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彩鳳
心里難受, 說出來!
□左彩鳳
某天,接到一個求助電話,是患者家屬打來的。他在電話里說:“我愛人年初查出了乳腺癌,已經(jīng)手術切除了,現(xiàn)在正在住院進行化療和放療。她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并沒有像很多人那樣很悲觀、抑郁、煩躁、痛哭流涕的,該吃就吃,該睡就睡,每天依然打扮得漂漂亮亮,和我們有說有笑的。很多人都覺得我愛人心態(tài)很好、很堅強,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是覺得哪里不對勁兒,又說不清是哪里的問題,想請您幫忙給看看!”
到了約定的時間,一位中年女性推開了我辦公室的門,妝容精致,面帶微笑,打扮得體,自我介紹是李女士。家屬問自己能否在房間內陪伴患者,沒等我說話,李女士溫和地拒絕了家屬的陪同:“你在外面等我一下,我沒事兒,很快就出去了?!贝覍俪鋈ズ?,李女士關好門,將我面前的給患者坐的椅子拉到了門口,然后靠坐在椅子里,翹起二郎腿,抱緊雙臂于胸前,開口說:“醫(yī)生,我知道我得的是癌癥,我想得開,人終有一死,命中注定,我不怕死,怕也沒有用。既然得了病我好好治就是了,擔心、害怕、焦慮都無法改變現(xiàn)狀,反倒會加重疾病,所以我不會自尋煩惱的。你看我是不是挺好的,我沒精神病,都是他們逼著我來的?!?/p>
我微笑地看著她,回應著:“嗯,您給我的感覺是個性蠻理智,分析問題蠻客觀,對生老病死參悟得蠻通透”,看著她微微地點頭,我稍稍停頓,話鋒一轉,“只是,我很好奇的是,您為什么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別人的走近呢?”
瞬間,她的表情驟然僵硬、眼睛大睜,松開抱緊的雙臂,放下翹起的二郎腿,將椅子拉近我,身體前傾,脫口而出:“還是大夫了解我?。 ?/p>
接著,她眼圈紅了,聲音哽咽了……
接下來的談話中我了解到,李女士自從得知自己生病后一直很恐懼、壓抑,想告訴家人,從家人那里得到關心和照顧,但是又怕家人嫌棄她添麻煩,怕家人不喜歡自己,而且也覺得哭意味著脆弱、無能,怕被別人看不起,所以在他人面前努力打起精神、強作笑顏。當然她一直也覺得自己偽裝得很好,沒有被別人發(fā)現(xiàn),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內心的那份孤獨、無助、恐懼和壓抑。
李女士為什么會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疾病呢?追根溯源,李女士回憶小時候生病難受哭泣時媽媽和爸爸都會很不耐煩,不讓哭,再哭就會挨罵挨打、不被理睬。為了不被打罵不被拋棄,為了不再惹爸爸媽媽生氣,慢慢地形成了“生病自己扛”的模式,讓別人認為自己很堅強。但是,李女士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狀態(tài)也讓人覺得很疏遠、被排斥、無法走近……這正是她愛人覺得不對勁的地方。
后來,經(jīng)過心理治療,李女士釋放了恐懼和壓抑的情緒,逐漸可以在家人面前真實表達自己的不適感受,接受家人的走近、陪伴和關心,孤獨和無助感也慢慢消融。
筆者感言:哀傷是人面對痛苦時的一種情緒反應。有些人認為哀傷意味著懦弱、無能或者是不吉利的,會帶來災難,所以不喜歡小孩子哭,也控制自己不去表達。從心理的角度看,適度的表達哀傷是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釋放恐懼、無助、痛苦等負性情緒,有助于減輕痛苦程度。真實呈現(xiàn)哀傷有時還可以獲得他人的關注和安慰,以及有效的經(jīng)驗和方法,更有助于增加內在力量,解決問題。
孩子作為未成年人,經(jīng)驗少、依賴成人、個性不穩(wěn)定,容易受成人的觀念影響。當孩子遇到痛苦困難,本能表達哀傷時,如果被成人呵斥批評,就會形成“哀傷是錯誤的”“不允許表達哀傷”“表達哀傷會受到懲罰和傷害”等習慣性思維,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習慣性思維的影響而不能表達哀傷,真實的哀傷就會無條件地被壓抑到潛意識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的是被主流社會文化理念所認可的獨立、堅強的性格特點,其實內心深處經(jīng)常浮動著莫名其妙的委屈、孤獨、壓抑和無助,則只有自己知道。
當這些情緒達到一定程度,超出承受極限后,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來,表達的方式包括言語、音色、音調、音量和肢體語言等。李女士的乳腺癌,給機體帶來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和精神壓力,超出了患者的承受范圍,而患者自幼的習慣是拒絕言語表達哀傷。但是,哀傷仍然會通過音色、音調、音量和肢體語言來傳遞,患者的眼神內縮、表情肌肉略僵硬、座位擺放離他人較遠以及雙臂環(huán)胸等行為都在傳遞哀傷、壓抑和疏遠的信息?;颊呒覍俳邮盏交颊弋惓5男畔ⅲ且驗閷χw語言的解碼能力不足而無法說清,所以求助于心理醫(y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