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澍瑞
(武漢市育才高中,湖北 武漢 430015)
?
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探討
曾澍瑞
(武漢市育才高中,湖北 武漢 430015)
健康的親子關系對青少年成長及成才都具有重大意義,失敗的人生往往是從失敗的親子關系開始的。本文把研究主題定位在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重點剖析親子關系中的“病態(tài)”及其不良影響,并且提出構建良性親子關系的對策。
家庭;獨生子女;親子關系;對策
2015年10月29日,中國普遍放開生育二胎,標志著執(zhí)行了35年的獨生子女政策被終止。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中國產(chǎn)生了世界上數(shù)量最大的獨生子女群體,2013年,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jīng)濟研究所人口預測專家王廣州運用人口抽查數(shù)據(jù)和計算機仿真模型估計,2010年全國獨生子女的總量在1.45億左右,2015年將達到1.76億。對獨生子女現(xiàn)象及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和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其中也伴隨著對獨生子女政策的討論。其中,有關獨生子女個性發(fā)展、心理問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是熱點,但對獨生子女家庭親子關系的研究較少,對親子互動如何影響獨生子女成長的認知不足。
親子關系對兒童的個性與社會性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良好的親子關系使成長中的孩子習得基本知識、技能、行為及價值觀,促使其成功地發(fā)展各種社會人際關系,而不良的親子關系則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導致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例如:品行障礙、精神錯亂、自殺及犯罪傾向等(吳念陽,張東昀,2004)。健康的親子關系對青少年成長及成才都具有重大意義,失敗的人生往往是從失敗的親子關系開始的,有感于此,本文把研究主題定位在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重點剖析親子關系中的“病態(tài)”及其不良影響,并且提出構建良性親子關系的對策。
1.病態(tài)一:親子關系失衡,過度“溺愛”子女
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是一種定位明確、各司其職、平等尊重、互為支持的關系,但在獨生子女家庭,由于只有一個孩子,客觀上面臨著更高的孩子成長風險(夭折、重病、死亡等風險)和成才風險(品行、升學、就業(yè)等風險)。據(jù)有關調查報告,中國家庭在對獨生子女教育時存在“四怕心理”:即怕孩子學壞;怕孩子不成才;怕孩子不孝順;怕孩子生病死亡(風笑天,2003)。由于獨生子女父母防范風險意識很高,再加上情感上的投入,自然容易導致一些家長“五過”親子關系:愛的過分聚焦;行為的過分干涉;生活的過分照顧;飲食營養(yǎng)的過分強調;成就的過高期望(陳一心、王玲,2006)。
2.病態(tài)二:親子關系錯位,父母為子女“代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的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父為子綱”、“父慈子孝”,傳統(tǒng)家庭中的親子關系父母處于主導地位,子女處于從屬地位,家庭秩序井然。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家庭親子關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親子間的地位更加平等,子女地位上升。然而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地位顛倒了、界限模糊了,親子關系中孩子成為了核心,父母以及祖父母都圍繞著孩子轉,“四二一”家庭中的“一”在排序上也位列第一。出于各種原因,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不僅做了身為父母該做的一切,而且還“越俎代庖”,代替子女做了許多本該由子女自身去做的事情,比如幫子女洗衣服、做作業(yè)、打電話、背書包、社會實踐等。
3.病態(tài)三:親子關系沖突,親子間溝通有障礙
親子沖突,指親子雙方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既體現(xiàn)了雙方目標的不一致,同時雙方也知覺到了這種不一致,并且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低強度的親子沖突,有助于提高個體的溝通能力、控制負性情緒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意圖進行換位思考的能力。但是頻繁和高強度的親子沖突會給青少年成長帶來嚴重消極影響,那些離家出走和企圖自殺的青少年與父母間常具有較高的沖突水平(方海仙,2008)。親子沖突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是子女成長、情緒發(fā)泄和走向成熟的必然經(jīng)歷,但由于親子間由于思想觀念的不同而存在代溝,再加上獨生子女被寵壞了,自我意識膨脹、唯我獨尊傾向嚴重,一旦發(fā)生親子沖突更難以溝通解決,往往會產(chǎn)生更嚴重的后果,如離家出走、打砸家具、自殺等。
1.不利于培養(yǎng)獨生子女獨立、自尊、自愛、自強的性格
父母過多的溺愛子女,子女過多的依賴父母,雖然能給子女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但卻容易造成子女對父母的依戀和依賴,延長子女的青春期,造成獨生子女獨立性弱,遇到重大事情上毫無主見,在生活也不能完全自理,成為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總需要父母的呵護和幫助。獨生子女缺乏獨立性,會延伸出很多不良習性,在父母面前愛撒嬌,容易受父母意見的主導,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思考和規(guī)劃;在外人面前,往往會表現(xiàn)出軟弱和脆弱,不能做一個自尊、自愛、自強的孩子。
2.不利于培養(yǎng)獨生子女有責任、能擔當、愛奉獻的精神
部分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過著飯來張口、衣來張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生活中他們是愛發(fā)號施令的“小主人”,他們的要求父母都會盡力滿足,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人人為他,而他則享受一切美好的東西。獨生子女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也會帶到社會生活中來,往往會對周圍人提出過分的要求、不太會顧及別人的感受、都別人的痛苦和災難缺乏同情心,不愿意與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這種精神狀態(tài)之下,很難讓“小皇帝”們成長為一代有責任心、敢于擔當重任、能為國家民族和他人奉獻自己的合格公民。
3.不利于培養(yǎng)獨身子女平等溝通對話的意識及能力
獨生子女家庭親子關系中,子女處于核心地位,一家人都圍繞著子女轉,父母會寵著、哄著、遷就、順從孩子,而孩子也會變得“頤指氣使”、“居高臨下”。當然,有的家庭則截然相反,父母處于強勢地位,總會命令或強迫子女做一些事情,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來安排子女的人生。這兩種“強-弱”關系都容易造成親子沖突,都會在子女的性格上留下陰影,不利于獨生子女養(yǎng)成與人平等溝通對話的意識和能力,容易造成獨生子女的孤僻、孤獨和自閉。
4.不利于培養(yǎng)獨生子女適應環(huán)境和融入社會的能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間課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家庭親子關系的好壞會影響到子女的一生。獨生子女家庭親子關系的失衡、錯位、沖突,會帶來獨生子女人格上的缺陷和性格上的不足,尤其是大部分獨生子女身上所具有的任性、自私、固執(zhí)、冷漠等性格,會給獨生子女融入社會生活帶來障礙。社會上人與人交往是相互的,平等、尊重、奉獻才能贏得他人的真誠回報。當今社會變化很快,需要學習和適應的東西很多,獨生子女獨立性差也會影響到他更快地接受和適應新鮮事物,不利于他們更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huán)境。
1.父母要明確角色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各有其角色擔當,父母要厘清親子間的界限,要知道哪些事情是父母該做的,哪些事情是必須有子女獨立去完成的。一是父母要管住自己,不要總是對子女不放心,什么事情都想為子女操辦,做父母的要對自己“約法三章”,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二是父母要對子女有信心,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子女有能力自己處理問題,不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三是父母要對子女放手,大膽的讓子女去試錯,在挫折與磨礪中達到心智健全,能自己獨立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主動去尋求解決之道。
2.父母要掌握溝通技巧,多與子女心理交流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相互作用是溝通。一個人如果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學會了溝通,那它與同學、老師、朋友的關系也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李東,2007)。溝通需要技巧,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簡單粗暴,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與子女溝通的正確方法,一是要放下架子,不要居高臨下,在溝通時要注意談話的內容,以增進感情,對于家中的瑣事盡量從側面點到為止,不必探究追問;二是學習新知識,最好保持一顆童心;三是要有耐心,當溝通阻塞時,既不能感到傷自尊,也不要認為是子女對自己不尊重;四是要真誠,如果自己有錯誤,適當?shù)貙﹀e誤進行剖析、反思,會體現(xiàn)做長輩的修養(yǎng)與真誠,而拉近與子女的心理距離。(徐文龍,2006)
3.父母要更新思想觀念,與子女一起成長
親子間的代溝主要是由思想觀念不同導致的,父代與子代成長環(huán)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兩代人會形成差別或大或小的思想觀念,從而帶來觀念、看法和習慣上的沖突。父母要有一顆年輕的心,不斷了解和學習新知識,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努力站在子女的立場考慮問題。一是更新對子女的成才觀,父母往往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希望子女能成為社會精英,出人頭地,但現(xiàn)代年輕人更注重個人興趣和快樂,也更希望過一般人的生活,對此父母要給予理解,放棄傳統(tǒng)觀念造成的畸形人才觀。二是更新親子觀,傳統(tǒng)觀念認為子女為父母所生,所以父母有權利要求子女做任何事,但現(xiàn)代年輕人更強調平等、尊嚴、民主,父母也要思想開放,主動放下身段,與子女平等對話,在家庭重大事情上尊重子女的意見。
4.社會要積極正向引導,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
建設良好親子關系,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一是社會上要積極宣傳正面的親子關系,批評負面的親子關系,將主流親子關系引向平等、尊重、民主、開放、友愛。二是對獨生子女家庭中親子關系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社會要給予包容,要看到獨生子女群體的獨特性以及其面對的特殊環(huán)境,不能搞“一棍子打死”。三是全社會都要重視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問題,群策群力,共同出謀劃策來解決問題,不能只當看客,呈口舌之快。
[1]吳念陽,張東昀.青少年親子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4(4).
[2]風笑天.獨生子女政策對青少年教育的影響[J].探索與爭鳴,2003(3).
[3]陳一心,王玲.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
[4]方海仙.親子關系核心問題:親子沖突[J].科教文匯,2008(3).
[5]李東.現(xiàn)代社會親子關系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2).
[6]徐文龍.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技巧淺析[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6(2).
責任編輯:董柯
2016-08-08
曾澍瑞(2000-),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市育才高中學生。
C913.11
A
1009-1890(2016)03-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