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斐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36)
淺析審美心理距離及其對園林設計的啟示
■李璐斐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36)
心理距離是一種解釋美感的概念,即一種審美原理,意指美感的產生是來自觀賞者與藝術品之間的心理距離,沒有距離的間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并且距離要適中,“距離過度”意味著難以理解和缺少興味;“距離不足”則使藝術品難于脫離其日常的實際聯(lián)想[1]。因此,園林設計師要考慮不同的欣賞主體與景觀的心理及生理距離的把握,在設計中講究“遠觀取勢,近觀取質”,以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經驗。
心理距離功利性距離過度距離不足園林設計
美的事物通常有點遙遠,即陌生感。陌生的東西總有它獨特的魅力,熟悉的事物往往顯得平常,因此空間距離產生了審美態(tài)度。年代久遠會使平常事物也具有一種美。一樁罪惡或一件壞事,也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不那么令人反感了,時間距離產生了審美態(tài)度。從比喻的意義上說,當一個物體和我們自己的實際利害關系有一段距離,能產生一種美感,這種距離就是審美的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說認為距離是一種審美原理,美感是主體與對象在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時產生的,沒有距離的間隔,美和美感均不可能成立;正是由于距離,才使審美和藝術提高到超出實踐關系和個人利害的范圍之外,使一切審美價值與實用價值、科學價值或倫理的值區(qū)別開來[1]。
1.1 審美心理距離的內涵
審美的心理距離,就是主體對客體擺脫功利目的,即與現(xiàn)實功利目的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一般來講,凡美的事物都是物質的、具體的,是實用與審美的統(tǒng)一,人們會對它采取功利與審美兩種態(tài)度。在觀看這些對象時,如果只考慮對象實用性的一面,產生的就只能是實用情感,盡管對象美的屬性依然存在,你也看不到它。如果對對象的實用性不加考慮,只注意對象美的屬性,如色彩、形態(tài)等,這時你才能產生美感。如我們在商店買衣服時,這兩種態(tài)度就會交替出現(xiàn)。一開始被一件衣服的色彩、款式緊緊吸引時,這是一種審美態(tài)度,發(fā)生的是美感。當我們開始注意這件衣服的質量、做工、尺寸、價錢,考慮它對自己是否合適時,采取的又是一種實用態(tài)度,發(fā)生的就不是美感而是一種實用情感。因此,“美感能否產生,關鍵不在對象是否有實用性,也不在于主體是否有實用的需要,而在于主體能否超越實用需要去注意對象的審美屬性[2]。
1.2 審美心理距離的特點
與審美的物理距離相比,審美的心理距離具有兩點明顯的不同:一、物理距離指的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整體的關系,而審美心理距離只指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中一部分屬性即超功利性的關系。二、審美物理距離是指審美主客體兩者之間的物質遠近,而審美心理距離只強調審美主體對客體功利性淡漠超越的心理程度。同物理距離一樣,審美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必須適度,心理距離過大或是過小審美欣賞都無法進行。因此藝術成功的秘密在于距離的微調。“距離過度”意味著難以理解和缺少興味;“距離不足”則使藝術品難于脫離其日常的實際聯(lián)想。
1.3 審美心理距離的運用
審美心理距離的大小雖然主要是由審美主體的心理調節(jié)決定的,但審美客體的刺激對主體的審美心理也會有很大影響。因此,為了使自己的作品的美能夠得到充分欣賞,藝術家們就在自己的作品中設置了許多“間離器”用來影響調控審美主體的心態(tài),使其與自己作品的心理距離盡量保持在某種恰到好處的距離上。戲劇有很強的寫實性,能夠生動地把人情世故擺在人們面前,很容易使觀眾用對付實際人生的態(tài)度來對待它,在這種現(xiàn)實情感態(tài)度的干擾下,觀眾對戲劇的美的欣賞就很難進行下去。為了消除這種弊端,戲劇家采用了種種方法將距離推遠。比如古希臘悲劇大半不以現(xiàn)實為題材,而讓戲劇情節(jié)發(fā)生在遠古的歷史時期,地點也在遙遠的國度,并且一般取材自荷馬史詩和民間神話。表演時戴著面具,穿著高跟鞋,并且還采用了歌唱的聲調,用意都在使人能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眼前出現(xiàn)的并非實際人生。雕刻家也有很多推遠距離的方法。埃及的雕刻也常常把人體抽象化,不表現(xiàn)個性;希臘雕刻只表現(xiàn)靜態(tài),不表現(xiàn)動態(tài),以避免太像實物。古代的繪畫都不用遠近陰影,近代的主體主義把生物體轉換成幾何線條和幾何圖形,也是要把距離推遠。作品的這種間離作用使讀者把注意集中到了藝術的美上面。
同樣在園林設計中,欣賞者與景觀本身也要有適當的距離,特別是心理上的距離,這種心理距離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物理距離實現(xiàn)的。
在現(xiàn)代園林設計中,由于使用或欣賞主體的擴大化,設計師要考慮不同的使用或欣賞主體與景觀的心理及生理距離,把握景物概貌和個體美的近觀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要準確處理欣賞與技術細節(jié)的關系。
2.1 景觀元素的整體定位
一個對象要能引起審美主體的美感,既不能讓人覺得太熟悉、沒有距離,也不能太陌生,讓人無法理解的要求。在設計一個場地之前,我們要先調查清楚欣賞或使用群體的情況,依據他們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民族傳統(tǒng)、宗教信仰、個人文化修養(yǎng)等不同來確定具體要做些什么樣的景觀。如使用者是普通的市民,景觀中就應該使用大量接近他們生活但有一定陌生感的大眾文化,而不是特別抽象的、難懂的雕塑、壁畫等距離他們很遙遠而無法理解的形象[3]。
2.2 設計手法
在園林設計時,心理距離的設定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實際空間距離來實現(xiàn)的,主要包括障礙物的設定和觀賞距離的設置。
2.2.1 設定障礙物
通過設定一定的障礙物,先擴大欣賞者與景觀對象的空間距離,從而可以激發(fā)欣賞者一種好奇心,進而尋根求源以繞過障礙縮小物理距離,更近距離的欣賞,自然而然的心理距離也就產生了。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這一原理應用十分普遍。比如漏窗就是產生這種心理距離的重要手段[4]。
首先,從對象(某一個景觀如漏窗后面的假山)本身來看,窗子的“隔”和“通”,把對象中被隔的部分和通透的部分分離開來,使通透的部分處于一種相對獨立和孤立的地位,可望而不可及,從而與整體拉開了距離。
其次,就對象(假山)與主體(欣賞者)二者的關系來看,漏窗的“隔”和“通”,也在對象(假山)與主體之間造成了距離,使對象與主體相對隔離開來(物理距離)。無窗的時候,人是融合在對象之中,渾然一體,然而窗的出現(xiàn)卻分隔了主體與客體,拉開了二者的距離。這種距離是主體(欣賞者)脫離現(xiàn)實情境而進入審美情境、擺脫現(xiàn)實狀態(tài)而進入審美狀態(tài)的必要條件。
此外,還有曲徑通幽、障景等造景手法,都是對審美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原理的應用。
2.2.2 設置合適的觀賞距離在園林設計時,我們常根據心理距離的特點設置最佳觀賞點,如不成物象的馬賽克貼圖景墻:站得太遠了,看到的是模糊的一團色彩:只有站在適中的距離,才能實現(xiàn)對墻體欣賞。再比如園林中的一組植物景觀位于一條視域狹小的園路上,這條路本來就具有壓抑感,而該景觀又恰好位于道路中間擁堵的地方,沒有預留觀賞空間,游客與植物景觀之間既沒有物理距離也沒有心理距離,不會構成審美活動,這組景觀的設置也是無意義的。
因此,距離的調整如同看一幅畫,眼睛近視的走近一點,眼睛遠視的則走遠一點。只要不是盲人,就這么試來試去,總會找到最合適的距離的。而這個最適合的觀賞距離,就要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調整好,使其滿足大多數人的審美經驗。
心理距離為主體與客體間形成審美關系提供了一個條件,只有當主體與客體間達到了一種有幾分親切又有幾分新奇,既不會太熟悉又不會太陌生恰到好處的心理距離時才能進入審美狀態(tài),完成一個很好的審美過程。在設計當中,我們園林設計者就應該準確的把握這個審美距離的尺度,創(chuàng)造出“美”的景觀,使更多的人能夠在使用室外空間的同時享受“美”的存在。
[1]易中天.《易中天—破門而入講美學》 (第二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 75-100.
[2]林素君,譚思健.論審美距離 [J].湖南昌高專學報,2001,(4):30-32.
[3]浙江美術學院.藝術中的哲理 (第一版) [M].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7,11: 191-198.
[4]谷劍飛.漏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獨特作用 [J].湛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7 (5):117-120.
TU98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