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啟群
?
讓事物說明文流出“美”來
文/周啟群
在很多人心目中,事物說明文就仿佛一位正人君子,只會一本正經(jīng)地介紹說明對象,而毫無情趣可言。其實不然,一篇好的事物說明文在確保其準確性和嚴謹性的基礎(chǔ)上,抓住說明對象的美,采用適當?shù)氖址ㄟM行介紹,同樣也可以寫得搖曳多姿、情趣橫生。那么,怎樣才能讓事物說明文流出“美”來呢?
如果說明的對象是一個美麗的景區(qū),那么,為了突出景區(qū)的總體特征,寫作時就得從細處觀察,抓住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點及其相互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加以說明。如果能將事物的特點準確形容出來,事物的形狀就歷歷在目;如果能將事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表達出來,事物在時空上便有了立體感。這樣,做到讓景物的點、線、面在空間上完美結(jié)合,便構(gòu)成了畫面美。例如葉圣陶先生的作品《蘇州園林》中有這樣一段:
蘇州園林的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jù)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為了突出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務(wù)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作者從“栽種”和“修剪”兩個方面來寫。“栽種”方面,用高樹與低樹的搭配,從空間位置關(guān)系上進行描繪,用“俯仰生姿”一詞賦予物以人的性情,給人錯落有致、姿態(tài)萬千之美感;再用落葉樹與常綠樹、花時不同的花樹相間,從時間上進行說明,用“不寂寞”突出蘇州園林四季都美不勝收?!靶藜簟狈矫妫髡呦忍搶懸还P,給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再給藤蘿的枝干來個特寫——“盤曲嶙峋”,強烈的畫面視覺沖擊,讓人拍案叫絕。再加上開花時節(jié)“滿眼的珠光寶氣”,耀眼奪目、喜氣洋洋的畫面美,更讓人嘆為觀止。
有時候,為了更好地介紹建筑物或風景區(qū),作者常常會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方法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從而有助于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并且在一瞬間吸引讀者的眼球,讓讀者在身臨其境中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以吳冠中的作品《橋之美》為例,作者在概括地介紹了橋本身的結(jié)構(gòu)美之后,筆鋒一轉(zhuǎn),明確地告訴讀者寫作的出發(fā)點是“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接下來便寫了這樣一組句子:
茅盾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xiàn)一座石橋時,仿佛發(fā)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gòu)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這些句子從兩個方面說明了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形式和作用:一是石橋與密密葦叢的搭配給人帶來舒暢的感覺,一是石橋與細柳的搭配令人“銷魂”??吹酱?,人們不禁會問:這些說明性的語句為什么會如散文一樣營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這主要得益于虛實結(jié)合手法的運用。本來,葦叢不會“發(fā)悶”,也不會做“深呼吸”,而作者卻運用擬人手法,把人的感覺投射到它的身上,表現(xiàn)了作者與周圍環(huán)境已融為一體,化實為虛,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因為橋的存在,而使得蘆葦叢呈現(xiàn)出密中有疏的特點。
我們在介紹像故宮、圓明園等一些承載著厚重文化的建筑物時,除了介紹其雄偉壯觀的體貌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挖掘建筑物的文化內(nèi)涵,以便更好地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那么,怎樣傳達說明對象的文化內(nèi)涵呢?最好的角度便是借助裝飾物品來表達。像黃傳惕的作品《故宮博物院》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huán)繞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tài)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了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皇帝發(fā)號施令、統(tǒng)治封建王朝的中心,所以,作者在介紹故宮的太和殿時,很好地抓住太和殿的裝飾物——龍——進行介紹。這樣寫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說明對象的特征所決定的。故宮建筑突出龍,對故宮的說明也應(yīng)突出龍。二是龍的象征意義所決定的。在我國歷史上,皇帝以“龍”自喻,自命為“真龍?zhí)熳印保蚨埵腔实鄣幕?,也是皇?quán)的象征。作者介紹太和殿時著意刻畫龍的形象,其目的就是突出皇權(quán)的威嚴,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和作用。這樣,作者借助太和殿的裝飾物就將中國的歷史文化之美傳達出來了。
在介紹事物時,我們也常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既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征,又能給讀者無限的遐想。像茅以升的作品《中國石拱橋》的開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話里說,雨后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作 者運用比喻手法,把“石拱橋”比作“虹”,同時又把現(xiàn)實和神話聯(lián)系起來,上下縱橫,交錯有致,不僅介紹了石拱橋的形狀、作用,還形象地再現(xiàn)了石拱橋如彩虹般的夢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