯“體均五行去百疾”方面的內容時,譯者所使用的翻譯是“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s illnesses.”這里的“五行”概念被翻譯為“five elements”。不過在后文的闡釋中,作者也對“五行”的改變做了相應解釋,即“the five elements are fire,earth,water,wood,mental”相對于中國人來說,五行單指“金、木、水、火、土”五個元素,其利用相生相克的理論實現自然界各個元素的和諧統(tǒng)一,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并沒有相關的論調,因此在進行介紹時,作者對基本內容做了概述性翻譯,且基本表明了五行所包含的元素,屬于傳詞達意的基本形式,同時也留給了讀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間。
2.2辭格再現,直觀強調
漢語經過上千年的發(fā)展,有著豐富的底蘊和內涵,漢語的使用者在詞義表達過程中,也常會借助一定的辭格表現形式,進行美學的直觀強調和感性再現。這種審美需求尤其在古典文化書籍當中表現突出。《茶經》之所以能夠被稱作一部文學著作,不僅因為其豐富的理論研究為中國茶文化傳播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為其中的藝術表達使得原本呆滯的語句更富生命力,讓固有的內容在形、色、義方面更加突出。
比如在茶色描述、茶具質地分析等方面,陸羽作為一位茶道美學大家,利用細微的分別對不同的茶具、茶湯色彩搭配進行了等級劃分,且利用各種修辭格式讓讀者理解得更加深刻。
比如,在進行邢瓷和越瓷的區(qū)分時,作者陸羽以茶具的顏色作區(qū)分,對其所盛茶色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邢瓷白,以紅色茶湯盛之;越瓷青,需以綠色茶湯,同時以三點區(qū)分表明邢瓷與越瓷的差別。翻譯表述為“If the Xing porcelain can be compared to valuable silver,then the Yue porcelain matches invaluable jade.This constitutes the first disparity.If the Xing porcelain is described as snowy white,then the Yue porcelain can be said as icy crystal.This makes the second gap.What's more,tea soup looks reddish in the bowl of white Xing porcelain,while the soup shines like emerald in the bowl of jade Yue porcelain.”結合原文來看,其中運用“銀、玉、雪、冰”等四字分別描述邢瓷和越瓷的質地。相對于譯者來說,其需要首先理解不同字句的含義,并在尋找對應關系的過程實現詞義的傳達。而綜合譯者的表現來看,其利用感性理解和理性描述的方式,對四字描述進行了補充,加入了“valuable、invaluable、white、crystal”四個詞語,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保證了文章的對應關系,實現了辭格的統(tǒng)一。同時,文章最后一句“what's more”的加入,也讓文章之間的遞進關系更加清晰。
2.3形色強調,外在藝術追求
陸羽作為茶圣,對茶的研究不僅代表其具備深厚的理論研究功底,而且傳達出其對茶的審美體驗和別樣深情。譯者翻譯時,除去需要注意基本的詞句概念轉述,而且需要將情感進行譯入語言表述出來。
作為內在美的表達手段,外在美的追求是作為審美主體的譯者感知茶之韻味并做具象化表達的主要手段,而在翻譯過程中,對外在美的感知和追求則主要體現在對于茶色、茶香、茶味等的描述上,即對于茶的形色之美的追求。在《茶經》當中,針對器具、茶湯、茶色等色彩搭配的論述各處都有,處處都在考驗著譯者對于形色的敏感度。
比如在描述不同瓷器和不同茶色的搭配過程中,陸羽表示邢州瓷白,則襯托的茶色偏紅;壽州瓷黃,則茶色會被折射成紫色,洪州瓷褐,則茶色仿似黑色。而翻譯則是“In contrast,snow white bowls from Xingzhou kilns will set off the tea soup a reddish hur.Likewise,tea bowls from Shouzhou have a yellowish shade,against which the tea inside will turn purple.Worse still,the brownish color of the bowls from Hongzhou will result in a murky tea soup.Those unpleasant colors doom porcelain wares from these kilns unsuitable for tea bowls.”這里的“snow white”、“reddish”、“yellowish”、“purple”、“brownish”、“murky”等詞語,并非都是直接的顏色表述詞語,而是譯者在理解原文基礎上所選擇的相對應的描述詞語或者顏色相關詞語。同時,譯文中“in contrast”、“l(fā)ikewise”、“worse still”的遞進性連接詞運用打亂了原文中的排比順序,增強了語言表達的情感色彩,形成了完整的篇章結構,更符合英語的表達邏輯。
作為我國茶道文化的經典,《茶經》中不僅詳細地記錄了與茶葉、茶具、茶道相關的信息,而且傳達出作者陸羽身為文人的文藝情懷和高超文采。對于這樣一部理論表述和情感抒發(fā)兼具的著作,譯者在進行美學翻譯研究時,不僅需要從理性的角度進行詞語、句式、段落等的分析,保證在基本意義傳達上的美學塑造,而且需要在充分理解作者對于茶道文化感情的基礎上,實現文化之間的感性交流。不可糾結于原作文本中語言形式的維護,而需以語境為依托,借助不同語言之間的優(yōu)勢轉換,在盡可能保證原作韻味的基礎上,進行意境和情感上的審美傳達。
參考文獻
[1]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7.
[2]吳文安.試論翻譯與美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3,(5):11-15.
[3]劉宓慶.翻譯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2:69.
[4]姜欣,姜怡英.茶經續(xù)茶經:漢英對照[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李西軍(1975-),男,河南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文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