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江南
?
走出三國品云長
文/柳江南
獵書報告
在我國民間,百姓對關羽和孔子有著同等的敬仰與崇拜,有“文尊孔子,武奉關公”之說。其實歷史上的關羽缺乏一本全面一點的人物傳記,關于他的多是一些演義與傳說,因而不免有些神化與迷信色彩。但關羽是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深受中國歷代人民的喜愛,為了比較客觀真實地還原關羽的一生,我們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關云長》。這本書從資料準備到創(chuàng)作出版共花了11年的時間。與《三國志》《三國演義》相比,側重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對關羽這個人物的重建與完善。
一是在荊州的治理上。東漢末年的荊州包括五郡,是當時東吳和曹魏雙方一直都想占為己有的戰(zhàn)略重鎮(zhèn)。劉備集團通過智慧巧取了這塊劉表的富庶之地,然而其軍事實力當時是沒法同孫權和曹操的勢力相比的。關羽49歲入主荊州,他不再只是劉備的大將,而是成為一方諸侯。因為他面對的不單是防守與進攻的問題,而是集政治、軍事、經濟與社會治理于一體的一個綜合實踐。在這個實踐中,關羽主要貫徹諸葛亮聯(lián)吳抗曹的戰(zhàn)略決策,在對抗曹、吳過程中又要治理好荊州,加強戰(zhàn)略物資儲備,搞好戰(zhàn)略后方保障,這對建立蜀漢政權有著決定意義。為此,關羽施展他的文武才能,在荊州首先建立了水軍。因為這支水軍,才使得劉備集團同這片土地更加相融,才有了像東吳一樣水陸兼?zhèn)涞膽?zhàn)備資本。這也是關羽最后多次打敗曹軍,創(chuàng)造水淹七軍戰(zhàn)績,隨時能穿行于荊州五郡周圍,上援西蜀,甚至可以單刀赴會的力量支撐。除此之外,還有關羽在荊州一些富民強軍的策略、安撫一方的治政理念等等。與《三國志》《三國演義》相比,這是《關云長》進行了全新創(chuàng)作的地方。
《關云長》
柳江南張隼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在創(chuàng)作前我們了解到大眾對關羽的“偉大”存在的一些考問:關羽的師父是誰?關羽的本領怎么那么高超?關羽天生就講義氣愛百姓嗎?關羽是不是有點迂腐?關羽個性太強太自信以致招來了殺身之禍?關羽只是一介武夫?關羽大意失了荊州?等等。
為此,第二個要回答的是關羽身上的大義如何使然。應當說我國傳統(tǒng)三晉文化的熏陶,關羽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乃到師父和《左傳》的啟示,東漢末年戰(zhàn)亂的影響啟迪,使關羽從小產生了對正義的追求,其匡扶社稷、拯救蒼生的信念應當完全來源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關羽的父母都是深明大義之人,史載其父母為了讓他沒有牽掛地逃生而投井自盡都是有依據的,他的桃園結義、誓不降曹的行為也是中國幾千年禮教的結果。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才使他由此獲得了理想的強大力量和正義的強大能量。
三是《三國志》《三國演義》中沒有交代關羽高超武藝的源頭,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過求證發(fā)現,他的武藝與碰上了蒙古師父有關,關羽的師父就是胡家?guī)X的鐵匠胡戎。這個人的先祖是匈奴人,憑借打造的鋒利兵器以及強大武功,幾百年前向大漢發(fā)動了無數次侵略戰(zhàn)爭,打得大漢朝廷無法安生。直到漢武帝時期,出了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名將衛(wèi)青,終于打敗了匈奴,將橫行一時的匈奴人趕往漠北,從此再也不敢窺視大漢。就在那時候,胡戎的先祖逃到解州,在胡家?guī)X一帶安家落戶。他們繼續(xù)發(fā)揚匈奴人擅長打造鋒利兵器的本領,在胡家?guī)X干起了打鐵的營生,不過,不再是打造兵器,而是各種耕田犁地用的家伙事兒以及廚房用具。經過三晉文化的浸潤,這些匈奴人逐漸漢化,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很多人已經不再打鐵,干起了別的營生。胡戎家族沒有隨著這種浪潮改換門庭,繼續(xù)操持祖宗留下的家業(yè)。傳到胡戎這一輩,家族凋零,僅有胡戎一個男丁。這時候,因為胡家打造的鐵器經久耐用,解州人不再大量需要,胡戎便立下一個規(guī)矩,除了及時修理送上門的壞損鐵器之外,每天最多接三宗新的生意,剩下的時間就用來閉門讀書。他到底讀了多少書,有多大的學問,誰也
獵書報告不知道;人們只知道,他幾乎從來沒有公開表現過一絲半點。正是師父的教育和成為師父的女婿,為關羽日后的強大做了鋪墊,也合情合理,于是我們細寫了他跟師學藝、除霸出世的情節(jié)。
四是關于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說法。通過考證,我們發(fā)現關羽治理荊州的十年,始終在告訴老百姓忘戰(zhàn)必憂的道理,他一直在提醒自己:經濟富庶,自給自足的情況下,不能在溫柔鄉(xiāng)里消磨了斗志。但最后人民的斗志顯然有所消磨淡化,過日子的思想不斷抬頭,在曹營他只要一個人有意志進行堅守,而在荊州則是十幾萬人的堅守。于是最后四面楚歌,失了荊州。關于這段歷史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使者(關羽陣營前往東吳呂蒙營中的特使)一到館驛,再也安歇不了,隨征將士之家,盡皆前來探問,有附家書者,有口傳音信者,皆言家門無恙,衣食不缺,希望使者回去以后,告訴他們的親人,別再繼續(xù)跟著關羽一塊打仗了。使者深受震動,對呂蒙以及江東人物的怨恨之情,漸漸消散,于次日辭別呂蒙之時,又由呂蒙親送出城,心頭更加激動,說道:“某回去軍營,必當告訴將士們荊州事情?!笔拐呋氐綘I寨,拜見關羽,把呂蒙的話轉述一遍之后,說道:“荊州城中,君侯寶眷并諸將家屬,俱各無恙,供給不缺?!?/p>
關羽大怒,罵道:“此奸賊之計也!吾生不能殺此賊,死必殺之,以雪吾恨!”
關羽沒有想到,在他采取措施揭破呂蒙陰謀之前,派往荊州的使者已經把他頭頂的天空捅破了。此人出了關羽營帳,一見眾將皆來探問家中之事,不僅具言呂蒙對待出征將士家屬恩恤有加,各家安好,并將書信傳送各將,勸說眾人不要再打下去了。等待關羽召集三軍,宣布呂蒙陰謀之時,有使者以及得到書函的將士暗中挑撥,幾乎人人皆無斗志,暗地里準備腳底抹油,溜之大吉了。于是,關羽率兵向荊州進發(fā)途中,每走一程,都會有士卒逃跑。
關于關羽的失敗和死亡,正如毛澤東同志說的,戰(zhàn)爭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不是簡單地可以評說歷史的自然規(guī)律。正是歷史決定了讓參與戰(zhàn)爭的軍人來承受政治帶給他們的命運,但也因為政治才成全了他們的名節(jié)和英名,成全了他們萬古的精神。
五是《關云長》同樣采用了章回結構,語言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方式,這實際是想在文本的歷史和現實中進行一些勾連,同時也更與民間結合得緊密一些,與《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我想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又比如馬忠殺關羽的細節(jié):
當天五更天氣,關羽父子行至埋伏之地。突然,一聲喊起,兩下伏兵盡出,長鉤套索,一齊并舉,先把關羽坐下馬絆倒。關羽翻身落馬之際,身子跌倒在一塊巨大的石頭上,人立馬昏死過去,青龍偃月刀朝前一飛,接連削掉了兩個兵士的腦袋。趁此機會,馬忠?guī)Я耸鄺l精壯兵士迅疾撲上前去,按腿的按腿,壓胸的壓胸,抱手的抱手,將關羽壓得緊緊的,馬忠揮起一刀,砍下了關羽的頭顱。關平一見父親倒地,火速來救。這當口,潘璋、朱然率兵從背后一齊攻了過來,把關平四下圍住。關平孤身獨戰(zhàn),接連打敗了潘璋、朱然,又一連砍殺十幾名江東兵士,終于力盡被擒,就地遭到殺害。
“關羽死在吾手里!天下英雄,舍我其誰!”馬忠提了關羽的腦袋,欣喜若狂,一邊東倒西歪、漫無目標地亂跑,一邊放聲大叫不休,聲音煞是瘆人。
赤兔馬從地上掙扎著站起來,朝關羽的尸體望了一眼,再朝馬忠看去,也不作勢,快如閃電一般朝馬忠撲去,奮起前腿,從他頭頂上猛地踩了下去,瞬息之間,馬忠腦漿迸裂。江東將士嚇得目瞪口呆。赤兔馬銜了關羽頭顱,重新走到關羽軀體跟前,把頭顱放在軀體之上,老淚縱橫,默默地舔視著關羽。
……
我一直想關羽作為武將,又是正人君子,他是否有時混淆了做人與做武將的界限與區(qū)別?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正人君子是儒家孟子所要求的人格的六境界說,而作為武將,在作戰(zhàn)上要求兵者詭道的謀略和智慧,同時要有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和膽量,以及置死地而后生的無敵精神。關羽是非常瞧不起小人的,也是非常痛恨小人的,實際上他很看不起東吳的將領與謀事,他喜歡光明正大地打仗,《三國演義》把他的死寫成了是由呂蒙、陸遜等人的兩面欺詐和軍事欺騙所導致,應當說這是一種小說的藝術邏輯,實際上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fā)現這是藝術的情理。實際的關羽已經是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軍事家和思想家了,如果他不是那樣,為什么他要在封建的禮教下苦苦做人?為什么要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去征服那些殺人如麻的戰(zhàn)將諸侯?比如曹操,在心底還是很佩服關羽的忠義勇敢的。如果關羽迂腐,沒有至廣大的韜略,曹操連天子都可以挾持,何況關羽乎?所以我們今天揣測的一些,實際可能是關羽已經很順其自然的事,只不過我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p>
責任編輯: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