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韓山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潮州 521041)
王龍才瓷藝精品的藝術美
(韓山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廣東潮州521041)
王龍才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潮州“楓溪瓷燒制技藝”傳承人,他在通花瓷瓶、春色瓷花籃、人物瓷塑和瓷花研制等方面有卓著成就,其作品具有應物造型、隨類賦彩、古今合璧、雅俗共賞等審美特征。
王龍才;瓷藝成就;審美特征
王龍才是“中國瓷都”潮州瓷壇的領軍人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楓溪瓷燒制技藝”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6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其部分精品入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中國陶瓷》影片,被譯制成7種外語對外放映,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華語臺專題采訪播送。王龍才瓷藝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曾先后獲得國際金獎1個,國家金質獎6個和銀質獎2個,省級金獎、一等獎及優(yōu)秀獎10多個,享有“南國花魁”和“南粵瓷王”之美譽。
王龍才1932年出生于廣東瓷鄉(xiāng)潮州楓溪,自幼酷愛繪畫和捏塑,少年時就走上了陶瓷制作之路。其在60多年的陶瓷制作生涯中,虛心求教,篤學覃思,勇于創(chuàng)新,自學成才,成功地研制了數(shù)以百計的瓷藝珍品,為我國陶瓷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的瓷藝殿堂里,精品薈萃,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一)巧奪天工的通花瓷瓶
通花瓷作為一種獨立的陶瓷品類,傲立于國內(nèi)外瓷壇,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潮州楓溪。通花原本是潮州抽紗中的一個品種,后來陶瓷制作借鑒了抽紗通花的表現(xiàn)形式,被陶瓷界、海內(nèi)外客商、用戶所認同并普遍使用,通花瓷逐漸衍變成一個鏤空瓷器產(chǎn)品專用的新名詞。
王龍才是潮州通花瓷設計創(chuàng)作的翹楚人物,他的許多通花瓷瓶佳作巧奪天工,飲譽海內(nèi)外。由他負責圖案設計和塑造成型的《友誼通雕瓷花瓶》,瓶高1.3米,造型雍容大方,瓷質潔白晶瑩。其主體部分有內(nèi)外三層:外層的鏤空體由梅花枝干交錯支撐,紅白梅花競相怒放,透過花窗,里面兩層清晰可見;中間一層懸掛著一個百花怒放的瓷花籃,其中的牡丹、玫瑰、紫丁香和金達萊等鮮花爭奇斗艷,象征著友誼之花盛開;最內(nèi)層是五色蝴蝶群舞,與中間層的花籃相映成趣,構成了靜中有動、花蝶共舞的動人景象。整個作品融通花、雕塑、捏塑、彩繪、寄貼立體瓷花于一體,營造了一個多層次復合空間的立體視覺形象。這對當時大坯體多層次通花瓷瓶的制作來說是一次重大突破。197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訪問朝鮮時,該瓷瓶曾作為國禮瓷贈送給金日成主席,直到90年代,朝鮮還將其印為郵票作為國家名片發(fā)行。
《五層瓊囊通花瓶》是王龍才的又一杰作。該瓶由傳統(tǒng)的魚尾瓶演變而成,瓶高1.8米,娉婷玉立,猶如一個窈窕淡妝的少女。該瓶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前后用腐蝕金鑲邊的大圖案花窗,花窗內(nèi),兩幅如詩如畫的“紅樓”仙境清晰可見,正面的花窗內(nèi),祥云瑞靄掩映中的“太虛”牌樓,點明了作品的主題與特定的環(huán)境,笑靨桃花般的警幻仙子,正對著怡紅院主賈寶玉指說迷津,隨著警幻仙子的柔媚飛動,“花墻”上方窗內(nèi)的兩層鏤通,不時地閃現(xiàn)出“金陵十二釵”的綽約靚影;在花瓶背面的“窗肚”內(nèi),則是另一番景象,疏籬之中,奇石崢嶸,群菊怒放,挺竹秀舞,蔚為壯觀。在1985年1月香港舉辦的“中國陶藝名家精品展”會上,該瓶售價近15萬港元,居全場所有展品之冠,一時轟動港城。時至今日,該瓶仍保持著我國通花瓷瓶高度和層次之最,也標志著他的瓷藝的精湛已達到了時代的峰巔。
1987年,王龍才的《白玉通花瓶》作為潮州《堆雕通花瓶》系列代表作之一在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在通體潔白、紋樣典雅的通花瓶上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地方,寄貼著一簇“風飄素影”的白菊花和數(shù)朵剛剛綻放或含苞欲放的花蕾,在色彩的處理上,他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中國水墨畫的特點,其花枝花葉不用別人通常使用的與自然物相近的墨綠,而改用黑色,并用金線勾勒葉脈突出其反差,從而形成了強烈的色感對比,閃耀出清新脫俗的靈光,備受國內(nèi)外欣賞者的青睞。
他的另一杰作《天女散花通花瓶》在加拿大展出時,國際著名記者、評論家CTK帕爾曼在寫給我國大使王棟的信中這樣贊譽:“我被一個偉大的陶瓷瓶所迷住。不能用語言來描述這些花的美麗,看起來就好像剛摘下來放在水中的。那些用瓷土做成的精致花瓣,還有那些風鈴燈花的花瓣,不由使人對創(chuàng)造出這些精致作品的藝術家產(chǎn)生無比的敬畏?!雹賲⒁姟丁澳蠂蓖觚埐拧罚笫澜绯霭婀?005年出版,第11頁。此外,他的《松鶴通花瓶》、《玉佩通花瓶》、《玉瓜通花瓶》、《獨立寒秋通花瓶》等,也都給受眾帶來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二)百花爭妍的瓷花籃
瓷花捏塑在潮州源遠流長,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早在宋代已初露端倪,明代時寄貼立體瓷花作品有的已相當精細。但作為一種獨立的成熟的藝術品類則始于上世紀50年代,其標志是潮州著名的工藝師吳慶1957年創(chuàng)制的《瓷菊盆景》。之后,在王龍才等一批藝人的共同努力下,立體瓷花獨成門類而盛開于海內(nèi)外瓷壇。潮州瓷花藝術可分為三類:一是瓷花盆景與花籃;二是瓷花掛盤與瓷屏;三是通花瓶寄貼立體瓷花。
王龍才自1973年以來就致力于瓷花創(chuàng)作,他妙手天工,技壓群芳,陶瓷泥在他的手里變得格外柔韌與馴順。他先后創(chuàng)制了牡丹、梅花、康乃馨、菊花、玫瑰、水仙、玉蘭、桃花、劍蘭、杜鵑、石榴花等50多種顏色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瓷花,或寄貼于通花瓶上,或薈萃于瓷花籃中,或鑲嵌于掛盤內(nèi),或植根于盆景中。例如,他于1978年創(chuàng)作的色釉捏塑《水仙盆景》,在一塊形狀奇異、爬滿了溝壑的赭色石上,叢立著一簇茂盛的水仙花,用化妝土做成的弓形綠葉與盛開的花朵、花蕾交相輝映,活色生香得令人驚嘆,一大束潔白健壯的根須從罅縫中爭先恐后地奔涌而出,宛如瀑布一般飛流直下,銀花濺起落入盆內(nèi),顯得格外壯美傳神。該盆景在1984年廣東省輕工業(yè)“四新”旅游產(chǎn)品評比中榮獲一等獎。除此之外,王先生還創(chuàng)制了《牡丹盆景》、《梅花盆景》、《令箭荷花盆景》、《康乃馨瓷屏》、《水仙花掛盤》、《菊花掛盤》、《石榴花掛盤》等等。其創(chuàng)制的作品,花蕊和花瓣幾近白如雪、潔如玉、細如發(fā)、輕如翼、擲地不碎、落水不沉的境界。王先生也贏得了“南國花魁”之桂冠。
1980年,他以揉、捏、塑、浮雕、線刻等手法及釉上、釉下、色土等工藝制成的《春色瓷花籃》被選送到全國人民大會堂廣東廳陳列。該籃高120厘米,主體寬82厘米,為三層鏤通花籃。花籃呈傳統(tǒng)六角宮燈式,有6個裝飾傾斜面,12個起伏層次,72塊裝飾位?;ɑ@里盛放著錯落有致、配搭相宜的50余種花卉。近600朵鮮花和花蕾絢麗奪目,鮮嫩誘人,枝葉青翠欲滴,仿佛清香四溢,永不凋謝,象征著中華民族春意盎然,永遠燦爛似錦。為了保障運送的安全,有關部門曾調用直升機直接到潮州楓溪裝運,潮州人爭相觀看,像過節(jié)一樣喜氣洋洋。該花籃被國家定為國寶,不得復制與銷售,從此也成為潮州人的驕傲。
1981年,他在《春色瓷花籃》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作了《雙福瓷花籃》,二者有“迎春瓷花姐妹作”之稱。該花籃既像富有民族風味的宮燈,又像名工巧匠精心編制的帶有嶺南民間特色的春簍。三層通雕巧妙銜接,每層凹下的開光部分也作通雕并寄貼立體瓷花,籃面上數(shù)十種花卉,數(shù)百朵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花朵,婀娜多姿的百花歡聚一堂,五彩繽紛,豪情奔放,六個凌空飛出的籃角上,各懸掛著一個小巧玲瓏的菱形瓷塑吊墜,與籃中的百花動靜結合,更顯示出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整個花籃好像一首無聲的詩,又像一幅立體的畫,蘊含著國泰民安、雙福齊天的深刻寓意?!峨p福瓷花籃》先后被送到美國、德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展出,好評如潮。尤其是德國,12家報刊和電視臺爭相報道,杜塞爾多夫市市長戈登在花籃前照相留念,并驚嘆“中國的陶瓷藝術水平真不可思議!”中國傳統(tǒng)藝術走出國門,為祖國贏得了贊譽。
(三)惟妙惟肖的人物瓷塑
實事求是地說,王龍才在人物瓷塑方面的成就,似乎不及上述兩方面那樣光彩照人,但也有著自己的瓷塑語言和獨特的藝術手法。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鐘鳴(王龍才的同鄉(xiāng)同事)相比,陳先生的人物瓷塑多取材于現(xiàn)代的人和事,如《報喜隊》、《趕鴨》、《火車來了》、《水鄉(xiāng)春暖》、《春雨》等,以優(yōu)美的造型、深邃的意境,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美,高歌新時代的主旋律;而王先生的作品則不同,他的人物瓷塑多以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和宗教神祗為題材,如加彩瓷塑《李時珍》,李時珍是我國明代偉大的藥物學家和科學家,作者在塑造人物時,特別注重“態(tài)”與“神”的精雕細刻,一幅古銅色的臉龐泛著紅潤,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爍著智慧和堅毅的光芒,李時珍坐在一塊堅硬的巖石上,身旁放著一把雨傘和簡單的行李,隱含著主人公為了尋找和采集藥草而跋山涉水、餐風露宿的境遇,他一手拿著一本翻開的書,另一手拿著筆,象征著李時珍博覽群書和撰寫“藥物大全”《本草綱目》時的艱辛備嘗。王先生在構思人物形態(tài)時,顯然是對塑主作了精心的研究,提煉了李時珍的人生軌跡和對人類的卓著貢獻。整座塑像線條流暢,刻畫細膩入微,紋理清晰可見,用色淡濃相宜,人物栩栩如生,充分表現(xiàn)出李時珍為發(fā)展中國藥物學而堅忍不拔、奮斗不息的奉獻精神。該彩塑1960年參加廣東省首屆工藝品展覽時獲得優(yōu)秀獎(當時只設此獎項)。另外,王先生還塑造了《麻姑采藥》、《牡丹仙子》、《施露觀音》、《奔向月宮》等人物形象,大都采用工筆細描的寫實手法,極少夸張與變形的寫意。他通過以“態(tài)”顯“神”,以“神”寫“義”,深刻地昭示出人類的真善美。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藝術家眼光中所看見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同。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他看見的不止是自然的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1]王龍才的人物瓷塑正是對這一人生核心的藝術物化。
陶瓷制作是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實用與審美、技術與藝術相互交融的物質創(chuàng)作活動,是人類通過泥土、顏料與火,賦予它不同的造型、釉色和裝飾,形象地記錄著社會的文明和歷史前進的步伐。陶瓷作品大都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既是一種物質形態(tài),又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文化符號。不同類型的陶瓷作品,其價值取向只不過有所側重而已。但是,不管是哪類陶瓷,審美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工藝陶瓷,審美功能就是它的生命線。
王先生是我國屈指可數(shù)的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飲譽“南粵瓷王”。他擁有自己獨特的瓷藝語言和個性化的表現(xiàn)技法,他研制的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瓷藝作品,閃爍著令人陶醉的藝術美光芒。巡視王先生的瓷藝精品,它有著以下鮮明的美學特征。
(一)應物造型
據(jù)有人統(tǒng)計,我國陶瓷器型分類至少有120種以上,而每一種又有若干不同的式樣,可以說是千姿百態(tài),應有盡有。潮州通花瓷器形態(tài)就有瓶、罐、壇、筒、尊、籃、簍、盆、盤、屏、扇、貝等眾多種類。王先生常常根據(jù)自己所要表現(xiàn)的主體物功用和陳設方位的不同應物造型。這種造型既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美學理念和瓷藝風格,又有新穎獨到的藝術形式和滿足受眾喜聞樂見的審美需求,使每一件作品都成為“這一個”,而不是“上一個”的克隆與復制。譬如,通花瓷瓶的制作,他首先要根據(jù)器物的用途與擺放的位置確定其形狀、大小、高低、紋樣及裝飾。由于現(xiàn)代的通花瓷瓶多為多層通花瓶,設計時就要考慮其開光面(潮州人稱“窗肚”)面積的大小和位置的預留。對于瓶子的口、頸、肩、耳、底座(有人稱“足部”)的形狀和位置也要精心而妥當?shù)剡M行安排,這一切都必須做到協(xié)調一致,樣式、大小搭配適中。不同的器型還要確定不同的紋樣和裝飾,這對于通花瓶的成敗至關重要。因為除了瓶子的形體外,紋樣和裝飾都將首先進入受眾的視野,并成為其判斷審美對象的主要依憑。只有做到這三者的完美結合,才能產(chǎn)生令人心儀的藝術效果。這即是格式塔派所說的“統(tǒng)一諧調是形式美的一種基本性質”。形式美所產(chǎn)生的“整體效應”可以給受眾帶來舒服和愉悅的感受。應物造型是王龍才瓷藝設計美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創(chuàng)造出大量形態(tài)各異的藝術佳品。
(二)隨類賦彩
自然界里的色彩僅肉眼所見就能分出幾萬乃至十幾萬種之多,中國畫論的“六法”中就有“隨類賦彩”之說?!靶闻c色組成了整個視覺世界的外觀,就感覺而言,色彩比形狀能夠產(chǎn)生更直接、更強烈的影響,色彩往往是先聲奪人?!保?]色彩在瓷器制作中也得到廣泛應用,王龍才對此有著精湛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他撰有《略論色彩瓷器彩繪中的應用》一文,對色彩與陶瓷器型的關系、色彩與瓷塑人物的關系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簡明扼要的詮釋。他認為,色彩是服務于器型的,它必須遵從隨類賦彩、因型施繪的原則。色彩運用得當,可以使器型更加完整和美感化;否則,將破壞作品之美,顯得不倫不類。使用色彩時要注意器型的特點,器型是精巧和秀氣的,就用淡雅的色調和秀逸的圖案,器型是渾厚的就用有分量的色調和樸實的圖案。用色時要熟悉和掌握色相與色調、原色與復色、調合與復色、均衡與呼應等基礎常識和原理。色調的冷暖、明暗、淡濃、輕重,以及鮮明與渾濁、亮麗與低沉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對比的差異越大,其感覺越強烈,就越有生氣;對比的差異越小,越趨于調和與淡然。在繪制艷紅的牡丹時,他常用墨綠、墨黑作葉子,有時還輔上一支白色或淡黃色的牡丹,使之互相映襯,二者相得益彰。他設計創(chuàng)作的《白玉通花瓶》,為突出潔白無瑕的主題,除通花紋樣與器型協(xié)調使之產(chǎn)生玲瓏剔透之美外,僅在頸部和足部以綠色的化妝土為裝飾,花瓶的主體及所寄貼的瓷菊花,都保持潔白晶瑩,花枝和花葉用墨色,葉脈勾以小金線,在起輔助作用的金錢菊花蕊上再染幾點絳藍,使整個作品顯得娟秀高潔。該作品在國內(nèi)外曾多次獲獎,與色彩選擇和使用的成功密不可分。
在談到色彩與瓷塑人物的關系時,王先生指出,瓷塑人物的衣著裝束、動作形態(tài)一定要符合人物生活的年代、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和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氛圍,瓷塑語言(線條、塊面、彩繪等)的運用要恰如其分,要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各種顏色的功能,忠烈的臉譜多用紅色或暖色,奸險的則多用灰色或黑色,青紅色的多數(shù)象征著俠義的綠林好漢,金銀色的通常都是神仙佛祖。王龍才的隨類賦彩說使其作品具有層次感和形式美,更富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豐厚的文化內(nèi)蘊。
(三)古今合璧
工藝美術來源于生活,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進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一切藝術發(fā)展的原動力。王先生善于從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精華,吸收其中有益的營養(yǎng),并以此為基礎,找到一種與現(xiàn)代科技和現(xiàn)代審美觀念相契合的藝術載體,通過自己的匠心獨運和妙手神工,創(chuàng)造出適應現(xiàn)代藝術潮流發(fā)展趨向的具有自我特色的藝術品。
1984年秋季廣交會上,他的新作大型加彩瓷塑《噴泉牡丹仙子》盆景吸引了國內(nèi)外的客商。在一簇簇姹紫嫣紅的牡丹花叢中,一位儀容端莊秀麗的牡丹仙子亭亭玉立其上,她高高挽起的發(fā)髻上簪著一朵綻放的牡丹,顯然是“花王”身份的象征。她窈窕優(yōu)美的身姿和舞蹈般揚起的右手,似乎在召喚百花姐妹。這是作者從中國神話傳說中吸取的學養(yǎng)。但這個“仙子”又與傳統(tǒng)的仕女不同,人物的肢體比例、骨骼分布、肌肉質感和動態(tài)形象則完全符合現(xiàn)代的人體解剖學理論,既具有古代仕女的婀娜多姿,又具有現(xiàn)代女性的健美活潑。不僅如此,作者還利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在盆景底部安裝了超聲波電子儀器。手按電鈕,噴泉四射,煙霧繚繞,到處彌漫著仙山瓊閣般的靈氣。從人造的煙霧中散發(fā)出的負離子,具有消毒殺菌、凈化環(huán)境、消除人疲勞的保健作用。該作品傳統(tǒng)瓷塑與現(xiàn)代科技結緣,使審美與實用巧妙地聯(lián)姻在一起。
他的另一巨作《活舌金龍》,則是利用現(xiàn)代物理學原理。龍體可以駕霧騰云,龍舌伸縮自如,猶如活龍再現(xiàn),使美國客商驚嘆不已,以高價買下了這件令他心滿意足的瑰寶。古今合璧,傳統(tǒng)工藝和現(xiàn)代科技的結合開拓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光明前景,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又一扇大門,為我國陶瓷工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對現(xiàn)存世界的超越,也是對前所未有的世界探索前進。[3]王先生就在這種不斷超越、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促進了潮州陶瓷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四)雅俗共賞
雅與俗是對立的統(tǒng)一。沒有雅,就沒有俗;反之,沒有俗,也無所謂雅。雅與俗又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雅中有俗,俗中帶雅。王先生深諳雅與俗的辯證關系。他的瓷藝作品大都選材于人們司空見慣的花草竹木,而作品的器型則是瓶、籃、盆、簍、扇、屏等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這些貼近人們生活的俗物帶給受眾的是自然的親近感。王先生運用自己智慧的雙手,通過“火”的藝術,化腐朽為神奇,將這些習以為常的俗物“瓷化”為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使之賦予較高的審美功能和文化意蘊,有的還兼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王龍才創(chuàng)制的瓷花瓶、瓷花籃、瓷盆景、瓷掛屏等作品,可以說都是由俗變雅的,這種升華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作者藝術創(chuàng)造思維的物化。在這一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入乎其內(nèi)”,又要能夠“出乎其外”,只有“神明才慧”的人才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詩意的美。[4]這些作品都充滿著積極向上的精神,表現(xiàn)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反映了人類對真、善、美的憧憬,因此富有鮮明的雅俗共賞的審美特征,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和不同習俗的各國人們的熱情贊美和由衷愛好。
五四時期著名詩人冰心在《繁星·五十五》中曾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滲透了奮斗的淚泉。”我們在欣賞王龍才大師瓷藝之花絢麗奪目的同時,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他60多年來“大眾皆我?guī)煛保?]131的虛心向學態(tài)度、敢于打破“從來如此”的思維定勢和“藝不驚人死不休”[5]115的執(zhí)著奮斗精神。篤學覃思、勇于創(chuàng)新和精益求精,這就是王龍才人生輝煌的奧秘!
[1]宗白華.藝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98.
[2]王令中.視覺藝術心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25.
[3]騰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323.
[4]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
[5]“南國花魁”王龍才[M].北京:大世界出版公司,2005.
The Art of Wang Long-cai's Quality Ceramic Products
DU Ya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Wang Long-cai is one of the Chinese ceramic art masters,“Chaozhou Fengxi Ceramic Firing-Technique”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 national level.He excels in flower vases,porcelain basket of flowers,character porcelain and porcelain flower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with the type of colors,combining with ancient and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ang Long-cai;porcelain achievement;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J 527
A
1007-6883(2016)04-0032-05
責任編輯溫優(yōu)華
2015-10-31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項目編號:2012-DF-03)。
杜(1977-),女,河南洛陽人,韓山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