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蔚
近來,“熔斷”一詞成了網絡熱詞,有關“熔斷”的段子層出不窮。那么,熔斷機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又是如何產生的?
“黑色星期一”是熔斷機制的導火索
熔斷機制最早起源于美國,從其發(fā)展歷史來看,形式多樣,但都是以人為地設置價格限制和中斷交易為特征的。美國的芝加哥商業(yè)交易所(CME)曾在 1982年對標普500指數期貨合約實行過日交易價格為3%的價格限制,但這一規(guī)定在1983就被廢除,直到1987年出現(xiàn)了股災,才使人們重新考慮實施價格限制制度。
1987年10月19日,堪稱是一段美國股民的黑色記憶,這一天美國股市出現(xiàn)大崩盤。股市開盤,久違了半個世紀的恐怖重現(xiàn)。僅三個小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這意味著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內貶值了二成多,總計5000億美元消遁于無形,這代表著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瞬間蒸發(fā)了。
此次股市危機,可謂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一,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天。因為那里沒有市場,只有“自由下跌”,即價格一直下跌,沒有任何買家。這一天,裝了特殊程序的計算機不停地售賣中,任何試圖使股市穩(wěn)定下來的努力全部宣告失敗。全球股市在紐約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帶頭暴跌下全面下瀉, 引發(fā)金融市場恐慌。
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chuàng)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隨后的一周,恐慌加劇。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33.5%,創(chuàng)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tǒng)統(tǒng)吞沒。與此同時,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等地的股市也紛紛下跌。
據統(tǒng)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將10月19至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
1987年10月的股市暴跌,首先影響到的,和1929年一樣,仍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雜志上公布的美國400名最富的人中,有38人的名字從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當天,當時的世界頭號首富薩姆·沃爾頓損失了21億美元,丟掉了首富的位置。
為了防止類似股災重演,1988年10月19日,即1987年股災一周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與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批準了紐約股票交易所(nYSE)和芝加哥商業(yè)交易所(CME)的“熔斷機制”,同時設定了可以觸發(fā)股市熔斷機制的不同閾值。后修訂完善,目前以7%、13%和20%為三檔熔斷閾值,以標準普爾500指數上一個交易日收盤數為基數。
自實施熔斷機制以來,此后的18年,美國股市再沒有發(fā)生像“黑色星期一”那樣的股災??梢姡绹鴮嵤┑娜蹟鄼C制在保證股市整體相對穩(wěn)定,防止出現(xiàn)非理性股票價格波動以及系統(tǒng)性的恐慌和暴跌方面,確實起到了預想的作用。
目前,除美國,日本、法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均引入了熔斷機制,并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第48號規(guī)定是熔斷的“姊妹”機制
2015年8月24日,熔斷機制再一次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天美國3大股指期貨開盤前2次觸發(fā)熔斷機制充斥著國內外財經媒體的頭條。那么,熔斷機制的定義為何?
“熔斷機制”是指在股票交易中,當價格波幅觸及所規(guī)定的水平時,交易隨之停止一段時間的管理機制,或交易可以繼續(xù)進行,但價幅不能超過規(guī)定點數之外的一種交易制度。設置“熔斷”機制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交易風險,但這一機制在美國股市始終存在著爭議。早在1987年,為了控制股票交易風險,美國各資本市場就設立了這一機制,但因為遭到自由市場派的反對,并沒有實質性的執(zhí)行。
熔斷機制的設立為市場交易提供了一個“減震器”的作用,其實質就是在漲跌停板制度啟用前設置的一道過渡性閘門,給市場以一定時間的冷靜期,提前向投資者警示風險,并為有關方面采取相關的風險控制手段和措施贏得時間和機會。
為避免股市異常波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12年6月1日曾發(fā)表聲明表示,已根據美國多家證券交易所和金融監(jiān)管局的提議,將修改針對已上市的單個有價證券和大盤的交易“熔斷機制”。
根據納斯達克交易執(zhí)行副總裁艾瑞克-諾爾的建議:“熔斷機制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5%,暫時停盤15分鐘;當股指下跌10%,關閉1小時;當暴跌20%時,關閉股市1天。”
此外,為了保證現(xiàn)貨市場順利開盤,美國還制定了“Rule 48(第48號規(guī)定)”。紐約證券交易所運營商紐約泛歐交易所公司(ICE)指出,第48條規(guī)定將禁止指定做市商在盤前散布價格信號。此舉使股市在可能出現(xiàn)極大波動的交易日中開盤更為順利、迅速。但是交易所必須確定存在導致市場混亂的特定條件才可以調用Rule 48。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于2007年批準12月6日Rule 48,但真正使用的次數屈指可數。
包括2008年1月22日和2010年5月20日,這一規(guī)定增出現(xiàn)在交易所里。該規(guī)定也曾于2011年8月至9月期間被調用,當時歐洲債務危機的擔憂再次攪亂市場;2015年初由于大規(guī)模的暴風雪席卷美國,該規(guī)則一度被調用。
2015年8月24日,美國盤前期指大跌,曾2次觸發(fā)熔斷機制,為了保證開盤順利進行,8月24日至8月26日開盤,紐約證券交易所連續(xù)3天調用“Rule 48”。
熔斷機制在中國的“曇花一現(xiàn)”
在金融期貨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初,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率先推出熔斷制度作為其一項重要的風險管理制度,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
國外交易所中采取的熔斷機制一般有兩種形式,即“熔即斷”與“熔而不斷”。前者是指當價格觸及熔斷點后,隨后的一段時間內交易暫停;后者是指當價格觸及熔斷點后,隨后的一段時間內買賣申報在熔斷價格區(qū)間內繼續(xù)撮合成交。國際上采用較多的是“熔即斷”的熔斷機制。
為了控制風險和減少市場波動,我國在股指期貨交易中除了實行漲跌停板制度外,還新引入了價格熔斷機制。熔斷與漲跌停板幅度由交易所設定,交易所可以根據市場風險狀況調整期貨合約的熔斷與漲跌停板幅度。
中國熔斷機制從2015年9月開始醞釀,到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經歷了1月4日和7日的四次熔斷后,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發(fā)布通知,為維護市場穩(wěn)定運行,經證監(jiān)會同意,自1月8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機制。熔斷機制在短短幾天的運行中,并沒有遏制股市的跌勢;熔斷機制暫停后,滬深兩市依然不見明顯起色。
1月21日,中國證監(jiān)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瑞士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時坦言,熔斷機制并不是一個適合中國市場的決策。他同時提出,中國股市動蕩的根源是轉型期的中國資產價值的重估,而全球應該習慣中國市場的高波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