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2016-03-16 12:46:30邵維正劉曉寶
        文化軟實力 2016年2期
        關鍵詞:革命文化

        邵維正,劉曉寶

        從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

        邵維正,劉曉寶

        文化軟實力是當代社會的熱點,時代的強音。20世紀初葉的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先后出現(xiàn)了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為標志的“三大高潮”,以前所未有的姿態(tài)和力度沖擊著舊思想、舊觀念、舊體制、舊傳統(tǒng),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進而促成中國共產(chǎn)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成功創(chuàng)建。這一歷史事實充分彰顯了文化軟實力在推進社會發(fā)展進步中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軟實力

        一 引 言

        文化軟實力是當代社會的熱點,時代的強音。文化軟實力可從多領域、多層面加以論述。今年適逢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透過建黨的歷史進程同樣能夠感受到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獨特地位。

        回顧歷史,中國共產(chǎn)黨在20世紀20年代初誕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基因。20世紀初葉的中國思想文化領域先后出現(xiàn)了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為標志的“三大高潮”。在短短二十年間出現(xiàn)三次文化高潮,古今中外實屬少見,令中華民族精神為之一振,進而促成中國共產(chǎn)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成功創(chuàng)建。這一歷史事實,充分彰顯了文化軟實力在推進社會發(fā)展進步中不可替代的巨大力量。

        本文所說的文化,是廣義的文化,涵蓋物質(zhì)生產(chǎn)以外的一切社會現(xiàn)象,包括思想意識、精神境界、道德觀念、價值追求、知識智慧、技術技能等等這些非物質(zhì)的東西。正是依靠文化的力量,人類才能在自然界特別是動物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傲視環(huán)球,才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變革圖強、進步發(fā)展。由此觀之,我們可以說,以文化人,人類才得以脫離原始蒙昧、成其為人;以文育人,人類社會才得以生生不息、繁榮發(fā)展。

        回顧和考察20世紀初葉的中國,革命黨人以筆為槍,倡導革命與共和思想,奮力打破封建思想文化“黑屋子”,引發(fā)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持續(xù)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運動以文為旗,宣傳民主與科學,批判了封建文化,推進了思想啟蒙;五四運動,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jié)合,進而促成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大幕。

        二 三次文化高潮

        (一)辛亥革命:文化“破窗”的驚濤

        最先覺醒的革命黨人以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對抗封建主義舊文化,在奮力打破封建思想禁錮中喚醒了民眾反抗封建壓迫的斗爭覺悟,客觀上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起到了文化“破窗”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意識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僵化的封建體制束縛著社會的生機。1894年2月,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李鴻章,寄希望于洋務派官僚走資本主義和平改良道路,但卻不被理睬;11月,他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1895年2月,成立興中會總會,提出了“驅(qū)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口號,標志著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活動的開始。1898年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認識到,寄希望于清政府體制內(nèi)的自我改革是不可取的。因此,怎樣喚醒民眾起來反抗,推翻滿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就成為當時革命志士苦苦探索的問題。

        1903年,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面世,這兩部文字淺近的通俗讀物,以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革命勇氣,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敗和中華民族的空前危機。他在書中沉痛地指出20世紀初中國處在帝國產(chǎn)義侵略下的悲慘境遇和所受的嚴重軍事威脅?!岸砹_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蘭西,占廣州,窺伺滇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封疆。”面對這“瓜分豆剖逼人來,同種沉淪劇可哀”的亡國滅種的危急情況,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要想拒洋人,只有講革命獨立,不能講勤王?!?劉晴波,彭國興.陳天華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37.

        不久,鄒容的名著《革命軍》出版,他在該書中慷慨陳詞:“嗚呼,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國今日欲脫滿洲人之羈縛,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獨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與世界列強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長存于二十世紀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國欲為地球上名國、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币驗?,“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鄒容.革命軍[M].中華書局,1958:1-2.鄒容以情感激憤、膾炙人口的文字,發(fā)出強烈的革命呼聲,使中國思想界為之震撼,推進了先進中國人以革命手段再造中國的理想與激情。

        1905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明確提出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內(nèi)容的“三民主義”革命綱領。三民主義,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反映了當時中國民眾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迫切愿望。孫中山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抓住了封建制度的“命門”、在中國這個農(nóng)業(yè)大國發(fā)動革命的關鍵點----土地問題,提出“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的響亮口號,使其革命主張的內(nèi)涵更豐富、目光更深邃。對此,孫中山曾總結(jié)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shù)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shù)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了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孫中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81:86.

        1906年,同盟會中激進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朱執(zhí)信在《民報》上發(fā)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列傳》一文,其中第一部分題為《馬爾克(Marx)》,初步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與《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的基本內(nèi)容,特別是對階級斗爭學說和剩余價值學說重點作了闡釋。這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作為標題在中國人所寫的文章中出現(xiàn),為十幾年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興起,埋下了思想文化的種子。對此,毛澤東曾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七大”上感嘆地說:“朱執(zhí)信是國民黨員,這樣看來,講馬克思主義倒還是國民黨在先?!?毛澤東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6:290.

        在以孫中山、陳天華、鄒容、朱執(zhí)信等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不懈努力下,不僅打破了封建皇權的“正統(tǒng)”地位,而且使?;逝伞爸揖;剩裾J民族壓迫”“革命會招致外國瓜分中國,導致亡國滅種”“民智未開,沒有享受民主權利和當共和國民的資格”“平均地權,是危害國本,反對人民殖富”等謬論現(xiàn)出原形,進而使革命理念深入國人心中。有人曾撰文說:“數(shù)年以來,革命論盛行于國中……其旗幟益鮮明,其壁壘益森嚴,其勢力益磅礴而郁積,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口談革命而身行破壞。”*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80年[M].解放軍出版社,1987:381-385.

        正是文化上的充分準備和思想上的廣泛發(fā)動,自1906年12月至1911年10月,國內(nèi)先后爆發(fā)了萍瀏醴起義、皖浙起義、安慶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zhèn)南關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以及湖南長沙搶米風潮、山東萊陽民變等群眾抗捐抗稅和抗租抗糧的反抗斗爭,革命黨人和投入暴動斗爭的群眾用信仰、鮮血和生命動搖了清朝反動統(tǒng)治的基礎。因此,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獲得成功時,全國各省各地立即紛紛響應,很快就形成了巨大的革命洪流,貌似強大、實則腐朽的清王朝不久就土崩瓦解了。

        (二)新文化運動:文化啟蒙的初潮

        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決裂的革命精神抨擊封建綱常禮教和專制獨裁統(tǒng)治,大力倡導新思想、新生活、新文學,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中國近代史告訴人們一個事實:文化運動可以發(fā)動民眾、催生革命,但在強力政權面前,文化運動也會暴露其軟弱的一面,被強權人物所利用,被政權機器所扼殺,但思想的種子一旦扎下了根,即使野火再大,也難以根絕“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以資產(chǎn)階級文化對抗封建文化,使革命觀念深入人心,在其引導下發(fā)生的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滿清政府,結(jié)束了持續(xù)兩千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奠定了新的共和國制度。但由于實力的懸殊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妥協(xié)性,辛亥革命的果實很快就被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篡奪了。通過暴力手段推翻一個政權容易,但改造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思想?yún)s既重要又困難漫長。辛亥革命雖然趕走了皇宮龍椅上的滿清皇帝,但封建思想和帝王意識仍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爬上正式大總統(tǒng)寶座后,一心想當專制獨裁、權力世襲的皇帝。為此在文化上大搞尊孔復古。一些清朝遺老、封建文士相繼組建了“孔教會”、“孔道會”、“孔圣會”、“孔社”等團體,還發(fā)行《不忍》等刊物,大肆攻擊民主共和,宣揚孔孟之道和封建倫常,甚至成立“上海靈學會”,出版《靈學叢志》,公然宣揚封建迷信。但此時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由于既失去了政治領導權、沒有革命武裝,又不能號召廣大群眾參加革命,再加上內(nèi)部的不團結(jié),處于一個組織渙散和軟弱無力的狀態(tài),導致“二次革命”失敗。雖然護國運動把袁世凱趕下了臺,但軍閥割據(jù)、內(nèi)戰(zhàn)加劇的局面日益嚴重。實踐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救國方案是行不通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在文化戰(zhàn)線上也難以對抗國內(nèi)封建殘存勢力和國外侵略勢力的聯(lián)合。對此,毛澤東曾深刻指出:“因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無力和世界已經(jīng)進入到帝國主義時代,這種資產(chǎn)階級思想只能上陣打幾個回合,就被外國帝國主義的奴化思想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復古思想的反動同盟打退了,被這個思想上的反動同盟軍稍稍一反攻,所謂新學就偃旗息鼓,宣告退卻,失去了靈魂,而只剩下它的軀殼了?!?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1:697.

        民族資產(chǎn)階級和辛亥革命沒有完成的任務由誰來繼續(xù)奮斗?一批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失敗痛苦的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和先進的知識分子,在深刻反思中認識到,辛亥革命的失敗,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喚醒多數(shù)國民的思想覺悟,而沒有喚醒多數(shù)國民思想覺悟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破除封建思想文化的桎梏、樹起新思想文化的大旗。

        1915年6月,陳獨秀從日本返回上海,對北洋政府與日本剛剛簽訂的“二十一條”賣國條約十分憤怒,他認為中國要進行政治革命須“從思想革命開始”,首先“要革中國人思想的命”;“要改變思想,須辦雜志”。*任建樹.陳獨秀大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5.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以此為標志,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對封建主義思想、道德、文化發(fā)起了新的進攻。

        一是宣揚民主科學,以堅決徹底的革命精神反對君主專制和軍閥獨裁。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說:“國人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薄翱茖W者何?吾人對于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xiàn)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彼^科學,就是要大力倡導科學精神,反對主觀臆斷、迷信盲從、蒙昧無知。所謂民主,就是提倡個性解放,擺脫被奴役的地位,成為自主自由之人??茖W、民主兩面大旗,直指封建腐朽文化的要害,展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堅決、徹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二是批判禮教綱常,用決裂的態(tài)度掙脫封建道德的束縛。1916年1月,袁世凱稱帝時,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一九一六》一文,批判儒家的“三綱”和“忠、孝、節(jié)、義”等封建道德。2月,他發(fā)表《吾人最后之覺悟》,強調(diào)中國必須拋棄數(shù)千年相傳的“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實行“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強調(diào)對封建倫理道德如“不攻破,吾國之政治、法律、社會道德,俱無由出黑暗而入光明?!?任建樹.陳獨秀大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93.1916年秋,康有為上書黎元洪、段祺瑞,主張定孔教為國教,并列入憲法。對此,陳獨秀在《新青年》上連續(xù)發(fā)表了《駁康有為致總統(tǒng)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三篇文章,以進化論為武器進行批駁。李大釗對封建倫理道德也進行了深刻而猛烈的抨擊,他在《民彝與政治》一文中指出:“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由亡?!?邵維正.日出東方—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紀實[M].人民出版社,2011:49-50.當然,他又說:“余之掊擊孔,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帝王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D].《甲寅》日刊,1917-02-04.這些激烈的文字和深刻的見解,根本目的就是要徹底打破封建文化束縛中國民眾思想的一切舊主宰和舊偶像,努力使人們在科學與民主的指引下,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新國民。

        三是發(fā)動文學革命,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用民主主義的新文學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文學。舊文學與舊道德,往往相依為命。長期以來,在封建文人眼中,只有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的古文、詩、詞、賦等才是文學的正宗,屬于上等社會的人;而用白話俚語創(chuàng)作的戲曲、小說等則是旁門左道,屬于下等社會的人。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新文學應當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方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diào)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八項主張。2月,陳獨秀發(fā)表了《文學革命論》,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的文學革命三大主義,*任建樹.陳獨秀大傳[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99.從而發(fā)起了文學革命。此后,錢玄同、劉半農(nóng)、魯迅等積極響應,把思想解放運動引向廣大普通民眾。特別是魯迅發(fā)表了《狂人日記》、《孔乙己》、《故鄉(xiāng)》、《藥》等優(yōu)秀白話文小說,以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對封建“吃人”制度進行了血淚控訴,成為文學革命的旗手。

        這一階段的新文化運動,雖然仍屬于舊民主主義的范疇,但給了封建腐朽文化以沉重打擊,在促進廣大民眾思想覺醒上發(fā)揮了重大作用,為后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文化基礎。

        (三)五四運動:文化創(chuàng)新的號角

        系統(tǒng)宣傳和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促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jié)合,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做了思想、干部和組織準備。

        1917年,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使中國人不僅看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巨大威力,更在辛亥革命失敗后的苦悶彷徨中看到了中華民族自救復興的曙光。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大力傳播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

        一是熱情謳歌十月革命勝利,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后,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于1918年7月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一文,指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朱志敏.李大釗傳[M].紅旗出版社,2009:231.從而深刻闡明了十月革命的重大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宣告結(jié)束,在協(xié)約國列強及中國北洋政府高舉人道和公理的大旗肆意慶祝的時候,李大釗卻發(fā)出了催人猛醒的質(zhì)問:這場戰(zhàn)爭獲勝的究竟是哪一個?隨后,他在《新青年》接連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直面十月革命后的世界革命形勢,滿懷信心與激情地寫道:“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人道的警鐘響了!自由的曙光現(xiàn)了!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號召中國人民沿著十月革命道路前進的同時,他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1919年5月,時值馬克思誕辰101周年,李大釗把《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編輯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并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此文分上下篇共2萬余字,是國內(nèi)第一篇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專論,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和剩余價值學說進行了比較詳盡的介紹。這不僅引導一批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而且在中國掀起了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熱潮。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還一起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重點報道國內(nèi)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文化動向,并特辟《國內(nèi)勞動狀況》專欄,對北京男女傭工、河南修武煤礦工人、山東東平佃戶等勞動者的生活狀況進行報道,啟發(fā)廣大讀者關注現(xiàn)實政治問題和新舊思潮的斗爭。在《每周評論》上發(fā)表的《除三害》一文中,陳獨秀指出,對于“軍人害”、“官僚害”、“政客害”,“社會中堅分子,應該挺身而出,組織有政見的、有良心的、依賴國民為后援的政黨,來掃除無政見的、無良心的、依靠特殊勢力為后援的狗黨”,*朱文華.陳獨秀傳[M].紅旗出版社,2009:95.明確號召中國先進分子組建政黨進行政治反抗,奪取社會變革領導權。這些思想標志著陳獨秀、李大釗正逐步由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向政治運動領袖轉(zhuǎn)變。

        二是五四運動期間,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jié)合,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階級基礎。1919年1月至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和戰(zhàn)敗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商討戰(zhàn)后問題,實為帝國主義利益再分配的會議。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參加會議,但中國代表提出的廢棄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勢力范圍、取消“二十一條”、歸還日本在大戰(zhàn)期間搶占的原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等各種權益,均遭到拒絕,會議反而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轉(zhuǎn)交給日本。面對這樣屈辱的結(jié)果,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回國內(nèi),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高等師范學校等十幾所學校的學生3000多人到天安門前游行示威,高呼“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等口號,掀起了反帝愛國的浪潮。天津、上海、濟南等大中城市也紛紛舉行游行示威。6月3日,北洋政府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消息傳到上海,工人階級行動起來,加入反帝愛國行列,工人、學生和商界聯(lián)合行動,舉行聲勢浩大的罷工、罷課、罷市“三罷”斗爭,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僅一周時間,上海就有50多個工廠企業(yè)的近10萬工人參加罷工。此時五四運動的主力已由學生轉(zhuǎn)變?yōu)楣と?,運動中心也由北京轉(zhuǎn)移到上海,形成了全國范圍的革命高潮。北洋政府迫于壓力,釋放了被捕學生,撤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賣國賊的職務;28日,中國代表拒簽巴黎和約。至此,五四運動取得了最終勝利。五四運動是一場激烈的反帝愛國運動,喚醒了中國民眾的民族危機意識,激發(fā)了強烈的愛國熱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和中國封建軍閥統(tǒng)治。五四運動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觸發(fā)了人們思想劇烈而巨大的變動,促使社會新思潮空前活躍,改造社會的呼聲更趨強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五四運動后的一年間,全國新增出版物400余種,新成立進步社團300多個。五四運動還是一場嶄新的社會運動,先進知識分子與民眾結(jié)合,工人階級登上中國政治舞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顯示出巨大的革命力量。正因如此,五四運動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揭開了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的序幕。

        三是各地先后創(chuàng)建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式成立做了組織準備。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以及蘇俄和共產(chǎn)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關注,建立中國共產(chǎn)黨逐漸被提上日程。在共產(chǎn)國際代表維經(jīng)斯基的幫助指導下,1920年8月,由陳獨秀主持,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俞秀松、施存統(tǒng)、楊明齋、李達一同發(fā)起成立上海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并起草黨綱十余條;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在北京成立黨組織。隨后,在上海、北京黨組織指導和推動下,從1920年秋到1921年春,國內(nèi)和海外留學生先后建立了武漢、長沙、廣州、濟南以及旅日、旅歐等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這些早期黨組織,正如李大釗在《歡迎獨秀出獄》一文中所預言的,“好像花草的種子,被風吹散在遍地”,開始投入建黨和推動革命發(fā)展的各項實際工作。在此前后,理論傳播工作深入發(fā)展,尤其是在工人群眾中的傳播得以加強。1920年8月,陳獨秀與李漢俊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主要面向廣大工人的《勞動界》周刊;上海黨組織于11月創(chuàng)辦了《共產(chǎn)黨》理論月刊;北京黨組織于11月創(chuàng)辦《勞動音》周刊,1921年7月又創(chuàng)辦了《工人周刊》;與此同時,陳望道、李漢俊、李達先后翻譯出版了《共產(chǎn)黨宣言》、《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等著作,進一步加大了系統(tǒng)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力度。在推動工人運動方面,1920年秋,上海黨組織開辦了上海第一所工人學校----半日學校;11月,成立了上海機器工會,這是中國工人階級在黨的指導下成立的第一個工會,為各地工會的建立樹立了標桿;1921年元旦,北京黨組織創(chuàng)辦了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5月,成立了“長辛店工人俱樂部”這一工會性質(zhì)的組織,建立了比較嚴格完善的組織和辦事制度。武漢、長沙、天津、濟南、廣州等工人較為集中的城市,當?shù)攸h組織通過開辦工人學校、組織講習團、成立工會組織,指導工人運動深入開展。1921年5月1日,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工人舉行了紀念大會和示威游行。在團結(jié)和教育革命青年方面,1920年8月,在陳獨秀指導下,俞秀松、施存統(tǒng)等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1月,在李大釗指導下,鄧中夏、張國燾等成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之后,天津、太原等地社會主義青年團也成立了。隨著各地黨、團、工會等組織的相繼成立,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影響力、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成立的條件日趨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

        三 三點經(jīng)驗啟示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必然是文化大繁榮的時期。20世紀初葉此起彼伏、前后呼應的三次文化高潮,以前所未有的氣勢沖擊著舊思想、舊觀念、舊體制、舊傳統(tǒng),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振,充分體現(xiàn)了文化軟實力在社會進步過程中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仡欉@三次文化高潮,給人許多有益的啟示,擇其要者,概述如下:

        (一)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走向,緊緊圍繞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才能贏得民心、走向成功,才能具有凝聚力。

        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都離不開文化的蓬勃發(fā)展。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遵循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順應時代潮流和歷史走向。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文化軟實力角度看,中華文化在先秦時期曾百家爭鳴、思想茂盛,但秦漢以降及至明清,封建專制統(tǒng)治對民眾思想的禁錮已到了令人窒息、“萬馬齊喑”的程度,到20世紀初葉,隨著列強入侵、國門被打開和西方思想文化與科學知識的不斷涌入,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日益腐朽,人民的境遇更加惡化,中國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傳統(tǒng)思想文化經(jīng)歷著劇烈變革的陣痛。

        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民族危機和腐朽僵化的封建王朝,反帝反封建成為當時中國的時代課題,由封建社會向更高社會發(fā)展階段邁進成為當時世界的潮流。辛亥革命黨人以資產(chǎn)階級文化對抗封建文化,不僅打破了封建皇權的“正統(tǒng)”地位,趕走了皇宮龍椅上的滿清皇帝。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革命前途走向這個問題上,鄒容遠遠超越他同時代的人,強調(diào)未來新的中國不應再是君主專制的國家,也不應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而必須是民主共和國,并明確提出他對新的中國的政治設計:這個新的中國“定名中華共和國”、“為自由獨立之國”、“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凡為國人,男女一律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屬天賦之權利”。*鄒容.革命軍[M].中華書局,1958:34-36.鄒容的這些新思想,對中國人的革命觀、國家觀、權利觀帶來了歷史性的更新,起到了振聾發(fā)聵、耳目一新的啟蒙作用。正因如此,半個多世紀后的1958年,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曾談到:“四川有個鄒容,他寫了一本書,叫《革命軍》,……他算是提出了一個民主革命的簡單綱領?!?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上冊)[M].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381.但遺憾的是,由于沒有深入普通民眾、改變思想覺悟,封建思想和帝王意識仍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一批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失敗痛苦的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和先進的知識分子,在苦苦探索中舉起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fā)起了新文化運動,從專制獨裁、綱常禮教、孔子學說、偶像迷信、文字文學、婦女地位等全方位進行猛烈抨擊,從而撼動了封建文化的根基。十月革命爆發(fā)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大量翻譯介紹蘇俄革命情況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剛剛經(jīng)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洗禮、沖出封建文化牢籠的中國知識分子,跨越式地接觸到了最前沿、最新潮的革命理論,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和改造中國社會。五四運動及其后的建黨準備,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步深入到廣大民眾之中,使中國人民不僅推倒了皇權,挺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腰桿,更拆穿了資本剝削的秘密,找到了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從這個角度看,20世紀初葉的三次文化高潮,正因為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走向,從而實現(xiàn)了中國兩千多年未有之思想大解放,開啟了民智,贏得了民心,以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推翻了擁有強大硬實力的晚清政府,挽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開啟了新的前途命運。當前,面對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更應緊緊圍繞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時代主題,回答好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回應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關切。

        (二)文化軟實力建設,是政黨建設的重要方面。建黨強黨興黨,必須切實加強理論武裝、輿論引導、精神鼓舞、智力支持,才能形成思想主旋律,傳遞文化正能量,占據(jù)理論制高點。

        一個政黨的實力,也有硬實力和軟實力之分。政黨的硬實力,一般是指黨員數(shù)量、組織體系、政黨所領導擁有的社會力量和武裝力量等。政黨的軟實力,一般是指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價值觀念的凝聚力、組織發(fā)展的包容力、執(zhí)政形象的親和力、發(fā)動民眾的號召力、國際舞臺的影響力,是區(qū)別于政治硬實力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fā)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jié)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chuàng)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向前發(fā)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p>

        回顧和思考20世紀初葉的三次文化高潮,我們不禁會問:陳天華、鄒容等只是二十出頭、留學日本的青年學生,何以能名動神州、激勵無數(shù)熱血青年?靠的是其膾炙人口的名著《警世鐘》、《猛回頭》、《革命軍》。孫中山常年奔波海外、游走于愛國華僑中,何以能成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的國父?靠的是其“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天下為公”的革命理念、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激情四射的革命演說。陳獨秀、李大釗作為北京大學的教授和圖書館長,何以能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建者?靠的是他們強烈的愛國情懷、堅定的革命意志、先進的思想意識、敏銳的國際視野、激揚的文采華章。歸納共同點,他們都是思想偉人、文化名人。他們以筆為槍、以文為旗,倡導革命理念,宣傳民主科學,傳播馬克思主義,進而發(fā)動武裝起義、組織愛國運動,以文化的力量拉開革命的大幕,以批判的武器引發(fā)武器的批判,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發(fā)展。

        當代中國正經(jīng)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我們黨正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既要堅持腳踏實地,做一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做好方方面面具體工作的實干家,又要善于仰望星空,認真學習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努力做先進思想的倡導者、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使我們黨不僅是黨員數(shù)量世界第一的大黨,更成為文化軟實力世界第一的強黨;使我們黨不僅能夠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總量全球第二的物質(zhì)財富,更能引導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理論、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制度,牢牢掌握思想主旋律,傳承傳遞文化正能量,始終占據(jù)理論制高點,把我國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保持開放姿態(tài),匯聚世界先進文化,掌控話語主權,構建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才能擁有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振興與發(fā)展,都不是關起門來就可以搞好的。文化需要廣泛傳播,文化需要對外交流,文化需要融合互補,才能更具有內(nèi)在生命力和對外影響力,才能讓涓涓細流匯聚成大江大洋?;仡櫤退伎?0世紀初葉的三次文化高潮,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每一次文化高潮,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無論是孫中山學習借鑒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提出的民主共和國救國方案,還是陳獨秀和李大釗學習借鑒俄國十月革命、介紹傳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對抗、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的斗爭、文化精華對文化糟粕的揚棄,每一次文化的碰撞交流、對抗斗爭,都引發(fā)了巨大的思想變革和激烈的社會革命,即使這些革命活動被政權機器所撲滅、被舊文化勢力所扼殺,但在碰撞交流中生發(fā)的新文化的種子一旦扎下根,就具有了“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就會以強勁的文化軟實力推動整個社會緩慢但不可逆轉(zhuǎn)地向前發(fā)展。

        回顧和分析20世紀初葉的三次文化高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次高潮之所以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文化軟實力,對社會具有如此巨大的改造力,就在于掀起這些文化高潮的革命志士和先進知識分子們具有開放的文化心態(tài),如饑似渴地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化的最新成果,通過著書立說、辦報辦刊、成立組織、聚會演講等方式,積極廣泛地介紹和傳播先進文化到國內(nèi),并主動發(fā)起文化運動、提出文化議題、開展文化論爭,進而掌握話語主動權,在當時社會中形成文化新風尚,引領思想新風氣,開創(chuàng)革命新局面。新文化運動中由胡適、陳獨秀發(fā)起的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革命,不僅打破了與封建腐朽道德相依為命的舊話語體系和舊文學模式,而且掌握了話語主動權,構建了面向廣大普通民眾的新話語體系,使得新思想、新理念、新道德、新概念、新文學、新詞語等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收、接受和認可、認同。隨后面對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新村主義、工讀主義等形形色色社會思潮的涌現(xiàn),以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出眾說紛紜的復雜狀況,為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純潔性,李大釗、陳獨秀等初步具有共產(chǎn)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以多種形式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展開論爭,其中主要有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爭、關于社會主義的論爭、與無政府主義的論爭等三次文化論爭,不僅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界限,而且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廣度、深度。

        當代中國已經(jīng)進入由大向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際地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隨著距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逐步接近和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各種矛盾的逐步凸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對我黨的期待和要求將越來越高。因此,必須認真總結(jié)20世紀初葉三次文化高潮帶給我們的經(jīng)驗啟示,在新的偉大征程中,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匯聚融合、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化,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好中國風貌,闡發(fā)好中國精神,不斷推進中國文化事業(yè)建設和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進一步激勵廣大人民群眾繼續(xù)沿著中國道路前進的信心和勇氣,就顯得更為重要。

        邵維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教授,專業(yè)技術一級,少將,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史專家;劉曉寶: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訓練部研究生處處長、副教授。

        猜你喜歡
        革命文化
        將革命進行到底(節(jié)選)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音樂生活(2016年7期)2016-05-30 17:26:58
        粉紅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国产精品一区区三区六区t区| 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在线观看不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素人日韩av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乱码毛片| 水蜜桃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我和隔壁的少妇人妻hd| 国产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香蕉亚洲欧洲在线一区| 日本福利视频免费久久久|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极品| 日本爽快片100色毛片| 亚洲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无码视频一区| 日韩中文字幕网站| 日韩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亚洲天堂亚洲色图|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高清女主播在线观看| 18禁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 秋霞鲁丝片av无码| 国产极品喷水视频| 国产另类人妖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毛片无码高潮喷白浆视频| av在线手机中文字幕|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爱综合一区天堂| 日本女优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手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av|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高清zo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