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琛琛
(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浙南溫州地區(qū)民間玩具的地域文化解讀
林琛琛
(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民間玩具構(gòu)筑著溫州人的童年世界。溫州民間玩具擁有地域海洋文化的特質(zhì),體現(xiàn)著溫州人在艱難謀生的縫隙中尋求快樂的人生態(tài)度,也潛藏著與海洋和諧共生的傳統(tǒng)民俗信仰。作為謀生之技的民間玩具制作和表演充分呈現(xiàn)了溫州人的靈性、務實以及敢為人先精神。溫州民間玩具一直在神圣與游戲之間徘徊。
溫州地區(qū);民間玩具;地域文化
傳統(tǒng)民間玩具是一種使民眾精神愉悅的娛樂工具,俗稱“耍貨”“玩意兒”等,主要對象是兒童,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與民俗特征。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陶質(zhì)的豬狗等,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就出土過類似的陶質(zhì)小物件。這些陶豬陶狗系對當時豬狗的寫照,其形態(tài)中所含蘊的觀賞、把玩功能已十分明顯;換言之,這些陶質(zhì)物件極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玩具。人類一旦擁有了玩具這樣的存在物,其童年時代的恐懼與快樂、神秘的幻想以及神圣的敬畏,都不可分割地融貫到這些玩具之中。透過民間玩具這一視角來研究它與育兒習俗、兒童教育、商業(yè)文化,尤其是與地域文化的關(guān)系,無疑是可行且有價值的。溫州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民間玩具是竹馬玩具,明代《弘治溫州府志》載:“竹馬坊,謝靈運出守,兒童騎竹馬相迎”[1]。溫州民間玩具按照制作材料分類有竹木玩具、食品玩具、紙玩具、金屬玩具、布玩具等類型,近80種。按照美國人類學家羅蘭·凱洛斯的觀點,玩具強調(diào)了四種截然不同的需要:模仿、入迷(vertigo)、競爭和機會[2]17。溫州地區(qū)的玩具除了強調(diào)“四種截然不同的需要”之外,還滲透著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共同建構(gòu)著溫州人的童年世界。
溫州古屬甌地,位于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鄰福建,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山海經(jīng)》稱之為“甌居海中”[3]。囿于這樣的地理位置,溫州在古代陸路交通就很不方便。在古人眼里,溫州近乎被山圍困著,僅有面海一個出口;用溫州話來說,即死路一條(溫州話中的“水”與“死”讀音相近)。因此與外邊世界交往走水路相對方便。溫州人面朝大海不可能欣賞到詩人海子的“春暖花開”,而只能體驗到向其討生活的艱辛;從“死(水)路”上闖蕩世界,鍛鑄了溫州人膽大、吃苦耐勞的品性。溫州是中國民營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溫州人經(jīng)商意識非常濃厚,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當代溫州人能跑到世界各地做生意,就跟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如果說“玩具、茶具、電動火車和建筑組裝玩具是代代相傳的美國生活儀式的一部分”[2]2,那么,貝殼玩具、魚骨玩具、木質(zhì)玩具以及礬塑玩具就是溫州人就地取材的自娛自樂式玩具。
洞頭是溫州的海島縣,盛產(chǎn)各種魚類和貝類。在洞頭最具有代表性的玩具是貝殼玩具和魚骨頭玩具。過去海島漁民把小貝殼穿成串,做成項鏈和手鏈;把形狀各異的螺貝,做成各種小玩具。孩子滿月時,給他掛上榧螺,俗名長壽螺,意在祈福避禍。歷代民間藝人不斷創(chuàng)新,嘗試把幾個貝殼組合粘疊,做成各種日用品、工藝擺件和貝殼玩具。貝殼玩具清新自然、生動形象,具有濃郁的海洋文化韻味。在此基礎(chǔ)上,洞頭還成立了貝雕工藝廠,陸續(xù)開發(fā)生產(chǎn)系列貝雕產(chǎn)品和貝殼玩具。在洞頭曾經(jīng)還流傳著一種獨特的玩具,即用廢棄的魚骨頭制成的魚骨頭玩具。洞頭的島民祖祖輩輩多以捕魚為生,每次出海捕魚好幾個月,在船上閑暇之際,漁民就會擺弄吃剩的魚骨頭,根據(jù)魚骨的形態(tài)制作成飛鳥、螳螂等各種蟲鳥造型。出海歸來后,漁民便會把這些魚骨頭做成的玩具送給小孩們玩耍,頗受他們喜歡。隨著溫州經(jīng)濟的發(fā)展,孩子們接觸到更多技術(shù)含量高的新玩具,以魚骨制作的傳統(tǒng)民間玩具漸漸淡出溫州人的童年世界。
概而言之,溫州民間玩具具有地域海洋文化的特質(zhì),溫州人被置于死(水)路而后生,有在艱難謀生的縫隙中求樂的人生態(tài)度,也有與海洋和諧共生的傳統(tǒng)民俗信仰。溫州漁民出海捕魚沒有隨便丟棄垃圾,而是別出心裁地利用起廢物;既調(diào)劑了他們海上捕魚的枯燥生活,又為留守在家里的孩子們制作出精美的玩具,甚至介入到他們的生活儀式。從貝殼、魚骨玩具中我們能觸摸到溫州人對家的溫暖情感。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溫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平原很少,多屬丘陵地貌,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溫州人用木材創(chuàng)制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玩具。泰順地處浙南山區(qū),盛產(chǎn)小雜木、松樹等。泰順的民間藝人利用當?shù)貎?yōu)勢開發(fā)了系列木制玩具產(chǎn)品,其中車木玩具最具地域特色。泰順車木玩具是以木偶造型為基礎(chǔ),結(jié)合車木工藝,加以雕刻、拼接、彩繪以及裝飾創(chuàng)作而成的立體造型玩具。它是當?shù)赜兄耖g文化底蘊的木偶制作工藝和成熟的車木工藝相結(jié)合的創(chuàng)新成果,其獨特性主要體現(xiàn)在地域特色上[4]。泰順車木玩具以人物形象居多,也有可愛的動物,其造型簡練概括、圓渾飽滿,色彩鮮艷、色調(diào)協(xié)調(diào),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泰順車木玩具的代表人物為季桂芳大師,代表性作品有《民族娃娃》《西游記人物》等。這些富有童趣的泰順車木玩具,深受溫州兒童的喜愛。
溫州山多樹多,礦產(chǎn)資源也較為豐富,其中蒼南礦產(chǎn)資源最多,明礬礦儲量約占全國的80%,該縣的礬山鎮(zhèn)有“礬都”之稱[5]。礬塑又稱明礬塑形工藝,是礬山人利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明礬,借鑒傳統(tǒng)彩扎塑形工藝創(chuàng)造的一種工藝品,也是兒童的玩具。它具有通透空靈、雅韻天成的特點。據(jù)當?shù)貍髡f,礬塑的創(chuàng)始人在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棵小草結(jié)上明礬珠子,在晨光下閃著亮光,很好玩,出于好奇,便試著用竹篾和線扎成各種“小玩意”如青蛙、蜻蜓、螳螂、魚蝦等,放入明礬結(jié)晶池內(nèi)結(jié)晶,結(jié)晶后的小動物像翡翠一樣通透光亮。后來藝人在制作小玩具的基礎(chǔ)上,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技藝,使礬塑成為千姿百態(tài)、別具韻味的藝術(shù)珍品。溫州礬塑玩具糅合了彩扎、堆塑等工藝技法,以線條為主,點、線、面、塊組合造型,既用寫實的手法造型,又以明礬晶瑩剔透的天然神韻表現(xiàn)一種特殊的意境,從而塑造了溫州人充滿靈光的童年世界。
上文述及溫州偏居浙南一隅,山多地少,雖然寒熱氣流來到溫州都是強弩之末,氣候不太熱也不會太冷,但每年夏秋兩季常遭遇臺風襲擊,是故生存環(huán)境較為嚴峻。不過,凡事有弊必有利,如交通閉塞在某些特殊歷史階段卻使溫州成為逃避戰(zhàn)亂或政治迫害的世外桃源,于是各種文化在此交鋒乃至沖突,最終各種文化的交匯使溫州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大熔爐。遠在距今約5000年以前,就有一批來自良渚的先民,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終落腳在溫州市鹿城區(qū)上戍鄉(xiāng)渡頭村的老鼠山[6]。其后又有數(shù)次中原人口大規(guī)模的遷入,如西晉末年的中原士族南渡與后來的宋室南遷。這不僅給溫州帶來各類能工巧匠,更重要的是使之逐漸形成先進的思想理念,誠如杜佑《通典》所載:“永嘉之后,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shù)斯之為盛”[7]。
另外,溫州本土生存條件不夠理想,可耕土地貧乏,逼迫著溫州人想方設(shè)法去謀生糊口;要么磨練生成積累相關(guān)技藝,要么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走出溫州,到外面闖蕩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溫州人闖蕩世界靠的就是祖輩傳承下來的技藝。溫州人依靠技藝外出闖蕩世界的同時,接觸學習并帶回了全國各地的手工技藝,再融合外來移民文化,使溫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工之鄉(xiāng)”。所謂“百工”,所謂“藝”,其中包括了民間玩具的引入與制作。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技藝有劉氏風箏、布袋戲等。
風箏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大約在五代時期風箏成為玩具,唐代時是上層社會的高級娛樂玩具,到了宋代漸入民間。隨著宋室南遷,北方風箏也被引進偏隅東南一方的溫州,這使南北風箏制作技藝得以相互滲透,為最終融合成具有溫州特色的“文字風箏”夯下了基礎(chǔ)。溫州竹枝詞對本地民間放風箏有過生動記述:“百丈絲綸握手中,紙鳶飛趁日輪紅。愿郎平地飛騰早,萬里前程正運風”[8]。溫州人把對人生的美好愿景寄托在放風箏的娛樂之中。放風箏是溫州民間的戶外娛樂,制作風箏的技藝過程本身卻不是為了單純娛樂,主要是為了謀生。越是生活在逼仄的環(huán)境,越是夢想溫州之外的“萬里前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溫州人放風箏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超越,也是對謀生之技的超越。
因此,溫州風箏的制作非??季浚e具匠心,劉氏風箏可謂其中的佼佼者。溫州的劉氏風箏已有九十余年的歷史,創(chuàng)始人是劉益卿先生。劉氏風箏作品在傳統(tǒng)風箏制作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在鏤空文字風箏的研究、制作方面頗有建樹,最有特色的是“福”字風箏。劉氏文字風箏的技術(shù)難點就是在文字風箏左右不對稱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其受風均勻。劉氏風箏創(chuàng)始人打破常規(guī)思維,設(shè)計出合理的骨架結(jié)構(gòu),在制作工藝和材料運用方面獲得突破,使文字風箏在空中的穩(wěn)定性得到有力保障。溫州竹資源豐富,為劉氏風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它以本地三至五年生的冬季毛竹為原材料,該類毛竹具有輕巧、彈性好等特點。劉氏風箏傳承人還不斷創(chuàng)新,將溫州甌繡與風箏制作兩種不同的手工技藝進行完美對接,采用溫州甌繡工藝代替風箏傳統(tǒng)的手工彩畫,創(chuàng)作了全國首只刺繡風箏。這只甌繡飛天彩蝶體現(xiàn)出甌越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凸顯了溫州民間玩具的地域文化特色。
溫州布袋戲是木偶戲的一種,又稱“掌上戲”,它融多種藝術(shù)形式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表演形式。全套行當僅為一肩挑,一個藝人,手、腳、嘴并用,即可完整表現(xiàn)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正所謂“一副扁擔一臺戲,一人演戲百人看”。溫州布袋戲演出更能發(fā)揮其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的表演優(yōu)勢,便于民間藝人游走各地演出賺錢,這也是“百工之鄉(xiāng)”的主要謀生之技。
溫州蒼南、平陽等地的布袋木偶戲來歷有北入說和南入說兩種。北入說認為,布袋木偶戲在在南宋初年時即流入平陽。因北方金兵進逼,南宋朝廷從臨安(今杭州)遷徙至溫州,布袋木偶戲也隨之傳入溫州民間。南入說認為,布袋戲源于福建泉州,在清中后期隨福建移民被引入溫州。從其稱謂、表演風格、用閩南方言道白、在閩南方言區(qū)域行演等方面看,南入說更有說服力。布袋戲引入溫州之后受地域文化影響,通過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逐步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藝術(shù)風格,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傳統(tǒng)的布袋木偶是布袋戲表演的主要形象道具,也是兒童的重要玩具。布袋木偶由木制的偶頭、布制的偶身、木制的手腳組成。偶頭一般由不易裂變的木材雕刻而成,身體是用各色布縫制而成,布袋木偶因其形狀酷似布袋而得名。布袋木偶內(nèi)部沒有任何支撐,主要靠操作者五個手指和手臂的運轉(zhuǎn)來完成表演。布袋木偶具有操作便利,攜帶方便的優(yōu)勢,特別適合兒童玩?;虮硌?,故為兒童喜愛的玩具。
移民社會成就了溫州的“百工之鄉(xiāng)”,其“藝”其“技”豐富了本土民間玩具的類型和工藝美學。作為謀生的“百工”之技其實隱含著溫州人——當然包括歷代移民——使出渾身解數(shù)賺錢養(yǎng)家的糊口史。而包容兼蓄各地民間玩具之精華的溫州民間玩具,卻給溫州人的童年世界抹上一層溫暖的底色。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第六》中就曾記載說,“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shù)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后世怠慢,故衰耗”[9]??梢?,溫州民間信仰自東甌王時代就已經(jīng)很發(fā)達。而移民社會的多元碰撞,使得“中原和蘇杭民俗與溫州民俗漸趨交融,而溫州南部因毗鄰福建,歷史上邊鄰交易較密,經(jīng)貿(mào)往來頻繁,居民中亦不乏來自閩地者,故民俗上互有影響”[10]。這也影響到溫州人的民間信仰,使之更加豐富多元,“溫州的民間信仰主要是地方俗神信仰,俗神崇拜與祖先崇拜共同構(gòu)筑了溫州人的精神‘防火墻’”[11]。包括民間信仰在內(nèi)的民俗文化幾乎全方位地滲透到溫州人的生活世界,自然也介入到溫州人的童年世界,使之呈現(xiàn)出神圣的面相來。誠如美國民間玩具史專家克羅斯所言,“男孩和女孩們的玩具都反映了傳統(tǒng)工作角色和終身伴隨著他們的工具。但是它們卻并非自覺地要去‘訓練’孩子。這些玩具通常并不有意刺激幻想,也不去與流行文化的大世界相聯(lián)系。玩具主要是成年工具的微縮版,其目的是讓孩子們預演傳統(tǒng)的成年角色”[2]34。與美國人的童年相比,溫州人童年的預演更具神圣性。溫州的民間玩具即憑借歲時節(jié)日的擺祭等習俗和人生禮儀中的過渡儀式,而深度模塑著溫州人的童年世界。
溫州的歲時節(jié)令民俗歷史悠久,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豐富多彩,同時創(chuàng)生了大量的節(jié)令玩具。節(jié)令玩具是特定節(jié)日中的應時玩具,有很強的時間性,它是節(jié)令民俗事項中最為活躍的角色。有些節(jié)令玩具是民俗活動本身所催生的結(jié)果,反過來它們又使民俗文化實踐更成熟、更穩(wěn)定。流傳至今達一百多年的溫州童謠曾描述過這樣的民俗活動和節(jié)令玩具,如《十二月令》:“正月燈,二月鷂,三月麥稈做吹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午…… 十二月,糖糕印狀元?!盵12]
溫州童謠中的“正月燈”系指溫州民間元宵節(jié)的花燈會。元宵節(jié)以掛燈、賞燈、玩燈為中心,是一年中規(guī)模最大的群眾性民俗活動。溫州元宵燈會,從宋時就有玩燈之舉。南宋永嘉著名思想家葉適有詩云:“艾褐家綢闊闊裁,抱子攜孫看燈來?!盵13]從中我們可以想象出溫州元宵燈會是何等的熱鬧非凡。溫州元宵節(jié)燈會,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充分顯示了溫州歷代民眾的智慧?;粲置薀?,它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的功能?;糌S富了元宵節(jié)的節(jié)日氣氛,是元宵節(jié)這種民俗文化的標志,它充滿喜慶、寄托希望,同時花燈也以玩具的形式傳遞著節(jié)日的信息。在花燈中可稱得上是民間玩具的主要有走馬燈、肖形燈、孔明燈等。走馬燈既是燈具又是傳統(tǒng)的玩具。明代,溫州已有此燈,“走馬燈、假燈氣運機,順逆交馳者”[14]。走馬燈是對熱氣流的巧妙利用,帶動畫面連續(xù)旋轉(zhuǎn),產(chǎn)生動畫的效果,這是元宵節(jié)兒童最喜歡的觀賞玩具之一。在平陽縣南湖、昆陽等地,走馬燈的制作技藝遠近聞名。平陽的走馬燈外形多為六角、八角形亭臺結(jié)構(gòu)或圓形宮燈狀,獨具特色。肖形燈是元宵節(jié)期間普遍時興的玩具燈,常見的有車燈、魚燈、蟹燈、兔子燈、百鳥燈、獅子燈等,其中車燈是民間玩具燈中的重要品種。肖形燈造型可愛、可玩性強,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元宵節(jié)的晚上挑燈是孩子們的最愛,他們手持肖形燈聚在一起比燈形、比亮度,一邊玩一邊唱,其樂無窮。
在溫州民間,中秋節(jié)陳列小擺設(shè)賞月風俗由來已久,這是因為古代溫州民間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稱“月光佛”①參見∶ 葉大兵. 無微不入有美畢臻∶ 溫州小擺設(shè)應該爭取申遺[N]. 溫州日報, 2006.,亦謂擺祭習俗。初期在小桌或茶幾上,擺放一大月餅,周圍放十只小碟子(木、銅、錫制作),碟中放各種果品或特制的動物圖案糕餅,還擺放金魚缸、小燭臺等,供兒童賞月時玩賞。以后中秋小擺設(shè)的物品不斷增多,逐漸形成溫州中秋的一項特色民俗。每年的中秋節(jié)前后,一些商店的櫥窗和人家的中堂桌子上專門擺設(shè)各種十分逼真的小模型,有樂器、花圃、樓臺、燈彩、燭臺、盤碗等。這些物品是在民間圍繞賞月舉行小擺設(shè)活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小擺設(shè)集各種工藝之大成,微縮至原物的幾十分之一,采用玉、銅、錫、木、石等材料制成。小巧玲瓏,精細纖巧,惹人喜歡。當節(jié)日過后,有些小擺設(shè)就成為了孩子們的玩具。據(jù)清張棡記載,他在光緒廿六年(1900年)的中秋節(jié),曾兩次到城區(qū)觀看小擺設(shè),第一次“聞五馬街施祥興中小擺設(shè)甚佳,因往觀之。見其陳設(shè)約十余桌”,其中的小桌椅、榻床、錦屏等均“用紅木雕成”,各式小型樂器、吹打器、神亭、神轎“均雕鐫精致”[15]。
搗糖糕是溫州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它具有年年高升的吉祥寓意。童謠中的“十二月糖糕印狀元”就是指溫州搗糖糕習俗。根據(jù)一些口耳相傳的民間資料,南宋時期,溫州的鹿城、永嘉、樂清、瑞安、平陽等地便都有了這種過年的習俗。明代姜準《岐海瑣談》中有“除夜……炊粉米為糕糍”[14]的明確記載。溫州糖糕是用糯米摻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后趁熱捏成長條狀,稱扁擔糖糕,或者用糖糕板的模具壓成狀元郎、財神爺、龍鳳、牡丹、蟠桃、鯉魚等各種象征吉祥的圖案,稱壓印糖糕。心靈手巧的師傅會捏出各種糖糕玩具給孩子們玩,有捏新年的生肖動物,有捏鳥、魚、刺猬等各種可愛造型,有糖糕模子印出小玩意,還做大大小小的元寶。孩子們拿著可愛的糖糕玩具愛不釋手,有的孩子會邊玩邊吃,把快樂和甜蜜存在肚子里。有的孩子則帶回家擺放,把快樂和美麗看在眼里。兒時過年過節(jié)趣事都是與這些民間玩具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其次,人生禮儀對于溫州人來說也極為重要,一定要舉行相關(guān)儀式,以使其順利通過一個個“關(guān)口”。出生到滿月、周歲,到成人、結(jié)婚,再到壽慶等,民間玩具都伴隨在這一系列的人生禮儀中,并較為直接地傳達出溫州人的真情實感。誕生禮是人生第一大禮儀,它寄托著父母及長輩對新生兒的美好祝福與期待。在誕生禮俗中民間玩具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在溫州,孩子出生后,外婆家要送“月里羹”[16]154,其中給孩子的禮物除了衣物和包被外,還有銀鈴、巴棱鼓兒、羚羊角奶吮等玩具。銀鈴、巴棱鼓兒等是音響玩具,尤其當嬰兒哭鬧時可以哄逗。羚羊角奶吮可玩性強,是嬰兒比較喜歡的玩具。一般大人會把奶吮系在嬰兒的手上,供其玩耍。嬰兒會把奶吮放在嘴里舔,或者抓著,玩得不亦樂乎。等小兒周歲,要舉行對周儀式,俗語叫“對對”[17]。對周那天外婆家送來四季衣,各種褲、帽、鞋等,還有各類兒童玩具和銀制的項圈、銀鎖、銀牌、腳鐲等。舊時對周給孩童送的玩具一般有竹木玩具、食品玩具、布玩具等,近年來還加送小兒車和中高檔的智能玩具。銀器裝飾品是必送的禮物,銀是貴重金屬,具有吉祥的寓意和辟邪的作用。在“對周”這天,在溫州舊時還有“摸周”的習俗,“摸周”是將各種玩具和各個行業(yè)的代表性物品陳列于小孩面前,督其抓取,由此卜其日后前途和志向?;顒咏Y(jié)束后,部分物品就當作孩子的獎品供其玩賞或食用。
溫州米塑在人生禮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溫州捏制米塑的民間習俗在宋代逐漸形成,在清代得以發(fā)展并形成特色。溫州米塑在各種民俗活動中產(chǎn)生,并積淀成地域民俗文化。它用途很廣,最早用于壽慶①參見∶ 葉大兵. 溫州市民俗學論文集[M]. 溫州∶ 溫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會, 1995∶ 136.。舊時在溫州,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結(jié)婚、做壽、喪葬、逝后周年,都要做壽桃,它具有辟邪的作用,象征健康和長壽。溫州人很重視祝壽禮,對獻壽桃的禮節(jié)也特別講究。在祝壽禮上必送米制壽桃(扁形福桃),用以祝老者健康長壽。最有名的是壽桃山,上面有一百多個大小壽桃和大小不同的米塑戲曲人物以及鳥獸、花卉等裝飾,大都為60歲以上老人祝壽之用,宴后供孩子們欣賞和玩耍之用。小孩“對周”時做的壽桃稱對周桃,形狀比較簡單,大多是圓形或桃形。桃形的又稱花桃,即在小壽桃上捏紅花綠葉(多為牡丹花)。舊時在溫州米塑發(fā)展鼎盛時期,有很多家米塑店專做壽桃。另外,還有一些民間流動的米塑藝人,他們會挑著米塑擔在街頭巷尾、集市上擺攤子做“米人兒”[18],有各種小動物,也有戲曲人物等。惟妙惟肖的米塑小玩意兒,是孩子們的最愛。近年來,溫州米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開拓了以表現(xiàn)民俗題材為主的藝術(shù)新路,并把重點轉(zhuǎn)移到實用上,與人們的生活更貼近了,增強了可看性和可玩性。
溫州婚嫁有送“糖金杏”的習俗,溫州方言把石榴叫“金杏”。糖金杏是將白糖染紅煎汁,用石榴狀模具壓制而成。溫州的糖金杏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芭畠撼黾薹痔墙鹦印盵16]138,這是溫州一項特有的婚嫁習俗,寓意新婚夫婦婚后如石榴般多子多孫,幸福美滿?!八腿铡保屑疫x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時,男方將插有彩色絨球的大糖金杏和若干小糖金杏送到女方家,大的擺在新房中;小的送給親友們,主要供孩子玩。小的糖金杏小巧可愛,惹人喜歡。舊時零食很少,家里送來糖金杏則令孩子興奮不已,既可以吃又可以玩,這是不可多得的婚俗中的喜慶玩具。
民間玩具本身就具有游戲性,學界甚至認為玩具就起源于人類的游戲活動。荷蘭研究游戲的大學者胡伊青加就斷言:“人類社會中的那些偉大的原型活動(archetypal activities),從一開始就滲透著游戲”[19]。溫州民間玩具也不例外,我們從其節(jié)令玩具即擺祭習俗中的小擺設(shè)以及伴隨于人生禮儀的各種玩具,都能看到這樣的游戲特質(zhì)。與中國其他地域民間玩具不同的,或者說獨具溫州地域特色的是,溫州民間玩具浸透著源自本土的民間信仰等習俗,而這些習俗建構(gòu)了其神圣的維度。因此,溫州傳統(tǒng)民間玩具一直在神圣與游戲之間徘徊,并逐漸形成地域特色。
民間玩具來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間,它是一定地域的文化產(chǎn)物,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nèi)涵。溫州民間玩具是溫州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它的生存與發(fā)展都與溫州地域文化息息相關(guān)。溫州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移民社會的構(gòu)建都為溫州民間玩具的產(chǎn)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溫州民間玩具的內(nèi)容和形式雖然大多受民俗活動或民俗心理的制約,但溫州的民俗文化孕育發(fā)展了溫州民間玩具藝術(shù),同時溫州民間玩具又充實豐富了溫州的民俗文化。溫州民間玩具各具特色的藝術(shù)風格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而地域文化又是溫州民間玩具產(chǎn)生、發(fā)展的沃土。
[1] 王瓚. 弘治溫州府志[M]. 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6∶ 85.
[2] 加里·克羅斯. 小玩意∶ 玩具與美國人童年世界的變遷[M]. 郭圣莉,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
[3] 劉歆. 山海經(jīng)[M]. 史禮心, 李軍, 注.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5∶ 178.
[4] 周錦云. 溫州工藝美術(shù)[M]. 杭州∶ 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010∶ 162.
[5] 肖耘春. 蒼南縣志[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394.
[6] 趙曄. 湮滅的古國古都[M].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2007∶ 242,
[7] 杜佑. 通典[M].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1992∶4859.
[8] 葉大兵. 溫州竹枝詞[M]. 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2008∶ 278.
[9] 司馬遷. 史記[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 1399-1400.
[10] 溫州市志編撰委員會. 溫州市志∶ 上冊[M]. 上?!?中華書局出版社, 1998∶ 479
[11] 韓雷. 在神圣與世俗的邊緣游走∶ 溫州模式與民間信仰之關(guān)系初探[J].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0, (3)∶ 83-87.
[12] 諸松華. 溫州童謠[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2∶ 125.
[13] 葉大兵. 溫州民俗大全[M].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16.
[14] 姜準. 岐?,嵳刐M]. 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176.
[15] 張棡. 張棡日記[M]. 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59.
[16] 葉大兵. 溫州民俗大觀[M]. 北京∶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2008.
[17] 葉大兵. 溫州民俗[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2∶ 100
[18] 周吉敏. 民間絕色[M]. 北京∶ 中國民族攝影出版社, 2011∶ 56.
[19] 胡伊青加. 人∶ 游戲者[M]. 成窮, 譯.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 2007∶ 4.
Interpret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from Folk Toys in Wenzhou
LIN Chenchen
(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Playing folk toy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Wenzhou people’s childhood life. Wenzhou folk toys possesses the quality of regional marine culture embodying the life attitude of Wenzhou people seeking happiness even if life is harsh as well as the traditional folk belief living with ocean in harmony. As the skills to earn a living, the making and exhibition of folk toys fully reflect the intelligence, pragmatism and pioneering spirit of Wenzhou people. In a word, Wenzhou folk toys have been wandering between divining and playing.
Wenzhou Prefecture; Folk Toy; Regional Culture
K890
A
1674-3555(2016)06-0047-07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6.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16-05-10
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Wyk11072)
林琛琛(1977- ),女,浙江溫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間美術(shù),學前專業(yè)美術(sh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