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紅紅,堯 婕
(1.天津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074;2.贛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解讀
——基于非傳統的理論視角
溫紅紅1,堯 婕2
(1.天津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天津 300074;2.贛南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創(chuàng)新意義,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既是對傳統權力理論的延伸,更重要的是特別強調無形力量和非物質性權力因素的作用,這為分析國際政治權力關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而許多學者對其批判主要是:他對軟實力概念的界定比較模糊,未能闡述清楚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關系以及軟實力的大小缺乏一個衡量標準導致其理論失去現實指導意義。
約瑟夫·奈;軟實力;評析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soft power也有人譯為軟權力、軟力量),隨后該理論風靡全球。他的目的旨在抨擊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美國衰敗論。約瑟夫·奈在書中不僅指出了衰落論者對美國硬實力的錯誤認識,同時也指出他們忽視了美國地理政治學影響的獨特來源:軟實力。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造就一種情勢,使其他國家仿效該國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這一權力往往來自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吸引力、國際機制的規(guī)范和制度等資源?!盵1]約瑟夫·奈將“軟實力”與物質、經濟、軍事力量等有形的力量資源形成對比。
六年后,約瑟夫·奈同威廉·歐文斯等人在《外交季刊》上發(fā)表了《美國的信息優(yōu)勢》一文,以及《信息時代的力量與相互依存》《信息時代的國家利益》《硬權力與軟權力》等論著,進一步闡述了軟實力概念,認為在全球化信息時代,軟實力比硬實力更具吸引力和重要性。
1999年,約瑟夫·奈在《軟實力的挑戰(zhàn)》一文中給軟實力下了這樣的定義:“軟實力是一國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是通過吸引而非強制的方式達到期望的結果的能力。它通過讓他人信服地追隨你,或讓他人遵循某種將會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為的規(guī)范和制度來發(fā)揮作用。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信息的說服力。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他的立場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個國家強化那種鼓勵其他國家以尋求共存的方式來界定他們的利益的國際制度,那么就無須擴展那些傳統的經濟實力或者軍事實力?!盵2]
進入21世紀后,約瑟夫·奈在《美國霸權的悖論——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一書中進一步探討和闡述了軟實力概念。按照他的理解,軟實力是讓別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強調的是人們的合作而不是強迫人們服從。
2004年,約瑟夫·奈在《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一書中系統地論述了軟實力的定義、來源以及美國和亞洲等國家的軟實力資源,從而對“軟實力”思想進行了更為系統的論述。約瑟夫·奈將權力區(qū)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是指通過物質利益、經濟力量以及軍事手段等有形力量讓別人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败泴嵙Α眲t指通過與諸如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等無形資源讓他人自愿實現其所要的訴求。約瑟夫·奈和羅伯特·基歐漢明確指出:“硬權力是指通過威脅或者獎勵,讓別人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之能力。而軟權力則是指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手段,讓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東西之能力。”[3]
2006年,約瑟夫·奈在《軟實力再思考》一文中將軟實力定義為,通過吸引而非強制或者利誘的方式改變他方的行為,從而使己方得償所愿的能力。
2008年,約瑟夫·奈在《靈巧領導力》一書中進一步闡明了軟實力的內涵,認為軟實力與影響力不同,它是影響力的一個方面。與其他實力一樣,軟實力既可用于善意的目的,也可用于惡意的目的,目的的好壞通常取決于觀察者的視角。如何更好地把軟實力和硬實力結合起來形成巧實力,為此他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環(huán)境智慧”。[4]
2009年,約瑟夫·奈在《外交雜志》上發(fā)表的《變得靈巧》一文中強調,許多不同種類的資源有助于提高軟實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軟實力”這一術語可以表示任意一種行為。按照約瑟夫·奈的理解,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的主要包括文化、價值觀和政策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我們通過對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的梳理,不難發(fā)現其觀點雖然有一些變化和修正,但他對“軟實力”的基本內涵沒變。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民族習性和社會制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國家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對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的提出了不少批評,在他們看來,他的軟實力概念存在著定義過于寬泛、內涵比較模糊以及缺乏較強的操作性與指導性等問題。筆者認為,這些批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約瑟夫·奈對此也做出了說明與回應。如何正確看待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我們很有必要了解其理論的主要觀點。
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來源于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它的外交政策。如他在《硬權力與軟權力》書中指出:“確立預期的能力往往與無形的實力資源相關,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被視為合法的或有道義威信的政策等?!盵5]歸納起來說,約瑟夫·奈所說的軟權力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文化吸引力。這里的文化是指普世性文化,也就是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它是構成“軟實力”的重要基礎。但文化是一個內容廣泛、含義模糊的概念,難以界定。約瑟夫·奈認為:“當一個國家的文化涵括普世價值觀,其政策亦推行他國認同的價值觀和利益,那么由于建立了吸引力和責任感相聯的關系,該國如愿以償的可能性就得以增強,相反,狹隘的價值觀和民粹文化就沒那么容易產生軟力量?!盵6]在約瑟夫·奈看來,西方民主國家向人們展示了民主的優(yōu)越性,民主逐漸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按照約瑟夫·奈的觀點,美國文化具有很強的普世價值,美國文化是軟權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奈所說:“不管我們做什么,美國的大眾文化都具有全球影響。好萊塢、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影響無所不在。美國的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宣傳自由、個人主義和變革?;\統地說,美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有助于增強我們的軟權力——即我們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號召力?!盵7]
第二,政治價值觀的影響力。政治價值觀念同樣也是難以定義的概念。有趣的是,約瑟夫·奈在探討軟實力理論時,也常把“政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概念不加區(qū)分。他在《軟實力再思考》一書中指出,國家的政治價值觀要得到他國的認可,其行為方式和所倡導的價值觀要一致,這樣政策的合法性就會增強,有助于推進外交政策的實現。民主、自由和人權等政治價值理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塑造國際規(guī)則和構建國際秩序的能力。約瑟夫·奈在《注定領導世界》中指出:“如果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和主導國際規(guī)范及其國際制度,從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議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響他人的偏好和對本國國家利益的認識,從而具有軟實力或者具有‘制度權力’。”[8]約瑟夫·奈認為,塑造國際規(guī)則和建構國際秩序的能力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同時也是提升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方式。他在《軟權力》一書中寫道:“如果一個國家可以塑造國際規(guī)則,使之與自己的利益和價值觀念相吻合,其行為就更可能在他人看來具有合法性。如果它可以使用和遵循那些能夠引導和限制他國自愿行為的制度和規(guī)則的話,那么它就沒有必要使用代價高昂的胡蘿卜與大棒?!盵9]
我們知道,國際規(guī)則是國際關系中的行為主體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用來規(guī)范彼此之間關系的原則。國際秩序的建構依賴于對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和遵守,因此,掌握國際話語體系,并且利用主導話語地位,制定國際規(guī)則和建構國際秩序,以傳播其價值觀,實現其國家利益和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主要觀點有以上三個方面,但并不僅僅局限于此。在《注定領導》一書中,約瑟夫·奈比較完整地闡述了軟實力與硬實力之間的關系。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之間關系的論述是相當有啟發(fā)意義的。那么怎樣理解他對兩種權力的區(qū)分呢?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加以剖析:首先,從行為的角度來說,約瑟夫·奈認為命令性權力——改變他者所作所為的能力——取決于威脅和利誘的能力;與此對應,同化式權力——塑造他者期望的能力——能夠借助有吸引力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或者通過控制議程的方式使其他國家知難而退,進而無法表達他們自身的利益偏好。其次,從構成權力的資源來看,軟實力與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制度等無形因素息息相關,而硬實力往往與軍事力量和經濟資源密不可分。在論述兩者之間關系時,約瑟夫·奈認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相輔相成,他們均可以影響他人行為達到自身的目的,而軟實力的有效運用有時還需要硬實力的支持,它們之間的差異在于其實現目的程度不同而已。盡管硬實力和軟實力相互作用和加強,但軟實力并不完全反映硬實力,甚至有時并不依賴于硬實力。在某些時候,軟實力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它與硬實力的變化并不總是同步的。硬實力的提升并不會自動促進軟實力的增長,軟實力的增強需要有相當的政治意愿和國家意志予以推動,需要長期的塑造、經營和建設。約瑟夫·奈特別強調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國際規(guī)則等非物質因素對國際關系產生影響的重要性。所以,在當今全球背景下,一個國家的發(fā)展以硬實力為支撐,但其國家影響力的提高卻需要發(fā)揮軟實力的作用。
在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之前,傳統國際政治理論占據主導地位。傳統現實主義者認為,軍事實力、經濟力量等主導著其他類型的力量,擁有最強大軍事實力的國家必將支配著世界事務。然而,在當今世界,世界政治格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權力形成的資源基礎也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是對現行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的回應。約瑟夫·奈特別強調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等非物質性因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對傳統的權力思想的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也為我們全面認識國際關系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從而避免了現實主義者單純地從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等有形的要素去界定國際權力的片面性。約瑟夫·奈的理論啟示我們可以通過柔性的方式巧妙解決國際政治中復雜的問題,并為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個思考路徑。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它表明一個國家可以用其文化滲透力去影響國際規(guī)則的建立,從而使得其參與國際事務的行為更具有合法性,并被更多的國家所接受、理解甚至加以效仿。此外,該理論也讓人們意識到建構世界秩序并不僅僅只有簡單地訴諸軍事征服、經濟制裁等方式手段,同樣也可以運用其價值理念來建構世界秩序。相比較傳統硬實力而言,通過適當運用軟實力,往往會起到更加明顯的效果。基于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總是喜歡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了??梢赃@樣說,衡量一國的綜合實力,傳統的經濟、軍事力量等硬實力因素固然重要,但文化影響力、政治價值觀等軟實力因素同樣也不能忽視。
然而,有一些學者對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提出了批評。在他們看來,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過于模糊。美國學者肯尼思·華爾茲認為:“在國際政治領域,很少有理論能夠清晰并符合邏輯地定義其術語,指明各理論變量間的關系,從而使得對理論的檢驗值得進行。”[10]然而,在約瑟夫·奈看來,國際政治的研究對象是變化不定的人類行為,所以它永遠不可能像物理學那樣精確,而這意味著其不可能有很確定的理論。事實上,在國際關系研究中(如概念、權力、文明、制度、民族主義等)的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但這并不妨礙這些概念的適用性與其理論的解釋力。筆者認為,約瑟夫·奈對軟實力概念的界定或許有待商榷,但這并沒有削弱建立在它基礎上的理論的解釋力。相反,卻為我們認識研究國際政治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穎獨特的理論視角。我國學者丁盛認為,盡管它存在缺陷,但軟實力無疑是過去二十年中國際關系學界出現的偉大理念之一??梢哉f,丁盛的評價還是比較恰當的。
約瑟夫·將軟實力和硬實力做了明確的劃分,硬實力包括經濟、軍事等是一種強制力;軟實力包括文化、政治價值觀與建立國際規(guī)則的能力等是一種影響力。同時,指出軟實力和硬實力相互聯系,軟實力以硬實力為基礎,硬實力中也可以產生軟實力。約瑟夫·奈沒有把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資源嚴格區(qū)分,其所界定的軟實力是一種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不僅在文化、治價值觀等無形因素表現出來,同樣表現在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等有形力量吸引力。那么,按照他的理論,許多資源既有軟實力又有硬實力,如何進行區(qū)分,約瑟夫·奈還還沒有給出比較合理的解釋。
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過于寬泛,缺乏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衡量一個國家力量的大小,有兩種途徑:一是由資源和潛力所衡量,二是結果的影響來衡量。第一種方式比較容易,第二種途徑卻難以評判。在一般意義上,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大小往往根據該國所擁有的資源。而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以及國際影響力等無形的因素卻很難有一個衡量的標準。
約瑟夫·奈把權力簡單地一分為二,這使得其軟權力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他無法闡述清楚軟、硬權力之間的相互關系,軟權力的大小也難以被測定和衡量。盡管如此,作為一種分析國際舞臺上權力地位的思路,其軟權力思想仍然能夠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示。
綜上所述,約瑟夫·奈對軟實力概念的界定并非一成不變,他在后期對軟實力內涵的界定越發(fā)簡單,即軟實力就是吸引力。約瑟夫·奈對軟實力和硬實力之間關系的闡述做過不同的解釋:前期,約瑟夫·奈認為,兩者在理論層面上有所差異,但在本質上并無區(qū)別,均是實現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后來,約瑟夫·奈將兩者看成相輔相成的關系,并且特別強調軟實力只是一種影響力而非控制手段。當許多中國學者批判奈的軟實力學說是美國中心論的表現,筆者認為這更多是一種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主觀判斷,特別是涉及到奈對中國軟實力的評價時更可能如此。盡管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的理論還是為我們分析國際問題和處理國際關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而幫助我們克服對物質力量、經濟實力等有形因素的過分推崇與迷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創(chuàng)新意義。
[1]Joseph S.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1990,(80).
[2]韓勃,江慶勇.軟實力:中國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Foreign Affairs,1998,(9-10).
[4]〔美〕約瑟夫·奈.李達飛.靈巧領導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美〕約瑟夫·奈.門洪華.硬權力與軟權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美〕約瑟夫·奈.吳曉輝,錢程.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7]〔美〕約瑟夫·奈.鄭志國,何向東,楊德,唐建文.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8]Joseph S.Nye,Bound to Lead,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9]Joseph S. 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10]〔美〕肯尼思·華爾茲.信強.國際政治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新紅
Interpretation of Joseph Nye’s Soft Power Theory——From a Non-Traditional Perspective
WEN Hong-hong1,RAO Jie2
(1.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China;2.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Joseph Nye’s power theor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innovative significance,which is also an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idea of power. The idea of the function of formless power and non-material power factors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analyzing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relation. Main critical opinions to this theory includes that his definition of soft power is not clear enough,there is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soft and hard power,and there is no measure standard for the size of soft power.
Joseph Nye;soft power;evaluation and analysis
2015-10-19
溫紅紅(1989-),男,江西贛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比較政治學研究;堯 婕(1990-),女,江西撫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1004—5856(2016)10—0063—04
D09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