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暉 孫懿
【摘 要】黨的十八大后首次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面系統(tǒng)地深化了對多民族基本國情的認識,是一個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戰(zhàn)略性意義的重大貢獻,在黨的民族工作思想和理論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深刻認識、全面把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深化對多民族基本國情認識的豐富成果,不僅對于深入學習領會好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而且對于正確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國情;意義
【作 者】李元暉,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孫懿,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081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1 - 0008 - 007
2014年9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是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召開的首次民族工作會議。會議著眼于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新的形勢和新的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和新認識,做出了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新要求,[1 ]對統(tǒng)一思想、匯聚力量、促進發(fā)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與改革開放后分別于1992年、1999年、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相比較,這次會議有一個特別顯著的特點,那就是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地闡述了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就是以“準確把握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開篇的。這次會議對多民族基本國情認識,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一個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戰(zhàn)略性意義的重大貢獻,成為黨和國家民族工作思想理論建設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基礎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貢獻,使這次會議 “對解決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不僅提出了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部署,而且做出了精耕細作的政策指導,對我們義無反顧地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指明了方向,夯實了政治定力”[2 ]。因此,全面認識和深刻把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深化對多民族基本國情認識的重要成果,不僅對于深入學習和把握好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而且對于正確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深化對多民族國情認識的體現(xiàn)
這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在深化對多民族國情的認識上取得的成果十分豐富,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歷史等眾多方面,概括起來看,就是提出了以下幾方面重要思想:
1. 提出了“家底論”重要思想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指出,研究民族問題,謀劃民族工作,首先必須知“家底”。這個“家底”就是民族國情。如果“家底”不清,情況不明,理論上就容易產生“盲人摸象”,各執(zhí)一端,自以為是,再多的“道理”都難免失之偏頗,實踐中也容易厚此薄彼,不得要領。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民族國情,重點從兩個方面作了深入闡述:
一是強調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屬性。與當代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一樣,中國不屬于單一民族國家而屬于多民族國家,除占全國總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漢族外,還有55個總人口多達1.13億的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人口雖然只占全國總人口的8.49%,卻遠遠超過當今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總人口數(shù)。
二是強調民族地區(qū)的諸多特殊性和重要性。強調民族地區(qū)面積遼闊:155個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4%,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的面積相當于江蘇、浙江兩省面積的總和,西藏自治區(qū)尼瑪縣的面積超過廣東省的面積,阿里地區(qū)普蘭縣霍爾鄉(xiāng)貢珠村的邊境線就長達60多公里。強調民族地區(qū)資源富集:森林資源蓄積量占全國的47%,草原面積占全國的75%,水力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66%,石油基礎儲量占全國的20.5%,煤炭基礎儲量占全國的36%,鉀鹽儲量占全國的99%,稀土占96%,鋰占84%,鉻占69%,鋁土礦、錳礦占60%,鋅礦占54%,鉛礦占52%,天然氣占45%。云貴高原、川藏高原以及新疆天山、阿爾泰山等地區(qū),是我國珍稀動植物資源最富集的地區(qū)。強調民族地區(qū)位置特殊:全國2.2萬公里陸地邊境線中的1.9萬公里、136個邊境縣(旗)中的105個在民族地區(qū),有30多個民族與國外同一民族毗鄰而居。強調民族地區(qū)功能獨特:西部民族地區(qū)豐富的森林、草原、淡水、冰川、濕地等,構成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西部民族地區(qū)的淡水水域面積占全國的24.5%,新疆的冰川面積占全國的42%,成為亞洲最重要的水源區(qū)域,號稱“亞洲水塔”。地處青藏高原復地、平均海拔4200米的三江源地區(qū),系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fā)源地,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來自這一地區(qū),每年向中下游地區(qū)供水600多億立方米,滋養(yǎng)了6億多人口,被譽為“中華水塔”。強調民族地區(qū)文化多樣: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區(qū),是我國同時兼?zhèn)滢r耕、牧業(yè)和工業(yè)三大文明的地區(qū)?;谶@樣的基本事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民族地區(qū)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qū)、水系源頭區(qū)、生態(tài)屏障區(qū)、文化特色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地區(qū)。集這么多的“區(qū)”于一身,足以說明民族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這個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國國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么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么不容易。這是對多民族基本國情最精辟的闡述。
2. 提出了“特色論”重要思想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這是第一次由中央專門會議從民族角度概括國家特色。這一特色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突出地體現(xiàn)在各民族政治上共同團結奮斗、經濟上共同繁榮發(fā)展、文化上互相借鑒交融。這一特色的歷史表現(xiàn)突出地體現(xiàn)在各民族共同開發(fā)了祖國的景秀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特色的基本載體就是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你有我、因我有你的中華民族這個命運共同體。當代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歷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就是當代中國豎比歷史的最大特色、橫比世界的最大特點。從憲法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莊嚴宣告,到身著不同民族服裝的代表行使管理國家權力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表彰大會,到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和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從書寫在人民幣上的多種民族文字,到用多種民族語言播出節(jié)目的中央民族廣播電臺等等,無不是中國多民族特色的展示。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多民族特色在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無時不顯、無處不在。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如果看不到當代中國多民族這一特色,就談不上真正了解當代中國。
3. 提出了“優(yōu)勢論”重要思想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多民族是我國發(fā)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提出“優(yōu)勢論”的重要意義在于,在民族問題普遍成為熱點問題的當今世界,把多民族作為一種有利因素、發(fā)展優(yōu)勢看待,突出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理論、道路和制度自信。這一優(yōu)勢突出地表現(xiàn)在:
一是各民族以其獨特的智慧開發(fā)了具有不同地理特征的區(qū)域,增強了中華民族內部經濟上的互補性,提升了中華民族抗拒自然災害等的能力。從經濟文化類型上看,中國各民族大體可以分為農耕民族和牧業(yè)民族兩大部分。自古以來,牧業(yè)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就互利互惠,相得益彰。北方游牧民族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對中原地區(qū)的生態(tài)客觀上都起到了全面修復作用。發(fā)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三年困難時期”的江南3000孤兒進草原的故事,就是牧業(yè)民族對農耕民族幫助的重要體現(xiàn)。
二是各民族發(fā)揮各自智慧,共同推動了中國以“大一統(tǒng)”為基本特征的歷史發(fā)展。自秦王朝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權制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之后,追求“大一統(tǒng)”、維護“大一統(tǒng)”就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線。各民族都把國家統(tǒng)一視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3 ]2535;無論哪個民族建鼎稱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國家,越是強大的王朝,其所吸納的民族越多;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正統(tǒng),強調“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都是“大一統(tǒng)”中國的組成部分。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輝煌。[4 ]24中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正是由蒙古族主導建立的元朝和由滿族主導建立的清朝實現(xiàn)的。元朝統(tǒng)治疆域之大,居中國歷代王朝之首。
三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使中華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共生、互補互利、交融一體、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鮮明特點?;刈逦幕菨h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中西合璧”的結晶。云南麗江“納西古樂”之所以人人喜歡,就在于它創(chuàng)造性地融入了漢、藏等多個民族的文化元素。漢文化也從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吸收了豐富養(yǎng)分。今天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普通話,即為滿漢文化交融的產物,系滿族人學講北京漢人的明朝官話(吳語)時形成的一種全新漢語。[5 ]47學界普遍認為,唐朝之所以能夠在各方面呈現(xiàn)空前繁榮之勢,既得益于唐朝本身的開放,也得益于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的深度互動交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推動鮮卑族全面吸收漢文化的同時,也為漢文化注入了一股浩蕩之氣、曠野之力,而這種力量恰恰是中原農耕文化所無法自生的。從此,注入了“新鮮血液”的中原漢文化,如同騎上草原駿馬一般,鞭鳴蹄飛,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6 ]243這就是中華文化為什么能夠長期保持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原因所在,也是中華文明在世界幾大文明中能夠成為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的重要原因。
4. 提出了“成員論”重要思想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這個闡述,用十分貼切的比喻,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本質特征闡述得十分深刻:第一,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離開了各民族,中華民族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第二,淡化中華民族概念,甚至否定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歷史,就割斷了各民族長期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既不符合歷史事實,更不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第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科學內涵是,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耙弧必灤┲岸唷?,離不開多;“多”貫穿著“一”,離不開“一”?!耙弧笔侵骶€和紐帶,“多”是要素和動力;“多”不是削弱了“一”,而是豐富了“一”。[4 ]30第四,在實際工作中,要正確對待“多”和“一”的關系,針對狹隘民族主義傾向,要加強“一”的宣傳,針對大漢族主義傾向,要加強“多”的宣傳。[4 ]31也就是“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家庭中,家庭成員共享中華民族身份,都姓中華民族,同時各有各的名字,這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盵2 ]
5. 提出了“大事論”重要思想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tǒng)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以上三個方面,從任何一個方面看,做好民族工作的意義就已經夠大了;三個方面合起來看,民族工作的意義就更大了。既然民族工作的意義如此之大,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牢記多民族的基本國情,不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作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還有什么理由不把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對于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雖然以前也講過,但從基本國情的角度講,這是第一次。
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深化對多民族國情認識的重要意義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民族國情認識的深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
1. 有利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和理解民族工作大政方針
什么是民族工作大政方針?那就是憲法確立的民族工作基本理念、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我國的憲法明確界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憲法界定了我國民族關系的基本性質和特點,明確指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xù)加強”。憲法規(guī)定了維護民族團結的基本要求,明確要求“在維護民族團結的斗爭中,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憲法確立了民族工作根本任務,明確指出“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憲法第4條還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shù)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國家根據各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钡?34條規(guī)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于不通曉當?shù)赝ㄓ玫恼Z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qū),應當用當?shù)赝ㄓ玫恼Z言進行審理;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shù)赝ㄓ玫囊环N或者幾種文字。”憲法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重大規(guī)定,完全是基于對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歷史和現(xiàn)實國情深刻把握的結果。也正因為憲法作出了這樣的正確規(guī)定,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才有了最根本的保障。聯(lián)系憲法學習領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聯(lián)系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領會憲法關于民族工作的基本精神,我們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任何把少數(shù)民族當“外人”、任何把自己的民族置外于中華民族的言行都是錯誤的;我們也就能夠對中華民族“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一重大現(xiàn)實問題有了更加深入和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