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晶
Guo Jing
《中華再造善本》(續(xù)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甄選
郭晶
《中華再造善本》(續(xù)編)首次收入29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自成一編,名為《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渡贁得褡逦淖治墨I編》參照《中華再造善本》兩期選目原則,根據當前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存藏狀況及文獻自身特性,另立選目原則。本文從底本核查、選目刪汰、選目調整及特色選目釋例等角度,全面闡述其對少數民族文字古籍的甄選情況。表1。參考文獻7。
中華再造善本(續(xù)編) 少數民族文字古籍 古籍保護
Guo Jing
為確保珍貴古籍的安全保護、開發(fā)利用,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fā)展,文化部、財政部于2002年共同啟動了“中華再造善本”工程。該工程分兩期進行:一期工程為《唐宋編》《金元編》,共計選目758種,已于2007年完成;2008年9月,《中華再造善本》(續(xù)編)工作正式啟動,續(xù)編內容為《明代編》《清代編》及《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共計選目583種。其中,《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收錄了29種少數民族文字古籍(以下簡稱“民文古籍”)。
中華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的編纂,不僅使“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獻選錄方面更加全面,而且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完整地保護了各民族歷史文獻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促進多民族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中華再造善本》編纂工作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選目。選目工作包括確定選目范圍和原則、甄選古籍、核查底本、選目刪汰及調整等內容。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因為涉及文種多且能識別的人少、存量豐富而存藏分散、內容迥異卻無體系分類,加之民文古籍整理工作基礎薄弱,缺乏正式書目,因而加大了《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選目工作的難度。為此,“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多次組織民文專家就民文古籍的選目問題進行研討商議。
1.1 甄選范圍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浩如煙海,明清時代的傳本和抄本更是數量龐大,要在全國范圍內直接甄選出適合再造的民文古籍,猶如大海撈針,幾乎不可能完成。然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展以來,已經相繼公布了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簡稱“名錄”),在民文古籍部分共收錄了14種少數民族文字的908部古籍。入選名錄的這些民文古籍是嚴格按照《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定級標準》(暫行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遴選出的一、二級古籍,這為民文古籍選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確切的甄選范圍。
1.2甄選原則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兩期選目總原則為文獻產生時代早、文獻流傳數量少、文獻或版本價值高,但因兩期工作中所選古籍的時代不同,選目側重點略有差別。一期工程主要甄選唐宋金元時期刻印、傳抄漢文古籍中舉世罕傳的精品佳品,通過再造達到“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的,所以甄選既注重古籍的學術內容,也看重古籍的版本價值。續(xù)編工程中漢文選目以明清時期古籍為主,該時期版印、傳抄的古籍存世量較大,因此甄選遵循“揚學傳本”原則,即選目時首先考慮典籍的學術價值,其次再考慮傳本。但對于民文古籍的甄選來說,不論是一期的“傳本揚學”,還是續(xù)編漢文古籍的“揚學傳本”,都無法照搬照用,只能在遵循再造工程選目總原則的基礎上,根據各文種古籍的流傳方式及存藏情況,另立原則。
一、所選民文古籍在文種上盡量求全,盡可能多地甄選出不同文種的典籍,以體現(xiàn)我國多元的民族文化。
二、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刻本較少,多以抄本流傳。因此,對于有刻本行世的民文古籍,既要珍惜,也要嚴格甄選。如:西夏文古籍、藏文古籍、蒙古文古籍及滿文古籍等,要求所選民文古籍都應是本文種中最早、最佳或最具價值的傳本。
三、每個文種都有大量抄本傳世,多涉及佛經、占卜、祭祀及經咒等宗教信仰方面的內容,所以甄選抄本時應著力突出“揚學”,將典籍的文獻及學術價值放在第一位考慮。要求所選民文古籍突出創(chuàng)世經典、社會管理、醫(yī)藥技術、文學歷史等方面的內容,盡量少選迷信色彩濃重的古籍。
根據以上選目原則,在14個文種908部民文古籍中,甄選出13個文種34部民文古籍作為續(xù)編中《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編》的初選書目,其中包括14部刻本和20部抄本。遴選出的34部古籍雖然各有特色,但不一定都能作為再造的底本使用,還需要經過底本核對,從中篩選出有效選目進而再造。
2.1底本核查
漢文古籍底本的核查方式,一般有兩種——專家赴實地核查或由底本收藏單位自行核查。由于民文古籍存藏分散,因而多由底本收藏單位自行核查。底本核查的內容包括核對文獻內容是否完整、版本著錄是否準確、污損涂改是否過多、裝幀是否適合拍攝等。另外,受市場經濟與制作成本的雙重制約,超出成本預算太多的大部頭典籍,暫緩考慮選錄。經核查之后,如底本適合再造,還需得到各底本收藏單位的使用授權,才能成為最終選目。
初選的34部民文古籍共涉及7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5家收藏單位,其中6家館藏單位地處少數民族聚集地,因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只能由收藏單位參照底本核查標準自行核查底本,北京周邊的館藏單位則由相關的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專家核查底本。這兩種底本核查方式的有效結合,大大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底本的甄選工作。
在農村游火爆的背后,缺乏規(guī)劃、一擁而上等粗放式發(fā)展模式,使得鄉(xiāng)村旅游面臨不少問題。一些消費者對此深有感觸:“剛開始還覺得挺新鮮,吃吃農家菜、摘摘樹上果、呼吸新鮮空氣,可去多了就覺得各地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p>
2.2選目調整及刪汰
在底本核查工作中,有1部古籍需要做微調,另有5部古籍無法再造,原因各異。
回鶻文文獻《彌勒會見記》,不僅是我國維吾爾族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佛教教義劇本。由于此書時代久遠,為保護原件安全,將該選目調整為《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又名《玄奘傳》。此本由回鶻著名僧人僧古薩里譯自釋慧立所著的同名漢文本,翻譯時間大致在10世紀左右,屬時代較早的文學譯作。1930年在新疆發(fā)現(xiàn),雖為殘卷,存248葉,卻是研究維吾爾古代寓言的重要資料,并具有一定的文學文獻價值。
于闐文古籍《陀羅尼咒》直接譯于梵文原著,抄寫時代早,屬于佛教典籍。此經是細長的卷軸裝,高171厘米、寬7厘米。這種極特殊的裝幀形式,在拍攝時無法保證古籍本身不受損害,同時也加大了后期的制作成本,所以不適合再造,只能放棄。
蒙古文古籍《軍律》是清崇德刻本,清朝刊刻的第一個關于出征、行軍和作戰(zhàn)的軍事紀律法規(guī),內容稀罕。但此書殘缺過半,已不適合再造影印出版。
察合臺文古籍《和卓傳》,又名《艾孜扎略傳(和加傳)》[1],是研究和卓在新疆活動的重要史料,但傳世抄本較多,且有多個文種譯本流傳,只能放棄。
多文種古籍《會同四譯館譯語》是清代皇帝敕纂而未刊行的一部多文種合璧的翻譯詞典。該書廣泛搜輯外裔番字諸書,為研究三個世紀以前的西歐、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提供了有力的學術依據。但此書全本的種數及冊數未見記載,僅知現(xiàn)存42種71冊,殘缺情況未知,又屬大部頭文獻,冊數較多,成本遠超預算,只能放棄。
底本核查工作結束后,最終確定13個文種的29部民文古籍入選《中華再造善本》(續(xù)編)(見附表)。在甄選出的12部刻本中,不乏珍貴善本與孤本。
入選第一批名錄的藏文古籍《因明正解藏論》,又名《量理寶藏論》,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撰,藏傳因明學論著,薩迦派習因明者必讀之書。在第一批名錄中,名錄號為02286,版本著錄為元寫本,在初選民文選目時發(fā)現(xiàn),此書書影字跡清晰,有刻印特征。在復核底本時,看到書后兩則題記,譯為漢文分別是:(1)“姓氏高貴而賢淑具慈悲心,善萬事治理之大妃察必主持始刻;其子之高貴皇妃,佛教及萬民之母闊闊真之命……藏歷木猴年(一二八四)十二月八日完成刊刻圓滿?!保?)“貴妃卜魯罕,具天神賢德,施印《因明正解藏論(自注)》,二百套,供講習?!庇纱丝芍?,忽必烈之后察必捐資開雕此書,至元十八年(1281)察必去世,其兒媳闊闊真繼續(xù)捐資,至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所以該書應成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元成宗時期(公元1295年—1307年),忽必烈孫媳卜魯罕捐資刷印。該書整體的刻版風貌近似《釋量論》,刻于大都的可能性極大,所以該書版本疑為元至元二十一年大都刻本,這說明有可能早于《釋量論》的版本年代。本次選目工作中,對該書版本的糾正,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釋量論》缺失的遺憾,而且進一步證明藏文版印史自元代就有,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
西夏文刻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xù)》目前被認定為最早的西夏文活字印本,同時被列為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之一。該書出土于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的廢墟中,蝴蝶裝,共499面,葉面尺寸不盡相同。文中標示頁碼的漢字,正字與倒字形近的數字如“二”和“四”等有倒置現(xiàn)象[2],力證該書為活字印本。元刻本《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發(fā)愿文記:“至元三十年(1293)萬壽寺中刻印,應用千種、施財萬品數超過。成宗帝朝大德六年(1302)夏始告完畢。”[3]由此可知,此經屬官刻,是元政府組織雕印的西夏文大藏經中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西夏文文獻。
元刻本《孝經》是儒家經典的漢文與蒙古文合璧本?!端鍟肪砣督浖尽返诙咻d:“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自天子達于庶人,雖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也。先王因之以治國家,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斯實生靈之至德,王者之要道?!痹雷婧霰亓壹次淮鬂h后,極力推行漢法,尤其尊儒興學,擢用一批通曉蒙語的漢人翻譯儒家經典,《孝經》就是其中之一?!对贰の渥诒炯o》載:“十一年……八月辛亥,中書右丞孛羅鐵木兒以國字譯《孝經》進,詔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達于庶民,皆當由是而行。其命中書省刻板模印,諸王而下皆賜之。'”足證元大德十一年(1307)曾刊刻過此書,且為此書蒙古文之祖本。明代《酌中志》“內版書目”中載:“《達達字孝經》一本,四十二葉”,可知明代也曾刊印過此書。該書館藏單位故宮博物院著錄為清初刻本,《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著錄為元代刊刻蒙古畏兀字與漢字對譯本,《全國蒙文古舊數據聯(lián)合目錄》著錄為元刻本,《中國蒙古文古籍總目》著錄為元刻本,后附問號。雖眾說不一,但加以再造,利于保護。元代雖然經歷了一個漢籍蒙古文譯本的興盛時期,但目前唯一存世的元代刊刻,或者說具有元代刻板風貌的蒙古文古籍僅為此本《孝經》,雖為殘帙,卻承載了重要的歷史意義,具有重要的版本價值。
在南方幾種少數民族文字文獻中,只有彝文文獻有刻本存世,而且數量極少,其中明刻本《勸善經》,是現(xiàn)存彝文古籍中最早的彝文刻本,可算是鳳毛麟角。據馬學良先生考證,此書似刻印于明代水西羅甸王時期,即明萬歷三年(1575年),有很高的版本價值[4]。該書彝語“尼木蘇”,譯自漢文典籍《太上感應篇》,結合彝族的宗教禮俗、社會思想、心理情態(tài)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預言逐節(jié)逐條釋義,勸誡人們從善,具有一定的學術資料價值。
在17部抄本中,甄選了于闐文古籍《對治十五鬼護身符》,目前已知的于闐文文獻一般產生于6—10世紀,是民文古籍中最早的抄本。于闐文古籍對海內外敦煌學研究有著特殊的文獻價值。
藏文古籍《四部醫(yī)典·后續(xù)醫(yī)典部注釋》是此次甄選工作中唯一的一部醫(yī)學著作?!端牟酷t(yī)典》相傳為宇妥·云丹貢布編著,成書為公元8世紀左右,是藏醫(yī)學的主要醫(yī)典,被譽為“藏醫(yī)藥百科全書”,提出了藏醫(yī)藥學中最系統(tǒng)、最完整、最根本的理論體系。此次甄選的西藏藏醫(yī)學院圖書館藏的《四部醫(yī)典·后續(xù)醫(yī)典部注釋》是對《四部醫(yī)典》中“后續(xù)部”的注釋,屬諸多傳抄本中,抄寫時代較早的文獻,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學術研究價值。
東巴文《創(chuàng)世紀》又名《人類遷徙記》,被稱為納西族的英雄史詩。此書前半部分是創(chuàng)世神話,后半部分是洪水神話,歌頌了納西族祖先不畏自然帶領族人遷移的英雄事跡,充分體現(xiàn)了納西族對人類起源的理解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啟了納西民族文化思想史之先河,對后來納西文學中悲劇的產生有極大的影響[5]。
此次甄選出來的29部民文古籍中,有三部古籍沒有進入《名錄》,屬于在古籍普查工作中新發(fā)現(xiàn)的文獻。其中,存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滿文古籍《異域錄》,又名《異域風土記》,是一部記錄西北域外風土之書。此書實為圖里琛奉命出使土爾扈特,返京后呈送康熙的奏章,詳細記述域外道里、山川、民風、物產及土爾扈特遷徙之由等,并附輿圖及日記。其中,對于俄羅斯境內的描述尤為珍貴,是清代第一部涉及北部和西部域外地理及民情的典籍,也是研究我國西蒙古厄魯特部民族史、明末及清代新疆地區(qū)民族關系史的重要參考資料[6]。此書直接用滿文寫成,后被譯為漢文本傳世,并收錄進《四庫全書》。其版本為清雍正九耐堂刻本,經考證此本為最早之本,且是孤本,具有很高的版本及資料價值。
這29部民文古籍各有特色,異彩紛呈,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出民文古籍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對于民文古籍保護來說,再造影印不僅是一種再生性保護,更是一種將科學整理與合理利用有機結合的嘗試,將大大促進民文古籍的流通、傳播與利用。民文古籍就像遺失在民間的珍珠,一直藏于深山古剎,如果得不到重視與整理、缺少科學的保護和修復,將隨著時間的消逝而黯然失色,甚至逐漸消失。由于“中華再造善本”項目的實施,29部民文古籍才能通過再造的形式,展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但這只不過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民文古籍沒有被發(fā)現(xiàn)與保護,更談不上體現(xiàn)其價值。期待今后能出現(xiàn)更多、更好的再生性保護方式,讓民文古籍保護事業(yè)及整理研究工作再上新臺階。
1中國民族圖書館.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整理與研究[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1:88.
2史金波,黃潤華.中國歷代民族古文字文獻探幽[M].北京:中華書局,2008:108.
3史金波.西夏文《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fā)愿文譯證[J].世界宗教研究,1981(1).
4馬學良,等.彝文《勸善經》譯注[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6:1.
5曹海燕.納西民族史詩《創(chuàng)世紀》的思想性及文學影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5).
6《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編委會.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解[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531.
7史百艷,張愛芳.中華再造善本總目[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1.
(郭 晶 館員 國家圖書館)
Selection of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Language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Continuation)
Cataloguing of Documents in Minorities Languages is an independent book series which contains 29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 that are first incorporated in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Continuation).According to preservation and collection features of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 and catalogueselecting principles of two edition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the book sets up new catalogueselecting principles that are based on practical work.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selecting of 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 from the angles of checking original copy,deletion,adjusting and illustrating of catalogue selection.1 tab.7 ref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are Books(Continuation);Ancient Books in Minority Words;Preservation of Ancient Books
2016-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