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克成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質博物
寧夏中衛(wèi)市鎮(zhèn)羅鎮(zhèn)大銅溝銅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
楊克成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地質博物
大銅溝銅礦位于寧夏中部衛(wèi)寧盆地的邊緣衛(wèi)寧北山地區(qū),該區(qū)域內分布有較多銅、金、鉛、鐵礦(床)點及銅、金化探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和潛力,對大銅溝銅礦礦床成因的研究,對指導今后找礦有重要的意義。
寧夏中衛(wèi)市;大銅溝銅礦;地質特征;礦床成因分
1.1 地理位置
礦區(qū)位于寧夏中部中衛(wèi)市鎮(zhèn)羅鎮(zhèn)北27km的衛(wèi)寧北山地區(qū),距離照壁山鐵礦西約2km,行政區(qū)劃屬中衛(wèi)市鎮(zhèn)羅鎮(zhèn)管轄。地理坐標:東經105°18′00″—105°21′00″;北緯37°40′30″—37°42′00″(見交通位置圖)。
1.2 區(qū)域地質背景
本區(qū)域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北祁連褶皺系—走廊過渡帶東端的衛(wèi)寧盆地的北側。位于衛(wèi)寧區(qū)域東西向構造帶的北帶—衛(wèi)寧北山復向斜內,區(qū)域內東西向褶皺和斷裂是區(qū)內的主體構造,控制了古生代地層及山體分布;南北向構造不發(fā)育,僅見色井溝南北向斷裂。
地層區(qū)劃屬祁連地層區(qū),河西走廊—六盤山分區(qū),武威—中寧小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白堊系及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區(qū)域內巖漿巖不發(fā)育,以脈巖為主,主要分布于苦井溝南及新井溝南一帶。侵入于上泥盆統(tǒng)老君山組第三段及中石炭統(tǒng)土坡組第一段中,巖性為蝕變閃長玢巖(δμ)。其時代推測為華里西晚期。
2.1 地層
礦區(qū)內僅出露古生界及新生界部分地層,其中古生界地層有泥盆系上統(tǒng)老君山組,石炭系下統(tǒng)前黑山組,臭牛溝組和石炭系中統(tǒng)土坡組,新生界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
2.2 構造
礦區(qū)內構造簡單,主要以軸向近東西向的褶皺為骨架,伴隨側翼形成了近NW—SE,NE—SW為主的兩組斷裂及近南北,東西向斷裂,均與成礦無關。僅NNE—SSW向斷裂控制銅礦(化)體的形成。
3.1 礦體(層)形態(tài)特征
大銅溝銅(金)礦分布于大銅溝傾伏背斜轉折端及南北兩翼,共有3個礦體,即Ⅰ號、Ⅱ號、Ⅲ號礦體。礦體形態(tài)、展布、規(guī)模、厚度及產狀變化情況各礦體分述如下:
1.Ⅰ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南翼,總體走向呈東(偏北)—西(偏南)向展布,于勘查線4—16線之間,呈似層狀產出。長320.00m,真厚度1.27m,產狀:傾向135°、傾角66°西段地層倒轉,礦體產狀呈350°∠65°。
2.Ⅱ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南翼轉折端,0號勘查線東南段,沿F3逆斷層呈NE—SW向展布并受其斷層破碎帶控制,礦體長80.00m,真厚度2.00,產狀:傾向300°—310°、傾角50°—70°。呈脈狀、透鏡狀產出,主要石英脈型銅礦(化)較發(fā)育。
3.Ⅲ號銅(金)礦體:位于大銅溝傾伏背斜北翼及轉折端(由Ⅲ-1、Ⅲ-2,2個塊段組成)。于3-8勘查線之間,呈似層狀產出。長540m,真厚度3.13。傾向10°—130°,傾角73°—80°。
3.2 礦體礦化特征
均賦存于中石炭統(tǒng)土坡組下段第一巖性層,含礦巖石主要為灰白色石英巖狀砂巖及灰綠、灰色粉砂質頁巖(或粉砂質泥巖,局部為粉砂質板巖)。礦(化)體以氧化礦為主,常見的礦石礦物為孔雀石、蘭銅礦,偶見輝銅礦及黃銅礦。多呈浸染狀、被膜狀、斑點狀沿層間裂隙、層面、巖石節(jié)理面、石英、方解石脈邊緣分布(局部見有斑點狀、粒狀在巖石內礦物顆粒間鑲嵌)。
3.3 礦石特征
大銅溝銅礦石含礦巖性主要由含銅礦(化)石英巖狀砂巖(或孔雀石化含泥細粒石英砂巖)和孔雀石化粉砂質板巖(或含銅礦化粉砂質頁巖)組成,均屬氧化礦石,不同含礦巖性、礦石礦物成分不同:
1.含銅礦化石英巖狀砂巖:細—中粗粒變余砂狀結構,塊狀構造,再生式膠結。礦物成份主要為石英,硅質巖屑,80—98%;膠結物以水云母為主及方解石、高嶺石(玉髓)含量2—15%。重礦物:磁鐵礦、鋯石、電氣石、榍石、金紅石含量1%;礦石礦物以孔雀石為主及蘭銅礦、針鐵礦,含量0.3—5%;光片中見黃鐵礦、斑銅礦、針鐵礦和黃銅礦,總量<1%。
2.孔雀石化含泥質細粒石英砂巖:細粒砂狀結構,部分變質作用,呈變余砂狀結構,塊狀構造,再生—孔隙式膠結,礦物成份主要為石英,少量白云母(絹云母)碎片。膠結物主要為水云母、少量方解石。重礦物:鋯石、電氣石、榍石。礦石礦物以孔雀石為主,局部見蘭銅礦,針鐵礦,光片中偶見黃鐵礦,黃銅礦。
3.孔雀石化粉砂質泥巖,部分變質作用呈孔雀石化粉砂質板巖:粉砂泥質結構或粉砂變余泥質結構,中—薄層狀構造。脈石礦物水云母等粘土礦物58—73%;石英、長石粉砂含量25—40%。重礦物:磁鐵礦、赤鐵礦、榍石、金紅石、電氣石<1%;碳質含量<1%;礦石礦物為孔雀石,針鐵礦,含量1%。
水云母等粘土礦物絕大部分重結晶,呈顯微鱗片狀變晶,具定向分布。石英粉砂粒度小于0.1mm,多數(shù)為細粉砂級。碳質呈粉沫狀、細條紋狀或斑點狀分布。
孔雀石呈薄膜狀沿裂隙及層理面分布,針鐵礦在光片中呈它形粒狀,粒度0.003—0.03mm,分布較均勻。
4.1 礦(化)體嚴格受地層巖性控制,石炭系中統(tǒng)土坡組下段(C2t1-1)為主要控礦巖性層,具有明顯的層控礦床特征。含礦巖系原巖為石英砂巖與粉砂質、泥質頁巖。從沉積建造,巖相古地理看,含礦層位主要為上石炭統(tǒng)土坡組下部層位。在早石炭世后期區(qū)域內經歷了短暫的剝蝕,上、下石炭統(tǒng)之間出現(xiàn)了沉積間斷。晚石炭世時海水再次侵入,區(qū)內沉積了濱海及濱海沼澤相碎屑巖,有較高銅元素的豐度值。因此,銅礦物質來源于礦床圍巖。
4.2 礦(化)體呈脈狀、似層狀賦存于構造傾伏背斜的轉折端和兩翼倒轉部位的斷裂,層間裂隙中,礦化多呈浸染狀、被膜狀、斑點狀沿層間裂隙、層面、巖石節(jié)理面、石英、方解石脈邊緣分布(局部見有斑點狀、粒狀在巖石內礦物顆粒間鑲嵌),具有典型的熱液成礦特征。
4.3 礦石以氧化礦為主,常見的礦石礦物為孔雀石、蘭銅礦,偶見輝銅礦及黃銅礦。表明礦體遭受表生淋濾—氧化改造作用。
4.4 大銅溝含礦巖系主要為砂質、粉砂質沉積巖類,有不同程度輕微變質。石英砂巖致密堅硬,變?yōu)槭r狀砂巖,粉砂質頁巖或粉砂巖局部變質為粉砂質、泥質板巖,有形成變質熱液的條件。經流體包裹體測定“成礦流體為高鹽度盆地熱鹵水—變質熱液成因,未見巖漿熱液疊加,變質熱液溫度在250—300℃”。
綜上所述,寧夏中衛(wèi)市大銅溝銅礦為一具有層控特征的熱液富集作用—表生氧化再(改)造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