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腳七
影片對如今已被視為夕陽行業(yè)的傳統(tǒng)媒體的敬意和緬懷,并沒有轉化成示弱者的扭捏感慨,而是在展現它的力量、勇氣和堅韌
最新出爐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被《聚焦》奪走并不算意外。作為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2002年《波士頓環(huán)球報》的“聚焦”小組搜集證據,調查報告波士頓地區(qū)一系列神父性侵兒童案件的過程。典型的新聞自由對抗社會權威的故事路線。
事實上,《聚焦》不是那種讓中國觀眾一眼看上去會被吸引的類型,這不僅是因為媒體揭露社會陰暗的故事在國人看來幾乎就是美國版的《焦點訪談》,同時也是因為影片所講述的神父性侵兒童的案件和對于整個教會制度的反思在我們的現實中看來多少有點隔靴搔癢的距離感。但是觀影過程中我們的感受卻恰恰相反,即便不甚了解美國的教會體系,我們也會理解調查小組面臨的重重壓力;即使并不是教徒,我們也可以體會那些純真的兒童被尊敬的神父傷害后會留下怎樣的疤痕;即使沒有從事過記者或者編輯的工作,我們也能看到主人公在追查真相下的職業(yè)道德和操守。
媒體的自我修養(yǎng)
影片的故事開始于《波士頓環(huán)球報》迎來了新的主編馬蒂·巴倫。新官上任,馬蒂就建議“聚焦”小組重新開始調查此前已經報道過的神父性侵兒童的案子,因為在外表冷靜沉穩(wěn)的馬蒂看來,“這個案件還沒有結束”。于是,“聚焦”小組的四位記者重新開始調查這起案件背后的更深真相。
結果當然是驚人的,涉案神父從幾個到幾十個,民間的受害人團體,法庭解封的重要證據,“大家都知道卻秘而不宣的真相”,來自宗教界朋友的勸阻,直到最后那篇舉世震驚的報道最終發(fā)出。《聚焦》在這個過程當中無疑展示著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堅韌力量,對于標榜“自由”的美國社會來說,輿論的自由自然是重要的一環(huán),你可以報道政府的丑聞,你可以批評官場的腐敗,你可以指責公眾人物的失態(tài),但是挑戰(zhàn)教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聚焦”四人組挑戰(zhàn)的不僅是一個兩個作奸犯科的神父,而是包庇維護這些有污點神父的整個教會制度。
《聚焦》是常見的正反善惡對抗的敘事套路,但是卻是不常見的不刻意渲染緊張感和沖突對立關系的作品。影片中沒有挖掘真相要經歷的冒險歷程,沒有被教會威脅和打擊,沒有反派人物的暗中破壞,甚至都沒有太多主人公的內心掙扎和情感轉變,影片只是克制地、按部就班地展示著這幫記者們如何履行自己的責任,用輿論之力和權勢抗衡。與其說在故事當中對抗的雙方是正義與邪惡,還不如說是記者的職業(yè)道德的堅持與隨波逐流的放任?!毒劢埂烦蔀閷τ谟浾呗殬I(yè)和新聞責任的一次禮贊——現實或許就是如此,沒有沖鋒陷陣的壯烈和戲劇化,而只有瑣碎的細小工作,但是對于追尋真相的新聞界而言,正是在這樣一步步的瑣事當中,累積起了改變現狀的力量。
反過來看,“聚焦”為什么要執(zhí)著地撲在這個早已結案的調查上,難道正如羅比那位給神父辯護過的律師朋友所說的,只是新主編為了給自己增添一點知名度而將“聚焦”當做工具,然后就拍屁股走人?這確實是個問題,對于“聚焦”小組里在波士頓土生土長的幾個人來說,挑戰(zhàn)當地教會帶來的后遺癥或許遠在他們預料之外。組員之一薩莎的祖母是虔誠的教徒,影片在結尾驚魂一瞥地展現了她一邊閱讀報紙一邊滿眼落寞的畫面,薩莎守在一邊,卻無能為力。是啊,真理和情感的沖突是如此可怕,如此讓人身不得以。即使這樣,他們也要去做,哪怕開罪朋友,傷害親人,他們仍然要去做,其中的理由早在一開始就已經由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馬蒂說了出來:“報道這樣的新聞,才是我從事這個職業(yè)的原因?!边@似乎正是一個記者無須選擇的本能。影片并未振臂高呼地喊出這樣的口號,卻明明白白展示出這樣的價值判斷。
多年之后,《聚焦》或許會出現在高校新聞專業(yè)的課堂上,這部影片在盡可能的意義上教科書般闡釋著“何為記者”以及“如何做記者”的問題。
紙媒時代的克制挽歌
《聚焦》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部古典的影片,這種觀感一部分來自影片平靜的敘事風格,一部分來自不追求戲劇化的節(jié)奏,但是更多的,或許來自這個故事本身飽含的,對于傳統(tǒng)紙媒的緬懷之情。
這種感情體現在對于報社日常工作的展現和表達上,在整個調查過程當中,“聚焦”小組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采訪當事人、收集資料、篩查新聞,影片不厭其煩地展示著這個重復單調的過程,大量剪成小塊保存的剪報,堆積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筆記,一遍遍的電話聯系,讓人幾乎懷疑這樣的工作離真正的案件核心還有多遠。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調查小組發(fā)現了地區(qū)神父的任職名錄,從中發(fā)現有過性侵行為的神父都被教會以各種借口調離了原來的教區(qū),而到新的教區(qū)任職的細節(jié)。面對卷帙浩繁的資料,要從中找出那些有過違法行為的神父,無異于大海撈針。影片的主人公們采取了最原始的辦法,從名錄當中篩選出頻繁調職的神父,再反過來求證核實。這是一個枯燥的過程,勢單力薄的四名組員和隱藏在幾大本人名目錄中的違法神父之間的無形較量正是經由這些平淡無奇的乏味資料來視覺化呈現的,在這里,傳統(tǒng)媒體,或者更準確地說,紙媒的形式力量顯然遠超越了現代化的媒體形式。對于資料的倚重或許在當代的新媒體行業(yè)當中仍然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遠不如我們在《聚焦》所展示的龐大資料庫當中看到的那樣讓人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震撼,我們既可以看到現代化的美國報界對于過往資料的仔細保存和歸納程度,也可以感受到影片中的幾個主人公古樸的媒體人精神。影片對如今已被視為夕陽行業(yè)的傳統(tǒng)媒體的敬意和緬懷,并沒有轉化成示弱者的扭捏感慨,而是在展現它的力量、勇氣和堅韌。
這場毫不卑微的緬懷,不僅投射在利用白紙黑字揭露強權的故事本身上,也同時投射在這場斗爭當中身體力行的每個參與者身上?!熬劢埂毙〗M當中最為出彩的人物或許是馬克·魯弗洛飾演的邁克,這個熱血沖動卻干凈十足的記者始終背著一個碩大的公文包,穿行在法庭、受害者和資料庫之間,生活簡單到幾乎空白。
這種純粹的熱情帶有強烈的懷舊意味,這種人物多少會讓我們聯想起《編舟記》中相似的職業(yè)精神?;蛟S不同正在于,《編舟記》所采用的日式溫暖筆觸感慨的獨坐寒窗的圖書編輯那份清苦和堅韌,而《聚焦》在調查小組的成員們身上挖掘的,是平凡枯燥的日常工作之下隱藏的無限激情。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聚焦》,我們會發(fā)現影片在驚世駭俗的故事本身和簡單樸素的風格所試圖展現的職業(yè)精神之間所實現的微妙平衡是多么難得。即使我們早已知道這個故事來自真實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惡最終都會昭告天下,但是當涉案神父從報道中的個案,到受害者團體統(tǒng)計中的13個,到民間研究者預估的90個,直到“聚焦”小組最終確定名單時電腦熒幕上顯示的87個。調查小組用愚公移山般的方式從舊紙堆和涉案人員的口中還原出了被教會掩蓋和隱藏的真相,這個過程當然遠不如動作片中深入虎穴去盜取一份重要文件更加刺激,也不如法庭片中當庭對峙正面交鋒唇槍舌劍來的精彩。
但是《聚焦》對傳統(tǒng)媒體的回顧之情恰恰在于,在最樸實無華的動作當中,所有人的努力堅持、對于涉案神父的憤懣、保護孩子們的責任、堅持真理的執(zhí)著,都凝聚成了一疊薄薄的報紙。這一實體化的物件,在影片結尾處被分發(fā)到波士頓的每家每戶。教會的反應我們從電影當中無法直接看到,所有的反響和震撼都被隱藏在片尾字幕升起的黑暗當中,但是這一沓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被視為落后的印刷品,卻遠比電腦屏幕上的一篇更能激起我們內心所動。在這個以無言的宣告和揭露來結束全片的故事當中,《聚焦》完成了對于傳統(tǒng)媒體的最高禮贊:它遠離喧囂,遠離人們的關注中心,遠離時髦和潮流,但是它始終做著它本質的工作——監(jiān)督和拷問這世界。
奧斯卡青睞的真實故事
有著真實故事背景的作品更容易在奧斯卡有所斬獲似乎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2015年的《萬物理論》、《模仿游戲》來自名人經歷,2014年的《為奴十二載》和《達拉斯買家俱樂部》改編自小人物的生存故事,再往前的《林肯》和《逃離德黑蘭》展現的是更廣大的美國和世界歷史。每年的奧斯卡,總會有幾部真實事件改編類作品出現在候選名單當中,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這些或者取材于重大歷史事件,或者取材于美國社會新聞的影片早已在觀眾們走進影院之間就已經享受著此前的真實事件和新聞報道不斷積累的“成果”。
《聚焦》也是如此,面對神父性侵兒童的丑聞,義憤填膺的觀眾們在買票走進影院的同時,或許就已經在心目中預設好了再次揭露教會黑暗的戲碼,從而與影片的主人公們站在了同一條陣線上。
憑空而來的認同對于影片本身當然是再好不過的條件,而《聚焦》也幸運地沒有在這樣的條件之下亂了陣腳。影片明智地避開重述案件,而將重點放在那篇著名的報道出路之前的幕后工作。這不僅給予了影片更多空間去展現真正的主要人物記者們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粗暴的價值判斷和戾氣十足的指責?!毒劢埂逢愂隽私衣墩嫦嗟倪^程本身,而對于真相持何種態(tài)度,就交給了觀眾自己選擇。事實上,這種對于結果的不予置評并不是創(chuàng)作者回避問題的選擇,而恰恰相反,在太多類似的影片當中,影片將強烈的判斷植入影片當中,將一紙影像化檄文呈現在影院的銀幕上。這樣的選擇當然遠說不上錯,只不過在《聚焦》當中,冷靜克制的態(tài)度最終賦予了影片更厚重的質感。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涉及宗教、兒童、法律公平等敏感話題的真實案件當中,如何客觀誠懇地展現真相,如何不淪為玩弄噱頭揭人瘡疤的鬧劇,是比披露真相更加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在影片中看到調查小組成員一遍遍過濾可疑人員的名單,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受害者可能面臨的終生陰影,同時還有無數教徒的信仰和感情。。
正義的含義不僅在于懲戒罪惡,同時也在于保護無辜?!毒劢埂返睦潇o語調與導演托馬斯·麥卡錫謹慎的價值表達共同成就了影片的不俗品質,在缺乏視覺刺激和緊張情節(jié)的《聚焦》當中,正是這種沉穩(wěn)和克制帶來了《聚焦》不輸于任何一部大片的獨特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