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義浩,孫 潔
(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漢文帝打壓功勛舊臣淺析
危義浩,孫 潔
(西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漢文帝作為中國封建王朝著名的治世“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對國家實力的增強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并在后世留下了“仁孝寬厚”的圣明形象。歷來眾多史學家對漢文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輕徭薄賦以及刑法改革等一些“仁政”方面,而對于其即位之后運用鐵腕手段打壓排斥迎立其即位的功勛舊臣卻談及不多。文章通過分析文帝即位后功勛老臣們的仕途結(jié)局及人生命運,試圖證明漢文帝“仁孝寬厚”之外“鐵血”“冷酷”的另一面。
漢文帝;功勛舊臣;打壓
作為中國古代治世典型“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漢文帝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仁孝”“節(jié)儉”的高尚道德品質(zhì)歷來得到眾多的贊譽,班固稱贊其“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儀,斷獄數(shù)白,幾致刑措。嗚呼,仁哉!”[1](P135)后世也有眾多或為史家或為墨客者亦對其多有贊譽。不可否認,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者他所推行的一系列稱為仁政的措施對于減輕人民負擔是有目共睹的,史書上亦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文帝前元元年六月,“令郡國無來獻”。[1](P114)這雖然是減免了郡國諸侯王的朝貢,看似優(yōu)待各郡國諸侯王,但從根本上是對眾多普通民眾的照顧,因為各郡國的朝貢物資最終是從各郡國廣大百姓身上剝削得來的。前元二年九月,下重農(nóng)詔書“賜天下民令年田租之半”,[1](P118)改田租十五稅一而減輕至三十稅一,以此來減輕農(nóng)民的負擔勸勉其勤勞耕種。以后又相繼頒布一系列的惠民之政,“除關(guān)無用傳”,“除田之租稅”,“除戍卒令”,“令諸侯無用貢,馳山澤,減諸侯御,損郎吏員,發(fā)倉庾以振民,民得賣爵”。[1](P118)所有的這些惠民政策使?jié)h文帝“仁孝寬厚”的圣主形象躍然于紙上。
但是,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者,其一切的出發(fā)點最終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他所推行的“仁政”不是其所追求的目標,而只是一種手段。“仁政”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但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王朝后的幾十年里,儒家思想沒有在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真正流行過,跟隨劉邦起義爭奪天下的功勛大臣們起初是一些市井之徒。即使是蕭何、曹參后來位居相位參與國家政令制定之人,當時也只是一縣之下的刀筆小吏,根本無從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后來的“蕭規(guī)曹隨”也只是秦法的繼承而已。當時所推崇的是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所以說,漢文帝所實施的“仁政”措施并不是其內(nèi)心意愿的反映,而是現(xiàn)實形式的需要。終其原因,是漢文帝急需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來穩(wěn)固擴大其統(tǒng)治基礎(chǔ),從而打壓削奪功勛老臣們的強大勢力。
縱觀漢文帝即位后的幾年中,他對有擁立之功的勛臣的打擊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的,從他們的仕途與命運遭遇可見一斑。“二年冬十月,丞相陳平薨?!毕略t“其令列侯之國”,[1](P115)“免丞相勃,遣就國”,[1](P119)“夏四月,城陽王章薨,五月,濟北王劉興居反,發(fā)兵欲襲滎陽,于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薄候柴武為大將軍”,“八月,虜濟北王興居,自殺”、“四年冬十二月,丞相灌嬰薨”,秋九月“絳候周勃有罪,逮旨廷尉詔獄”。[1](P121)這些功臣,在短短四年之中受到文帝持續(xù)不斷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打壓與排斥,與之相對,文帝身邊的親信之人不斷地進入核心權(quán)力圈中。可以說,這些功勛老臣們的結(jié)局是必然性的。這也是由文帝即位時的歷史背景和身份決定的。
作為高祖劉邦的庶子,由于母親不受寵愛,即位前的文帝只能身處遠離權(quán)力中心的代國,做一個國小勢弱的諸侯王。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呂后在大力清除劉氏宗親的勢力時,沒有對其進行過多的打壓。在正常情況下,代王劉恒沒有繼承大統(tǒng)的機會,但當時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卻給了他繼承皇位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跟隨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勛老臣與呂后扶持的諸呂勢力之間血腥較量的結(jié)果。
高祖在位時呂后就參與國家政事,其家中兄弟早年也跟隨劉邦四處征戰(zhàn),劉邦在消滅異性諸侯王的過程中“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如彭越、韓信就為呂后所殺。因此,在劉邦平定天下初期,呂氏的勢力就開始形成了。劉邦逝世后,繼位的漢惠帝因為性格軟弱在強勢鐵腕的呂后陰影下無心理會政事。這樣呂后進一步專秉權(quán)政,大力扶持呂氏勢力,以至于到后來指揮中央禁軍的大將軍之職和朝中要職丞相之位俱為諸呂所把持,漢王朝的軍政大權(quán)悉歸呂氏所有。對于呂氏的專權(quán),功勛老臣雖有不滿,但卻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表面上縱容順從呂氏的專權(quán),但同時也在暗地里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反撲。高祖時的功臣陳平就曾向另一老臣王陵表露過其意圖,在王陵指責其順從縱容呂后而違背與高祖盟約時他解釋道“于面責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后,君亦不如臣”,[2](P2047)由此可知老臣們在暗地里準備力量“誅呂安劉”奪回權(quán)力。在呂后逝世后,老臣們得到軍隊指揮權(quán)后對呂氏一族進行了血腥的清洗?!靶劣希瑪貐蔚?,笞殺呂嬃。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盵3](P103)在這次清除諸呂勢力的行動中,被壓制許久的功勛老臣與劉氏宗室通力合作,最終把呂氏一族誅滅殆盡,其冷酷血腥的一面展現(xiàn)無遺。
在誅滅呂氏勢力重新奪回朝中大權(quán)之后,眾功勛老臣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一位合適的皇位繼承人。當時其他大臣想到的是擁立齊王,但功勛老臣們認為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4](P1995)他們以齊王母家勢眾,怕再出現(xiàn)呂后專權(quán)的事情,力排眾議擁立在誅呂行動中無所作為的代王劉恒,他們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另有深意的,齊王劉襄勢力強大,率先領(lǐng)兵反抗呂氏勢力,在朝中又有朱虛候劉章,東牟候劉興居的鼎力支持。于是“朱虛候,東牟候欲徒中與大臣為內(nèi)應,以諸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4](P1992)功勛老臣們想到,如果擁立齊王為帝,那么朝中一切大權(quán)必為齊王一脈把持,齊王一旦登上皇位,勢必是其很難反抗的。而代王劉恒在朝中沒有深厚的根基,易于控制,在權(quán)衡利弊后,功勛舊臣們懷著其內(nèi)心的目的于是“乃謀迎代王,而遣章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4](P1995)但是他們卻低估了文帝的能力與手段,在其后受到了文帝的冷酷打擊。
在代地做了十七年諸侯王的劉恒擁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在面對京城的迎立時,他并沒有驚喜失常,而是冷靜的召集大臣們進行商討決定。以郎中令張武為代表的等人認為“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將,習兵事、多謀詐……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盵1](P10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功勛舊臣們的強大權(quán)勢。中尉宋昌卻認為由于當時的種種復雜原因“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1](P106)主張代王劉恒進京繼皇帝位。但這也還沒打消代王劉恒心中的疑慮,在經(jīng)過“報太后”“卜之,兆得大橫”“遣太后弟薄昭見太尉勃”等一系列行為后,才最終決定踏上進京即位的道路,而在行至高陵時再次讓宋昌前往長安觀察虛實。這種種行為表現(xiàn)出了即位前的文帝對于迎立其即位的功勛老臣們是不信任的,這種忌憚也許就是其即位后無情打擊功勛舊臣的重要原因。在通過一番謙遜推讓之后,漢文帝登上皇帝之位。而在即位當天“夜拜宋昌為衛(wèi)將軍,領(lǐng)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1](P108)宋昌和張武皆是文帝在代地的心腹舊臣,這樣的安排一方面顯示出文帝對于功勛老臣們的忌憚之心,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帝不甘心受制于老臣們,開始有意識的扶持其心腹強化自己的權(quán)勢。同時,文帝也明白功勛老臣們的勢力根深蒂固,否則,諸呂勢力也不會在他們的反撲之下頃刻間消亡怠盡。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對其打壓之前不能讓其產(chǎn)生警覺,反而要使其意識松懈。所以在即位之初對擁立功臣們大加封賞?!捌湟娣馓静厝f戶,賜金五千斤,封典客揭為陽信候,賜金千斤”,[1](P110)而且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再的表現(xiàn)出對老臣們的尊崇姿態(tài)。在官員任用上也是對功勛老臣給予極大優(yōu)待。在誅呂迎帝過程中功勞最大的太尉周勃升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將軍灌嬰為太尉,極力的尊崇優(yōu)待他們。而這一切都是限于當時文帝自身根基不穩(wěn)而不得已行為。
等到文帝“益明習國家事”且自己的勢力穩(wěn)固在“諸徒朕六人,官皆至九卿”[1](P114)之后,開始對功勛舊臣進行有組織的打壓削權(quán)。“二年冬十月,丞相陳平薨”史書上只是寥寥數(shù)語記載,當中有無疑點無從得知,但隨后幾乎每一個功勛老臣開始受到打擊排擠,“令列侯之國”,免周勃丞相就國。而周勃在自己的封邑之中卻不時有反常舉動,“每河東尉行縣至絳,絳候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5](P2056)為何會“自畏恐誅”,這應該是對于文帝打壓功勛老臣的意圖是心知肚明的,而且可能對文帝的手段惶恐不安。周勃所經(jīng)歷的起伏的人生軌跡,“是漢文帝的皇權(quán)皇威不斷上升、強化,權(quán)貴舊臣的地位和勢力日益削弱、卑微的縮影”。[6]由此,可以知道文帝絕不是想象中的寬仁敦厚。在此之后,朝中的功勛老臣就只剩下灌嬰,而他不久后也在濟北王劉興居反叛時被罷權(quán)?!皾蓖醴丛t罷嬰兵。后歲余,以丞相薨”,[7](P2085)這里面或許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內(nèi)幕,因為就其“薨”的時間而言確實容易讓人引起懷疑。濟北王與其兄劉章齊哀王俱為親兄弟,在反抗諸呂專政時曾陰謀立齊王為帝。文帝即位知其最初意圖后“故黜其功”僅僅是“割齊二郡以王章、興居”,借以削弱齊王一脈的勢力。而當初他們與功勛老臣們大臣的協(xié)議是“朱虛候章功尤大,大臣許盡以趙地王章,盡以梁地興居”。[4](1997)這樣,在劉氏心中肯定會有諸多的不滿,但劉興居在其兄劉章的死以及功勛舊臣的遭遇上聞到了危險的氣息,恐懼之余再加上心中久積的不滿從而鋌而走險,趁匈奴進犯之際在后方發(fā)動叛亂。而灌嬰在早先就與劉氏兄弟有過聯(lián)系。當初齊王起兵反抗呂氏時諸呂以領(lǐng)兵前往鎮(zhèn)壓,但“嬰至滎陽,使人喻齊王與連和,待呂氏變而共誅之”。[3](P101)而齊王起兵是準備以弟劉章、劉興居為內(nèi)應誅呂即皇帝位,而灌嬰與其“連和”的基礎(chǔ)也莫過于皇帝位。正是因為有這層關(guān)系,所以在劉興居反叛后文帝隨即罷灌嬰兵而以其親信“棘薄候柴武為大將軍”。其中也有可能是灌嬰兔死狐悲,看到俱為功勛老臣的昔日同僚們的遭遇后,為了自保確實與劉興居有過密謀。但不管怎樣,最終的結(jié)果是漢文帝在經(jīng)過一系列有預謀的行動后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quán),而朝中功勛舊臣的勢力被消滅殆盡。
正如高敏先生所說,漢文帝“作為我國歷史上封建帝王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最高統(tǒng)治者與剝削者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共同本質(zhì)”。[8]他所實施的一切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惠民政策在主觀上是為了爭取民心,打擊功勛權(quán)臣進而穩(wěn)固其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但當時動蕩的局勢下,以藩王身份繼位的漢文帝采取剛毅手段打擊對皇權(quán)有著極大隱患的功勛老臣,加強中央集權(quán)穩(wěn)定政局是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趨勢的。在客觀上為當時國家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為百姓的休養(yǎng)生息開創(chuàng)了數(shù)十年的安定環(huán)境,也為漢帝國的強盛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1]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
[2]班固.漢書:卷四十·王陵傳[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
[3]班固.漢書:卷三·高后紀[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
[4]班固.漢書:卷三十八·高五王傳[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
[5]班固.漢書:卷四十·周勃傳[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
[6]袁禮華,宋愷明.論漢文帝強化皇權(quán)的策略和措施[J].甘肅社會科學,2013,(3).
[7]班固.漢書:卷四十一·灌嬰傳[M].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62.
[8]高敏.論漢文帝[J].史學月刊,2001,(1).
責任編輯:張 慶
On the Case of Emperor Wen of Han’s Suppressing Meritorious Ministers
WEI Yi-hao,SUN Ji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Emperor Wen of Han,as the pioneer of “Wen and Jing Ruling”,practiced a set of policies that benefited people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power. Therefore,he made a kind and moral image. In history,most studies about his kind policies of reducing tax and penal code reform but less research about his deeds that he repelled and attacked his ministers who contributed to his throne.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meritorious ministers. By studying their tragic destinies,Emperor Wen of Han’s cruelty is reviewed.
Emperor Wen of Han;the meritorious ministers
2016-04-03
危義浩(1990-),男,湖北天門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簡牘學研究;孫 潔(1992-),女,苗族,湖南懷化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研究。
1004—5856(2016)12—0105—03
K234.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