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花
(忻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山西忻州 034000)
淺析“微時代”的審美與文藝癥候
韓云花
(忻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山西忻州 034000)
在互聯網和新媒介的輻射下,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商等“無‘微'不至”的網絡新秀躥紅,帶動了以短小精干為特征的“微時代”的興起。美學和日常生活的距離逐漸拉近,相當大的群體在用審美化的方式詮釋著自己的日常生活。伴隨著消費主義浪潮,微時代的文藝褪去嚴肅的一面,世俗趣味越來越濃,這也為文藝作為消費娛樂的產物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但是抵制其帶來的庸俗化和被消費的癥候,則是毋庸置疑的。
微時代;日常生活審美化;文藝癥候
所謂“微時代”,是一個以網絡通訊技術為基礎,以信息傳播的數字化為技術手段,利用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媒介,以短小精干的方式傳播文化信息,達到高效率互動的時代。截至2015年6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了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網民數達6.68億,手機網民5.94億。伴隨著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課、微廣告、微管理、微商、微公益、快閃等等更便捷、更自由、更多元的新媒介形式的涌現,不管我們是否承認或愿意接受,以大數據和互聯網為支撐的“微時代”悄然而至。那么,微時代語境中大眾的審美活動呈現了怎樣的特性?微時代的文藝又表現出怎樣的癥候?面對娛樂化和庸俗化走向,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回應?
“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命題是由英國人邁克·費瑟斯通在1988年新奧爾良舉辦的“大眾文化協會大會”演講中首次提出來的。百度百科上這樣解釋他的觀點:日常生活審美化正在消弭藝術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在把“生活轉換成藝術”的同時也把“藝術轉換成生活”。日常生活審美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大工業(yè)批量生產中的產品以及環(huán)境被審美化。
之后,這一命題引入中國。本世紀初,我國學者就此展開了討論,而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的學者(如王德勝、陶東風、金元浦)在討論中提出:“日常生活審美化”已作為一種新的日常生活倫理,人人都可能成為生活藝術家。這是一場深刻的生活革命,一種新的美學原則正在崛起。有的學者(如朱國華、趙勇)則發(fā)出疑問:中國人也在詩意地棲居嗎?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①還有人(如魯樞元)則認為:從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看,漫長的農業(yè)社會里,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早已出現。審美不但曾經走進過日常生活,甚至還造就過一定規(guī)模的“文化市場”。[1]那么,“日常生活審美化”之所以能夠進入學者的視野,引起世紀初如此熱烈的探討,成為文藝學和美學的熱點、前沿問題,原因是1990年代以來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出現。它們催生了一批新的文藝類型,更新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體驗。馬歇爾·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信息”。新媒介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引進了一種新的尺度,重塑著個體的審美感知和經驗,對當下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美學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現在的審美活動不再局限于美術館、博物館、大劇院、電影院、音樂廳等場所,隨著微博、微信等這樣的“微”平臺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網絡這個大媒介進行審美。選擇自己適合的時間和地點自由地進行審美活動,而且可以及時進行點評互動,這樣就較大限度地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審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當下的審美活動帶來即時性和有效性。正因為如此,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身邊的故事、經歷的事跡、有趣好玩的日常生活發(fā)表在微平臺上,供大家分享和傳閱。普通老百姓可以關注明星的后現代生活并且影響自己的審美取向;學者、知識分子等也可以和普通讀者進行某一美學話題的探討交流。這樣,美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少數精英的對話,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真正實現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即時便捷的審美特性也導致了審美活動的“微”化和“泛”化。我們傳統意義上談審美對象通常是指文學、建筑、繪畫、音樂、書法以及影視藝術等等,如今微時代的審美更多地是通過廣告藝術、網絡游戲、手機視頻、動漫、微電影等網絡媒介來實現,使藝術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近,審美的泛化或者審美的日常生活化成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正如張玉能所言:“美學的本跟應該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應該讓所有的人都不僅僅是在虛擬世界之中夢幻著審美化的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生活的審美化。”[2]
微時代的網絡媒介均是以“微”著稱。以新浪微博為例,只能在140個字以內發(fā)表一則狀態(tài),陳述一件事情,這樣必然導致審美活動內容的短小精悍。而在這簡短的內容中要吸引大眾眼球,博得大家關注的話,審美內容就要有亮點。陶東風在談到大眾文化的時候提到一個概念:“視覺文化”,他認為:“后現代的日常生活里充斥著視覺化的元素。圖像已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富裕的日常生活資源,成為人們無法逃避的符號世界,甚至原來不是視覺的信息也一再地被視覺化。”[3]可見,在微審美的平臺上要想有亮點唯有圖像和聲音來得直接,即視覺文化占主導,而微時代的文化大多數是通過視覺展現在大眾面前的。微博、微信上博得點擊率和好評的審美元素無非都是圖像和聲音的疊加,而單純的文字已經很難獲得大眾的好感。其實,在微博、微信等網絡交往平臺上,大眾對可觀、可感的事物越來越感興趣,而充滿了視覺元素的東西隨著微平臺也得到了大眾的認可和青睞,這樣審美泛化現象也就越來越突出。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視覺感受,而在視覺審美中身體審美占據很大比例。身體消費占據了大眾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身體的審美也日漸生活化、日?;蔀橐环N突出的文化現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身體產業(yè)逐漸成為核心產業(yè)之一。身體的開發(fā)、保養(yǎng)、美化、展示已經成為大眾服務自己的主要旋轉中心。微信在2011年走向大眾,幾乎每一個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個或更多微商朋友的存在,各種商品通過微信這個平臺進行宣傳進而達到營銷的目的。而微商營銷中聚焦最多的則是身體,身體成為微商營銷的最佳目標。借助微信、微商等平臺,身體審美不再只是時尚寵兒、明星、達官貴人的消費話題,普通大眾也可以了解并參與進來,那么,大眾在關于身體方面的購物、獲取信息以及消費的過程中便完成了審美的體驗,全民審美日常化必將是一種趨勢和潮流。
“身體熱”落實到美學領域便是“身體美學”話題的探討。彭富春指出:“身體的審美是多方面的。作為被感覺的身體,如形體、容貌、氣質、風度等。此外,衣服特別是時裝對于身體的美化具有重要意義……”[4]從感性層面肯定了身體的主體性。王曉華則呼吁身體美學研究中,在將感性活動還給身體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到身體是理性活動、信仰和實踐的主體。將身體與高級的生命活動聯系起來,否則身體的主體性仍舊處于被遮蔽狀態(tài)。前段時間在微博、微信等微平臺上傳得沸沸揚揚的在微信場域中發(fā)生的“優(yōu)衣庫事件”,就是性欲推動下的身體實踐,也是身體主體性被遮蔽的典型事件。借助微平臺讓大家知道生活原來還可以這樣審美,不能不看作是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一種畸形現象。所以,大眾在享受審美的日常化、便捷和自由的同時,也要對審美泛化滋生的不良現象保持警惕。
2005年陶東風作出了這樣的預言:“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以及審美活動日常生活化深刻地導致了文學藝術以及整個文化領域的生產、傳播、消費方式的變化,乃至改變了有關‘文學'‘藝術'的定義?!保?]伴隨著消費主義浪潮,微時代的文藝現象恰恰應驗了陶東風的言論。
當今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社會現狀?!跋M社會的人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融入社會的‘消費'需求之中,逐漸在持續(xù)消費欲求的刺激下,消費似乎演化成人們的本能,消費也從一個經濟學術語演化為一種富有價值取向的社會思潮——消費主義?!保?]260于是,消費主義盛行下的文藝現象也在悄然聲息地發(fā)生著變化。我們知道,思潮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消費可以滿足人們物質上的諸多欲望,同時也可以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欲求。因而,文藝在整個社會彌漫著消費氛圍的當下,有可能演繹為消費世界的精神主宰,會阻礙與消費無關的其他的精神需求。順應時代潮流而生的“微文化”便會在消費主義導向下進一步“消費化”。
深受消費主義理念侵蝕的文學藝術,在過去傳統的嚴肅的話題面前也開始罩上娛樂化、狂歡化的色彩?!氨幌M主義掌握的文藝開始把消費時空下的一切事物作為娛樂消閑之資,并且呈現思潮化態(tài)勢?!保?]261而微時代下的文化特點則和當代文藝不謀而合。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里,由于資訊的泛濫、內容的碎片化、互動的感性化等特點使得處于微文化里的受眾主體迷失方向,甚至表現為盲從和集體狂歡。為了激發(fā)失去辨識能力的消費者在文藝領域的消費熱情,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的一些文藝作品可以不顧及任何事實與史實,可以把任何能勾起大眾獵奇本能的事物裝入作品之中,使之成為普通百姓的生活調劑品。比如有些軍事題材的文藝作品立意并不高,脂粉氣掩蓋了硝煙味,血性陽剛變成了娘娘腔;有的影視中女軍人紅唇烈焰,男軍人耍酷裝帥,脫離實際,違背常識,肆意拔高,盲目神化;有些作品連軍隊起碼的編制、序列沿革、戰(zhàn)爭史實等基本功課都沒有做好;有些作品崇洋媚外,盲目追逐“韓流”“日流”,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新生代官兵的價值取向。這些言行“雌化”、心智“童化”的作品,怎能培養(yǎng)戰(zhàn)士的虎狼之氣、鐵血情懷?
微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在滿足消費大眾的訴求下,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戲劇化、娛樂化。一些傳統文學經典在微時代的語境中,經歷著消費文化的解構和改編,經典文學變成了商業(yè)社會下的大眾文化產品。比如,當今出現了很多戲說文學經典的例子:《大話西游》《水煮三國》《戲說乾隆》。文藝經典日漸走進大眾視野的同時也導致了文藝庸俗化、快餐化等傾向。它們可能很好玩或者很有趣,也可能具有某種特殊的震驚效果,甚至呈現出任意表現一切和游戲一切的姿態(tài),但是卻和傳統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寫作規(guī)范漸行漸遠。因為被媒介介入的文藝創(chuàng)作更多考慮的是作品是否受歡迎,能否博得大眾的歡心。收視率和票房成為當下文藝創(chuàng)作遵循的首要標準之一,而忽略了經典文藝作品該有的文化品質和創(chuàng)作主體應該葆有的傳統文人品格。東方衛(wèi)視打造的明星喜劇競賽類節(jié)目《歡樂喜劇人》在網絡上炒得火熱,就賈玲戲仿花木蘭事件展開激烈爭論。一部分觀眾對由賈玲扮演的花木蘭小品惡搞、詆毀其傳統英雄形象不買賬,甚至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一紙訴狀,要求當事人對之公開道歉。而一部分人認為賈玲戲仿花木蘭并沒有觸犯喜劇創(chuàng)作的底線??催^此小品會發(fā)現,賈玲對花木蘭形象進行了顛覆性的改寫,原先“替父從軍”的情節(jié)被改編成“父親為保護木蘭欺騙其從軍”。中國木蘭研究中心認為該小品“顛覆了千百年來廣大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將花木蘭惡搞成了貪婪呆傻、猥瑣丑陋、戀生怕死的傻大妞。如此一來既破壞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特色文化的正統性,又嚴重傷害了國人尤其是木蘭家鄉(xiāng)人民的感情。”[7]且不談此小品帶來了多大負面影響,但它引起大眾的關注,在制造噱頭之后產生的一系列反響頗值得我們反思。
微時代的文藝要想第一時間博得大眾的關注,好像沒有噱頭和搞笑是很難完成的。但是“這種搞笑本身要顛覆一種歷史傳統,顛覆一種在文化中和當下消費主義原則相沖突的種種原則。要想肆無忌憚地搞笑歷史與現實,這個在消費主義文藝作品中的‘歷史'就不能容許宏大敘事,這個在消費主義文藝作品中的‘現實'就不能容許主流價值觀,因為只有通過個人化、小歷史化與虛擬化,歷史與現實才能貼近當下個人,才能為當下的消費主義受眾所理解和接受?!保?]265這是不應該的。單純的感官刺激和娛樂只是暫時的,并不是真正的精神愉悅。如果我們姑息這種丑化英雄形象、篡改歷史、架空真實,任憑想象力去肆意構造文藝作品,只為收視率和點擊率著想的行為,那么微時代下的文藝處境就岌岌可危了,歷史面臨著篡改、惡搞,經典文藝的呈現方式和消費方式也在分道揚鑣。如果說精神文化的生產流水線是把“精神變作文化,文化變作產品,產品變作金錢”的話,我們就會感到文藝面臨著如今消費社會由消費物質轉為消費文化、文藝消費轉為消費文藝的走向和趨勢。
文藝關乎每一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大眾需要文藝,文藝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離不開文藝這面旗幟。所以,好的文藝就顯得難能可貴。贏得大眾認可的文藝是要給人以價值導向和審美啟迪作用的。以互聯網和新媒體為支撐,微時代的文藝形態(tài)發(fā)生著改變,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隨之也在變化,但是文藝秉持的核心價值觀是不變的。那些打著“多元價值觀”的幌子去覆蓋、消解甚至顛覆恒定的普世價值觀,應是我們極力抵制和打壓的文藝亂象。面對市場經濟和消費浪潮的誘惑,文藝創(chuàng)作者要始終挺直腰板,處理好市場效益與接受主體之間的關系,不斷創(chuàng)作出充滿正能量的文藝作品;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和新媒體,受眾也要擦亮眼睛,提防“三俗”對自己糖衣炮彈式的攻擊,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并提升自己的價值取向。
注釋:
①王德勝.視像與快感——我們時代日常生活的美學現實;陶東風.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新文化媒介人的興起;金元浦.別了,蛋糕上的酥皮——尋找當下審美性、文學性變革問題的答案;朱國華.中國人也在詩意地棲居嗎?——略論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語境條件;趙勇.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怎樣做“文化研究”?
[1]魯樞元.評所謂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審美日常生活化”的價值取向析疑[J].文藝爭鳴,2004(3).
[2]張玉能.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美學的本跟[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05(2).
[3]陶東風.大眾文化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59.
[4]王曉華.低估身體:身體美學研究的一個欠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1-19(B01).
[5]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中南大學學報,2005(6).
[6]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7]李夏至.賈玲小品被批“惡搞”花木蘭[N/OL].北京日報,2015-7-13.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7/13/c_ 128012153.htm.
[責任編輯 賀良林]
Brief Analysis The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Symptoms Of The "micro age"
HAN Yun-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Xinzhou Teachers Colleage,Xinzhou Shanxi 034000,China)
Under the radiation of in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weibo,WeChat,micro film,wechat business network etc,without "micro" not rookie,It led the rise of the "micro ag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hort and dapper. Aesthetics and daily life gradually are close to the distance,quite a big group use the aesthetic way to annotate his own daily life.With the consumerism,the era of literary shed serious side,secular interest are more and more strong,it also laid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as a product of the consumer entertainment. But It is beyond doubt that against his symptoms of stodgy and consumed.
Micro Age;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Sympto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01
A
1008-9128(2016)05-0091-03
10.13963/j.cnki.hhuxb.2016.05.025
2016-01-13
山西省忻州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大眾文化背景下的文學發(fā)展趨向研究(QN201512)
韓云花(1988-),女,山西文水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學理論與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