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程,占艷娟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
三國時期上庸地區(qū)的戰(zhàn)略地位與劉備諸葛亮的失誤
王前程,占艷娟
(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古上庸地區(qū)地處漢水、長江之間,北抵漢水,西連漢中,南接長江,東通襄陽,在漢末三國時期具有得天獨厚的軍事戰(zhàn)略價值,是三國英雄爭霸的重要戰(zhàn)場之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漢集團成功奪取上庸之地,卻因濃烈的享樂主義思想和麻痹輕敵而痛失荊州和上庸。蜀漢建興五年(227年),孟達謀劃叛魏歸蜀,諸葛亮因內(nèi)部權(quán)力之爭和個人喜好而消極處事,斷送了上庸回歸蜀漢之路,失去了蜀漢事業(yè)由弱變強、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zhuǎn)折的良機,也充分暴露了蜀漢用人制度的嚴重弊端。
占艷娟(1993— ),女,湖北紅安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
關(guān)鍵詞:三國;上庸;劉備;諸葛亮
一、三國群雄爭戰(zhàn)于上庸
今湖北省十堰市南部竹山、竹溪等縣地,乃商周時期著名方國庸國的中心區(qū)域。庸國曾經(jīng)盛極一時,西周初期周武王聯(lián)合庸、蜀、羌、髳、微、瀘、彭、濮等八個西土方國共伐商紂王,庸國作為西土八國之首,在滅商興周的戰(zhàn)爭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無疑是顯著的。庸國勢力最強盛之時,其國界北抵漢水,西跨巫山,南接長江,東越武當[1];春秋時期稱雄于江漢、巴山之間,曾多次擊敗楚人入侵?!度A陽國志·漢中志》曰:“漢中郡,本庸國地。周匡王二年,巴、秦、楚滅庸,其地分屬秦、巴?!盵2]43今有學者亦有類似看法:“庸居巴師八國之首,在周初,是占據(jù)整個漢中盆地和今鄂西北山區(qū)的大國?!盵3]可見今陜西漢中地區(qū)原本屬庸國轄地,楚、巴、秦等諸侯國聯(lián)合滅庸國后,上庸歸楚,漢中則歸屬巴等國。
西漢立國之后,設(shè)置“漢中郡”,下轄十二縣:西城、旬陽、南鄭、褒中、房陵、安陽、成固、沔陽、钖、武陵、上庸、長利。東漢時期“漢中郡”下轄九縣:省旬陽縣入西城縣,省長利縣入钖縣,省武陵縣入上庸縣。其中武陵縣縣治位于今湖北十堰市竹溪縣東、竹山縣西北;上庸縣縣治位于今湖北十堰市竹山縣西南。范曄《后漢書·郡國志》在“上庸縣”下注曰:“本庸國”[4]2390。據(jù)《華陽國志·漢中志》所載:東漢建安后期分漢中郡置魏興、上庸、房陵三郡,魏興郡治所在西城縣(今陜西安康市),上庸郡治所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縣),房陵郡治所在房陵縣(今湖北房縣),三郡皆“在漢中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盵2]66《水經(jīng)注》卷二十八曰:“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立以為新城郡,以孟達為太守?!盵5]658蜀漢所言“東三郡”,魏文帝曹丕合為“新城郡”,大體涵蓋了今湖北省十堰市漢水以南、武當山脈以西大部分縣鎮(zhèn)以及陜西省安康市大部分縣鎮(zhèn),這片區(qū)域正是庸國的核心地區(qū)。
上庸地區(qū)地處漢水、長江之間,其中心地帶位于漢水南岸重要支流堵水流域,屬于典型的山環(huán)水繞的高山谷地,易守難攻,具有得天獨厚的軍事價值。唐人李泰等編纂《括地志》在“竹山縣”條下云:“本漢上庸縣,古之庸國,昔周武王伐紂,庸蠻在焉。方城山在房州竹山縣東南四十一里。其山頂上平,四面險峻,山南有城,長十余里,名曰方城。”[6]203許多學者以為“方城”是庸國之都城,這未必可信,但上庸地區(qū)有著極高的戰(zhàn)略地位則是無可爭辯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爭戰(zhàn)不息,最終逐步形成了魏、蜀、吳三大政治軍事集團鼎足而立的局面。三國爭霸,爭在荊州。而爭荊州則有四處焦點:襄陽、夏口、夷陵、上庸。古荊州腹心之地是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其南是長江,乃天然屏障;其北是襄陽(今湖北襄陽市),其東是夏口(今湖北武漢市),其西是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好比荊州三大門戶。今天的人們熟知漢末三國時期荊州三大門戶之爭,卻不大知曉上庸之爭在三國爭霸中的重要性。上庸位于江陵之西北,處在襄陽、夷陵兩大門戶之間,向西可走陸路至益州之北大門漢中,向北沿堵水進入漢水,再逆水而上可至漢中,順流而下可至襄陽、南陽,向南走山道可至夷陵??梢?,古上庸地區(qū)在漢末三國時期既可成為漢中、襄陽、夷陵這些戰(zhàn)略支點的連接線,也可以成為威脅這些戰(zhàn)略支點的基地,其軍事戰(zhàn)略價值不言而喻,大凡睿智的軍事家不會忽視這塊戰(zhàn)略寶地的。
事實上,上庸地區(qū)在漢末三國時期一再成為軍事戰(zhàn)略家們關(guān)注的焦點和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張魯割據(jù)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quán),此時上庸地區(qū)應(yīng)在張魯控制之下?!度龂尽の涞奂o》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占漢中,張魯投降,“復(fù)漢寧郡為漢中;分漢中之安陽、西城為西城郡,置太守;分钖、上庸郡,置都尉。”[7]32“分钖、上庸郡,置都尉”一句有脫漏,應(yīng)為“分钖、上庸為上庸郡,置都尉”,曹操設(shè)置上庸郡并置都尉統(tǒng)轄,顯然是看到了這一地區(qū)的軍事價值?!度龂尽は戎鱾鳌份d: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劉備率主力成功奪取漢中,并即刻發(fā)起了上庸之戰(zhàn):“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盵7]658《三國志·劉封傳》亦載: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令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tǒng)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盵7]735蜀漢上庸之戰(zhàn)是很成功的,不僅殺了曹魏之房陵太守蒯祺,還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劉備抓住時機派遣兩路人馬一舉奪取上庸地區(qū),說明劉備也看到了其非凡的軍事價值。
曹操、劉備看到了上庸地區(qū)的戰(zhàn)略意義,東吳將帥們自然不會懵懂無知?!度龂尽り戇d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秋冬,孫權(quán)趁關(guān)羽進攻樊城之際,派遣呂蒙、陸遜襲取了江陵、公安等荊州重地;陸遜又迅速占據(jù)了夷陵及西陵峽口,被孫權(quán)任命為宜都太守;陸遜在全力剿滅蜀漢殘余勢力牢牢控制夷陵地區(qū)局勢之后,又部署戰(zhàn)將謝旌等“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xiāng)太守郭睦,大破之。”[7]994此處所述“南鄉(xiāng)郡”在漢水之北,處于曹魏勢力控制之下,蜀漢南鄉(xiāng)太守郭睦其時可能暫留房陵一帶。陸遜深謀遠慮,充分意識到了上庸地區(qū)對于戰(zhàn)略支點夷陵的嚴重威脅,故而發(fā)起進攻房陵之戰(zhàn),目的就是是要將東吳的戰(zhàn)略前沿延伸至上庸一線,以確保夷陵三峽地區(qū)的安全。
自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占漢中郡以來,曹魏集團和劉備集團圍繞上庸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發(fā)生過多次交鋒。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秋,劉封、孟達等蜀漢將領(lǐng)攻占上庸。《三國志》之《夏侯尚傳》、《徐晃傳》、《劉曄傳》等記載: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220年)春夏,曹丕稱帝后,遣大將夏侯尚、徐晃襲擊上庸,孟達、申耽、申儀等降魏,劉封大敗逃回成都,魏文帝合三郡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加散騎常侍。《三國志·明帝紀》等記載: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夏秋,諸葛亮策反孟達叛魏歸蜀,同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盵7]70-71司馬懿成功平叛,從此,新城郡(上庸地區(qū))大部分郡縣牢牢控制在曹魏政權(quán)之下?!度龂尽なY琬傳》亦載:“琬以為昔諸葛亮數(shù)窺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盵7]784“魏興郡”即西城郡,魏文帝初年改稱“魏興郡”。諸葛亮死后,蔣琬執(zhí)政,曾經(jīng)籌劃襲占上庸地區(qū),因病纏身未能實施。蜀漢滅亡之后,新城郡南部房陵等地尚在吳國控制之中,新城郡(上庸地區(qū))便成為魏國進攻吳國的基地之一。《三國志·王昶傳》載:魏嘉平二年(250年),魏征南將軍王昶奏請趁吳國圍繞立太子問題紛爭不息之機向吳國荊州發(fā)起進攻,獲得朝廷詔許,“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襲巫、秭歸、房陵,荊州刺史王基詣夷陵,昶詣江陵?!盵7]556由此可見,自三足鼎立以來,上庸地區(qū)一直是三國英雄爭霸的重要戰(zhàn)場之一。
二、劉備麻痹大意痛失上庸之地
常言說:“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其實,將痛失荊州的責任歸于關(guān)羽是有失公允的。荊州之失,守將關(guān)羽固然有其不可推卸的罪責,但在曹魏、東吳夾擊荊州之時,劉備不發(fā)一兵一卒救援關(guān)羽,任其孤軍奮戰(zhàn)終致覆滅,其責任遠大于關(guān)羽。如果說麻痹大意,以劉備為核心的蜀漢最高決策層才是真正的麻痹大意者。劉備等人豈止是“大意失荊州”?還“大意失上庸”。
如前所述,上庸地區(qū)處于漢中、襄陽和夷陵等軍事重鎮(zhèn)的結(jié)合部位,其軍事戰(zhàn)略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漢中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劉備命令孟達、劉封進占“東三郡”,同時命令關(guān)羽進攻襄陽、樊城,目的便是將漢中地區(qū)與荊州連成一片。從戰(zhàn)略上講,蜀漢此舉無疑是正確的。其時蜀漢主力在漢中,夷陵早已在控制之下,奪取上庸又得手,關(guān)羽雖然沒有順利拿下樊城、襄陽等重鎮(zhèn),但水淹于禁七軍,重重圍困曹仁,為蜀漢集團創(chuàng)造了大好的軍事態(tài)勢。如果蜀漢最高決策層此時及時調(diào)整戰(zhàn)略部署,兵分兩路東進,一路由劉備、法正親率主力沿漢水順流而下至襄陽增援關(guān)羽,另一路由諸葛亮、趙云率部進入上庸以加強該地區(qū)的防務(wù),并相機從房陵東進側(cè)擊襄陽,則襄陽、樊城等軍事重地完全可以收入囊中。然而,在曹操不斷增派援兵馳援曹仁、孫權(quán)密謀襲擊荊州之際,劉備不僅對關(guān)羽孤軍作戰(zhàn)不聞不問,不派一兵一卒馳援荊州,而且對于加強上庸地區(qū)的防務(wù)亦缺乏任何有效舉措,其失敗的結(jié)局可想而知。
如果說荊州路途遙遠救援關(guān)羽鞭長莫及,那么上庸地區(qū)緊鄰漢中,對于此地亦采取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則明顯暴露了蜀漢最高決策層的麻木不仁。上庸地區(qū)本可以作為荊州之大后方,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同關(guān)羽遙相呼應(yīng),與夷陵、襄陽等地互為犄角,荊州有戰(zhàn)事,可出兵支援,一旦荊州形勢危急,則可退守上庸守險待援,再相機反攻荊州。劉備派兵及時奪取上庸三郡,正是基于這種戰(zhàn)略上的考量。但劉備任命養(yǎng)子劉封作為上庸地區(qū)的最高長官則存在極大問題,劉封年輕氣盛,缺乏謀略和協(xié)調(diào)能力,根本就駕馭不了反復(fù)無常的孟達及降將申耽、申儀兄弟;又與關(guān)羽矛盾較深,在軍事行動中難以做到密切配合,關(guān)羽圍樊城,連呼劉封、孟達發(fā)兵協(xié)助,可是“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盵7]735在魏、吳夾擊之下,關(guān)羽孤軍無援,終于敗走麥城。《三國志》之《關(guān)羽傳》、《吳主傳》、《潘璋傳》等記述關(guān)羽敗走麥城之后逃至臨沮縣章鄉(xiāng)夾石一帶,遭到東吳驍將潘璋擒殺,后人將關(guān)羽遇難處稱作“回馬坡”?!兑瞬o勝》說回馬坡“山高谷深,地勢險要,是古荊襄直通蜀秦的咽喉。三國時期,蜀國將領(lǐng)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后,敗走麥城,進而取此道入川,當行至此地,遇吳國伏兵堵截,回兵改道而被擒,回馬坡因此而得名。”[8]50漢之“臨沮縣”即今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與房陵縣(今湖北十堰房縣)緊鄰,“回馬坡”在今遠安縣荷花鎮(zhèn)境內(nèi),屬于沮水流域。從關(guān)羽撤退被俘的地點看,此道不能直接西向“入川”(其西被南北走向的神農(nóng)架等山脈所阻隔),只能北上進入房陵、上庸,再經(jīng)漢中可入川。很顯然,關(guān)羽生前試圖逃至房陵、上庸,向劉封、孟達所部靠攏,可惜無救兵接應(yīng),終致被俘殞命。
所以,蜀漢集團雖然取得了上庸戰(zhàn)役的勝利,將漢中、上庸與荊州連成一片,卻無法充分利用上庸這塊戰(zhàn)略基地進行協(xié)同作戰(zhàn)。假如劉備、法正、諸葛亮等蜀漢最高決策者重視上庸人事問題,另派得力大將如趙云、王平、鄧芝等前往上庸,主持上庸軍務(wù),那么至少在關(guān)羽慘敗后可以迅速接應(yīng)他兵退房陵、上庸,固守待援,再尋機奪回荊州也并非毫無希望。但劉備等人在關(guān)羽發(fā)起樊城戰(zhàn)役后既不指令劉封、孟達做好牽制曹兵和接應(yīng)關(guān)羽的兩手準備,也明知劉封、孟達、關(guān)羽之間不和諧卻不對他們曉以大義,亦未另派得力大將、謀士前往上庸主持軍政要務(wù),可見上庸三郡的戰(zhàn)略作用并沒有引起蜀漢最高決策層的足夠重視,而當關(guān)羽兵敗身毀、上庸三郡被曹魏奪占之后把責任統(tǒng)統(tǒng)推到劉封頭上而逼令其自盡,豈不荒謬?對于劉備等人的嚴重失誤,蜀漢有識之士曾有過嚴肅批評?!度龂尽ち瘟鳌酚涊d廖立對蔣琬說:“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于巴,幾喪一州。后至漢中,使關(guān)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7]739建安十九年(214年)六月,劉備成功奪取益州;次年五月,孫權(quán)派諸葛瑾為使討還荊州。經(jīng)過近一年時間的經(jīng)營和休整,益州局勢穩(wěn)定,兵強馬壯,此時正是蜀漢進軍漢中的最佳時機,劉備完全可以派人同東吳談判,協(xié)商解決荊州矛盾,而專心于漢中戰(zhàn)役。卻不料劉備放棄奪取漢中之戰(zhàn)機,親率五萬精兵下公安與孫權(quán)爭奪江南三郡。曹操趁劉備爭三郡之際,迅速攻占漢中并威脅益州,劉備被迫放棄江南三郡,與孫權(quán)講和而回防益州。兩年后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劉備北上與曹操爭漢中。經(jīng)過一年多的戰(zhàn)斗,總算在次年(219年)五月順利地占領(lǐng)了漢中,迫使曹操兵退長安,接著又成功取得了上庸地區(qū)的控制權(quán),與關(guān)羽鎮(zhèn)守的荊州連成一片,創(chuàng)造了蜀漢集團歷史上最為興旺的局勢。此時劉備不應(yīng)頭腦發(fā)熱,急于求成,應(yīng)即刻派遣精兵強將支援關(guān)羽加強荊州防務(wù),同時重點經(jīng)營上庸三郡,使之成為荊州可以依靠的戰(zhàn)略大后方。然而,劉備卻錯誤地指示關(guān)羽舉行北伐曹仁的軍事行動,既已開始北伐,就應(yīng)立即組織人馬支援關(guān)羽的軍事行動,但在關(guān)羽孤軍奮戰(zhàn)到覆滅的半年時間里,既無來自漢中一兵一卒的支援,也無上庸一兵一卒的策應(yīng),終于痛失荊州,繼而又丟失了上庸三郡。廖立尖銳的批評無疑是客觀正確的。由此可見,劉備、法正、諸葛亮等人并不缺乏戰(zhàn)略頭腦,卻常常處于麻木不仁或輕重倒置的狀態(tài)。蜀漢決策者們何以常常在關(guān)鍵時刻出現(xiàn)如此令人費解的失誤呢?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封建功名利祿思想嚴重。
劉備從小就有強烈的稱王稱帝的欲望:“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于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7]649在長期艱苦的征戰(zhàn)中始終做著帝王美夢,剛占有荊州南郡,就分夷陵、夷道、佷山諸縣設(shè)立“宜都郡”,暗含“適宜建都”之意。劉備手下的臣僚將佐也大多有著濃郁的功名利祿思想。《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了諸葛亮勸說劉備稱“漢中王”的一段話頗具代表性:“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后數(shù)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盵7]681文臣武將們辛勤苦戰(zhàn),不就是“欲望尺寸之功”、早日揚名立身享受榮華富貴嗎?蜀漢集團在奪取益州之后的大約一年當中并無重大軍事行動,劉備君臣在干什么呢?裴松之在《三國志·劉巴傳》中注引《零陵先賢傳》曰:“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yù)焉?!鞍纬啥?,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cè)毼?。軍用不足,備甚憂之?!盵7]729又《三國志·趙云傳》中注引《云別傳》云:“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云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fù)業(yè),然后可役調(diào),得其歡心?!戎骷磸闹??!盵7]704-705奪取益州之后,劉備君臣忙于論功封賞,在劉備的縱容下,成都庫藏錢物被分搶一空,以至于軍用物資嚴重不足。如果不是趙云直言諫阻,成都良田美宅恐怕也要瓜分一空了。蜀漢百官一心追求俸祿,上下彌漫著濃烈的享樂主義思想,豈有心思乘勝前進發(fā)起漢中戰(zhàn)役呢?
漢中戰(zhàn)役獲得全勝之后,面對關(guān)羽在荊州孤軍作戰(zhàn)劉備又何以不發(fā)一兵一卒顯得如此麻木不仁呢?《三國志·先主傳》載:“(建安二十四年)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煊阢骊栐O(shè)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于先主。……于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zhèn)漢中?!盵7]658-659裴松之在這段文字下注引《典略》云:“備于是起館舍,筑亭障,從成都至白水關(guān),四百余區(qū)。”[7]660小說《三國演義》之《關(guān)云長威震華夏》在史籍記載的基礎(chǔ)上描述道:“(劉備)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蓋宮庭,又置館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里館舍亭郵?!眲洳粌H沒有率部向荊州進軍,反而領(lǐng)文武百官回到了遠離前線的成都。原來,蜀漢君臣們正熱衷于稱王稱霸,他們要集中精力建造大批宮殿館舍來享受安逸的生活,哪有精力去支援或策應(yīng)荊州的軍事行動?
其二,麻痹輕敵。
早年劉備集團長期轉(zhuǎn)戰(zhàn)中原,因缺少經(jīng)綸之士而始終難以立足,被逼南下荊州依附劉表,實無麻痹輕敵的資本。但自從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等智謀之士先后加入劉備集團之后,蜀漢事業(yè)漸入順境。赤壁之戰(zhàn)與吳聯(lián)手擊敗曹操,乘機進占江南四郡,在荊州站穩(wěn)腳跟。又率部入川,殺張任,降馬超,奪占益州,斬夏侯淵,巧取漢中,攻略上庸,等等,一系列的勝利使蜀漢君臣逐步產(chǎn)生了麻痹輕敵思想?!断戎鱾鳌份d曰:“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7]658“遙策”,即高高揮動馬鞭的意思。這段文字雖然不能直接說明劉備麻痹輕敵,但其洋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度龂萘x》描寫諸葛亮常常咄咄逼人,全然不把對手放在眼里,他對魯肅說:“曹操統(tǒng)百萬虎狼之眾,動以天子為名,吾只以為疥癬之疾?!睂湔f:“周瑜之計,豈能出諸葛亮之料乎?略施小謀,使周瑜半籌不展。”這些描寫雖系虛構(gòu),但也反映了蜀漢君臣在順境下麻痹輕敵、錯誤估計形勢的真實心態(tài)。
《關(guān)羽傳》記載關(guān)羽發(fā)起北伐戰(zhàn)役,開始十分順暢,不僅將曹仁鎮(zhèn)守的樊城圍得水泄不通,而且將前來增援的于禁七軍消滅殆盡,“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7]698。這種勝利無疑使劉備等蜀漢決策者們忘乎所以,對荊州形勢作出了錯誤的估計?!吨T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記諸葛亮表奏后主曰:“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盵7]686所謂“難以逆見”,就是沒有料到,沒有預(yù)見到。連諸葛亮都沒有想到會發(fā)生東吳背盟、關(guān)羽毀敗等可怕后果,何況其他人呢?諸葛亮所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蜀漢最高決策層的麻痹輕敵思想。由于蜀漢決策者們麻痹大意,對強勁的對手放松了警覺。于是,蜀漢集團既不調(diào)兵遣將去增援關(guān)羽,也不打算兵出漢水攻敵側(cè)翼,更不會思考劉封、孟達所占據(jù)的山郡能派上何等的用場。
然而,歷史是無情的,它不容許任何英雄哪怕是偶爾的驕縱享樂和麻痹輕敵,蜀漢決策者們在忘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驕兵必敗”的古訓(xùn)之后痛失荊州,接著又痛失上庸,也因此葬送了蜀漢集團辛勤創(chuàng)下的輝煌事業(yè),鑄成了一曲千古慨嘆不已的大悲劇。
三、諸葛亮措置不當斷送了上庸回歸之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魏集團襲擊上庸,孟達、申耽等降魏,劉封兵敗退出上庸,蜀漢在痛失荊州之后又失卻了一塊戰(zhàn)略要地。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又在夷陵慘敗,蜀漢集團元氣大傷。蜀漢建興五年即曹魏太和元年(227年),新城太守孟達暗中籌劃叛魏歸蜀,這無疑是蜀漢集團由弱變強、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zhuǎn)折的大好機遇。此時,諸葛亮執(zhí)掌蜀漢大權(quán),且進駐漢中,鄰近上庸,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次機會促成上庸的回歸。然而,諸葛亮在這一事件上措置失當,直接導(dǎo)致了孟達的敗亡,斷送了上庸地區(qū)的回歸之路。
《晉書·高祖宣帝紀》記述了孟達敗亡的過程:“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lǐng)新城太守,封侯,假節(jié)。達于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泄其謀。達聞其謀漏泄,將舉兵。帝恐達速發(fā),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托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_得書大喜,猶與不決。帝乃潛軍進討?!兜兰嫘校巳盏狡涑窍?。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帝分諸將距之。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氨?,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于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盵9]3-4《三國志·劉封傳》注引《魏略》曰:“太和中,(申)儀與孟達不和,數(shù)上言達有二心于蜀,及達反,儀絕蜀道,使救不到。”[7]737
從這兩段文字記錄中可以獲得以下幾點信息:第一,孟達是上庸地區(qū)(新城郡)的最高長官,舉足輕重,蜀漢若要使上庸回歸,就必須倚重孟達;第二,孟達曾主動聯(lián)系蜀漢政權(quán),其親蜀態(tài)度顯而易見,其人雖有反復(fù)無常之性,但此次叛魏歸蜀是堅決的,直至司馬懿兵臨城下還寫信向諸葛亮報告緊急軍情;第三,為逼孟達叛魏,諸葛亮派間諜郭模行泄密之計,將孟達之謀有意泄露給親魏派西城守將申儀;第四,申儀多次上言孟達有叛魏之心,魏朝在缺乏證據(jù)的情況下并未采取行動,而司馬懿“潛軍”突襲上庸城應(yīng)緣于申儀送來了孟達謀反的真憑實據(jù),終致孟達敗亡;第五,諸葛亮并未采取積極援救措施,按孟達寫給諸葛亮的信所說,宛城(今河南南陽市)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而漢中距離上庸不足千里,且可順流而下,較之從宛城至上庸,交通更為便利,但蜀漢救兵卻姍姍來遲,竟被申儀、司馬懿等魏將占得先機。
根據(jù)史籍記載,遠在司馬懿進軍上庸之前,諸葛亮就著手策反孟達,而且態(tài)度很積極。學者白楊認為孟達決計叛魏歸蜀,“其主要原因則在于諸葛亮的策反,……在這個事件中,諸葛亮與孟達的書信往來是重要證據(jù)?,F(xiàn)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兩人之間的書信,主要有《三國志》中《李嚴傳》、《費詩傳》中二件、《太平御覽》中五件、《華陽國志》中一件、《晉書》中一件以及《水經(jīng)注》中一件?!盵10]據(jù)《費詩傳》所載,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期間獲知孟達消息,便萌生寫信策反孟達之心;建興五年(227年)春,諸葛亮率部進駐漢中后,便開始寫信策反孟達。又據(jù)《三國志·明帝紀》等史籍記載,司馬懿攻破上庸城的時間是太和二年(228年)正月間,從進攻到破城花了十六天。即是說,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nèi),諸葛亮與孟達之間至少有過十次信件往來,說明他們之間交往密切,諸葛亮積極主動,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也較融洽。而且,諸葛亮完全有足夠的時間謀劃采用襲擊方式奪取申耽、申儀據(jù)守的西城,打通漢中與上庸之間的通道,為孟達歸蜀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即使司馬懿出兵攻擊孟達,蜀軍也好實施有效救援。然而,到了最后諸葛亮居然一反常態(tài),施用拙劣的間諜逼反之計,將孟達推向死亡深淵。
對于諸葛亮的反常舉措,《晉書·高祖宣帝紀》認為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既然討厭其反復(fù)無常,又何必費心再三寫信去策反他呢?看來諸葛亮突然改變態(tài)度的真正原因是“慮其為患”。朱子彥先生認為諸葛亮之所以要置孟達于死地,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孟達攻占房陵之時,殺害了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其大姐可能同時遇害,諸葛亮難免心有芥蒂;二是蜀漢政權(quán)內(nèi)部存在荊州集團、益州東州集團和益州土著集團之間的權(quán)力之爭,對荊州集團權(quán)力構(gòu)成威脅的主要是以法正、李嚴等人為代表的東州集團,而孟達原本屬于東州集團的主要成員,“孟達敗亡實為劉蜀政權(quán)內(nèi)部斗爭的犧牲品”[11]。
筆者不贊同朱子彥先生將孟達敗亡與諸葛亮個人恩怨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從諸葛亮平生的行止和胸襟看,諸葛亮公私分明,在個人恩怨和國家大事上不至于輕重倒置。但贊同蜀漢內(nèi)部的派系之爭直接導(dǎo)致了孟達悲劇命運的看法。在劉備攻占益州及爭奪漢中的過程中,東州集團代表人物法正功勞卓著,其位高權(quán)重甚至在諸葛亮之上。李嚴為“犍為太守”,孟達為“宜都太守”,皆身居要沖之地,亦是舉足輕重之人。東州集團地位權(quán)力的迅速提升,嚴重威脅到了荊州集團的主導(dǎo)地位,使劉備、諸葛亮等決策者不能不考慮平衡權(quán)力問題。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劉備卻派劉封作為上庸地區(qū)的主官前往上庸與孟達會師,這顯然不想讓孟達大權(quán)獨攬,驕橫無術(shù)的劉封又侵奪孟達“鼓吹”,終致孟達降魏。盡管孟達降魏、法正病故等事件大大削弱了東州集團的權(quán)位,但劉備臨終前欽定的顧命大臣是以丞相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蜀漢內(nèi)部兩大集團新一輪的權(quán)力紛爭在所難免了?!度龂尽だ顕纻鳌份d曰:“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7]740李嚴的勸降信可能觸動了諸葛亮的敏感神經(jīng),孟達原本屬于東州集團核心成員之一,又與李嚴為至交,李嚴權(quán)力欲極強,與諸葛亮的權(quán)力交鋒頗見于《李嚴傳》、《諸葛亮傳》等史籍中,孟達回歸蜀漢成為李嚴之“良伴”的格局是諸葛亮等人不愿見到的。所以諸葛亮選擇了舍棄孟達的方案,制造了郭模詐降事件,使其通過申儀泄露孟達的歸降意圖,促成其速死??梢姡线_實際上是死于諸葛亮的借刀殺人。
筆者還認為,諸葛亮不喜歡孟達并最終選擇棄孟之策,不僅僅是內(nèi)部斗爭所致,還與諸葛亮一貫的用人原則有著密切關(guān)系,否則無法理解劉封、彭羕、廖立、魏延等人的悲劇結(jié)局。彭羕來自益州土著集團,劉封、廖立、魏延等人來自荊州集團,均非東州集團成員,而他們的悲劇無不同諸葛亮存在著直接關(guān)聯(lián)?!度龂尽⒎鈧鳌份d曰:“先主責封之侵凌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后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賜封死,使自裁?!盵7]737《三國志·彭羕傳》載曰:“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nèi)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羕竟誅死,時年三十七?!盵7]738-739《三國志·廖立傳》載曰:“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谑菑U立為民,徙汶山郡。”[7]740《三國志·魏延傳》載曰:“延每隨亮出,轍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guān),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盵7]743魏延在諸葛亮死后被楊儀等人誣為叛逆而遭到鎮(zhèn)壓。諸葛亮之所以不喜歡并排斥打壓彭羕、劉封、廖立、魏延等人,無非是因為這些人矜高自負,秉性剛猛,敢于批評劉備、諸葛亮的是非功過,顯得有棱有角。
諸葛亮一向不喜歡狂狷之人,喜歡溫和順從的官員,認為重用這類官員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便于大政方針的執(zhí)行。而孟達恰恰也不是這種順從類型的人,《三國志·劉曄傳》說孟達“恃才好術(shù)”[7]335,《三國志·明帝紀》注引《魏略》說孟達乃“卿相之器”,“才辯過人”[7]70-71,上引《晉書·高祖宣帝紀》亦云孟達“言行傾巧”,足見孟達能言善辯,才高自負,棱角分明,與彭羕、廖立、魏延、劉封等人風格近似,且富于謀略,是典型的諸葛亮所厭惡的“難制御”者,遭到諸葛亮的最終遺棄實屬情理之中。
作為蜀漢執(zhí)政者,諸葛亮本可以充分利用孟達思歸蜀漢的愿望,采取積極措施一舉奪回上庸這塊漢水流域、鄰近中原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為蜀漢政權(quán)創(chuàng)造良好的北伐基地,卻不料諸葛亮因內(nèi)部的權(quán)力之爭和個人的喜好而消極處事,白白斷送了上庸地區(qū)回歸蜀漢之路,也斷送了蜀漢英雄們統(tǒng)一中國的宏大理想,令后世無數(shù)志士為之惋惜。上庸回歸的破滅以及諸多蜀漢人物的不幸結(jié)局,充分暴露了蜀漢政權(quán)用人制度的嚴重弊端。
總之,古上庸地區(qū)(今湖北十堰竹山、竹溪、房縣等地)是漢末三國時期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有著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價值,三國英雄們圍繞此地展開了一次又一次復(fù)雜而激烈的交鋒,上演了一幕幕悲壯而生動的戰(zhàn)爭活劇。
參考文獻:
[1]袁林.漢水流域古代著名方國庸國溯源[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1):30-33.
[2]常璩.華陽國志譯注[M].汪啟明,趙靜,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3]張良皋.巴師八國考[J].江漢考古,1996(1):68-73.
[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陳橋驛,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07.
[6]賀次君.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8]傅高炬.宜昌紀勝[M].北京:人文出版社,1992.
[9]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白楊.孟達事件與諸葛亮治蜀[J].中州學刊,2014(9):133-139.
[11]朱子彥.孟達敗亡之因——蜀漢政權(quán)內(nèi)部的集團斗爭[J].探索與爭鳴,2009(11):71-75.
(責任編輯:陳道斌)
Strategic Position of Shangyong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Liu Bei and Zhuge Liang’s Mistakes
WANG Qiancheng, ZHAN Yanj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 China)
Abstract:Ancient Shangyong (now Shiyan City, Hubei Province, etc) is located between the Han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of unique military strategic value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ttlefields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for hegemony. In 219, Shuhan Group succeeded in seizing the ancient Shangyong, but lost it finally due to the strong emotions of hedonism and despise rival. In 227, Meng Da planed to rebel, trying to pay allegiance to the Shu State, Zhuge Liang’s negative work has ruined Shangyong’s return to the Shu State in the end. Accordingly, the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Shu State by which the regime became stronger than before and achieved a strategic transition lost. All the above fully exposed the serious shortcomings of the Shu State when choosing and employing talents.
Key words:The Three Kingdoms; Shangyong; Liu Bei; Zhuge Liang
中圖分類號:K23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1-0005-07
作者簡介:王前程(1963— ),男,湖北浠水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小說,三國歷史文化;
收稿日期: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