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明,李 健,朱昌成,史天如,張耀東
(國網湖北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7)
架空地線斷線故障在全國范圍內多次發(fā)生,引發(fā)原因存在多樣性,有雷擊、鳥害、污閃和銹蝕等。文獻[1]介紹了廣東電網轄區(qū)內一起鳥害引發(fā)110 kV架空地線斷線故障的案例,文獻[2]介紹了湖南電網轄區(qū)內一起污閃引發(fā)110 kV架空地線斷線故障的案例,文獻[3]介紹了湖南電網轄區(qū)內一起因地線本身銹蝕引發(fā)220 kV架空地線斷線故障的案例。雷擊是引發(fā)架空地線斷線故障的主要原因,雷擊引發(fā)架空地線斷線故障在全國均有發(fā)生,文獻[4-7]介紹了多起雷擊引發(fā)110 kV及以下架空地線斷線故障的案例。從各架空地線斷線案例基本情況可知,絕大多數地線斷口位于懸垂線夾處或出口附近,且斷口顯示有多股鋼絞線存在熔斷痕跡。架空地線作為輸電線路的重要保護設施,其安全穩(wěn)定運行對輸電網和用戶至關重要。架空地線斷線故障輕則導致輸電線路發(fā)生永久性故障,重則引發(fā)其它方面的安全事故?!秶译娋W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2012修訂版)針對防斷線事故專門提出了相關的反措要求,但架空地線斷線故障依然時有發(fā)生,因此,針對架空地線斷線特征,深入分析導致架空地線斷線的因素,對有效開展防地線斷線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正常運行過程中,導致架空地線損傷的因素通常有三種:1)地線銹蝕,長時間的運行不可避免地產生地線銹蝕,在污染嚴重的地區(qū),地線銹蝕會更加嚴重,甚至可直接導致地線機械強度下降,直至拉斷。2)雷電流灼傷,雷電流雖然幅值較大,但作用時間極短,能量小,通常不能直接導致地線斷線,但集中的瞬時能量可造成鋼絲灼傷。曾有研究機構用29~57 kA的振蕩波(相當于48~95 kA 20/40 μm的雷電波)沖擊Φ1.8 mm股徑的GJ-50鋼絞線做熱效應試驗,鋼絲雖不致熔斷,但表面已有燒傷痕跡,說明異常大的雷電流擊中地線是有可能導致地線出現斷股現象的;另外,線夾作為地線和桿塔的連接金具,是雷電流主要放電通道,線夾與地線之間始終存在部分間隙,雷電流在間隙間放電產生的電弧會導致地線外層出現局部灼傷。3)微風振動,架空電線受風的影響,經常出現的是均勻低速下的微風振動,個別覆冰情況下的舞動,當分裂導線加間隔棒時有時會在次檔距振蕩,其中微風振動最為常見,危害性更為普遍。架空電線的微風振動常以駐波型式表示,一定頻率下的振蕩波在波節(jié)點僅有角位移,且在電線位置上不變,檔距兩端電線懸掛點相對各種頻率的振蕩波均為波節(jié)點,受線夾約束使電線不能自由移動,是應力集中點,經常會受到拉、彎曲和擠壓等靜態(tài)應力,因此該處易產生電線材料的疲勞斷股等損傷。另外,當線夾與電線壓接不夠緊密時,線夾與電線間會產生相對運動致使電線磨損,亦導致線夾與電線之間的接觸電阻增大。
雷擊、鳥害或者污閃等因素導致絕緣子閃絡后,由系統繼續(xù)提供能量,維持續(xù)流通道。地線-桿塔系統的阻抗遠小于桿塔-接地體系統阻抗(桿塔平均接地電阻為15 Ω,地線平均檔距電阻為3.7/1 000×300=1.1 Ω)。因此在發(fā)生單相接地故障時,工頻故障電流會沿地線分流至附近接地電阻小的桿塔而入地;在發(fā)生相間接地故障時,工頻故障電流主要沿系統-導線-地線-導線-系統通道形成環(huán)流。故障時,工頻故障電流最有可能通過線夾處,而線夾與地線的接觸電阻相對較大,因此在線夾處發(fā)熱最為嚴重。
工頻短路電流的熱效應會導致地線溫度上升,鋼絞線的機械強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不同強度等級的鋼管鋼材機械強度隨溫度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鋼材機械強度隨溫度變化情況Fig.1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steel changes by temperature
2015年,某35 kV線路36開關相間距離二段保護動作,故障跳閘,重合閘不成功。經檢查,架空地線在42號桿塔懸垂線夾處發(fā)生斷線故障。通過登塔發(fā)現42號桿塔A相(中相)絕緣子和導線線夾處,及地線線夾處均有明顯灼燒痕跡;41號桿塔B相(上相)絕緣子和導線線夾處均有明顯灼燒痕跡,地線線夾處亦有明顯灼燒痕跡;故障時段,該線路附近有8次落雷,其中最大雷電流為-113.9 kA,該雷電流距離故障桿塔42號最近。絕緣子閃絡痕跡如圖2所示。
圖2 絕緣子閃絡痕跡Fig.2 Flashover marks of insulator
斷點位于42號桿塔地線懸垂線夾靠近小號側,離并溝線夾約6 cm處。架空地線為GJ-35型號的鋼鉸線,共有7股,從斷口斷面看,有4股的斷口處有明顯的灼燒和熔化痕跡,另外3股的斷口呈現拉伸變形。地線懸垂線夾處斷口復原圖如圖3所示。
經現場檢測,40號-43號桿塔接地電阻分別為10.0 Ω,11.9 Ω,11.5 Ω和 12.0 Ω,反擊耐雷水平約40 kA。故障時段,監(jiān)測到時間和地點最吻合的雷電流為-113.9 kA。-113.9 kA雷電流幅值較大,出現概率極低,通過計算,在湖北地區(qū)該雷電流出現概率約為0.1%。
圖3 地線懸垂線夾處斷口復原圖Fig.3 Restored map of fracture on suspension clamp
結合現場閃絡痕跡,判斷為-113.9 kA雷電流擊中41號-42號檔距內地線,雷電流沿地線向兩端傳播,由于雷電流幅值極大,遠超該線路耐雷水平,導致兩端桿塔41號(B相)、42號(A相)絕緣子被擊穿。40號-43號段為獨立耐張段,40號-41號、41號-42號和42號-43號檔距分別為104 m、152 m和201 m,雷擊閃絡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雷擊閃絡示意圖Fig.4 Sketch map of flashover by lightning stroke
該35 kV線路電源側變壓器為三角形接線方式,為中性點不接地系統。雷擊造成41號B相和42號A相閃絡擊穿后,由系統繼續(xù)提供工頻故障電流,形成續(xù)流通道。工頻續(xù)流通道等效電路圖如圖5所示。
圖5 工頻續(xù)流通道等效電路圖Fig.5 Equivalent circuit diagram of power-frequency short circuit current gallery
等效電路圖中,Ua和Ub分別為系統等效電源,Za和Zb分別系統等效阻抗,Z01、Z12和Z22分別為檔距內地線的等效阻抗,Z40、Z41、Z42和Z43分別桿塔與對應接地體的等效阻抗。
由等效電路圖可知,I1為系統提供的總故障電流,I2為流過41號-42號檔距內地線的故障電流。因檔距內地線等效阻抗遠小于相鄰桿塔接地體的等效阻抗,即Z01、Z12和Z22遠小于Z40、Z41、Z42和Z43,故
由上式分析可知,I2與I1大小較為接近,即系統提供的絕大部分故障電流經由41號-42號檔距內的地線形成回路,即系統—A相導線—41號-42號檔距內的地線—B相導線—系統是本次工頻故障電流的主要續(xù)流通道。
1)該35 kV線路于1992年10月投運,已運行超過20年,地線長期受微風振動作用,地線與懸垂線夾會產生相對運動,造成地線磨損,產生縫隙;該線路處于雷擊多發(fā)區(qū),地線多次遭受雷電襲擊,雷電流會在懸垂線夾與地線縫隙間產生電弧,造成地線進一步灼傷;損傷后的地線與懸垂線夾連接會不緊密,造成地線與線夾之間的接觸電阻增大。
2)結合雷電監(jiān)測系統查詢結果,判斷為-113.9 kA雷電流擊中41號-42號檔距內地線,雷電反擊導致41號桿塔B相和42號桿塔A相均閃絡擊穿,造成雷擊閃絡故障。
3)雷擊造成閃絡后,由系統繼續(xù)提供能量,形成續(xù)流通道;系統—A相導線—41號-42號檔距內的地線—B相導線—系統是本次工頻故障電流的主要續(xù)流通道,工頻故障電流主要沿該通道流通;工頻故障電流容易造成線夾等接觸電阻較大的節(jié)點處發(fā)熱,另外因本次由距離二段啟動保護動作,故障切除時間較長(>0.5 s),導致42號桿塔地線懸垂線夾處發(fā)熱更加嚴重,最終導致地線在42號桿塔地線懸垂線夾小號側出口處4股鋼絞線被熔斷,其余3根屈服強度下降,并在地線應力作用下被拉斷,造成地線脫落。
綜上分析,本次地線斷線原因為雷擊地線造成線路A、B兩相均閃絡擊穿,導致地線流過雷電流和工頻故障電流,由于故障電流切除前持續(xù)時間較長,而且線路長期運行中42號塔地線懸垂線夾處地線產生一定的磨損,造成接觸電阻變大,在通過很大電流時造成42號地線線夾處嚴重發(fā)熱,致使4股鋼絞線被熔斷,其余3根屈服強度下降,并在地線應力作用下被拉斷,造成地線脫落。
架空地線斷線故障主要發(fā)生在懸垂線夾出口處,其重要原因為懸垂線夾處是應力集中點,懸垂線夾與地線間接觸電阻相對較大,通過工頻故障電流后發(fā)熱嚴重,導致部分鋼絞絲被熔斷,剩余鋼絞絲發(fā)熱后屈服強度下降,抗拉強度不足,導致拉斷。因此本文針對故障時,基于減少地線線夾處流過的工頻故障電流的研究方向,提出在地線懸垂線夾兩側加裝引流線的防地線斷線措施。引流線安裝示意圖如圖6所示。
圖6 地線懸垂線夾兩側安裝引流線示意圖Fig.6 Sketch map of drainage wire sideward the suspension clamp
在懸垂線夾兩側加裝引流線時應注意兩方面的問題:1)引流線通過并溝線夾與地線緊密相連,并溝線夾應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2)引流線應具有較高的導電性能,保證地線-引流線-桿塔系統電阻小于地線-懸垂線夾-桿塔系統電阻。
懸垂線夾兩側加裝引流線的優(yōu)點有以下兩方面:1)可有效對懸垂線夾兩側入侵的雷電流和工頻故障電流進行分流;2)兩側緊密連接的并溝線夾可在檔距中間發(fā)生斷線故障時,有效防止地線不從懸垂線夾處抽出,防止故障范圍擴大。
1)地線斷線的主要原因為:地線在懸垂線夾處受磨損后接觸電阻增大,工頻故障電流會導致地線在懸垂線夾處發(fā)熱嚴重,造成鋼絲熔斷。
2)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開展防地線斷線對策:(1)懸垂線夾處的地線用鋁包帶纏繞并壓緊,防止地線磨損;(2)懸垂線夾兩側加裝引流線,減小雷電流和工頻故障電流在地線-懸垂線夾-桿塔通道的分流;(3)定期打開懸垂線夾進行檢查,查看地線在懸垂線夾處的磨損情況。
(References)
[1]楊挺,蔡柏林.鳥害引起輸電線路地線斷線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廣東電力,2006,19(12):72-75.Yang Ting,Cai Bolin.Analysis of wire break caused by bird on overhead earth wire and prevention measure[J].Guangdong Electric Power,2006,19(12):72-75.
[2]諸約瑟.工頻短路續(xù)流造成架空地線斷線或燒傷的原因探討[J].湖南電力技術,1994,6(6):1-3.Zhu Yuese.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wire break caused by power-requency short circuit current[J].Hunan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1994,6(6):1-3.
[3]胡加瑞,謝億,劉純,等.架空線路典型斷線分析[J].電世界,2013,2(1):2-3.Hu Jiarui,Xie Yi,Liu Chun,et al.Analysis of wire break on overhead earth wire[J].Electric World,2013,2(1):2-3.
[4]劉曉東.110 kV線路幾起雷擊故障分析及對策[J].高電壓技術,2002,28(9):52-53.Liu Xiaodong.Analysis of lightning failure on 110 kV lines[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2002,28(9):52-53.
[5]高日亮.35 kV右元線避雷線斷線原因分析及其對策[J].農村電氣化,1994,2(2):21-22.Gao Riliang.Analysis of wire break on overhead earth wire of 35 kV line and prevention measure[J].Rural Electrification,1994,2(2):21-22.
[6]崔勇霞.架空避雷線斷線事故解析[J].電工技術,2003,2(6):41-42.Cui Yongxia.Analysis of wire break on overhead earth wire [J].ElectriclTechnology,2003,2(6):41-42.
[7]李如虎.雷直擊架空避雷線能否使避雷線斷線[J].高電壓技術,1990,2(1):2-3.Li Ruhu.Probability of wire-broken of shield wire due to direct lightning strike[J].High Voltage Engi?neering,199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