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胡又中 ●本報記者 范凌志 ●魏輝
30日,臺灣“總統(tǒng)”馬英九和“總統(tǒng)”當選人蔡英文會面。這是今年1月臺灣“大選”后兩人首次會談,也被視為5月20日馬英九和蔡英文正式“交棒”前最重要的一次溝通會議,因此備受島內輿論關注。會談中,兩人均呼吁“政黨合作”,但島內輿論迅速潑來冷水?!堵?lián)合晚報》稱,過去民進黨對付國民黨,令人瞠目結舌,如今又要國民黨吃齋念佛、溫良恭儉,如何可得?出乎意料的是,對于島內媒體關注的兩岸關系問題,兩人并未深入觸及,有媒體預期的“馬英九苦口婆心勸說蔡英文維持兩岸和平發(fā)展”的場景并沒有出現(xiàn)。不過,由于蔡英文至今采取模糊策略,拒絕正面回應“九二共識”,許多島內人士“懸著的心”更緊了。“如何避免民共火車對撞?”“兩岸關系是否即將進入‘窒息期’?”類似的疑問不斷出現(xiàn)在臺灣媒體上。
“和解比經(jīng)濟困境更難突破”
馬英九和蔡英文的會晤于30日上午10時在臺北賓館進行,雙方先進行公開致詞,然后閉門會談討論交接事宜,隨后再分別召開記者會。有島內媒體稱,這是兩人6年來第四度交鋒。“雙英”首度交手,是2010年針對兩岸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ECFA)的辯論,雙方就議題交鋒,火花四射。2012年“總統(tǒng)”選舉進行了兩場辯論,當時兩人在經(jīng)濟、政績、兩岸路線等議題上火力全開。此次“雙英會”關系權力交接,備受關注。
據(jù)臺灣“中央社”報道,馬英九致詞時對蔡英文高票當選表示祝賀,并稱臺灣面臨許多挑戰(zhàn),為全民福祉,“朝野需從對立走向真誠合作才能突破困境”。蔡英文表示,選舉時有議題攻防,有政治考慮,但人民期待政治領袖可以坐下來,一起心平氣和解決社會面對的重要問題。不管過去政黨競爭多激烈,總是要努力讓人民看見政黨有合作可能。
《聯(lián)合晚報》評論稱,蔡英文的意思是,民進黨上臺執(zhí)政,盼望國民黨切莫學習過去的民進黨,采取“焦土抗爭”策略,讓她一事無成。合作必須建立在彼此并非仇敵的基礎上,必須將仇恨收回,彼此都要充分認知臺灣是一個生存共同體。但以當今政壇氣氛,以及各自皆以“統(tǒng)獨”作為信仰與號召的處境下,奢談和解與合作是過高的期待。“和解是臺灣未來的關鍵詞,但要朝野和解,似乎比臺灣此刻的經(jīng)濟困境更難突破。”
“‘雙英會’的袖中劍綿里針”,臺灣《聯(lián)合報》以此為題稱,在兩人行禮如儀、參考講稿的致詞中,雖都有期盼順利交接、建立典范的共識,但言語間也不經(jīng)意流露出交鋒。馬英九一開頭就提及蔡英文的“謙卑謙卑再謙卑”及“不刁難”卸任官員的承諾,稱民進黨展現(xiàn)善意與氣度,并予高度肯定,但也不忘“期待落實”,“提醒”蔡英文檢視民進黨上下最近對藍營的言行、欲借“轉型正義”進行一連串針對性修法動作的用意不言而喻。
“預計苦口婆心如馬英九者,可能會趁機勸說蔡英文回歸‘九二共識’,維持兩岸和平發(fā)展,促進經(jīng)濟繁榮,并珍惜‘外交休兵’的成果。”“雙英會”前,臺灣《旺報》曾做出這樣的展望。然而,事實有些令島內媒體失望,會晤并未觸及兩岸議題。“中央社”稱,由于會談只有短短70多分鐘,等到最后馬英九才提到兩岸的發(fā)展,但因為時間關系,他簡單說“大家之前都表示得蠻清楚的”,蔡英文也沒多作表示。兩人就太平島等議題交換了看法。馬英九向蔡英文表示,在太平島議題上未與大陸合作,并希望民進黨在太平島議題上不要缺席。蔡英文則希望馬英九不要誤判民進黨立場。
島內擔憂兩岸進入“窒息期”
雖然兩岸關系問題“缺席”,但這個話題才是牽動各方的焦點。“雙英會”結束后,蔡英文下午回到民進黨黨部,有媒體詢問:“為何沒有提到兩岸?”蔡英文露出微笑,并未回答。美聯(lián)社稱,在臺灣島內高科技經(jīng)濟放緩和兩岸關系面臨不確定性之際,臺灣現(xiàn)任領導人及下任領導人30日強調順利交接過渡。即將于5月20日就職的蔡英文至今拒絕北京要求,不肯明確贊同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說法。她表示重振經(jīng)濟增長、改善社會民生將是其主要的焦點,未過多強調兩岸關系。路透社30日稱,蔡英文及其領導的民進黨1月份勝選以來,中國大陸一直心存疑慮。
蔡英文的模糊策略讓兩岸關系面臨不確定性,而隨著5月20日的臨近,島內希望兩岸和平交往的人士越來越感到擔憂。“如何避免民共火車對撞?”臺灣《中國時報》29日以此為題刊發(fā)社論稱,隨著新政府上臺,兩岸關系很可能再度進入禍福難料時期,蔡英文遲遲未就“九二共識”表態(tài),也沒有響應大陸有關“一中”原則的喊話,顯然將侵蝕兩岸活動的既有政治基礎。雖然大陸五次三番強調不論臺灣內部政局如何變動,大陸對臺的基本方針不會改變,蔡英文承諾對大陸絕不挑釁,但陳水扁時代的種種情境提醒了我們,當兩岸不能有效溝通,兩岸產(chǎn)生相互疑慮之心,星星之火也會引發(fā)大火。
臺灣《中央日報》稱,在蔡英文不愿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外界不禁憂慮兩岸關系可能即將進入“窒息期”或者“停滯期”。文章認為,不論蔡英文方面如何包裝她的兩岸論述,大陸關注的核心是“一中”。這一點是無可逃避的,“兩岸關系不是捉迷藏,蔡英文不必一直玩變裝秀”。
臺灣“行政院”陸委會29日公布的民調也顯示,絕大多數(shù)島內民眾并不愿看到兩岸關系惡化。調查顯示,主張兩岸“廣義維持現(xiàn)狀”的民眾占86.7%,八成以上民眾支持繼續(xù)推動兩岸官方互動常態(tài)化和協(xié)商制度化。
最近一段時間,“大陸游客減少”是島內關注的一大熱點。《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臺灣采訪數(shù)天,感覺大陸游客確實有所減少。談到這個話題時,畢業(yè)于臺灣政治大學的陳思俊告訴記者,一個有趣的觀察指標是:常年在大陸游客必去地“表演抗議”的人是否變少了?“他們都是有組織有評估的,專門選大陸游客多的地方,臺灣老百姓也不勝其擾。如果哪天他們人少了,那么大陸游客也一定變少了,就像現(xiàn)在這樣。”臺北一家小吃店鋪的老板對“臺獨”人士的主張不屑:“什么是‘臺獨’?拿籬笆把臺灣圍起來,外邊人不許進來嗎?民進黨總說‘愛臺灣’,到最后還不是崇洋?真要翻舊賬,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民進黨的嘴巴都要閉起來!”
“蔡英文不是陳水扁”?
敏感形勢下,大陸官方每一次對臺表態(tài)都備受島內輿論關注。“中時電子報”稱,針對蔡英文日前接受專訪時提到,希望在“5·20”之前大陸方面可以再多給一點善意,國臺辦發(fā)言人安峰山30日在發(fā)布會上重申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的談話稱,大陸方面的善意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既是我們的原則,也是我們的善意。對“九二共識”的態(tài)度,以及如何來認定兩岸關系的性質,這是是否有善意的試金石和標準。講清楚兩岸關系的性質,兩岸關系的未來才能看得清楚。
下一步兩岸關系會何去何從?臺灣“中央社”30日稱,美國白宮國安會前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李侃如表示,蔡英文不是陳水扁,他有信心,蔡英文不會是兩岸關系中挑釁、不穩(wěn)定的因素。有記者問李侃如,是否擔心臺海兩岸重回過去“區(qū)域沖突引爆點”的情況?他回答說,肯定不希望兩岸關系重回過去情況,他堅信,蔡英文不想兩岸關系有麻煩,并認為蔡英文不是陳水扁,她沒有像陳水扁當年主導那些議題的需求,她也不想讓兩岸局勢不穩(wěn)。臺灣《旺報》稱,從2000年到2016年,16年來大陸的綜合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成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國內生產(chǎn)總值64萬億人民幣,兩倍于排名第三的日本,超過千億美元的國防軍事經(jīng)費,讓大陸更有底氣。
《日本經(jīng)濟新聞》30日則援引一名大陸學者的分析稱,蔡英文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交流的最低條件,但對于靠反大陸情緒上臺的蔡英文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從目前的局勢來看,兩岸關系在5月后注定會掀起波瀾。
臺灣《觀察》雜志社社長紀欣撰文說,蔡英文自己講“5·20”之前或當天她說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事”,但在目前民共缺乏互信的情況下,蔡如認清以下幾點,就理當在就職演說中釋出必要的善意,避免兩岸關系逆轉:一,“九二共識”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性質;二,大陸反對一切形式的“臺獨”;三,美國不該繼續(xù)左右臺灣;四,兩岸是“命運共同體”;五,臺灣不要錯失大陸發(fā)展的機遇。
對于蔡英文的兩岸論述,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要像大陸一樣觀察她下一步的言行,而不去揣測。“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用看著她,因為已經(jīng)觀察很久了,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