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慶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核工業(yè)地質勘查院寧夏銀川750021)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直羅組地層層間氧化帶與鈾礦化的關系
■金文慶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核工業(yè)地質勘查院寧夏銀川750021)
層間氧化帶中的氧化-還原過渡帶與鈾礦化存在密切關系,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侏羅系直羅組地層層間氧化帶發(fā)育,為鈾礦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直羅組層間氧化帶
鄂爾多斯盆地是中生代發(fā)育起來的大型內陸拗陷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中新生界為一大型向斜構造,軸部位于天池~環(huán)縣一帶,軸線走向為南北向,西翼地層較陡,東翼平緩,為一西翼窄陡東翼寬緩的不對稱向斜。天環(huán)向斜控制了侏羅系的沉積,同時充當了盆地西部后期地下水的排泄區(qū),對鈾成礦作用有直接影響,是控制盆地及西緣帶鈾成礦主要構造單元。西緣褶皺沖斷帶位于向斜的西翼,原為一由西向東傾斜的單斜構造,燕山運動使西緣帶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褶皺與隆升,喜山運動使銀川古隆起區(qū)發(fā)生地塹形成盆地,褶皺帶被南北向的沖斷作用切割成多個褶皺段,多呈向東傾斜的狀態(tài)。
直羅組地層在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廣泛分布,直羅組(J2z)最小厚度336m,最大厚度495m,平均厚度約431.1m。與下伏延安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其沉積環(huán)境為溫濕向干旱演化的過程,早期主要為河流相沉積,晚期為湖泊相沉積,巖相變化穩(wěn)定。直羅組已發(fā)現多層鈾礦化,其下段下部砂巖鈾礦化最為發(fā)育。
直羅組上段(J2z2)巖性為土黃、綠色、綠帶紫斑、紫紅色帶綠斑及紫紅色、磚紅色的粉砂巖、細粒砂巖為主,夾薄層長石石英中粒砂巖及泥巖,是在干旱、半干旱古氣候環(huán)境下沉積而成,屬高彎度曲流沉積體系,洪泛平原沉積發(fā)育,巖性組合為沙泥互層結構,曲流河沉積“二元結構”特征明顯。砂體以厚度10m左右的細砂巖為主。
直羅組下段(J2z1)是在潮濕、半潮濕的古氣候環(huán)境下沉積形成,砂體以辮狀河、曲流河沉積為主,沉積了以砂巖為主的粗碎屑巖建造。巖石顏色以灰白、灰色、淺黃
色中粗粒砂巖為主,細砂巖、粉砂巖次之;含有黃鐵礦、植物碎屑等還原介質;根據直羅組下段沉積過程中不同階段的沉積特點及其巖性結構,可分為上亞段(J2z1-2)和下亞段(J2z1-1)。
上亞段(J2z1-2)為低彎度曲流河沉積體系,相變大,分布較局限,具有洪泛平原沉積發(fā)育,“二元結構”明顯,砂泥互層頻繁出現等特點,局部有鈾礦化顯示,以灰綠色及灰綠帶紫斑的粉砂巖、細粒砂巖為主,夾薄層中粒砂巖。
下亞段(J2z1-1)為潮濕環(huán)境下的砂質辮狀河沉積體系,表現為砂體多出現在深切谷的位置,具有填平補齊的沉積特征,在垂向上由多個從粗砂到細砂(或粉砂巖泥巖)的正韻律層疊置而成,呈泛連通的網絡狀,是區(qū)內主要的鈾礦化層。為淺灰、灰白、灰綠色粉砂巖與石英長石粗、中、細粒砂巖互層,夾薄層黑色泥巖,其底部有厚度30m~160m的粗粒含礫長石石英砂巖,巖石由碎屑和膠結物組成,孔隙式膠結,膠結程度較差,松散~較松散,中粗粒砂狀結構,塊狀構造。
3.1 層間氧化帶空間展布特征
層間氧化帶發(fā)育在兩個不透水巖層之間的透水巖石中,具有切穿層理和相帶的特點及水平分帶的特征。
目前發(fā)現的與鈾礦化有關的層間氧化帶有3層,即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底部層間氧化帶、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下部層間氧化帶和延安組頂部層間氧化帶。
3.2 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層間氧化帶
主要發(fā)育在直羅組下段下亞段底部粗砂巖中,其形成與直羅組沉積之后的晚侏羅世及晚白堊世~古近紀長時期沉積間斷有關;層間氧化帶巖石顏色在水平方向主要表現為由磚紅色、黃褐色→黃綠色、灰綠色、灰白色→灰色過渡,砂體在全區(qū)比較穩(wěn)定,總體上表現為西厚東薄,北薄南厚,厚度在74m~150m之間變化,是本區(qū)最主要的目的層和賦礦層位,鈾礦化主要分布于氧化帶前鋒線附近的灰白色、灰綠色砂巖中。
3.3 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層間氧化帶
主要發(fā)育在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下部中粗、中細砂巖中,其頂、底板均為泥巖、粉砂巖,較為穩(wěn)定,但砂體厚度較薄,一般在5m~24m之間,多呈透鏡狀發(fā)育,總體產狀與下亞段基本一致。根據巖性對比,直羅組下段上亞段沉積旋回比較多,巖性變化大,可能會導致層間氧化帶發(fā)育程度、規(guī)模和形態(tài)的差別也較大,較復雜。
3.4 層間氧化帶的分帶特征
根據層間氧化帶中后生蝕變、礦物組合、地球化學特征等的對比,層間氧化帶可劃分為完全氧化帶、氧化-還原過渡帶、原生帶。
3.5 顏色分帶特征
完全氧化帶內可見斑點狀褐鐵礦化,這種褐黃色斑點渲染巖石中的碎屑物、膠結物,沿孔隙、裂隙、層理面發(fā)育。巖石中黃鐵礦幾乎全部氧化,炭屑幾乎全部消失,巖石顏色表現為紫紅色、磚紅色、褐黃色。
氧化~還原過渡帶發(fā)育于氧化帶前鋒線附近。巖石顏色呈黃綠色、灰白、灰綠色。目前所發(fā)現的工業(yè)鈾礦孔及鈾礦化孔處于氧化~還原過渡帶中。
原生帶氧化~還原過渡帶具有垂向上“上白下灰”、或白與灰互層的特點,鈾礦化受灰白色、灰色界面控制,并主要產于灰白色砂體一側。
原生帶分布于氧化~還原過渡帶外側,砂體呈灰色、深灰色,富有機質、黃鐵礦等還原介質。
3.6 氧化-還原過渡帶發(fā)育特征
層間氧化帶賦存層位有3層,最主要的是直羅組下段下亞段下部砂體,其次為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底部砂體和侏羅系延安組1-2煤之間砂體。氧化—還原過渡帶發(fā)育于褶曲構造兩翼及轉折端,展布方向與褶皺軸一致。北部氧化—還原過渡帶呈NE向展布,中部及南部呈NW—SE向展布;氧化—還原過渡帶寬300—500m,最寬700m,帶長一般為600—4500m,最長17.8km。埋深一般在320—640m。垂向上3層砂體基本平行。
直羅組下段下亞段(J2z1-1)氧化-還原過渡帶:發(fā)育下部粗砂巖中,褶皺兩翼及斷層兩側,氧化-還原過渡帶寬一般為280-700m,長度一般9-17.8km,局部被斷裂構造錯斷,層間氧化帶連續(xù)性好,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好,且北部好于南部,埋深一般在340—580m。直羅組下段上亞段(J2z1-2)氧化-還原過渡帶:發(fā)育于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底部中-粗砂巖中,分布在褶皺兩翼及斷層兩側,氧化-還原過渡帶寬一般為300-550m,長度一般9-10km,局部被斷裂構造錯斷,氧化—還原過渡帶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較好。
(1)斷裂、褶皺構造控制了層間氧化帶的發(fā)育程度、層間氧化帶發(fā)育在背斜軸部
兩翼,鈾礦化賦存于氧化-還原過渡帶中。
(2)直羅組中氧化-還原過渡帶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連續(xù)性好。
(3)直羅組下段具有泥-砂-泥沉積結構,底部粗砂巖為辮狀河沉積,砂體規(guī)模大,具有“泛連通”的特點,是含礦流體運移和礦體儲存的有利空間,層間氧化帶發(fā)育從而形成良好的成礦系統。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