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廣
“一帶一路”建設:倒逼海事司法加大公開力度
文|張文廣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我國海事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國是海運大國,但我國在國際海運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仍與我國的實力不相匹配。加大海事司法公開成為增強我國海事審判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舟山大宗油品中轉基地。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我國海事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國是海運大國,但我國在國際海運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仍與我國的實力不相匹配。加大海事司法公開成為增強我國海事審判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今后,我國應將海事司法公開提至戰(zhàn)略高度,采取“統(tǒng)分結合”的公開模式,發(fā)布年度海事審判白皮書,公布年度海事典型案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出口貿易和海上運輸快速發(fā)展,法院受理的海事海商案件日益增多。鑒于海事海商案件情況比較復雜,專業(yè)性較強,根據(jù)《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關于設立專門法院的規(guī)定,1984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建議,在中國沿海主要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專門審理海域中發(fā)生的海事海商案件。迄今為止,中國先后設立了10家海事法院,分別位于廣州、上海、武漢、天津、大連、青島、寧波、廈門、??诤捅焙5雀劭诔鞘小:J路ㄔ骸诘氐母呒壢嗣穹ㄔ骸罡呷嗣穹ㄔ?,“三級法院二審終審制”的海事審判機構體系的形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海事審判機構最多、最齊全的國家。
中國的海事審判不僅有單獨的實體法——《海商法》,還專門制定了專門的程序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形成了獨立系統(tǒng)的海事審判專門法律制度,成為國內立法國際立法的首創(chuàng)和獨創(chuàng)。1984年設立之初,全國海事法院的年受理案件僅百余件。2005年以來,全國一審海事海商案件總數(shù)每年均超1萬件。2012年以來,全國受理一審海事案件年均兩萬多件,遠超英美等西方傳統(tǒng)航運大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受理海事案件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2014年,在中國海事法院成立三十周年之際,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中國海事審判初步確立亞太海事司法中心地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fā)能力,發(fā)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路一帶”)的戰(zhàn)略構想。“一帶一路”是黨中央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舉措,是新時期國家重大戰(zhàn)略布局。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明確提出要“加強涉外法律工作”——“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及外國公民、法人在我國的正當權益,維護海外僑胞權益”。這給涉外海事審判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此外,上海及多個沿海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自由貿易試驗區(qū)也進入逐步推廣的階段;最高人民法院也提出要進一步鞏固我國亞太海事司法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海事司法中心。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海事審判提供司法保障。海事司法公開,事關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建設和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事關我國法治文明形象和國際地位,必須從戰(zhàn)略高度上予以重視。
目前的國際競爭,“軟實力”的作用日益凸顯。海事法治建設及其在國際航運中的話語權,在未來全球國際航運競爭中越來越具有關鍵性作用。我國是海運需求第一大國。世界海運需求增量三分之二源于中國。目前,我國已是國際上公認的貿易大國、航運大國、港口大國和造船大國。隨著國際航運中心東移,各種航運要素也將進一步向我國匯聚。
然而,硬實力的增長并沒有帶來“軟實力”的增加,我國在國際海運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仍與我國的實力不相匹配。目前,我國海事法院每年受理的海事案件比其他國家受理同類案件的總和還多。許多國外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在我國都可以找到真實的案例。
加大海事司法公開,有助于增強中國海事審判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增強中國在制定國際海運規(guī)則中的話語權和引領力,有利于鞏固中國亞太地區(qū)海事司法中心的地位。
海事審判是我國法院最早利用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推行司法公開的領域。海事法院有司法公開的先天優(yōu)勢。第一,海事案件涉外性強,性質適合在網上公開。海事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圍的若干規(guī)定》等有關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實行跨行政區(qū)劃管轄,受理海事侵權糾紛案件、海商合同糾紛案件、其他海事糾紛案件和海事執(zhí)行案件等4類63種案件。
2015年,廣州海事法院拍賣某公司的“遠豐海”輪。
這些案件絕大多數(shù)屬于民事案件的范疇,較少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適合在網上公開。第二,海事法官的整體素質較高,文書的制作較為規(guī)范。根據(jù)《中國海事審判白皮書(1984-2014)》的數(shù)據(jù),至2013年底,全國從事海事審判的法官共570人,其中90%以上具有碩士、博士學歷。海事法官的學歷層次顯著高于全國法官的平均水平,為搞好海事審判工作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海事法官的高素質增加了中國海事法院對國外當事人的信心和吸引力。海事審判中,涉外案件的比例遠遠超過一般民事糾紛案件。
中國海事法院受理的海事海商糾紛案件的當事人涉及全球主要航運大國和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中國的海事審判已經引起國際組織、各國法律界、航運界和貿易界的關注,真正成為中國司法的對外窗口。第三,海事法院司法公開的意識較強,基礎較好。早在2001年,廣州海事法院就有自己的網站,時任廣州海事法院院長金正佳對外承諾,“我們的裁判文書全部上網,向全世界公開,這在全國法院系統(tǒng)是第一家”。
2002年1月1日,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正式開通,是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對外發(fā)布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的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裁判文書、法院公告的網絡媒體。2006年10月26日,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萬鄂湘宣布:“所有生效涉外海事海商判決書要在中國涉外商事審判網以及各法院的門戶網站上登錄,并在三年內實現(xiàn)全部生效裁判文書對外公布?!?/p>
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正式生效。裁判文書上網公開成為硬性要求。未來法院管轄劃分的趨勢是以案件類型來劃分,與行政區(qū)劃的分離是改革的趨勢。作為成立較早的專門法院和跨行政區(qū)劃法院,海事法院的司法公開,可為全國法院司法體制改革創(chuàng)造可復制、可借鑒的有益經驗。
與上一年度相比,2014年,中國海事法院司法公開的總體狀況是穩(wěn)中有升,亮點紛呈。第一,海事法院司法公開的意識進一步提升,司法公開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國10家海事法院均已開通網站和官方微博,網絡成為展示我國海事法治文明的重要平臺。
2014年,廣州、寧波、北海等多家海事法院對網站進行了改版,服務性功能進一步凸顯。第二,海事法院司法公開特色鮮明,由形式公開向實質公開的發(fā)展趨勢日益明顯。北海海事法院推出了在線訴訟,并將庭審筆錄上網。北海海事法院對涉及海事糾紛的70個案由進行了簡要解釋,多數(shù)案由還附有一個或多個典型案例,供當事人權衡訴訟風險。廣州海事法院繼續(xù)堅持在裁判文書中公布不同意見。武漢海事法院裁判文書開通了“文書評論”。上海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公開平臺上將“海事案件文書”單列,統(tǒng)一公開一審、二審海事案件文書,降低了公眾獲取裁判文書的難度。第三,海事法院司法公開進步明顯,裁判文書的上網情況較為令人滿意。與2013年相比,2014年度,海事法院網站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北海、寧波、廣州海事法院網上公開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青島、天津海事法院進步明顯。全國10家海事法院均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更新裁判文書,文書的制作較為規(guī)范,內容較為完整,對信息的處理也較為規(guī)范。
但是,海事法院司法公開中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多平臺運行的情況仍然存在,增加了公開的成本和信息查找的難度。以裁判文書公開為例,目前公開的平臺有:海事法院的門戶網站、海事法院所在省司法公開平臺、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和中國裁判文書網。但是,選擇在多個平臺上更新裁判文書的海事法院,尚無一家能做到更新的內容相同、時間一致。第二,公開的主動性尚顯不足,互動性有待加強。一些重要的新聞,僅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平臺上報道,在海事法院門戶網站上反而沒有反映。筆者曾對多個實名認證的海事法院微博進行了詢問,但基本上都沒有得到回復。第三,網站欄目設置有待規(guī)范,檢索功能亟須加強。目前,10家海事法院的欄目繁簡不一、差別較大。一些海事法院網站僅能提供簡單的檢索功能,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檢索功能也不能令人滿意。規(guī)范的欄目設置,強大的檢索功能,可以減少公眾獲取信息的時間和難度,是海事司法公開向縱深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將海事司法公開提至戰(zhàn)略高度,以公開促公正,以公開樹公信。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際航運中心東移,各種航運要素正在向中國集中。中國已成為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航運大國、造船大國和港口大國。進一步提升海事司法透明度,可以增強當事人中國海事審判的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吸引外國當事人選擇來中國訴訟和仲裁,鞏固中國亞太地區(qū)海事司法中心的地位。中國應進一步完善司法公開制度,使海事司法公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海事司法公開應采取“統(tǒng)分結合”的模式,強化檢索功能。大數(shù)據(jù)時代,網站應是司法公開的第一平臺。重要消息的發(fā)布可以采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但同時也應在網站上有所反映。海事法院應采取“獨立網站+統(tǒng)一平臺”的模式。網站應定位為政務網站,打造“一站式”服務,強化搜索功能,降低公眾查找信息的時間和成本。在裁判文書公開方面,目前將海事案件納入民事案件公開的做法,既淹沒了海事案件的特色,也增加了查找的難度。建議中國裁判文書網將“海事案件”單列,方便公眾查詢。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整合中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網、中國扣押與拍賣船舶網等相關資源,打造專門的中國海事司法公開平臺——中國海事審判網。
第三,發(fā)布年度海事審判白皮書,公布年度典型案例。發(fā)布海事審判白皮書,通過整合案件資源,可以較早發(fā)現(xiàn)航運領域中帶有趨勢性、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實踐證明,發(fā)布年度海事審判白皮書、公布典型案例有助于統(tǒng)一法律適用、提高審判質量、推進海事審判精品工程,有利于提升中國海事審判的公信力、擴大中國海事司法的國際影響力、增強中國海事司法的“軟實力”。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國10家海事法院應將海事審判白皮書的發(fā)布和典型案例的公布制度化、常態(tài)化,及時將海事審判白皮書及典型案例的全文上網公開,適時推出“中國海事審判報告”。(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6年5月11日上午,廣西防城港海事局為超大型船舶離港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