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菲菲 柴明青 朱雋
【摘 要】鎳是常見導致佩戴飾品過敏的原因,嚴重的會誘發(fā)哮喘和全身蕁麻疹等疾病,影響人體健康。目前鎳釋放量檢測周期長,至少需要8天時間,而飾品的種類繁多,光靠繁瑣的測試工作來監(jiān)控飾品的質(zhì)量安全是非常有限的,本文在測試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風險評估系統(tǒng)來預警飾品的質(zhì)量安全風險。
【摘 要】飾品;鎳釋放量;風險評估
仿真飾品是應用具有優(yōu)良鑄造特性的銅或其它合金為基本材料制作而成,區(qū)別于金銀、鉆石和珍珠等昂貴珠寶首飾,仿真飾品行業(yè)是從珠寶首飾、工藝禮品行業(yè)中分離出來綜合形成的一個新興產(chǎn)業(yè)。鎳是最常見的導致接觸過敏的原因,約有10%~20%的女性對鎳會產(chǎn)生過敏。皮膚吸收從長期直接與皮膚接觸的含鎳材料中釋放出來的鎳離子,產(chǎn)生過敏,進一步暴露于可溶性鎳鹽中會產(chǎn)生過敏性接觸皮炎。[1-2]佩戴鎳含量超標的仿真飾品,容易引起皮炎,嚴重的會誘發(fā)哮喘和全身蕁麻疹等疾病,影響人體健康。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限制鎳釋放量的值,隨后又頒布各類檢測方法。常用的有鎳點滴測試法,及首飾中鎳釋放量的測定定量法[3]。鎳點滴測試只能作為定性分析,且因為銅的干擾往往導致假陽性結果。而定量方法結果雖然準確,但檢測周期至少需要8天。由于飾品生產(chǎn)企業(yè)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飾品的種類繁多,光靠繁瑣的測試工作來監(jiān)控飾品的質(zhì)量安全是非常有限的。本文通過在測試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風險評估系統(tǒng)來預警飾品的質(zhì)量安全。
1 仿真飾品中鎳及鎳釋放量國內(nèi)外標準法規(guī)比對研究
通過國內(nèi)外文獻的調(diào)研、解讀和比對研究,多項指令法規(guī)規(guī)定了鎳釋放量的要求:
1)歐盟94/27/EC指令
(1)規(guī)定和人體皮膚長期直接接觸的產(chǎn)品中鎳的釋放量不得超過0.5μg/(cm2·week )。
(2)耳朵或身體其它部位被刺穿后,在上皮形成的過程中,穿進耳朵的耳飾,或穿過人身體的其它部位皮膜的飾釘,不論最終去除與否均要求這類飾物和人體皮膚組織不排斥,且其中的鎳的質(zhì)量含量不得超過0.05%,否則禁止使用。
2)2004/96/EC指令
修訂94/27/EC的第2條款將鎳總含量0.05%的要求修改為:鎳釋放不得超過0.2μg/(cm2·week )。
3)GB 28480-2012
(1)用于耳朵或人體的任何其他部位穿孔,在穿孔傷口愈合過程中使用的制品,其鎳釋放量應小于0.2μg/(cm2·week )。
(2)與人體皮膚長期接觸的制品,其接觸部分的鎳釋放量應小于0.5μg/(cm2·week )。
(3)b中所指定的制品如表面有鍍層,其鍍層應保證與皮膚長期接觸部分在正常使用的兩年內(nèi),鎳釋放量小于0.5μg/(cm2·week )。
2 檢測方法的研究及各類飾品中鎳釋放量檢測結果的累積
通過國內(nèi)外鎳釋放量檢測方法的對比,優(yōu)化儀器條件,制定合適的檢測方法。
2.1 鎳釋放測試過程
室溫下將樣品放在脫脂溶液中輕輕地旋動2min,取出后用去離子水沖洗并干燥。脫脂之后,樣品應使用塑料鑷子或干凈地防護手套進行處理。
將樣品擱于支架并懸于測試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測試溶液(約每平方厘米測試面積1mL)。蓋緊容器阻止測試液的蒸發(fā)。平穩(wěn)的將容器放入恒溫調(diào)節(jié)水浴鍋,(30±2)℃,168h,不要攪動。 一周之后,從測試液中取出樣品,定量轉移測試液到合適體積。
2.2 鎳釋放量的檢測
通過制備不同鎳含量的樣品、制備成不同形狀樣品、采用不同浸泡方式,來考察鎳釋放量測試過程中的影響情況。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應用正交法判定關鍵影響因素,并建立一個關于鎳含量與鎳釋放量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應用該檢測方法檢測市場上采購的飾品近2000批次,為評估系統(tǒng)的建立累積一定的數(shù)據(jù)。
3 評估系統(tǒng)的建立
通過檢測采集的仿真飾品樣本量,應用層次結構分析法建立鎳釋放量風險評估系統(tǒng),見圖1。結果評估系統(tǒng)見圖2。
4 評估系統(tǒng)的驗證
通過對市場采購的仿真飾品進行測試,并應用該系統(tǒng)進行評估,結果基本可靠,置信度高達90%。
5 結論
本文構建了飾品中鎳釋放量風險評估系統(tǒng),對我國飾品的安全現(xiàn)狀進行了有效可行的數(shù)理統(tǒng)計,為風險評估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企業(yè)可依據(jù)該系統(tǒng)的分析結果,對自身產(chǎn)品質(zhì)量進行有效監(jiān)控。
【參考文獻】
[1]Thyssen, JP&Menne, T&Johansen, JD.(2009). Nickel release from inexpensive jewelry and hair clasps purchased in an EU country - Are consumers sufficiently protected from nickel exposur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407.
[2]Bocca, B &Forte, G &Senofonte, O .(2007).A pilot study on the content and the release of Ni and other allergenic metals from cheap earrings available on the Italian market.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88,1-3.
[3]GB/T19719-2005 《首飾 鎳釋放量的測定 光譜法》.
[4]GB/T 28485-2012 《鍍層飾品鎳釋放量的測定磨損和腐蝕模擬法》.
[5]NESTLE F., SPEIDEL H., Metallurgy: high nickel release from 1- and 2-euro coins [J]. Nature, 2002(419):132-134.
[6]LIDEN C., CARTER S., Wipes and methods for removal of metal contamination [J]. Contact Dermatitis, 2001(44):160-166.
[7]LIDEN C., LIZBET S., Deposition of nickel, chromium, and cobalt on the skin in some occupations-assessment by acid wipe sampling [J].Contact Dermatitis, 2008(59):31-35.
[8] J. P. Thyssen, H. I. Maibach, Nickel release from earrings purch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an Francisco earring study[J]. J Am Acad Dermatol, 2008(58):1000-1005.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