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恒,譚飛泉,晏本菊,張懷瓊,符書蘭,唐宗祥,任正隆
(四川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
高產抗病的大穗型小麥新品種—川農29
任天恒,譚飛泉,晏本菊,張懷瓊,符書蘭,唐宗祥,任正隆
(四川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川農29是四川農業(yè)大學農學院2003年以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小麥品系02017為母本、高產抗病的川農19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2004年其雜交F1與高產大穗的川農21再次雜交,采用改良系譜法選育的小麥新品種。2015年12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為川審麥2015009。
該品種弱春性,芽鞘綠色,幼苗綠色、半直立,分蘗力強,植株健壯,上林率較高,株型較緊湊,劍葉較小,穗層整齊。株高80~90 cm,莖稈堅韌,抗倒伏力強,落黃好。穗長方形,大穗型,小穗數(shù)25個左右,每小穗結實3~5粒。長芒,白殼,護穎卵圓形,較抗早春寒,易脫粒,結實性好。種子卵圓形,白皮,半角質,飽滿,色澤好。在四川省區(qū)試中每公頃平均有效穗數(shù)278.25萬,穗粒數(shù)48.34粒,千粒重42.2 g。中熟品種,全生育期約188 d,與對照品種綿麥37(下同)相當。
川農29在2012-2013年度四川省區(qū)域試驗中,平均產量5 387.4 kg·hm-2,比對照增產3.0%,差異極顯著。2013-2014年度四川省區(qū)域試驗中,平均產量 5 001.0 kg·hm-2,比對照增產 7.5%,差異極顯著。兩年區(qū)試中,15個試點平均產量 5 194.2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5.11%,差異極顯著。15個試點中12個點增產, 增產點占 80%。2014-2015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 607.2 kg·hm-2,比對照平均增產 9.72%,所有試點均增產,在17個參試品種中占第4位。2015年示范栽培中,每公頃產量達7 485.5 kg。
經農業(yè)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品質分析,該品種籽粒平均容重819 g·L-1,粗蛋白質含量14.3%,濕面筋含量24.5%~29.3%,沉降值30.8~42.8 mL,穩(wěn)定時間1.7~3.8 min。適宜饅頭和面條加工。
經2014年四川省區(qū)試管理部門接種鑒定,川農29繼承了親本川農27的抗條銹病基因 Yr41,高抗當前四川省田間流行的條銹病生理小種條中31、32、33和最近發(fā)現(xiàn)的毒性生理小種貴22-9、水源系列等,抗條銹病表現(xiàn)突出。中抗白粉病,抗穗白粉,在田間抗性表現(xiàn)穩(wěn)定。較抗凍和抗早春寒,結實性好。
該品種適宜在四川省平壩地區(qū)和丘陵肥力水平中上地區(qū)種植。適宜播種期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播種量75~120 kg·hm-2,保證每公頃基本苗120萬~200萬左右。高產栽培播種量一般不超過80 kg·hm-2。在低產田中可適當增加播種量,以保證每公頃成穗數(shù)在300萬以上。條播、窩播、機播均可。由于川農29為耐肥、抗倒、高產品種,產量高,需肥量較大。目標產量6 000 kg·hm-2以上時,需純氮180~210 kg·hm-2,磷150 kg·hm-2,鉀150 kg·hm-2。栽培時應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孕穗期適當補肥。不宜使用尿素或者含尿素的復合肥做底肥或者拌種,以免影響種子正常發(fā)芽。注意防除雜草。小麥孕穗期至灌漿期防治蚜蟲1~2次。適時收獲,避免穗發(fā)芽的發(fā)生。
時間:2016-10-08
2016-04-28
四川省小麥育種攻關計劃項目
E-mail:renth@sicau.edu.cn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59.S.20161008.093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