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虻 姚婷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 Peter 1840~1893)是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指揮家。他的作品涉及各方面體裁,交響樂占其中的重要部分,包括7部交響曲(其中一部為標題交響曲)、4套交響組曲、10部歌劇、3部舞劇及大量的交響序曲、幻想曲、協(xié)奏曲等。在廣為流傳的交響作品中,《第六交響曲(悲愴)》無疑在作曲家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1890年,長期在經(jīng)濟和精神上支持柴科夫斯基的梅克夫人因健康原因突然斷絕了與作曲家的全部關系;1891年,自幼親密相處的妹妹不幸去世,這些深深刺傷了柴科夫斯基,并直接影響了他的身體狀況。友人、親人的離去、身體狀況的惡化以及沙俄腐朽的統(tǒng)治,使作曲家產(chǎn)生了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從而理性地思考著人生的意義,《第六交響曲》就是構(gòu)思于這段時期。作者原計劃“第一樂章全是激情,滿懷信心,渴望有所作為;第二樂章是愛情;第三樂章是失望;第四樂章則以生命的熄滅作為結(jié)束” 。這成為整部作品的思想基礎,“悲愴”的標題概括了整部作品的中心內(nèi)容,末樂章用非常近似追思氣氛的柔板代替了交響曲傳統(tǒng)布局中熱烈的終曲,滲透著“安魂曲”般的情緒。
該作品完成于1893年9月,同年10月由作曲家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既是一部帶有自我總結(jié)性的作品,又反映了特定年代、特定環(huán)境下知識分子對社會的現(xiàn)實感受。1893年11月6日,作曲家溘然長逝,這使該作品成為臨終前的交響“絕筆”。3個月后,梅克夫人去世。
第一樂章是可以獨立成篇的人生總結(jié),奏鳴曲式,柔板——不太快的快板,b小調(diào),四四拍,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等部分組成,充分展現(xiàn)著作曲家對人生的思考,雖然悲愴哀傷,卻壯烈輝煌。
音樂開頭是一個緩慢、充滿憂傷的引子。獨奏大管以四音為動機,低沉地、緩慢地向上二度模進,將一種朦朧、悲傷的情緒逐漸蔓延開來。八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的結(jié)合,時值長短對比與節(jié)奏型的緊松變化,好似一聲高過一聲的長吁短嘆;低音提琴演奏的低音旋律艱難地半音下行,給整首曲子奠定了陰郁、悲情的基調(diào)。
譜例1:引子(1~6)
呈示部伴隨著快板進入。欣賞時,要注意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兩個對比的音樂形象。
第一主題在引子基礎上發(fā)展而成,保留了引子的一些動機素材。主題旋律對引子動機在節(jié)奏上的變化,產(chǎn)生了急促、痙攣式的緊迫感,使舒緩的節(jié)奏驟然富有張力;十六分音符的變奏,為后續(xù)展開奠定了情緒的基調(diào);音色變化源自于不同樂器組之間的交替模仿,這使傷感的動機不斷形成明暗對比;動機的后兩個音符,以模進音組的形式下行跳躍著,打破了引子陰霾般的氣氛。弦樂器率先奏出跳動的第一主題旋律,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與后半拍進入的八分音符帶著躁動不安,通過一系列連跳音、大量模進與離調(diào),將旋律不斷向上推進;木管組樂器與銅管組樂器的分組呼應,在涌動中若隱若現(xiàn)著動機的影子,仿佛是不甘命運的吶喊。當主題不斷變奏發(fā)展時,音型逐漸增多,音色更加明亮,情緒更加不安。在圓號雄渾地奏出八度音程之后激昂情緒迅速萎靡,但卻難掩復燃之勢:弦樂組與木管組相互模仿著、交織著、激烈地將音樂推向一個小小的高潮。隨后,音樂漸慢、漸弱,由中提琴孤單的結(jié)束,為接下來的第二主題作暗示與鋪墊。
譜例2:第一主題(19~23)
第二主題優(yōu)美、委婉,行板,由帶弱音器的小提琴與大提琴(con sordini)吟唱出舒緩下行、氣息寬廣的主題旋律。抒情性與歌唱性的旋律與第一主題的悲傷、陰郁形成鮮明對比,將人從緊張、壓抑中解放出來,仿佛是對曾經(jīng)美好生活的深情回顧,煩擾自己的焦慮痛苦已不復存在,精神墜入一個夢幻的世界。而后,旋律由木管組接替奏出,小提琴與中提琴則反復按同一節(jié)奏型鋪墊、推動、映襯著音樂向前發(fā)展,直到只剩一支單簧管在重溫著第二主題旋律,幸福甜蜜,卻略帶哀傷。
譜例3:第二主題(86~89)
展開部的到來毫無預兆,如同不測的風雨。六連音、三連音、切分等音型以爆發(fā)式的力度ff突然闖入,呼嘯而來的強烈力度比對與情緒反差使人倍感壓抑與不適,打破了第二主題營造的理想世界,仿佛命運于無形中施展著它的威嚴。在樂隊的強力度轟鳴后,音樂的海面上掀起了狂瀾:第一主題的片段以賦格手法在各聲部之間快速轉(zhuǎn)換,在中提琴快速而充滿流動感的音階跑動映襯下,經(jīng)過兩次變奏,將音樂推起一波高潮;接著,木管樂器與弦樂器密集的奏出三十二分音符,好似旋風刮過耳邊的呼嘯之聲。這時,小號以fff的力度高亢地吹奏出下行音階,不協(xié)和的音響效果如同被拉響的危險警報,使整個樂章進入了白熱化,展現(xiàn)了與命運抗衡到底的凜然姿態(tài)。當長號以洪亮的音色莊嚴地奏響俄羅斯教堂葬儀音樂片段時,預示著死亡陰影的籠罩,小提琴與中提琴接連不斷地奏出向下二度的旋律,似絕望地哀呼,又似悲痛地哭泣,仿佛命運不可違逆,一切英勇搏斗與頑強抗爭終將化作泡影,在銅管組如同號角般的吹奏中,迎來了再現(xiàn)部。
再現(xiàn)部是對呈示部分進行再現(xiàn)升華,較之呈示部更為震撼與驚心動魄,像是絕望與不甘地怒吼,使全曲的悲劇性得到升華。最后,平緩舒展的旋律帶著無奈哀傷走入結(jié)尾,引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