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莉
?
徐增生平考述?
馮莉
摘要:徐增是明末清初頗有影響的詩人,同時也是有名的編選家、批評家。他一生經歷萬歷、泰昌、天啟、崇禎、順治、康熙六朝,與當時文人交游非常廣泛。徐增生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卒年不得而知。經考證,他一生經歷了早慧的青少年時代、多病坎凜的壯年、漂泊凄清的中年和著述向佛的晚年。對徐增生平的考察,可以使我們全面了解徐增其人,進而能夠深入理解其作品。
關鍵詞:徐增;明末清初;生平;考述
徐增(1612—?),初字子益,又字子能,別號而庵、梅鶴詩人,江南長洲人,明末秀才,入清不仕。其一生經歷萬歷、泰昌、天啟、崇禎、順治、康熙六朝,與當時文人交游廣泛,是明末清初頗有影響的詩人,同時也是有名的編選家、批評家。而在明清有關典籍中,關于徐增的生平資料非常少,亦極簡略,我們根本無法對徐增進行全面的了解。人們一度認為徐增的詩文均已亡佚,直到鄔國平先生《徐增與金圣嘆》的發(fā)表,世人才意識到徐增的《九誥堂集》清抄本仍存世。本文在查閱《九誥堂集》及相關交游文獻的基礎上,對徐增一生行略進行簡要的梳理,以便于我們全面了解徐增其人,進而能夠深入理解其作品。
明萬歷四十年(1612)十一月初九,徐增出生在長洲白蓮涇上。他出生時“有光如星入幃,胸有數(shù)黑子縱橫類星,人異之,以為文士徵也”①。他幼時好跌坐,病體羸弱。但他年少多才,溫然如玉人,有“璧人”之譽。
少年時期的徐增喜交游,“嘗思交宇內豪杰,踏遍天下名山”②。這一時期,他結交了眾多友人。而許多前輩,如黃若木、陳玉立、陸履長等,在刻詩時紛紛請徐增這個年方弱冠的孺子來寫序,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徐增在當時的地位和聲望就從而可知了。
也正是因為他此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讓徐增結識了他的恩師——錢謙益。在《尹君信出峽草序》中,徐增記載了他與錢謙益的第一次見面:
甲戌歲,先生送長公明府赴任,東下游于吳門,余謁于白堤舟中。牧齋錢先生在座,時余尚未識荊。錢先生亟稱余《芳草詩》,因出就正,大加獎飾。別去,先生語錢先生:“徐生少年奇才,當努力致青云,何遽以古文詞自命,盍寄語之。”錢先生因托吳江周安期致語,心切感焉。遂杜門謝交游,一志于制科之文,異得少效以報兩先生。③
徐增與錢謙益因《芳草詩》相識,錢謙益對徐增的才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兩人的師生緣也因此而結,從此徐增拜錢謙益為師,受教于其門下。明末,錢謙益乃東南文壇的領袖,負一時盛名。得到錢謙益贊譽推許,使徐增信心倍增。而錢謙益對他的殷切希望——“當速力學,致身科第,詩且勿作也”④更使徐增久久不能忘懷。從此,他閉門讀書,不妄交游,潛心專研制義。徐增的確聰明,他不僅詩寫得好,制義也相當出色,舅舅黃翼圣曾感嘆:“其制義亦飛揚宛麗,傾動一時。張異度先生謂其可唾手功名?!雹菪煸鲈谝液q(1635)曾應試鹿城。但此次應試似乎并未成功,因為并未有其考取功名的相關記載。徐增曾感嘆“三試三刖,春云無路”⑥,可見其科考之路并不平坦。
少年時期的徐增聰明早慧,有前輩諸先生的鼓勵提挈,有恩師錢謙益的獎勉教誨,有舅氏黃奉倩、黃翼圣的關愛指導,其人生之路似乎應該一帆風順,他在文學方面似乎應該有所建樹??山酉聛淼囊幌盗凶児?,卻改變了這個少負異志少年的人生。
徐增一生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且“孝友大節(jié)本于天性,極為里閈所推”⑦。而從小體弱多病的他,也正是借助這溫暖的親情與病魔抗爭。崇禎九年(1636),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這年夏秋,徐增的弟弟和母親相繼去世,昔日溫馨和睦的家庭不再完整,往日充滿歡聲笑語的房間從此冷若冰霜。這對徐增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弟弟去世后,徐增曾寫道:“吾閱文則思子之心,讀書則思子之聲,飲食則思子之嗜,衣服則思子之身。散如飄風,漠若秋空”⑧。然而,禍不單行,不久母親又因病去世。徐增曾記載:
丙子夏,既失吾弟之樂,而秋又失母氏之歡。心郁郁其不怡,晝而多思,夜而必夢。余夢而疑,疑而醒,及醒而無聊,又輒恨余夢之不久也。⑨
失去親人的徐增寢食難安,晝夜無眠,心中怨結,悲痛至極,加上他從小體弱多病,且昔日自期甚高,日夜拼命苦讀,此時又悲哀過度,遂得軟腳病,“須人以為行”⑩。徐增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曾感慨道:“予病不能出戶,又得嘔血之疾,在死法中者無如予。”其詩文中也多次提到疾病的困擾,如“我病一身都是淚”“自慚病客難磨鏡”等等。
親人的逝去、身體上的殘疾讓徐增無法接受。他曾一度陷入極度自卑中,不愿與人見面,亦怕與人見面,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所居荊扉晝掩,門庭寂如。但徐增“荊扉晝掩”還另有其因?!秹糍x》記載:
吾母在床,余拜于庭葉。母乃進我于膝下,呼我以二郎。撫吾躬兮心自慟,持吾手兮情先傷?!皟阂陨撇≠?,何不辟其錦囊?兒以畏俗兮,何不截其舟梁?乃舍其本而騖其末,而徒工好其詞章。千秋名譽兮等塵土,百年富貴兮同秕糠。清心寡欲,怡神之方。閉門靜處,安身之鄉(xiāng)。存其身為萬事本,何苦日務乎悲傷?!蔽崧勀秆裕薏怀烧Z,頭昏目眩,賴弟扶起,致母之辭,命我歸去……五更鼓,于是心神役役,幽明判隔,起視林窗,鳥啼日出。
親人的逝去讓徐增對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自身體弱多病,既然不喜流俗,又何苦勉強自己,不如與所愛的詩詞文賦為伴,不再去追求浮名,而是清心寡欲,閉門自處。從此,徐增閉門養(yǎng)足,讀書娛性。崇禎十一年(1638),徐增選《詩表》二卷。而徐增的詩文創(chuàng)作亦越發(fā)出色,難怪馬世奇曾感嘆道:“病而所為詩與文日益妙……故子能不必以其詩文名,而不得不以其詩文名也?!焙糜言谫潎@其才華的同時,更為其鳴不平。
明朝末年,社會日趨動蕩,宦官專權,官僚腐朽。而上層專橫腐敗的代價,通常需要下層民眾買單。徐增家在蘇州當?shù)仉m并非大富大貴,但亦屬中產,衣食無憂。由于社會動蕩,加上徐父不善經營,徐家衰敗。徐增在《五十自壽》中寫道:“壬午歲,余年三十有一,先君是年五十有八,家產盡落,無以自存。余恐以饘粥累老親,乃挈妻女僦居都亭橋畔,賴朋友筆硯為活計。”從此,徐增過上了貧病相煎的生活,再無以前閉門讀書的雅興。此時,徐增也只能游走于文人門下以糊口養(yǎng)家。因此,也結交了不少友人,如文彥可、張受先、周自根、毛晉等。面對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徐增也時常感慨歲月之流逝、身名之未立。他也想為國出力,但苦于病軀,無可奈何,曾感慨道:“萬國同仇詛寇盜,一人危坐數(shù)烽煙。生當亂世寧非命,剩此羸軀合問天。”從中可見這位身當壯年卻貧病交加的文人內心的苦痛。
甲申年(1644),清軍入關,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同年四月,明遺臣效法南宋,擁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成立南明小王朝。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明小朝廷潰散,江浙一帶社會情勢甚為混亂。此時,本已貧病交加的徐增,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在這個特殊的大動蕩、大是非的年月生存的艱辛。戰(zhàn)爭逼使徐增開始了攜妻扶老舉家避難的生活,家中所藏書籍或被燒毀,或在輾轉逃亡中散佚。幸運的是,避居松陵時他結識了沈正宗。沈正宗是一個正直、不愿茍合于流俗的人,對徐增的才華亦十分贊賞,并將自己的兒子托付給徐增教導。因此,徐增開始了客居沈家的生活。這對貧困無家的徐增來說無疑是件好事,他亦度過了相對平穩(wěn)的五年客居生活。
面對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困苦不堪,徐增亦渴望太平重現(xiàn),在亂世中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在《上王孟津相公》中,徐增即表達了渴望在新朝施展自己才能的想法。他希望朝廷能行寬大之政,安海內之心,“功必賞,罪必誅”,破格提拔人才,禮賢下士。他希望在實踐自己的政治見解、理想抱負的同時,“置薄田數(shù)畝于山間,以供老父饍粥;買地一弓,以厝二母;余刻數(shù)十首詩,藏諸名山”。從中我們能感覺到徐增是一個頗有政治頭腦、對時局有準確把握的文人。雖然他也有故國之思,但對新朝他并沒有特意的排斥,他所向往的是和平穩(wěn)定、衣食充裕的生活。也許正是因此,他對所謂的貳臣如錢謙益、王鐸并無偏見,也樂于與他們交游,并渴望“以筆札之役旅食京師”。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雖然對新朝并無敵意,但徐增的這一理想并未實現(xiàn),他的余生也一直處于輾轉漂泊中。
順治七年(1650),徐增離開了沈正宗家,開始了浪跡無定的生活。在《祭王念先》中徐增寫道:
遷徙不一,或在蓮里,或在洞涇。癸巳,先妻去世。余乃無家,萍梗飄蕩,或寓友舍,或借僧居……戊戌九月十有三日,先君見背,承翁入山來吊,撫棺長慟如親兄弟。
可見,徐增的妻子和父親于1653年和1658年先后去世,本已貧病交加、居無定所的徐增變得更加孤寂凄清,雙親、弟弟、妻子都已離他而去,兩個女兒也已出嫁。然而,天公似乎有意捉弄這位命運多舛的病人,父親去世一年后,即順治十六年(1659)冬,徐增的舅氏黃翼圣又去世。他曾發(fā)出“嗚呼,曾幾何時,生聚死別已各居半”的感嘆。親人相繼去世,徐增悲慟不已。而本已孤寂凄清的他,此時更是無家可歸。國恨家愁郁結心中,在《祭王念先》中,他這樣寫道:
盡管徐增無權無勢,又多病貧苦,但身邊卻不乏知己好友。正是在這一時期,徐增在圣默法師的引薦下,結識了金圣嘆,從罵圣嘆為魔到力駁世人對圣嘆的偏見,倆人結下了莫逆之交。面對儒雅敦厚的徐增,好友們亦愿傾囊相助,與之交游,如王念先、王鐸、陳宗之等,都在此時期幫助過漂泊孤寂的徐增。
在《五十自壽》中,徐增寫道:“已非四十九年人,我已歸山事隱淪。”而此時的徐增已回到曾經熟悉的吳縣,他先居靈巖,后居南城,開始了讀書、著述、交游、向佛的晚年生活。
親人的離世使徐增變得更加孤獨,性本好交游的他,此時更是不能一日無友。他常邀請朋友前來相聚,好友亦能體諒其身體的不便,經常去其寓所看望。明清時期,文人唱和風氣濃厚,尤其是在經濟富庶、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的江南地區(qū),文人唱和之風更是超過其他地區(qū)。這一時期,徐增常與好友互相酬唱,抒發(fā)心意。
查閱《九誥堂集》,筆者發(fā)現(xiàn)徐增與友人的唱和之作眾多。如徐增作《五十自壽》后,濟衡、張有譽、陸無輔、侯汸、李模、申繼揆、王世楨、徐樹丕、徐晟、誅震、祖琴、正元等好友先后作詩與其唱和。徐增亦時常請友朋為其寫贈詩、寫序,這從《九誥堂集》前所列名流序跋和一冊贈詩即可知。
在老年寡居的日子里,徐增在吟詠著述之文學創(chuàng)作上傾注了更多心血。自順治十七年(1660)始,徐增陸續(xù)編選完成《名家元氣詩選》,即《元氣集》。在《刻元氣集例》中首先談到選評人的辛苦:
余見子能選詩,必將是人全集翻閱一二次。選過,又幾次斟酌,又必手自抄錄,有一字不諧,必停筆,凝神靜慮,商定而后已。選一人之詩,有二三十日之工。然事當伊始,人或不識其意之所在,以為猶夫世之選者,圖名而已。有選成而不刻者,唐喪其苦心多少。子能蓋出心力以為作者,反令子能以此為攢眉。
由此可知,徐增為之付出的心血,有時亦會費力而不討好。而刊刻是需要費用的,往往能承擔刊刻費用、且想要把自己作品結集出版的人,其詩未必足夠優(yōu)秀;而一些真正有才華、有思想的人,又未必能承擔得起相應的刊刻費用。雖然有些人的作品徐增也非常欣賞,但由于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他亦無法為之代刻,這也是其在編選《元氣集》時常常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除編選《元氣集》外,徐增歷時十五年,運用分解法和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終于在壬寅(1662)年完成《而菴說唐詩》,這亦是徐贈較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徐增早年便與釋道結下了不解之緣,其“家去慧慶寺數(shù)百步。每清風東至,輒聞法鼓之音,顧而樂之”。他的好友中亦有不少佛教人士,如圣默法師、莊嚴法師、解脫法師等。經歷了人生一系列變故后,這位少年早慧、壯年多病坎、中年漂泊凄清的老人,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下,其思想逐漸皈依佛釋。他曾感慨道:“貧病死生齊放下,且同佛子去隨緣?!蹦耗晷煸龀R跃邮孔苑Q,其好友亦常稱其為“子能道兄”“子能居士”等。徐增晚年曾經一度住在寺廟中,對佛經典籍、教義非常熟悉,他在解說唐詩時即援禪入詩??滴蹙拍辏?670)年仲冬,徐增入住靈隱寺,開始評選寺僧們的詩,并于康熙十年(1671)錄成《珠林風雅》。同年,應靈隱寺晦山住持囑托,徐增重修《靈隱寺志》,并為之序。
可見,徐增晚年著述之繁多,而他之所以如此勤于詩文編選、創(chuàng)作,一方面在于他“以文傳世”的觀念,欲通過著述使自己留名后世,與此同時在編選、創(chuàng)作之時,內心悲傷的情緒亦得以寄托排遣。另一方面,則由于生計窘迫,需要評選獲酬、代筆維生。徐增曾多次為人代筆,甚至一些代筆之作根本沒有留下他的名字。如徐增曾為徐勿齋代筆寫《吳縣志序》,但在《吳縣志》序中我們僅能看到徐勿齋的名字,而作為代筆者——徐增的名字早已被隱去。
至于徐增的卒年,我們至今不得而知。這位早慧卻又命運多舛的文人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他一生為許多人寫過祭文、墓志銘;但就筆者目今所及,卻未發(fā)現(xiàn)一篇追悼徐增的祭文,我們不禁為其扼腕嘆息。
注釋
①陳宗之:《梅鶴詩人傳》,《九誥堂集》卷首諸名公舊序二十三道,清抄本。②陳宗之:《徐子能諸刻序》,《九誥堂集》卷首諸名公舊序二十三道,清抄本。③徐增:《尹君信出峽草序》,《九誥堂集》古文,清抄本。④徐增:《宜賓尹子求伸》,《九誥堂集》詩之五,清抄本。⑤黃翼圣:《徐子能甲集序》,《九誥堂集》卷首諸名公舊序二十三道,清抄本。⑥徐增:《上何玄子先生》,《九誥堂集》古文,清抄本。⑦何楷:《徐子能詩序》,《九誥堂集》卷首諸名公舊序二十三道,清抄本。⑧⑨徐增:《夢賦》,《九誥堂集》賦之一,清抄本。⑩錢謙益:《徐子能集序》,《牧齋初學集》卷第三十二,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942頁。馬世奇:《徐子能集序》,《九誥堂集》卷首諸名公舊序二十三道,清抄本。徐增:《祭章東瑞文》,《九誥堂集》古文,清抄本。徐增:《浙馮鄴仙云飚》,《九誥堂集》詩之五,清抄本。徐增:《五十自壽》,《九誥堂集》詩之十九,清抄本。徐增:《元日癸未》,《九誥堂集》詩之二,清抄本。徐增:《祭王念先》,《九誥堂集》古文,清抄本。徐增:《和陳玉立懷友詩有引》,《九誥堂集》詩之四,清抄本?!犊淘獨饧?,徐增編選《九浩堂詩選元氣集》卷首,清順治十七年刻本。徐增:《慧慶寺自如禪師坐化記》,《九誥堂集》古文,清抄本。徐增:《錢宗伯來靈嵒相會口占呈二首》,《九誥堂集》詩之十八,清抄本。
責任編輯:行 健
【文藝研究】
A Textual Research on Xu Zeng′s Life
Feng Li
Abstract:Xu Zeng had experienced Wanli,Taichang,Tianqi,Chongzhen and Shunzhi and Kangxi six period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he is not only an influential poet,but also a famous one in the editorial writers and critics.Through textual research,it was found Xu Zeng had experienced a precocious youth,sickly bumpy prime,lonely middle age and writing Buddhist old age.Research on Xu Zeng′s life experience,we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Xu Zeng himself,and then be able to fur?ther understand his works.
Key words:Xu Zeng;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life experience;textual research
作者簡介:馮莉,女,東北林業(yè)大學文法學院講師,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哈爾濱 15004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14ZDB0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57201 4BC27)。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6)02-0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