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戈迪默小說《邂逅者》中的生態(tài)美學意識

        2016-03-23 13:53:10胡忠青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

        胡忠青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shù)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荊州434020)

        ?

        論戈迪默小說《邂逅者》中的生態(tài)美學意識

        胡忠青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shù)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荊州434020)

        摘 要:納丁·戈迪默的長篇小說以反映南非本土的社會現(xiàn)實著稱?!跺忮苏摺穭t以全球化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移民故事。成長于南非都市的富有白人女孩朱莉毅然跟隨非法入境的黑人貧民阿卜杜遠走他國,重建自己的夢想家園,而阿卜杜卻不辭辛勞地要移民到別國去尋找自己心儀的生活。簡單的故事揭示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疏遠隔離,人類普遍失去了“在家感”,精神生態(tài)處于失衡狀態(tài)。只有與自然建立親密的共生關(guān)系,人才能擺脫“無家可歸感”,最終達到精神生態(tài)平衡。

        關(guān)鍵詞:納丁·戈迪默;邂逅者;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

        生態(tài)美學是后現(xiàn)代語境下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美學概念,即“生態(tài)文明”時代的產(chǎn)物。1994年,李欣復教授發(fā)表《論生態(tài)美學》,自此開啟了中國生態(tài)美學的發(fā)展歷程,研究生態(tài)美學的學者越來越多,成果也越來越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徐恒醇《生態(tài)美學》、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陳望衡《環(huán)境美學》、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彭鋒《完美的自然——當代環(huán)境美學的哲學基礎(chǔ)》和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tài)學引論》。生態(tài)美學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生態(tài)美學重點研究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審美關(guān)系;廣義的生態(tài)美學研究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以及人與社會的生態(tài)審美關(guān)系,是一種符合生態(tài)規(guī)律的存在論美學觀。李欣復教授認為,人類生活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源于自然,又反作用于自然,必須將自然生態(tài)與精神生態(tài)結(jié)合研究,看到它們之間相生相克的關(guān)系,找到正確的途徑與方法來維護、調(diào)整和修補地球生態(tài)平衡。[1]

        南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納丁·戈迪默的作品以反映南非現(xiàn)實著稱。以1991年種族隔離制度的廢除為分界線,其前期小說主要以社會現(xiàn)實主義手法揭露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諸多罪行,控訴種族隔離制度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創(chuàng)傷;后期作品則采用預言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以極具前瞻性的眼光,對后種族隔離時期南非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做了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她于2001年出版的《邂逅者》則以經(jīng)濟全球化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移民故事。成長于南非都市的富有白人女孩朱莉毅然跟隨非法入境的黑人貧民阿卜杜遠走他國,去重建自己的夢想家園,而阿卜杜卻不辭辛勞地要移民到別國去尋找自己心儀的生活。簡單的故事揭示了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境:經(jīng)濟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導致人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guān)系疏遠隔離,遠離自然的人們在享受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時,卻普遍失去了“在家感”,精神生態(tài)處于失衡狀態(tài)。自然生態(tài)與精神生態(tài)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筆者擬從生態(tài)美學視角出發(fā),以《邂逅者》為例,從自然生態(tài)和精神生態(tài)兩個維度來探討戈迪默的生態(tài)美學意識。

        一、自然生態(tài)之維

        自然生態(tài)是生態(tài)文明的根基,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都來自于自然。離開了自然生態(tài),一切事物都將是空中樓閣。經(jīng)過漫長的進化過程,人類在實現(xiàn)和自然的分離之后,隨之而來的是人類自然屬性的喪失。同時,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變化與發(fā)展導致工具理性的膨脹和“人類中心主義”的泛濫。人類享受著駕馭自然、掠取自然的虛假勝利,走進了人類文明越發(fā)展、生態(tài)破壞越嚴重的“二律背反”的怪圈。因此,關(guān)于自然生態(tài)的各種研究不勝枚舉,更有大量的生態(tài)主義作家致力于通過文學作品來反映自然生態(tài)現(xiàn)狀,呼吁人們關(guān)注自然生態(tài)的維護與發(fā)展。

        戈迪默不是生態(tài)作家,但是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她同樣具有強烈的生態(tài)敏感性。她的眾多作品中始終都有關(guān)于自然生態(tài)的大量描述?!蹲匀毁Y源論者》、《大自然的游戲》直接以自然作為小說的主題,講述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在《七月的人民》中,無家可歸的白人斯邁爾斯一家,因為內(nèi)戰(zhàn),不得不逃離到黑人聚居的村莊,在特定的自然生存環(huán)境中,人物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生》中,故事就從一個生態(tài)保護主義者生病開始。故事的沖突圍繞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發(fā)展,人與他人關(guān)系的疏離與回歸也取決于人的生態(tài)價值取向??梢哉f,自然環(huán)境對小說中人物的塑造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跺忮苏摺分腥宋锊欢?,情節(jié)簡單,自然生態(tài)同樣成為人物思想變化和情節(jié)發(fā)展的誘因。

        (一)人與自然的疏離

        《邂逅者》以全球化為背景,特定的背景注定了這個故事并不輕松、美好。飛速發(fā)展的全球經(jīng)濟,一方面導致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導致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疏離,人對自然的無知。在故事的開端,朱莉的車在南非約翰內(nèi)斯堡的街上拋錨。作者把圍觀的人群形容為,“一群捕食者圍著獵物。中間有一個小車和一個年輕女人?!保?](P3)“她感覺到了冰冷的鼻子,呼出的熱氣還有閃光的牙齒就在她的臉旁?!保?](P6)作者采用自然紀錄片一樣的表現(xiàn)手法來描述此時的場景,反映了南非的自然生態(tài)現(xiàn)實。南非自然資源豐富,大面積的荒野及其生態(tài)發(fā)展使其成為各種生態(tài)研究的首選目的地。而在該作品中,作者更想表明的是朱莉孤立無援、沒有歸屬的生存境地,同時暗示著南非社會并不是和諧美好的人類社會。朱莉認識阿卜杜并愛上他,把他當成了充滿異域氣質(zhì)的東方王子,把自己對東方的神秘幻想投射到了阿卜杜身上?!白貦皹?,駱駝,懸掛著地毯和銅制器皿的小街小巷。阿拉伯三角帆船,海鳥船。”[2](P25)朱莉?qū)Π⒉范偶亦l(xiāng)的想象充滿了旖旎的伊斯蘭風情。她對阿卜杜的愛,更多的是源自于她對異域風情的向往。把對陌生環(huán)境的向往轉(zhuǎn)化為對一個人的感情,不得不說朱莉所謂的愛情是盲目且膚淺的。同樣的膚淺也體現(xiàn)在她的日常生活中。阿卜杜和朱莉的朋友曾經(jīng)一起出外野營。他們選擇在靠近高速公路的地方扎營,盡管不遠處奔流不息的汽車時時傳來噪音,朱莉和朋友們卻自得其樂。對此,阿卜杜有自己的想法,“對他來說,這不是寂靜。車流噪音是朱莉的搖籃曲。寂靜是荒野,是沙漠。”[2](P34)阿卜杜的現(xiàn)實主義反襯了朱莉及其朋友的膚淺,也暗示著,在這里,他們找不到真正的寧靜。由此可以看出,身處都市的年輕人對自然的無知以及人與自然疏離后的無奈。

        (二)人與自然的親近

        “人類既是他的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物,又是他的環(huán)境的塑造者,環(huán)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并給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fā)展的機會?!保?](P23)對于身份差異巨大的一對戀人來說,唯有自然,才能讓他們真正有平等的時空。在朱莉的朋友圈中,阿卜杜一直都是一位處于失語狀態(tài)的聆聽者。和阿卜杜在一起時,朱莉時刻注意不讓阿卜杜感覺到他們之間的身份差異。“她盡量不走在這個汽車修理工的前面,就像他是一個仆人一樣?!保?](P7)刻意維持的表面的平等并沒有真正改變他們之間的巨大差異,兩人的交流更多的是生理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但是,在阿卜杜的家鄉(xiāng),兩個人的相處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每逢周末,阿卜杜都會帶著朱莉去田野,去荒原。荒野是“被邊緣化了的空間,介于純粹的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之間的邊界地帶,是人與自然及社會雙向關(guān)系的紐帶,既是最富于張力的空間地帶,也是最容易產(chǎn)生新質(zhì)的空間?!保?]在荒野上,他們拋棄了宗教戒律和身份差異,相互分享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享受著難得的親密時光。自此,二人開始對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心理上相互靠近。曠野這樣一個既不在此又不在彼的閾限空間,成了二人存在的理想空間。正如Dana所言,“綠地給兩個愛人一個拋棄城市差異的機會,也暗示著新的平等的可能性?!保?]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認為,“荒野自然是人與自然的交會之地,我們不是要走到那里去行動,而是要到那里去沉思;不是把它納入我們的存在秩序中,而是把我們自己納入它的存在秩序中。”[6](P53~54)朱莉?qū)ι衬拿詰倥c決意改變,也正是因為她真正走向了荒野自然,體會到了荒野自然帶給她的力量。初到異鄉(xiāng)的朱莉興致勃勃地想去這個小國的首都,去滿足她對這個中東小國的好奇心,但是曠野的沉靜讓她很快就沒了那種好奇的沖動。二人愜意地躺在草地上,“朱莉把手隨意地放在他平滑的脖子上,驚訝地說:‘聽!寂靜!我們從來沒有體會到過?!保?](P34)朱莉的驚訝回應了她先前對寂靜的無知。在這個無名小國里,朱莉用心體會到了“荒野概念”,“以及(荒野帶給她的)一種全新的、本土的,人與地球和諧共處的希望”[7](P66)。在沙漠里,朱莉體驗到了從來沒有體驗過的寧靜。這種寧靜的沉醉使得朱莉不能自已。她喜歡一個人在清晨和黃昏散步到沙漠。沙漠“不分枯榮之季。只有晝夜無盡的交替。游離于時間之外……難以用空間衡量……天空與地面渾然一體,沙漠是永恒。”[2](P172)她之所以選擇在清晨與黃昏,即黑夜與白天交替的時間點去沙漠,是因為沙漠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不存在真正的分野,它是時間性和空間性交融的存在?!霸诨囊?,時間沉重,時間滯緩,時間靜止,時間消失——時間就是空間,空間就是時間,時間和空間也因此獲得了永恒?!保?](P65)也正因為如此,朱莉在空間上尋找荒野,在情感中體驗荒野。在時間的維度中,荒野是人類生命的根系,是來路,也是歸宿。在一個閾限時間去往一個閾限空間,特殊的時空給了朱莉冥想的機會,她要告別過去的自己,尋找真正屬于自己的歸屬。

        (三)人與自然的融合

        戈迪默通過朱莉表達了自己對沙漠之美的欣賞,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僅僅是一個有著“荒漠情結(jié)”的沙漠愛好者。無名的小國,無名的沙漠,這個環(huán)境惡劣的國家可以是任何國家,這片沙漠也可以是任何地方的沙漠。她在引導人們重識沙漠的同時,也在呼吁改變。朱莉沉醉于沙漠帶給她內(nèi)心的寧靜,卻也只能駐足沙漠邊緣,遠觀沙漠的美。讓她驚訝不已的是,她偶遇了一個從沙漠中心走出來的放羊的貝都因婦女。朱莉之所以驚訝,不是因為獵奇,而是因為那個并不懼怕沙漠的女人的頑強的生存方式。她本以為沙漠帶給人的是內(nèi)心的寧靜,沒想到沙漠還可以這樣被利用。沙漠是自然生態(tài)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是人與自然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人類在接受其存在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利用以及如何改變。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時空里,朱莉決定告別過去的自我,開啟新的人生。對阿卜杜親戚的一次拜訪,讓她對沙漠利用有了更加明晰的計劃。她要在沙漠中種植水稻,改善當?shù)氐慕?jīng)濟和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自己的綠色家園夢想。這正說明了“位置、身體與環(huán)境是相互融合的;那些地方包容一切,包括事物、想法和特別的記憶”[9]。

        一個外來的富裕白人因為自己的綠色家園夢想而要改變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但朱莉并不懂沙漠生態(tài)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她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叔叔的幫忙爭取某國的基金支持?!皩G色的陶醉……一大群鳥兒在稻田上空呢喃盤旋,婦女消失在綠色的稻田里?!保?](P210)綠色是大地的本色,代表了生命、生態(tài)和生長,象征著未來和希望。朱莉的綠色夢想簡單而美好。對于綠色家園夢想的追求,既是對自然家園的堅守,也是對精神家園的堅守。因為“自然家園是精神家園的物質(zhì)基礎(chǔ)。自然家園如果毀于一旦,精神家園也就不復存在”[10]。然而,阿卜杜的話給她的綠色家園夢想蒙上了一層陰影?!安皇堑竟荣嶅X?!保?](P216)親戚家的稻田實際上是武器走私的掩護。當?shù)厝朔N植水稻不是出于發(fā)展經(jīng)濟和維護生態(tài)的目的,而且種植的成本也是無法估量的。阿卜杜對朱莉綠色夢想的否定,其實是質(zhì)疑建設(shè)沙漠綠洲的可能性。盡管如此,朱莉仍然堅持自己的夢想?!叭绻覀兺瞬搅耍蔷褪裁炊甲霾涣?。就種水稻。”[2](P217)她堅持認為這是改善當?shù)刈匀簧鷳B(tài),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正確途徑。誠如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xiāng)年鑒》的最后所說:“當一個事物有助于保護生態(tài)共同體的和諧、穩(wěn)定和美麗的時候,它就是正確的?!保?1](P213)

        二、精神生態(tài)之維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保?2](P92)自然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礎(chǔ),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是精神生態(tài)平衡的基礎(chǔ)。人與自然的倫理關(guān)系是人之存在的本源性關(guān)系,是各種倫理關(guān)系的核心內(nèi)容。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反映了人的生態(tài)價值觀,生態(tài)價值的錯誤取向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疏離,進而導致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全面異化,即人的精神生態(tài)的失衡。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人有家,卻感到“無家可歸”。然而,這種失去家園的茫然無措不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個體感受,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自然環(huán)境破壞和精神焦慮加劇帶給人類的共同感受。

        縱覽戈迪默的所有長篇小說,所有故事的結(jié)局都是開放式的。開放式的結(jié)局并不僅僅因為作者想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只能滿足讀者對完美生活的烏托邦想象,卻并不能幫助全面異化的人真正走出困境。正因如此,她的小說沒有一部讓人讀來是歡快愉悅的,小說呈現(xiàn)的故事總能讓人感受到各種人物的迷茫與掙扎,而故事中的幾乎所有家庭也都在最終走向解體或者發(fā)生變故。浮沉命運中的人們總在不斷尋找著真正屬于自己的理想的家。以戈迪默中后期的作品為例?!镀咴碌娜嗣瘛分校挥邪兹怂惯~爾斯一家因為內(nèi)戰(zhàn)無家可歸,不得不寄居在自己曾經(jīng)的仆人家,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段覂鹤拥墓适隆分校髂嶙詈舐涞闷揠x子散、形單影只的下場?!稛o人伴隨我》中,維拉與家人關(guān)系冷漠,兒子離婚,女兒是同性戀,而她最終也同丈夫離婚。離婚后前夫與兒子同住,她則賣掉房子,寄居在朋友家,繼續(xù)追尋自我。琳賽夫妻關(guān)系因為二人政治權(quán)力的反轉(zhuǎn)而漸漸疏離。其女兒也因為愛上有婦之夫,懷孕并流產(chǎn)?!都也氐臉尅分校嚳嫌捎跉⑷巳氇z,其父母哈拉德夫婦也終日憂心忡忡?!缎律分?,保羅罹患癌癥,雖然最終痊愈,其父親阿德里安卻在外出旅游時愛上年輕導游,客死他鄉(xiāng),母親則因此飽受煎熬?!犊涨皶r代》中,革命功臣斯蒂夫夫婦在革命成功后回國,在郊區(qū)買了新房子,以為從此能過上安寧的日子,卻不想看到了種種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接受不了社會頑疾的他們最終決定移民澳大利亞,在那里建造他們的新家。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最終能否真正擁有完美的家尚未可知,相似的情感結(jié)構(gòu)同樣出現(xiàn)在《邂逅者》中,白人女孩朱莉和黑人青年阿卜杜也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家。

        (一)優(yōu)勢主體的家園夢

        1.失去“在家感”

        朱莉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親生母親遠嫁他國,父親與繼母住在豪宅里,家里出入的人非富即貴。衣食無憂的她卻選擇租住在別人用來堆放雜物的小房子里,很少回父親的家,也甚少與父母聯(lián)系。她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為明星們安排活動,高薪且清閑。此外,她還有一大幫朋友。所以她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剩下的時間都是在一個叫做L.A. Café的咖啡館里度過。惺惺相惜的一幫年輕人常常聚在那里談天說地,消磨時間。富裕的家庭沒能給她歸屬感,她只能和一幫朋友依偎取暖。但是,在朋友那里,她也沒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家的溫暖。如Emma Hunt所言,“在全球化的城市里,盡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他人產(chǎn)生交集,人與他人之間卻失去了一種聯(lián)系感。”[13]與家人交流的缺失導致親人間關(guān)系的疏遠,從朋友處獲得的也只是表面的溫暖,這種淺層化的安慰反而使人更加孤獨。朱莉陷入了一種“在家”卻又“無家可歸”,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境地。

        “在工具理性主導的現(xiàn)代社會里,人與包括自然萬物的世界——本真的‘在家’關(guān)系被扭曲,人們處于一種‘畏’的茫然失其所在的‘非在家’狀態(tài)?!保?4](P326)“畏”說明“無家可歸”是一種異化社會中的本源性存在,是人與生俱來的。在現(xiàn)代社會各種因素的統(tǒng)治與沖擊之下,這種“無家可歸”之感就會顯得愈加強烈。因此,海德格爾認為,“無家可歸指在世的基本方式,只是這種方式日常被掩蔽著?!保?5](P318)如何幫助人們重建“家園意識”,從而擺脫“無家可歸”之感?海德格爾的建議是“泰然處之”。他認為應該樹立生態(tài)整體觀,牢牢立足于大地之上。同時,應該在保留自身獨立于技術(shù)對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技術(shù)對象。[16](P1234~1235)故事中的朱莉正沿著這個方向走向她的家園重建之路。

        2.重獲“位置感”

        朱莉在修車時意外邂逅了阿卜杜,但是阿卜杜卻因為非法入境面臨著被驅(qū)逐出境的尷尬現(xiàn)實。在各種努力未果后,朱莉決心拋棄舒適的生活,和阿卜杜一起回到他的家鄉(xiāng)。在阿卜杜一心想要逃離的小村莊里,朱莉慢慢找到了她想要的歸屬感。她沉醉于當?shù)氐纳衬蜁缫?。永恒的沙漠和空曠的荒野帶給朱莉前所未有的平靜,在冥想中,她找到了自我,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她想要在這個小村莊重建家園。伊文登(Neil Evernden)認為,重建家園的情感與美學意義的“位置感”密切相關(guān)。位置感是指對一特殊地區(qū)的認識和歸屬感。[17](P100)這種情感源于“空間親密感、認知理解、情感依戀以及責任與關(guān)懷倫理”[18](P33),是地理認同和精神皈依的合二為一。朱莉?qū)τ诎⒉范偶胰私o二人安排的狹小住房沒有任何不悅,也欣然接受了當?shù)貝毫拥淖匀画h(huán)境。她努力融入這個新家,慢慢獲得了阿卜杜家人的認同和接受。不僅如此,朱莉還通過教授英語、參加婦女聚會等方式加強了和當?shù)厝说奈幕涣髋c融合。她用自己對這個村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同和主動的人文交流行動表達了她對這個沙漠村莊的認知和親近感。

        3.重建“在家感”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自覺自由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活動。它能豐富人的生活,發(fā)揮人的潛力,滿足人的物質(zhì)和精神需求?!岸谶\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保?9](P55)異化勞動使得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zhì)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20](P273)。人們體會不到勞動的快樂,把勞動當成了謀生的手段。因此,夢想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大有人在。成為人人追捧的明星更是很多人的終極夢想。朱莉的工作恰恰和明星有關(guān),她的工作是為明星安排各種演出活動。然而朱莉卻并不向往明星光鮮亮麗的生活,反而逃離了這種浮華生活,因為她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歸屬,也找不到工作的快樂。相反,在這個小村莊,她重新找回了勞動的快樂。“她從來沒有像這樣毫無保留地勞動過。總是樂意嘗試各種事情,也很清楚在什么時候她可以去哪里做什么事情。并不是為了讓人滿意。像只快樂忙碌的螞蟻。”[2](P195)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成了朱莉自覺自愿的事情。

        朱莉走出了異化勞動導致的自我迷失,開始重建“在家感”,她的精神生態(tài)趨向平衡。而她想要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的愿望更加體現(xiàn)了她的生態(tài)整體觀?!拔野炎约壕幼〉哪翘庯L景定義為我的家。這種‘興趣’導致我關(guān)心它的完整、穩(wěn)定和美麗。”[21](P167)她完全融入了這個新家,并且想要它變得更好。因為她知道,一個人想要重建家園,就必須植根大地,與大地建立親密的共生關(guān)系。正如約翰·彼德·海貝爾所說,“我們是植物,不管我們愿意承認與否,必須連根從大地中成長起來,為的是能夠在天穹中開花結(jié)果?!保?6](P1305)即便是阿卜杜努力移民到了美國,朱莉依然選擇留在小村莊,繼續(xù)自己的夢想。

        (二)劣勢他者的帝國夢

        1.逃離本土

        在朱莉的精神生態(tài)走向平衡的同時,她的丈夫阿卜杜卻仍然在自我迷失中尋找他所謂的理想家園。阿卜杜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經(jīng)濟學學位。但是,他并沒有留在自己的祖國,利用自己的學識為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貢獻力量,而是非法移民到南非。在約翰內(nèi)斯堡這個大都市里,他只能在一個修車廠做修車工人,從事體力勞動,賺取微薄的薪水。他居住在修車行里用木板隔出來的一個角落,狹小的空間僅夠他勉強躺下。即便如此,他仍然要想方設(shè)法地留在南非。為了逃避移民機構(gòu)的檢查,他不惜改名換姓,蓄意割裂和改造了過去的身份。他的本名為“易卜拉欣”(Ibrahim,意味“先知”),為了留在南非,他把名字改為“阿卜杜”(Abdu,意味“上帝的仆人”),把自己由寓意上的主導身份降為從屬身份,實際上是把自我他者化了。

        “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群體關(guān)系惡化……人們的相互關(guān)系失去了道德義務(wù)感和情感特征,從而變得靠單一的經(jīng)濟利益來維持。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都基于物質(zhì)利益?!保?2](P26)一個不名一文的貧窮黑人獲得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白種女人的青睞。一方面,這有助于提升他的主體地位,讓他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因為“人家把我當作白人來愛”[23](P46);另一方面,這對于阿卜杜而言是一個改變命運的絕佳機會。朱莉富裕的家庭、舒適輕松的工作和朋友圈子都令他羨慕不已,但是朱莉有權(quán)有勢的富裕家庭卻并沒有給他的生活帶來任何改觀,他沒能因此獲得留在南非的合法身份,他想要通過和朱莉結(jié)婚來獲取居留權(quán)的想法也破滅了。一切未果后,朱莉拋棄一切,追隨他回到他的貧窮小國。對此,他很憤怒。他的憤怒更多的是他想要利用這個白種女人獲取經(jīng)濟利益卻遭遇失敗的失望感。同時,他覺得朱莉太天真,因為他的出逃就是源于忍受不了他的國家的政治腐敗和經(jīng)濟落后,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白種女人更加不會安于呆在那樣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

        2.逐夢帝國

        和朱莉一起回國后,阿卜杜重新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易卜拉欣。但是,稱謂的恢復并沒有帶給他自我意識的回歸,他依然不辭辛勞地努力申請移民到其他國家。本來可以在叔叔的修理廠工作,并且極有可能繼承這個廠的經(jīng)營權(quán),易卜拉欣卻拒絕了。在朱莉繼父的幫助下,他最終如愿獲得了去往美國的簽證?!氨恢趁裾哂绕湟驗榘炎谥鲊奈幕瘍r值變?yōu)樽约旱?,而更要逃離他的窮鄉(xiāng)僻壤了。他越是拋棄自己的黑皮膚、窮鄉(xiāng)僻壤,便越是白人?!保?3](P9)他再次選擇逃離本土,追逐帝國文化,寄希望于到一個富裕的大國去建立自己理想的家園。他的努力注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努力。伯林特認為,“如果我們的鄰近地區(qū)獲得同一性,并讓我們感到具有個性的溫馨,它就成為了我們歸屬其中的場所,并讓我們感到自在和愜意?!保?4](P66)然而,易卜拉欣在美國的生活不會是溫馨的,也不會讓他有歸屬其中的“在家感”。朱莉已經(jīng)預想到了他在美國的生活。他會寄居在親戚租住的地下室里,從事著給摩天大樓清洗外墻的危險工作。和他在南非的遭遇一樣,他會再次遭受帝國文化的排斥,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缺乏與本土文明相互聯(lián)系的“位置感”。人只有與本土文明相融相生,才能獲得“在家”的歸屬感。易卜拉欣的盲目追求注定他仍將“無家可歸”,精神生態(tài)依然失衡。

        在故事的結(jié)尾,盡管作者沒有告訴讀者易卜拉欣是否在美國找到了他想要的生活,其結(jié)果卻不言而喻;開放式的結(jié)局也不得不讓人思考朱莉綠色夢想實現(xiàn)的可能性。盡管如此,“田園夢想的‘烏托邦維度’展望了一種社會和諧、生態(tài)和諧的美好未來。同時,它也激發(fā)了人們對美好過去的回憶?!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精神生態(tài)平衡的“過去”也是人們?yōu)?/p>

        之奮斗的美好未來。從生態(tài)美學視角解讀戈迪默的《邂逅者》,我們窺見了戈迪默淳樸的生態(tài)美學思考:人類“應該結(jié)合本土來關(guān)注個體與社區(qū)。這樣可以幫助克服現(xiàn)代社會帶來的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異化以及全球化帶來的矛盾”[18](P28~29),最終幫助人類走出精神生態(tài)失衡的生存困境。

        參考文獻:

        [1]李欣復.論生態(tài)美學[J].南京社會科學,1994(12).

        [2]Nadine Gordimer.The Pickup[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1.

        [3]劉彥順.生態(tài)美學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顏紅菲.敘事理論的新視角:評科特的《現(xiàn)代小說的地點與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12(3).

        [5]Dana C.Mount.Playing at Home:An Ecocritical Reading of Nadine Gordimer’s The Pickup[J].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2014(3).

        [6](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huán)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7]Greg Garaard.Ecocriticism[M].New York:Routledge,2004.

        [8]王惠.論荒野的美學價值[A].中國美學研究[C].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9]Arturo Escobar.Culture Sits in Places: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J].Political Geography,2008(25).

        [10]曾繁仁.試論生態(tài)美學[J].文藝研究,2002(5).

        [11](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xiāng)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Emma Hunt.Pos-Apartheid Johannesburg and Global Mobility in Nadine Gordimer’s The Pickup and Phaswane Mpe’s Welcome to Our Hillbrow[J].Ariel,2006(4).

        [14]曾繁仁.生態(tài)美學導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15](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16]孫周興.海德格爾選集[C].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

        [17]Neil Evernden.Beyond Ecology:Self,Place,and the Pathetic Fallacy[A].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C].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18]Ursula K.Heise.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of the Global[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9]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美)阿諾德·伯林特.環(huán)境與藝術(shù):環(huán)境美學的多維視角[M].劉悅笛,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

        [22]蔣承勇.現(xiàn)代文化視野中的西方文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23](法)弗朗茲·法農(nóng).黑皮膚,白面具[M].萬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24](美)阿諾德·伯林特.環(huán)境美學[M].武小西,張宜,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

        On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Gordimer’s Novel The Pickup

        Hu Zhongq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Yangt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Jingzhou 434020)

        Abstract:Nadine Gordimer’s long novels are known for their disclosure of the reality in South Africa,while The Pickup tells an immigration story with globalization as its background.In the story,white beautiful rich girl Julie abandoned her comfortable life and chose to reconstruct her dream home in her poor black boyfriend,Abdu’s country,while Abdu chose to seek his dream life in another country.The story does not only emphasize people’s indifference and ignorance to nature,but also uncover the imbalance of spiritual ecology resulted from people’s alienation from nature.Therefore,only if by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can people get rid of the feeling of“homeless”and achieve the balance of spiritual ecology.

        Key words:Nadine Gordimer;The Pickup;natural ecology;spiritual ecology

        文獻標識碼:分類號:I106.4A

        文章編號:1673—1395(2016)03—0017—06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WW075)

        作者簡介:胡忠青(1980—),女,湖北竹溪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文學研究。

        日韩无套内射视频6| 双腿张开被9个黑人调教影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AV无码男人的天堂| 91爱爱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黄色片| 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日韩专区| 日韩在线不卡一区三区av|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网址|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2018|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软件下载| 国产污污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免费|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白白色白白色视频发布|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 粗大挺进尤物人妻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不卡免费在线| 女同恋性吃奶舌吻完整版|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av在线一二三区| 青草青草伊人精品视频| 91国内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偷拍熟女露出喷水在线91 | 亚洲av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欧美激情二区| 成年人视频在线播放麻豆| 国产人妖网站在线视频| 免费视频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久久久久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