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李怡霏
?
南二路社區(qū):“四點半”的愛護之心
本刊記者李怡霏
雅安市雨城區(qū)周邊居住的多是下崗工人、無業(yè)人員、小商小販、打工仔、暫住人口、流動人口等。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擁入城市,務工人員子女隨之增多。為此,雨城區(qū)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在各社區(qū)劃分片區(qū),提供活動室場地,從四點半到六點,孩子們放學之后可以在此看書、寫作業(yè)、上網等等,這樣就能解決家長上班、孩子們無處托管的情況。
河北街道南二路社區(qū)位于雅安市雨城區(qū),有常住人口2897戶、7016人,青少年有255人,在校中小學生123人。雨城區(qū)第六小學就在社區(qū)旁邊,放學之后就會有不少學生自發(fā)過來加入社區(qū)的“四點半課堂”。社區(qū)的“四點半課堂”已經施行了一段時間,周邊社區(qū)的住戶非常支持,社區(qū)關工委以征召志愿者擔任學習輔導員,鼓勵孩子們以大帶小,高年級幫助低年級的模式來促進學習。
“四點半課堂”帶動了整個社區(qū)的學習風氣,河北街道辦事處關工委主任楊志清介紹,因為社區(qū)里面務工人員較多,孩子們大部分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除了保障孩子吃穿不愁,在教育上實在有心無力,“想管也管不住。”而在“四點半課堂”上,志愿者們卻能給孩子帶來不同的體會:作業(yè)不會做能細心講解,沒聽懂的課本重新復習,各類課外書籍隨意閱讀,還有免費電腦可以上網,避免了外面網吧的混亂環(huán)境。
除了室內的活動,還有許多有趣的室外實踐。社區(qū)會組織孩子們去掃墓、幫助孤寡老人、衛(wèi)生所打掃衛(wèi)生,對接公安局為孩子們進行青少年法律知識講座,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對他們進行尊老愛幼的教育……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家長們發(fā)現(xiàn),孩子慢慢變了,變得更懂事、更可愛了。
楊志清說,社區(qū)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提供各類資源,為孩子們成長鋪路?!拔覀兊摹謇稀鸬胶艽蟮淖饔?,這些老同志經常過來關愛孩子,教他們畫畫、寫字,喜歡種養(yǎng)植物、動物的,還帶著孩子去家里參觀,經常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p>
大家一起玩吹乒乓球游戲
“四點半課堂”已經被社區(qū)延伸成“暑期學校”了,每周二到周五,各地趕來的大學生志愿者專門給孩子們上課、輔導作業(yè)?!艾F(xiàn)在看這一代的孩子,他們反應快、靈活,但獨立性差,缺乏自覺性。爺爺奶奶不好教,父母不會教,所以我們希望通過‘四點半課堂’給他們一些正確成長、學習的方式?!睏钪厩灞硎?,父母、老師始終是長輩,一些嘮叨的話孩子們不愿聽,但如果換成前來幫助學習的大哥哥大姐姐、有趣又慈祥的老爺爺老奶奶們,他們倒是愿意靜下心來聽進去。
四年下來,社區(qū)的“四點半課堂”效果明顯,剛開始孩子是被家長押著來,不情不愿地坐在桌旁,表情像“坐牢”。后來,孩子們主動來借書、借電腦,打聽“上次講課的哥哥姐姐什么時候再來呀?”“什么時候能再去那個爺爺家里看金呢?”到后來,家里面的爺爺奶奶也陪著過來,老人家都覺得有趣,愿意跟孩子一起當個“好學生”,認認真真坐在一旁“聽課”。
當然,除了“四點半課堂”的普遍關愛措施,社區(qū)也經常組織為困難家庭學生捐資捐物,為家遠的困難學生提供免費午餐,為援藏官兵的家屬開展社區(qū)表演活動,幫助他們照顧孩子,社區(qū)“五老”還自發(fā)義務監(jiān)督網吧……
時間慢慢流逝,南二路社區(qū)依舊還是那個社區(qū),大家的心更近了,孩子們也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