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妹(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福建 永安 366000)
超文本閱讀中詩歌鑒賞的策略研究
蔡雪妹(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公共基礎部,福建 永安 366000)
超文本閱讀是一個復雜信息的建構與整合過程。超文本閱讀具有鏈接的靈活性、閱讀的跳躍性、內容的豐富性、使用的交互性等特點,但也存在探究“迷航”、認知過載、推理欠缺、思維膚淺等問題。只有選擇追尋題目的由來、探究典故的內涵、咀嚼修辭的妙用、比較注釋的異同的恰當?shù)膶W習策略,才能提高詩歌鑒賞的水平。
超文本閱讀;詩歌鑒賞;學習策略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tǒng)閱讀多為線性閱讀(Linear Reading),而現(xiàn)在超文本閱讀得到廣泛運用。超文本閱讀方式源于美國學者德特·納爾遜(Ted Nelson)的設想,即創(chuàng)建一個網(wǎng)絡文本,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各部分內容分布在不同的服務器中,通過激活成為鏈接的超文本項目。這種設想體現(xiàn)了非線性聯(lián)想思維理念。讀者通過超文本這種非線性呈現(xiàn)方式進行的閱讀,是一個復雜信息的建構與整合過程。在超文本閱讀環(huán)境中,文本材料被分成多個線性單元(稱為“節(jié)點”),這些“節(jié)點”按照語義關系和特定的結構形式鏈接成網(wǎng)絡,人們通過鏈接就可在網(wǎng)頁間任意跳轉[1]。在超文本閱讀中,讀者利用鏈接不斷擴展信息來源,從而拓寬閱讀視野。
與傳統(tǒng)閱讀相比,超文本閱讀的范圍大得多,不但包含無聲的文字材料和圖片,而且涵蓋有聲的動畫、視頻等。在超文本閱讀中,讀者充分調動視覺感知和聽覺感知,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這種閱讀方式有其獨有的特點,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但也存在諸多不足。
1.超文本閱讀的優(yōu)勢
(1)鏈接的靈活性。超文本以鏈接的形式突出材料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稱為“文本間性”或“互文本性”),從而極大地方便讀者在文本間的遷移。通過超鏈接把相關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讀者可自由地尋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閱讀需求較易得到滿足。
(2)閱讀的跳躍性。閱讀的跳躍性由文本鏈接的靈活性所決定。超文本的鏈接使閱讀可在不同的頁面間來回跳轉,而不必局限于前后頁式的線性操作。讀者可根據(jù)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自主選擇適合的路徑。
(3)內容的豐富性。傳統(tǒng)閱讀往往局限于一元的“終極解釋”。在多數(shù)情況下,原作者及其意圖因其權威地位而常作為解讀文本的參照。原作者的文本是一切作品傳世的基礎。如果原作者或原創(chuàng)文本無法找到,那些聲望卓著、功力不凡的學者所校訂的文本則成為相應的基準[2]。超文本閱讀反對話語霸權,否定“終極解釋”,同時肯定“多元解釋”的存在意義。在超文本閱讀中,任何文本都可鏈接到數(shù)量無限的相關在線文本上,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比照中閱讀,這有助于讀者體會文本之間所體現(xiàn)的文化意蘊,挖掘其隱秘的深層次意義。因此,超文本閱讀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可拓展性。
(4)使用的交互性。互動交流是提高閱讀水平及其質量的重要手段。超文本閱讀注重動態(tài)交互,這種動態(tài)交互具有激發(fā)、益人神智的作用[3]。基于網(wǎng)絡文本群的超文本閱讀,一方面便于讀者與文本進行聯(lián)想式對話,促使讀者對文本意義深入探索;另一方面在W e b環(huán)境下,博客、微博、微信等社會性網(wǎng)絡工具也為讀者搭建了人人可參與的交流平臺。在超文本閱讀中,可充分發(fā)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培養(yǎng)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王愛平等通過實證方法證明,讀者對超文本閱讀方式的正向評價要優(yōu)于傳統(tǒng)印刷文本和普通電子文本[4]。
2.超文本閱讀的不足
(1)探究“迷航”。在超文本閱讀中,讀者搜索或閱讀信息時往往會遭遇“迷航”現(xiàn)象。由于無法把握超文本系統(tǒng)內各概念之間的關系,既不能判斷當前“節(jié)點”所處的位置,也無法找到到達目標“節(jié)點”的方法和途徑。面對眾多節(jié)點或一個節(jié)點上多個并行的選擇,讀者在頻繁的跳轉中易迷失方向,一旦出現(xiàn)“迷航”,讀者往往“兩眼茫?!保瑱C械地重復閱讀相同的信息,這必然耗費大量的信息搜索時間,從而導致信息收集和超文本閱讀的效率大大降低[5]。在閱讀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超文本的豐富性對自我調節(jié)和元認知能力較低的讀者極為不利,易使這些讀者處于“迷航”“混亂”狀態(tài)。
(2)認知過載。認知過載是指在同一時間內需要集中注意力處理的任務過多而引起的額外心理負擔[5]。在超文本閱讀中,因為對閱讀環(huán)境不了解,讀者既要想方設法搜索所需信息,學習和保持各種主題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又要不斷排除與主題無關但深感興趣的信息,因而面對浩瀚的信息海洋,在選擇和甄別信息過程中認知負擔自然就很沉重。如果閱讀目標不明確,則其認知壓力愈大,閱讀效果愈差。
(3)推理欠缺。超文本閱讀具有內容和環(huán)境的開放性,超文本繁多龐雜,且質量參差不齊。讀者只有依賴自身的背景知識,并通過有效的方式,才能在不同文本之間建構起關聯(lián)性。事實上,大多數(shù)讀者缺乏背景知識,元認知能力不足,相應的閱讀推理根本無法進行,超文本閱讀往往易導致這類讀者不是“食不果腹”,就是“消化不良”。
(4)思維膚淺。在超文本閱讀中,靈活而有跳躍性的閱讀方式雖然對改變讀者的思維模式極為有利,可促進讀者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但易使讀者的思維碎片化,各種想法“蜂擁而至”,但往往淺嘗輒止。對于自身價值體系尚未健全的讀者而言,超文本閱讀易導致這類讀者對閱讀內容囫圇吞棗,更有甚者食不甘味,最終喪失閱讀的興趣。
超文本閱讀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但只要充分利用超文本非線性的優(yōu)勢,根據(jù)超文本的導航特性進行明確的學習策略訓練,就可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充分利用超文本閱讀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如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讀者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觀、多重交互、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閱讀環(huán)境上的諸多優(yōu)勢,有利于讀者運用恰當?shù)牟呗蚤_展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對培養(yǎng)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F(xiàn)代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曾強調:“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各類文學?!保?]但詩歌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詩歌閱讀的難度遠遠高于其他文學樣式。精煉的語言、鮮明的形象、強烈的感情、和諧的韻律,是詩歌的四大特點,同時,詩歌具有意象美、語言美、韻律美、結構美[7]。這些特點使詩歌鑒賞更具復雜性。詩歌以抒情為主,兼有敘述成分。詩歌中的抒情是跳躍前進的,并常常采取點式的敘述方式,伴隨敘述點的跳躍,詩中常出現(xiàn)大幅度省略。話不能全盤說出,事情不能詳盡敘寫,因其語言的高度凝練也使文本留下諸多空白。在超文本閱讀中,讀者揣測、填補、想象、體會這些空白,將面臨比線性閱讀更多的認知障礙,甚至產生“誤讀”現(xiàn)象,這也是常見的認知過載現(xiàn)象。
超文本閱讀以更具彈性、跳躍為特色,為詩歌鑒賞提供豐富的素材,充分拓展閱讀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讀者的主動探究精神。但讀者自身必須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否則將出現(xiàn)“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尷尬處境,在材料的海洋里迷失自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卻終無所獲。超文本閱讀中不存在“終極解釋”的現(xiàn)象,“每個讀者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在詩歌鑒賞中更是如此。這有利于培養(yǎng)讀者的發(fā)散性思維,但也極易形成“存在即合理”的假象,從而導致思想上的魚龍混雜,甚至行動上的莫衷一是。
詩歌語言極其精練,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更是字字珠璣,耐人咀嚼。因此,在超文本閱讀中,要采用適當?shù)恼J知策略,先把詩歌鑒賞內容細分,如作者、題目、意象、詞語、修辭、韻律等方面,再確定閱讀的“興趣點”,開展深層次的閱讀研究。同時還要運用元認知策略,有效地提取相關網(wǎng)絡信息“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較好的閱讀效果。
1.追尋題目的由來
題目是詩歌鑒賞的關鍵點之一。有些詩歌題目本身就是“詩眼”,如余光中《鄉(xiāng)愁》、李白《靜夜思》、杜甫《蜀相》等。許多詩歌題目的由來耐人咀嚼,尤其是古典詩歌的擬題更是充滿藝術性。在中國詩歌史上,漢魏六朝前,詩與題的關系較為松散,詩歌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如《詩經》中諸多篇章,《孔雀東南飛》《上邪》《古詩十九首》等皆如此。但從唐朝起,詩與題的關系開始緊密,如《望廬山瀑布》《望岳》《登高》等。詩句不僅“將題目字字寫到”“且詩意的理解往往仰賴題目提供線索”[8]。有些詩與題雖有關系,但詩歌內涵卻眾說紛紜,歷代詩家慨嘆“一篇《錦瑟》解人難”,此詩深情奇愫滿紙皆是。在超文本閱讀中,讀者借助網(wǎng)絡平臺,如古詩文網(wǎng)、好詩文網(wǎng)、古詩百客等詩詞專題學習網(wǎng)站,閱讀同題詩作,可拓寬閱讀面。有些詩題雖相似,但內容卻各有各的不同。因此,讀者要從題目入手,充分調動已有知識,辨清閱讀方向,選取有效文本信息。
2.探究典故的內涵
用典是詩歌(尤其是古詩)常見的技巧。李商隱、杜甫、黃庭堅、蘇軾、辛棄疾等詩詞大家都善于用典。詩歌閱讀宜采用精加工策略,深層次挖掘典故的內涵。若不能研讀詩詞中的典故,便無法把握詩歌的精妙所在。如《錦瑟》一詩逐句用典,莊周夢蝶、明珠有淚、藍田日暖、良玉生煙等,且用典時又常常暗用、借用或活用,乃至一典多用。因此,詩歌之意與原典故的內涵有很大不同;眾多的典故經詩人加以融合,“經過主觀的創(chuàng)造,而呈現(xiàn)一個全新的意象。它已脫離了原點的歷史時空的概念而存在,而獨立為一種當下的意象了?!保?]只有深入領會這些典故的用意,并理解這些典故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感悟《錦瑟》的完美意境。黃庭堅、辛棄疾等的詩作概莫如此。因此,在超文本閱讀中,尤其是詩歌閱讀,讀者的工作記憶容量必須足夠大,且要通過恰當?shù)膶W習策略,才能使閱讀的收效豐碩。以《錦瑟》的鑒賞為核心,讀者全方位收集李商隱研究的相關信息,建立李商隱專題學習網(wǎng)站;讀者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在詩意的氛圍中認識作者,走進作品,更好地欣賞詩歌的藝術美,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品位。
3.咀嚼修辭的妙用
詩歌往往詞約義豐,通過運用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來構建意境,如詩歌中的煉字往往采用擬人的手法,而善用“對偶”更能表現(xiàn)詩人的寫作功力和藝術修養(yǎng)?!皩ε肌笔菢嫵稍姼杞Y構美和韻律美的重要因素,也體現(xiàn)對稱、平正、整齊、嚴謹?shù)莫毺厮季S形式,這也是中華民族思維性格的特征[1 0]。孫光萱認為,對偶實質上是我國語言、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三位一體的結晶;詩歌中的對句,由于句法、詞性、聲律的兩兩對應,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和內聚力,從而激發(fā)起讀者緊張的“預期”的心理狀態(tài),并在隨后的閱讀中得到滿足[1 1]。在超文本閱讀中,詩歌鑒賞尤其是古典詩詞的品讀一定要倍加關注作品中的修辭手法。單就“對偶”來看,就有無窮的妙處。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通過時空交替把讀者拉進巨大的時空中,讀者如身臨其境,與作者(作品)產生強烈的共鳴,感悟人世的滄桑;“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四首》),在動靜對比中呈現(xiàn)出靈活變化的藝術美;“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在視聽轉換之間,聲色交錯,相映成趣;“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劉長卿《送嚴士元》),則宏微對比,意蘊雋永。以上各例同為“對偶”,但立足點各不相同。要體會其中的妙處,讀者必須快速將超文本中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結構歸并,形成信息塊,降低認知負荷,提高理解效率。同樣地,要品味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精妙所在,一定要在不同文本的可比點之間建立對應的鏈接。讀者尋找鏈接點,其主觀能動性將得到充分發(fā)揮,閱讀興趣也將大大提升。
4.比較注釋的異同
在超文本閱讀中,同一首詩歌或同一首詩中同一詞語的注釋往往不同,在鑒賞過程中比較不同的注釋是準確把握詩歌意境的重要方法。詩詞的注釋可幫助讀者理解相關的意象,但要特別用心甄別不同的注釋。
注釋中常存在誤注、注釋不周詳和前后注釋不符等現(xiàn)象。誤注是對某些詞句注釋出現(xiàn)錯誤,或與原意相左;注釋不周詳是對詞句的注釋不完整或有歧義,容易引起誤解。前后注釋不符尤其需要甄別。如“一何”的兩條注釋:一是“多么”,如“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二是“怎么這樣”,如“使君一何愚”(《陌上桑》)。這兩句同為感嘆句,前者是杜甫對官吏無情的譴責,后者是羅敷對使君酣暢淋漓的痛斥。前者通過“多么”一詞突出官吏張牙舞爪的猙獰形象;后者用“怎么這樣”,采用反問句式,語氣和緩,這與下文羅敷淋漓盡致的斥責極不協(xié)調。從語法上看,“一何”是副詞性結構,相當于“多么”,經常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前,表示增強感嘆?!笆咕缓斡蕖笨煞g為“使君你是多么愚蠢?。 鞭D換注釋后,使羅敷不畏權勢的形象躍然紙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痹诔谋鹃喿x中,讀者極易在文本間產生“恍惚迷離”之感。因此,閱讀詩歌必須養(yǎng)成字字斟酌的習慣,利用超文本便捷的信息通道進行比較、篩選,深入挖掘詩詞的本質。否則,難免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中。
超文本閱讀環(huán)境為讀者提供了強有力的闡釋工具或閱讀手段。然而,其自身是惰性的,沒有自行作出選擇的能力。讀者在體驗探究樂趣的同時,也會陷入無所適從的煩惱中。在超文本閱讀中,讀者不可“率性閱讀”,要確定明確的閱讀目標,制定詳細的閱讀計劃,適時掌控閱讀界面,有效監(jiān)控閱讀進程,這勢必導致認知負荷的增加??梢?,讀者必須不斷改進閱讀策略,加強學習能力的訓練,才能增強閱讀效果。通常而言,通過將新的信息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相結合的方式,讀者實現(xiàn)了由信息到知識的轉化,而讀者面對那些復雜的非決定性的知識領域、要求高度“認知彈性”及容忍模糊性的知識領域(如文學)時,超文本與學習的聯(lián)系尤顯重要。因此,要在超文本閱讀中深入開展文學文本(尤其是詩歌文本)的鑒賞活動,培養(yǎng)讀者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文學素養(yǎng)。
[1]張智君.超文本閱讀中的迷路問題及其心理學研究[J].心理學動態(tài),2001(9):102-106.
[2]羅雙蘭,葛洋.網(wǎng)絡閱讀元認知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1(4):52.
[3]陳銳軍.數(shù)字時代閱讀新特點初探[J].編輯之友,2010(8):84-87.
[4]王愛平,舒華.閱讀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對兒童閱讀活動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8(2):438-440,446.
[5]趙晟楠.超文本閱讀中常見問題及學習策略的影響作用[J].邢臺學院學報,2010(1):10-11.
[6]朱光潛.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yǎng)[M]//朱光潛.朱光潛人生九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10.
[7]蔡雪妹,陳海疆.論“置換法”在詩歌鑒賞中的運用[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75-77.
[8]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M].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166.
[9]顏昆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190.
[10]孫昌武.談“對偶”:上[J].古典文學知識,2015(1):124-129.
[11]孫光萱.詩歌對偶藝術綜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4.
[責任編輯:丁治民]
A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Poetry Appreciation in Hypertext Reading
CAI Xuemei (Department of Public Basis Courses, 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Yongan, 366000, China)
Hypertext reading is a process in which complex information is structured and integrated.It is characterized by being flexible in linking, rich in contents, interactive in usage, and skipping in reading.But problems still remain such as “getting lost” in research, cognitive overload, a lack of reasoning, shallow thinking, etc.It is argued that people's ability to appreciate poetry can be improved by the appropriate learning strategies such as tracking the origin of the titles, studying the implication of allusions, savoring the tricky rhetorical usages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notes.
Hypertext reading; Poetry appreciation; Learning strategy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66
G424
A
1671-4326(2016)03-0077-04
2016-07-01
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50984)
蔡雪妹(1976—),女,福建尤溪人,福建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