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校園欺凌,需“軟硬”兼顧?——從留美學生欺凌同學被重判得出的啟示
去年3月,在美國加州讀高中的2名中國女留學生,因為男女“爭風吃醋”的瑣事,遭到同為中國留學生的10多名學生虐待,折磨虐待的過程長達7個小時。隨后,受害者在當?shù)貓缶?jīng)過警方調(diào)查之后,此案提起公訴。今年2月,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3名中國留學生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三人服刑期滿之后將被驅(qū)逐出美國。
美國法律對欺凌虐待行為的嚴刑懲戒,都不禁讓我們思考,同樣的主角同樣的劇情,如果案發(fā)地搬到了中國,施暴學生又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呢?
近年來,中國的校園暴力呈現(xiàn)低齡化、群體性等新特點,讓人感到震驚和恐懼。調(diào)查顯示,媒體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中,有75.%發(fā)生在中學生之間。在校園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從對校園暴力處置結(jié)果來看,因惡性犯罪最終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件占比為27.5%,且以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強奸等罪名判罰居多。
校園暴力事件,全球普遍存在,中國并非個案。在美國,校園暴力被稱為“欺凌”,學校對“欺凌”十分重視,校方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欺凌事件,對學生也會有預(yù)防性的教育;在校園欺凌現(xiàn)象嚴重的日本,文部科學省加強了對教師進行有關(guān)校園欺凌處理的培訓,增加了合格學校輔導(dǎo)員和護理員的數(shù)量,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校園暴力犯罪成本過低。遏制校園暴力,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人之初,性本善”,莫讓戾氣侵襲純凈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