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 王艷華
摘 要:相識不在似相逢,唯有作者留其名。進入大量碎片信息化且節(jié)奏繁忙的后工業(yè)時代,能夠清晰長久的記住一個人,這是越來越不容易的事情。崔昊是我接觸的第一位純粹的東北青年畫家。
關鍵詞:崔昊;東北地域山水畫,焦墨;地域文化
作者簡介:周惠(1978-),內蒙古政協(xié)對外交流促進會書畫藝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艷華(1981-),齊齊哈爾大學2013級美術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9--02
一、初識崔昊
初見崔昊的畫作《鄉(xiāng)雪》(《電影文學》2015年13期封底):幾間屋房,一些木圍欄、低矮灌木、丁香叢,遠山林立,白雪如被,一派生機盎然之景象;畫面中間的三棵高大楊樹,二棵彼此情感連帶,像在互相交談訴說,濃墨深刻靈動,細節(jié)鮮活疊生,畫作整體散發(fā)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果沒有對生活的真正熱愛,沒有對相關事物觀察入微的理解,沒有扎實基礎的繪畫功力,怎又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獨特魅力的中國山水畫作品呢!進一步關注崔昊本身及系列畫作,印證了我的判斷:院派科班出身,超過十年的繪畫閱歷。其現為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在教研、學術、專著、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成果都非常豐碩,有量也有質。很難得的是對于在中國高校體制內的很多優(yōu)勢資源,他多是能去用足用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樣的作為水平是非一般的常人所能達到的。中國人聰明伶俐者很多,大智修為者也不少,但是能真正有心智作為且兼顧關鍵格局的人卻極其稀少。這樣的環(huán)境生態(tài),主要是與文化修為、綜合素質、責任意識等因素都有密切關聯(lián)。
二、成功源于勤奮
崔昊非常勤奮,常邊作畫邊研究邊交流,與學友同行打成一片,常一連幾天徹夜的鉆研。樸實的艱苦奮斗與勤于作為對于一個求知真理、探索藝術的人來說,尤如家常便飯。所謂行者大家,哪個不是在天分之外靠的是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的努力實踐。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沒有過硬的功夫基礎與一定數量級的實踐創(chuàng)新,何談更高的人生成就及藝術巔峰。而我最能理解他可以取得高效能的方式:做專業(yè)研究的人鉆研進去卻也難免易陷死板寂然,而專注的習慣慢慢也會使人變得缺乏更為廣闊多元的大格局空間。在工作方式上,“走進去、再跳出來”頻繁轉換的大腦訓練,一方面是自身調整不至于因太過專注令身心疲憊不堪,另一方面是調動頭腦靈活的機能具備各方面兼顧的素質能力。崔昊的專著《中國山水畫題材與表現》(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在題材形態(tài)、語言表現、創(chuàng)作原則、審美理念、價值取向、評判標準等相關方面的筆墨理解上,對于我在當代書畫作品專業(yè)細節(jié)鑒賞方面有了很好的提高與補充。同時,這也給我開了一面“東北地域”的文化窗口,在那一幅幅其樂融融的美妙景致中,所散發(fā)出的濃烈生活與自然萬物蒼勁之靈,給予我一種難得的獨特滋潤。崔昊致力于東北地域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教學及理論研究,文字功夫也是十分了得?!吨袊剿嬵}材與表現》雖然是專業(yè)學術著作,但偶爾的幽默表現有時讓人會心一笑,很是愜意。如在第三章建筑題材與表現里說到將所畫的每一幅畫都刻意強調地域性特征,并以地域性特征本身為唯一思想先導和最終追求的做法也是“過于急功近利”的。一幅《秀水閣》畫中場景,桃紅柳綠的公園游人如織,游船、碼頭、拱橋、陽傘,這個人們假日的美好,能代表許多人的審美取向和生活追求。這樣場景的山水畫其本質上也是傳統(tǒng)園林山水畫藝術精神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只是傳統(tǒng)的亭臺樓閣換成了現代的高樓大廈。該圖是對景寫生稿,進行這樣的寫生實踐,一方面可以錘煉技術,另一方面可以滋養(yǎng)性情。對于藝術研究和創(chuàng)作是沒有壞處的,只是東北地域這樣的濃蔭景象都是在酷暑,要做好防暑的準備。
三、崔昊山水畫藝術特色
在中國畫諸多技法中,焦墨法難度較大。在筆墨探索上,他將著力點放在強化焦墨上。或許自身風格還不夠穩(wěn)定,在整體氣勢上還有許多黃賓虹章法的痕跡。在細節(jié)及技藝上,已取得不少心得體會。而對很多方面的理解,對于細節(jié)的生動刻畫,似乎也有一種特別強勁的優(yōu)勢。在這其中的個人表現上,既有北方冬日的冷靜沉穩(wěn)之氣,也有學術嚴謹邏輯的高度要求。在此方面我充滿欽佩敬仰的同時,建議可適當在創(chuàng)作中加入些人文元素。東北黑土地的文明,有高高的興安嶺、滾滾的松花江,是否能夠把一股強勁精神之氣勢蘊含在畫卷中。另外,東北的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酸菜、狗皮帽子、羊皮襖、爬犁、雪人、二人轉紅裝等元素特點,均可選擇使用點綴入畫。把當代東北發(fā)展的精氣神,以微小元素精細帶入畫作。從“術”到“道”,是一個藝術踐行者自身發(fā)展華麗轉身的必由之路。如何開拓強烈人文元素的山水表現,個人認為是一條重要之路。正如黃賓虹所說“畫有焦墨法,最為古樸,須筆力健舉,含深秀為宜”,在使畫面表現出更具有滋潤感和層次感的同時,在人文精神層面的表現也是重要挑戰(zhàn),且空間很大。焦墨在筆力及精細刻繪上,是非常厲害的利器絕招。張仃說:筆精墨妙,這是中國畫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中國畫不想消亡,這條底線就必須守住。在這條底線上作業(yè),需要悟性,更需要耐性,急不得、躁不得,更惱不得,最后是看境界,看格,看品。藝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行作舟。藝術是超越空間與時間的對話交流,崔昊一直在生活、工作及其藝術追求上力求統(tǒng)一。十多年努力持續(xù)表現的是“濃重而活”,他的精神面貌與創(chuàng)作探索是一種和諧之美。將生活之美、鄉(xiāng)土之美、祖國之美,用不斷揮灑著的高度熱情表現著緩緩流露的特定人生情緣。他在技藝不斷強化發(fā)展上,注重筆墨語言的豐富化表現,并強調專業(yè)精致與審美追求,一直到深入“焦墨”的刻苦研修實踐。其與多位焦墨大家的主張相同,同時也非常強調對景寫生創(chuàng)作的極大作為。
人文精神與地域文明相輔相成,在當代中國畫家藝術盛壇上,崔昊作為卓越探索的新力量代表人物之一,其東北地域山水畫探索很有意義,值得關注。其創(chuàng)作實踐思想更值得學習借鑒。我們有幸可能成為時代前沿的見證人,在有真正學識的文化發(fā)展繁榮進步中,可以看到社會生態(tài)文明積極表現創(chuàng)造且有著重要現實影響的豐富多元形態(tài),那其中的永恒便是人類財富的最高精神價值——民族的鄉(xiāng)土情結、美好的人文關懷、深刻的熱戀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