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周杰,蔡東洲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南充637009)
孫吳揚州十八郡太守考
葉周杰,蔡東洲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南充637009)
依據(jù)《三國志》等文獻資料關(guān)于孫吳揚州部所轄各郡太守的零星記載,搜集、梳理和考辨出了18郡91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貫、官任等,以便三國歷史人物和歷史地理研究者參考。
孫吳;揚州;太守
作為兩千石的封疆大吏,太守在孫吳政權(quán)的選任中其籍貫、出身、升遷、職權(quán)等頗受重視,對太守此類人才地理的研究不免要以政區(qū)地理為基礎。而三國的政區(qū)地理自清代以來受到學者的關(guān)注,洪亮吉的《補三國疆域志》、謝鐘英的《三國疆域志補正》、吳增僅的《三國郡縣表》以及楊守敬的《三國郡縣表補正》是其代表性的成果,然各書所列郡縣數(shù)目、名稱皆有出入。當代學者陳健梅集清代以來對三國政區(qū)疆域的研究,著成《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1]一書,其中對孫吳的州郡縣三級政區(qū)進行考證、分析,對三國人才地理的研究提供了資料和參考。
本文對揚州部轄下各郡歷任太守逐個進行考述,并將各郡所轄縣和現(xiàn)今區(qū)域進行附注。這里所謂的孫吳郡守指由孫吳勢力主導推薦或任命的太守,包括遙領和虛職,不包括郡級典農(nóng)校尉和都尉等;時間上限為漢靈帝中平四年(187年)孫堅為長沙太守,下限為吳末帝天紀四年(280年)孫吳滅亡;區(qū)域范圍為孫吳實際占據(jù)的揚州地區(qū),包括廬江郡、蘄春郡、丹楊郡、新都郡、吳郡、吳興郡、會稽郡、臨???、建安郡、豫章郡、鄱陽郡、廬陵郡、臨川郡等13個常設郡,彭澤郡、東安郡、臨川郡、古鄣郡4個廢郡以及九江郡、廣陵郡2個轄區(qū)不完整的郡,共計18個郡①本為19郡,由于先后設有兩個臨川郡。為避免歧義,將二者合并為一,加以考述,且在正文“臨川郡”條目中予以附注說明。故言共為18郡。,缺少安成郡、東陽郡等郡相關(guān)太守的記載。當然由于缺少史料,少部分郡的太守,已無法考知,而大部分太守之任期在史料中又不明確,雖據(jù)相關(guān)事件的記述加以推導,然終非確定年代,僅為大致時間而已。由于學力尚淺、資料不足,肯定還有疏漏之處,故而尚請專家學者指正、補闕。
吳景吳郡錢塘人,漢初平年間在任。《三國志》[2]卷五十本傳:“袁術(shù)上景領丹楊太守,討故太守周昕,遂據(jù)其郡,……會為劉繇所迫,景復北依術(shù)?!本硭氖秾O策傳》:“策舅吳景,時為丹楊太守?!d平元年,從袁術(shù)。”
徐琨吳郡富春人,興平二年任。《三國志》卷五十本傳:“擊走笮融、劉繇,事業(yè)克定。策表琨領丹楊太守,會吳景委廣陵來東,復為丹楊守?!?/p>
吳景吳郡錢塘人,興平二年至建安八年。見上條徐琨,《三國志》卷五十本傳:“表景為揚武將軍,領郡如故?!四辏白涔??!?/p>
孫翊吳郡富春人,建安八年至九年任。《三國志》卷五十一本傳:“建安八年,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時年二十。后卒為左右邊鴻所殺?!本硭氖摺秴侵鱾鳌罚骸熬拍?,權(quán)弟丹楊太守翊為左右所害,以從兄瑜代翊?!?/p>
孫瑜吳郡富春人,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年任?!度龂尽肪砦迨槐緜鳎骸敖ò簿拍?,領丹楊太守。……建安二十年卒。”
呂范汝南細陽人,漢建安二十五年至吳黃武元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皺?quán)破羽還,都武昌,……領丹楊太守……以舟師拒休等于洞口……還軍,拜揚州牧?!卑矗簩O權(quán)都武昌為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與曹休戰(zhàn)于洞口為黃武元年(221年)。
高瑞廣陵人,黃武元年始領?!督祵嶄洝罚?]卷一《太祖上》:“是歲,改夷陵為西陵……以丹楊太守呂范為揚州牧,以東征將軍高瑞領丹楊太守?!?/p>
諸葛恪瑯邪陽都人,嘉禾三年始領?!度龂尽肪硭氖摺秴侵鱾鳌罚骸埃魏倘辏┣锇嗽?,以諸葛恪為丹楊太守,討山越。”
滕胤北海劇人,約赤烏年間任?!度龂尽肪砹谋緜鳎骸澳耆鸺覟榈钐?。”
聶友豫章人,約會稽王時在任?!度龂尽肪砹摹吨T葛恪傳》:“丹楊太守聶友素與恪善,書諫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東觀之計……’……恪誅后,孫峻忌友,欲以為郁林太守,友發(fā)病憂死。”
李衡襄陽人,約會稽王、景帝時在任?!度龂尽肪硭氖恕度弥鱾鳌罚骸埃ㄓ腊苍辏┯衷t曰‘丹楊太守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遣衡還郡,勿令自疑。’”裴松之注(下文簡稱裴注)兼引《襄陽記》。
陸英吳郡吳人,約在末帝時在任?!墩嬲a》[5]卷八:“陸納兄名始,并有德行。祖名英,仕吳丹陽郡太守?!?/p>
沈瑩河內(nèi)溫縣人,天紀四年在任?!度龂尽肪硭氖恕度弥鱾鳌罚骸埃ㄍ酰啅蛿刎┫鄰堛⒌钐厣颥摰取!?/p>
萬震籍貫不詳,任期不詳?!端鍟罚?]卷三十三:“《南州異物志》一卷,吳丹陽太守萬震撰?!?/p>
孫策吳郡富春人,漢建安元年至五年任。《三國志》卷四十六本傳:“遂引兵渡浙江,據(jù)會稽,屠東冶。盡更置長吏,策自領會稽太守?!卑矗航ò参迥辏?00年),孫策卒。
孫權(quán)吳郡富春人,建安五年至十四年任?!度龂尽肪硭氖弑緜鳎骸埃ńò参迥辏┎芄頇?quán)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哪?,劉備表權(quán)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p>
淳于式籍貫不詳,約建安年間在任?!度龂尽肪砦迨耍骸皶卮居谑奖磉d枉取民人,愁擾所在?!瓍蚊煞Q疾詣建業(yè),遜往見之?!卑矗簠蚊勺溆诮ò捕迥辏?20年)。
吾粲吳郡烏程人,黃武元年始領?!度龂尽肪砦迨弑緜鳎骸包S武元年,與呂范、賀齊等俱以舟師拒魏將曹休于洞口……還,遷會稽太守?!?/p>
黃翊籍貫不詳,嘉禾二年在任?!遁浀丶o勝》[7]卷二十六:“吳,胡勃,豫章人,為郡功曹,嘉禾二年太守黃翊為人所誣?!?/p>
滕胤北海劇人,約赤烏年間任至太元元年。《三國志》卷六十四本傳:“年三十,起家為丹楊太守,徙吳郡、會稽,所在見稱。……太元元年,權(quán)寢疾,詣都,留為太常。”
濮陽興陳留人,約大帝末、會稽王時任。《三國志》卷六十四本傳:“以五官中郎將使蜀,還為會稽太守。時瑯琊王休居會稽,興深與相結(jié)。及休即位,征興為太常衛(wèi)將軍、平軍國事,封外黃侯?!?/p>
樓玄沛郡蘄人,約末帝前期任?!度龂尽肪砹灞緜鳎骸皩O皓即位,與王蕃、郭逴、萬晧俱為散騎中常侍,出為會稽太守,入為大司農(nóng)?!?/p>
郭誕籍貫不詳,鳳凰三年在任?!度龂尽肪硭氖恕度弥鱾鳌罚骸埃P凰三年)臨海太守奚熙與會稽太守郭誕書。”
車浚桂陽南平人,天璽元年在任?!度龂尽肪硭氖恕度弥鱾鳌罚骸埃ㄌ飙t元年)會稽太守車浚、湘東太守張詠不出算緡?!?/p>
戴昌廣陵人,天紀二年在任?!叮ㄈf歷)紹興府志》[8]卷二十六:“戴昌,廣陵人,天紀二年?!?/p>
葛悌丹楊句容人,約末帝末期在任?!侗阕油馄罚?]卷五十二:“(葛)洪父以孝友聞……仕吳五官郎中……拜會稽太守,未辭而晉軍順流。”按:葛洪父即葛悌。
洪矩宣城涇縣人,任期不詳?!叮ü饩w)安徽通志》[10]卷一百八十八:“吳,洪矩,涇縣人,吳時罷會稽太守,為廬江太守。”
岑軻吳郡人,任期不詳?!豆沤裥帐蠒q證》[11]卷二十:“亮伯生軻,吳會稽鄱陽太守?!卑矗毫敛疄楹鬂h征南大將軍岑彭之后。
孫輔吳郡富春人,漢建安二年始領?!度龂尽肪硭氖骸胺謴]陵為豫章郡,以賁弟輔為廬陵太守?!本砦迨槐緜鳎骸安吡⑤o為廬陵太守?!?/p>
呂岱廣陵海陵人,建安二十年至延康元年在任?!度龂尽肪砹緜鳎骸敖ò捕辍w廬陵太守。延康元年,代步騭為交州刺史。”
葛系丹楊句容人,約吳大帝時在任?!侗阕油馄肪砦迨骸埃ǜ穑┖樽娓浮藚恰霝槔舨渴汤伞⒂分胸?、廬陵太守?!卑矗焊鸷樽娓讣锤鹣?。
孫賁吳郡富春人,漢建安二年至十五年任?!度龂尽肪硭氖骸安咦灶I會稽太守……以孫賁為豫章太守?!本砦迨槐緜鳎骸斑^定豫章,上賁領太守?!诠偈荒曜??!?/p>
孫鄰吳郡富春人,約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砦迨槐緜鳎骸班從昃艢q,代領豫章?!卑矗浩湮囊庥猩倘吨?。
顧邵吳郡吳人,約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澳甓?,起家為豫章太守?!诳の迥?,卒官?!?/p>
蔡遺籍貫不詳,約建安年間任,為顧邵繼任。《三國志》卷五十四《呂蒙傳》:“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quán)問所用,蒙因薦遺奉職佳吏?!?/p>
謝斐會稽山陰人,建安二十五年在任?!度龂尽肪砹摹吨T葛恪傳》:“虞翻徙交州,縣令使友送之,翻與語而奇焉,為書與豫章太守謝斐?!卑矗河莘憬恢莓斣诮ò捕迥辏?20年)。
陳融陳國人,約吳大帝時任?!端鍟肪砣模骸坝钟小蛾愖右浴肥木?,吳豫章太守陳融撰?!薄度龂尽肪砦迨摺蛾戣鳌罚骸瓣悋惾?、陳留濮陽逸……皆單貧有志,就瑁處游?!?/p>
徐熙長沙人,約嘉禾年間在任?!端?jīng)注》[12]卷三十九:“西有徐孺子墓,吳嘉禾中太守長沙徐熙于墓隧種松?!?/p>
謝景南陽宛人,赤烏四年在任?!度龂尽肪砦迨拧秾O登傳》:“是歲,赤烏四年也。謝景時為豫章太守,不勝哀情?!?/p>
孟宗江夏人,約大帝末、會稽王時任?!短接[》[13]卷三百六十二:“《孟宗別傳》曰:‘孟宗為豫章太守’?!卑矗好献诩魏塘隇閰橇睿腊参迥暧晒獾搫咨反蠓?。存疑。
孫奮吳郡富春人,約會稽王時任?!叮ㄇ。┠喜h志》卷十一:“齊城廟,在南昌縣七都,祀?yún)窃フ绿貙O奮,宋元祐間建。”③(清)徐午修;萬庭蘭纂:《(乾?。┠喜h志》卷32,1794年。按:孫奮乃孫權(quán)子,封為齊王,權(quán)薨后徙于豫章,后諸葛恪誅轉(zhuǎn)住蕪湖,此其為太守為孤證,存疑。
夏侯嵩梁郡人,永安年間在任。《水經(jīng)注》卷三十九:“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于碑傍立思賢亭?!?/p>
紀陟丹楊秣陵人,約景帝、末帝時任?!度龂尽肪硭氖伺嶙⒁秴卿洝罚骸皩O休時,父亮為尚書令,而陟為中書令……出為豫章太守?!?/p>
張俊籍貫不詳,建衡二年在任?!度龂尽肪砦迨牛骸敖ê舛辍フ绿貜埧∫善浠蛉弧!?/p>
孔竺會稽山陰人,約末帝時任?!稌x書》[14]卷七十八《孔愉傳》:“祖竺吳豫章太守?!?/p>
孔沖會稽山陰人,約末帝后期任①按:史書未見孔沖其所任太守是在吳還是在晉?!稌x書》該傳載:“(許孜)年八十余卒……咸康中太守張虞上書……所領吳寧縣故人許孜……孜沒積年其子尚在”,咸康(335-342),年八十卒,又孜沒積年,則許孜出生年當至少在260年前,其年二十師孔沖,故孔沖當在吳時為豫章太守。?!稌x書》卷八十八《許孜傳》:“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p>
沈季吳興人,天紀年間在任?!短接[》:“《豫章記》曰:‘吳天紀中太守吳興沈季……’?!?/p>
苪祉丹楊人,約漢獻帝前期任。《三國志》卷六十一《潘濬傳》:“(孫)堅薦祉為九江太守,后轉(zhuǎn)吳郡,所在有聲?!?/p>
朱治丹楊故鄣人,興平二年至吳黃武三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爸嗡烊肟?,領太守事……黃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p>
太史享東萊黃人,約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硭氖拧短反葌鳌放嶙⒁秴菚罚骸跋碜衷獜?,歷尚書、吳郡太守?!?/p>
謝勖會稽山陰人,約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砦迨嶙⒁稌滗洝罚骸俺绲苒脜强ぬ?,并知名?!?/p>
滕胤北海劇人,約赤烏年間任。《三國志》卷六十四本傳:“年三十,起家為丹楊太守?!?/p>
賀邵會稽山陰人,約景帝、末帝初時在任?!度龂尽肪砹灞緜鳎骸皩O休即位,從中郎為散騎中常侍,出為吳郡太守。孫皓時,入為左典軍。”
吳展下邳人,約末帝時任?!妒勒f新語》[15]卷中之上:“吳展,字士季,下邳人……仕吳為廣州刺史、吳郡太守。吳平還下邳?!?/p>
李術(shù)汝南富坡人,建安四年至五年任?!度龂尽肪硭氖秾O策傳》裴注引《江表傳》:“回(袁)術(shù)死……表用汝南李術(shù)為廬江太守。”卷《四十七》引《江表傳》:“(建安五年)是歲舉兵攻術(shù)于皖城……梟術(shù)首。”
孫河吳郡人,建安五年至九年任?!度龂尽肪砦迨弧秾O韶傳》裴注引《吳書》:“從權(quán)討李術(shù),術(shù)破,拜寇威中郎將,領廬江太守?!?/p>
孫邵北海人,約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硭氖吲嶙⒁秴卿洝罚骸鞍輳]江太守……黃武初為丞相?!?/p>
呂蒙汝南富坡人,建安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任?!度龂尽肪砦迨谋緜鳎骸坝谑菣?quán)親征皖……即拜廬江太守……魯肅卒……又拜漢昌太守?!卑矗呼斆C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徐盛瑯琊莒人,吳黃武年間任?!度龂尽肪砦迨灞緜鳎骸凹皺?quán)為魏稱藩……領廬江太守……曹休出洞口……遷安東將軍?!?/p>
胡勃豫章人,約末帝時任?!遁浀丶o勝》卷第二十六:“吳,胡勃,豫章人,為郡功曹,嘉禾二年太守黃翊為人所誣……后為廬江太守,吳亡入晉懸單不仕?!?/p>
洪矩宣城涇縣人,任期不詳?!对托兆搿罚?6]卷一:“吳有廬江太守洪矩?!?/p>
錢盛吳興長興人,任期不詳。《(嘉泰)吳興志)》[17]卷十六:“錢姓出于大彭……吳廬江太守盛墓在縣北五里?!?/p>
全琮吳郡錢塘人,吳黃武五年至七年任?!度龂尽肪砹緜鳎骸皺?quán)分三郡險地為東安郡,琮領太守?!ㄆ吣辏?quán)召琮還牛渚,罷東安郡?!?/p>
鄭胄沛國人,約大帝時任?!度龂尽肪硭氖吲嶙⒁段氖總鳌罚骸吧赃w建安太守。呂壹賓客于郡犯法……?!卑矗航ò部そㄓ趨蔷暗塾腊踩?,時呂壹至遲赤烏年間已死,疑有誤。
陸敬叔籍貫不詳,約大帝時?!端焉裼洝罚?8]卷十八:“吳先主時陸敬叔為建安太守?!卑矗阂捎姓`,緣由同上。
王蕃廬江人,永安三年在任?!督▽幐尽罚?9]卷六:“吳,王蕃,永安三年為建安郡太守?!?/p>
朱誕吳郡人,約末帝時任?!端焉裼洝肪硎撸骸皡菍O皓世,淮南內(nèi)史朱誕,字永長,為建安太守?!?/p>
苪祉丹楊人,約漢獻帝初任?!度龂尽肪砹慌嶙⒁秴菚罚骸皥运]祉為九江太守。”
全琮吳郡錢塘人,吳黃武四年至五年。《三國志》卷六十本傳:“四年,假節(jié)領九江太守?!卑矗狐S武五年,全琮轉(zhuǎn)東安太守。
馬茂籍貫不詳,赤烏年間在任?!度龂尽肪硭氖吲嶙⒁秴菤v》:“茂本淮南鐘離張……吳以為征西將軍、九江太守?!?/p>
姚渠籍貫不詳,任期不詳?!叮翁﹨桥d志》卷十二:“吳九江太守姚渠墓在歸安縣南六十里?!雹邸叮翁﹨桥d志》,民國劉氏嘉業(yè)堂刻本。
孫韶吳郡富春人,漢建安中至吳黃龍元年任?!度龂尽肪砦迨槐緜鳎骸昂鬄閺V陵太守?!瓩?quán)還建業(yè)……加領幽州牧、假節(jié)?!?/p>
吳穰籍貫不詳,五鳳二年始領?!度龂尽肪硭氖耍骸鞍輰④妳丘閺V陵太守?!?/p>
范平吳郡錢塘人,約吳景帝、末帝時任。《晉書》卷九十一本傳:“吳時舉茂才,累遷臨海太守……孫皓初謝病還家。”
顧相吳郡吳人,約末帝時任?!稌x書》卷八十三《顧和傳》:“祖相臨海太守?!?/p>
奚熙籍貫不詳,鳳皇三年在任?!度龂尽肪硭氖耍骸埃P皇)三年……臨海太守奚熙與會稽太守郭誕書?!?/p>
朱然丹楊故鄣人,約漢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皺?quán)奇其能,分丹楊為臨川郡,然為太守?!?/p>
蔡機彭城人,約吳末帝時任。《三國志》卷五十二裴注引《吳錄》:“機為臨川太守?!?/p>
賀齊會稽山陰人,漢建安十三年始領?!度龂尽肪砹緜鳎骸笆辍瓩?quán)遂割為新都郡,齊為太守?!?/p>
諸葛融瑯琊陽都人,約吳大帝時任。《(乾?。┙贤ㄖ尽罚?0]卷九十:“賀齊、諸葛融、沈矯,以上新都太守?!卑矗骸吨尽分谎云錇樾露级嘉?,為孤證,存疑。
沈矯吳郡永安人,約末帝時任?!端螘罚?1]卷一百:“子矯字仲桓……新都太守,孫皓時有將帥之稱。”
步騭臨淮淮陰人,漢建安十五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敖ò彩迥?,出領鄱陽太守。歲中,徙交州刺史?!?/p>
魏滕會稽上虞人,約建安年間任?!度龂尽肪砹秴欠秱鳌放嶙⒁稌滗洝罚骸皻v歷陽、鄱陽、山陰三縣令,鄱陽太守。”
王靖廣陵人,籍貫不詳,約吳大帝初在任?!度龂尽肪砹吨荇檪鳌罚骸棒櫵侍貜V陵王靖。”
周魴吳郡陽羨人,約黃武中始領至嘉禾中任?!度龂尽肪砹緜鳎骸包S武中……乃以魴為鄱陽太守。……魴在郡十三年卒?!?/p>
虞翔會稽章安人,約大帝、會稽王時任。《三國志》卷五十七《虞翻傳》裴注引《會稽典錄》:“其文章之士……鄱陽太守章安虞翔。”
岑軻吳郡人,任期不詳?!豆沤裥帐蠒q證》卷二十:“亮伯生軻,吳會稽鄱陽太守?!?/p>
呂范汝南細陽人,漢建安十四年至二十四年任?!度龂尽肪砦迨緜鳎骸安芄脸啾凇I彭澤太守?!瓩?quán)破羽還……領丹楊太守?!?/p>
張秉吳郡陽羨人,約吳大帝時任。《三國志》卷五十二《顧邵傳》:“秉云陽太守?!?/p>
賀齊會稽山陰人,約漢建安末、吳黃武初任。《文選》[22]卷五十三:“賀齊字公苗,會稽人也,為蘄春太守?!卑矗骸顿R齊傳》言魏以吳叛將晉宗為蘄春太守,賀齊擒獲晉宗,未言賀齊為蘄春太守。為孤證,存疑。
宛方籍貫不詳,約吳末帝時?!豆沤裥帐蠒q證》卷二十五:“吳有吳興太守宛方?!?/p>
據(jù)上述揚州十八郡太守,可歸納出以下信息:其一,揚州與荊州相似,一些置郡較晚的郡至今缺少為太守的記載,如東陽郡、安成郡⑦東陽郡置于吳寶鼎元年(266),安成郡置于吳寶鼎二年(267)。。其二,盡管揚州也與曹魏相鄰,但在太守數(shù)量上,揚州以豫章、會稽、丹楊等郡為最,像廬江、九江、廣陵等邊郡,有記載的太守數(shù)量并不多,這與荊州邊郡太守數(shù)量最多的情況不同,一定程度體現(xiàn)以豫章、會稽、丹楊為代表的孫吳起家之地——江東六郡在揚州乃至孫吳政權(quán)中的核心地位①廬江郡既為邊郡,亦是江東六郡之一。。其三,史料中對各郡太守的記載多依賴于地方志,如《會稽典錄》、《豫章記》等古籍,這是影響傳世太守數(shù)量的重要原因。其四,揚州各郡太守籍貫較為復雜,概而言之,在孫吳立國前,各郡太守大部分由吳郡、會稽、丹楊籍人士擔任,小部分為江北淮泗地區(qū)人士。在孫吳立國后,太守逐漸本土化,不拘泥于哪一郡,但仍以揚州本土士人為重。值得注意的是,根于江東六郡對孫吳政權(quán)的重要性,在孫吳立國前,江東六郡及邊郡地區(qū)多由孫姓宗室、外戚、重要將領擔任,在立國后,宗室極少出任太守一職。而士族在太守一職上頗有家族性,除卻吳郡富春的孫姓宗室11任外,同一家族在揚州18郡91任太守中,有2位以上的有吳郡吳縣的陸氏和顧氏、丹楊句容的葛氏、丹楊故鄣的朱氏、會稽山陰的謝氏、孔氏、賀氏,陳留的濮陽氏等等,士族對孫吳的重要性在太守這一面可見一斑。
[1]陳健梅.孫吳政區(qū)地理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8.
[2]陳壽.三國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3]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許嵩.建康實錄[M].張忱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5]陶弘景.真誥[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7]王象之.輿地紀勝[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8]蕭良幹.(萬歷)紹興府志點校本[M].李能成,點校.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
[9]葛洪.抱樸子外篇[M].張松輝,張景,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何紹基.安徽通志[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
[11]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M].王力平,點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2]酈道元.水經(jīng)注[M].陳橋驛,注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3]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4]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5]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6]林寶.元和姓纂[M].北京:中華書局,1994.
[17]談鑰.(嘉泰)吳興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8]干寶.搜神記[M].汪紹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19]夏玉麟.建寧府志[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20]黃之雋.(乾隆)江南通志[M].揚州:廣陵書社,2010.
[21]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2]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Prefects of Eighteen Counties in Yangzhou in the State of Wu
YE Zhoujie,CAI Dongzhou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ccording to some fragmentary records on prefects in Yangzhou which belongs to the state of Wu,this paper has studied 91 prefects’names,native places and term of service,and so on,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studying?historical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its history&geography.
The State of Wu;Yangzhou;Prefect
K236.3
A
2095-4476(2016)12-0005-07
(責任編輯:陳道斌)
2016-05-03;
2016-10-11
葉周杰(1992—),男,浙江嵊州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蔡東洲(1962—),男,四川平昌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三國文化,宋史和巴蜀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