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遠(yuǎn)
清末民初,北京城到處都是戲樓酒堂,臺上持扇帶褶的文角兒們吊嗓抬音,頂冠甩翎的武生短打翻撲,伴著兩側(cè)的板胡三弦,一方戲臺上,演繹著說不盡的古往今來,吟頌著唱不完的西皮二黃。
師父是當(dāng)時的京劇紅人,北京話叫做名角兒。世人只知道師父最拿手的是丑戲“時遷盜甲”,但沒人知道師父師承何處,也不知道師父為什么下海做了戲子。有人說師父師承同光十三絕,時運(yùn)不濟(jì)下了海,也有人說師父是楊派傳人,唱的是最正宗的四喜昆丑。師父往往一笑置之,從不解釋或是分辯。
師父演了一輩子丑角兒,藝名叫“丑二”,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丑二爺”的名號,外人叫一聲大師,內(nèi)行的熟人見面也恭恭敬敬地叫一聲二爺。
正是師父最紅火的時候,他卻封臺絕唱了。當(dāng)時整個北京城都轟動了,有人說,師父這一絕唱,此后再無昆丑之聲值得入耳。沒人知道為什么師父好端端的就不唱了,除了我和師父本人。
民國四年冬天,那是師父最后一次上臺,也是我第一次上臺。
當(dāng)時北京城里的一位貝勒大壽,那位貝勒自幼習(xí)武,早早就封了禁軍統(tǒng)帥,整日在城墻頭上帶著八旗兵巡邏。滿清一亡,貝勒就閑下來了,他沒別的愛好,就是喜歡聽?wèi)?。每天天一亮,貝勒府就有人一路小跑,把全北京的水牌子抄下來送到府上,然后這位貝勒踱著步下來,半瞇著眼,必選的是一段“白猿教刀”,然后再來一出文段和丑段,從上午八九點(diǎn)開始,一直到晚上才罷休。每逢初一十五還得把戲班子請進(jìn)來唱到紅日偏西。
師父后來的一切都源自這段“白猿教刀”。
當(dāng)時師父本是演“時遷盜甲”里的時遷,那場“時遷盜甲”緊挨著“白猿教刀”上場,師父正在戲臺后頭畫著豆腐底子,根本不知道臺上的事。正當(dāng)口兒,演白猿的那位今兒雙親忌日,百善孝為先啊,戲園子頭兒也不好硬拉著人家演這么一出戲,就手兒也把演關(guān)公的那位送了回去??韶惱諣斀駜浩犨@個“白猿教刀”,沒有?那可不成,人家不干,那可是貝勒府啊,殺人都管不著的地界兒,一會兒就讓一群端槍持刀的家丁把戲臺給圍住了。當(dāng)時貝勒爺坐在太師椅上,旁邊站著的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戲園頭兒,整個戲班帶著拉三弦板胡的幾位都被叫了出來,說是一塊想個法子,就是逼戲班里出人演這戲。
當(dāng)時師父上前一步,拿毛巾擦著白底兒,不卑不亢地看著那位貝勒,貝勒一揮手,下人端上酒盅。
“貝勒爺,您想看‘白猿教刀,成,我給您演!”
“喲,我說二爺,您一個人演得了嗎,那可是兩人的武戲啊。”貝勒不緊不慢地喝著瓜片龍井,慢慢悠悠地說著。
“演得了,我說成,就肯定給您演好這出‘白猿教刀!”
師父當(dāng)即畫好紅臉,讓人抬上一面屏風(fēng),在臺下把我叫過來?!靶∽?,咱爺倆今兒演一出武戲,甭害怕,你就站在屏風(fēng)后頭,拿著馬鞭,順著我的刀頭走就成。”師父穿上關(guān)公的綠蟒袍,后背插四面武靠,替我緊了緊腰上的板兒帶,一拍我的肩膀,“吸氣,呼氣,再深吸一口,把它存住嘍,小子,咱唱戲的得有一口氣在,你甭管那是什么,聽我的準(zhǔn)成!”。
師父踢刀上臺,先是一串空翻,穩(wěn)穩(wěn)接住落下的長刀,一捋長髯,氣也不喘地耍一套六合槍出來。兩邊的人都看傻了:“哪有這出戲啊,二爺瘋了吧,‘白猿教刀里關(guān)公走幾個方步就落定了,二爺您這來一套六合是個什么意思???”
師父也不理睬那些詫異的目光,當(dāng)即擺出一個起霸,刀頭直沖屏風(fēng)!我揮起馬鞭,順著師父的刀頭攀上,配合著師父走一場趟馬。外人只看到屏風(fēng)內(nèi)的一影和屏風(fēng)外的關(guān)公打的如火如荼,看不到的是師父用刀頭快步地牽引著我的馬鞭,耍得眼花繚亂。師父甩刀離開,又連著做了好幾個刀花兒才戳刀站立,師父圓睜怒目,眉宇間英氣逼人,鏗鏘之間,如鐵馬金戈,大江東去!
在看臺下的貝勒爺也傻了,沒見過“白猿教刀”還有這個演法兒,興奮的站起身鼓掌,也不管身旁有多少貴人,大聲叫好,口齒間直噴白沫!
當(dāng)天我記得那位貝勒爺讓下人端上一桌好酒好菜,把我和師父拉到席前,一揮手就是令人眼紅的賞賜,說要把我們倆留在貝勒府,每天專門唱這出“白猿教刀”給他聽。師父淡然回絕,只是喝了杯清茶,黃金白銀面前,未動一分一毫。到最后,貝勒爺親自把我們這個戲班子送出貝勒府,還派人給戲園子頭兒送了一堆好東西。
也就是第二天,師父絕唱了。
戲園子頭兒趕到師父家,又是送禮又是敬茶,差點(diǎn)兒以死相逼。
“我說二爺啊,您這是干嗎呢,唱得好好的怎么說不唱就不唱了呢,人貝勒爺昨兒點(diǎn)名要您留下,您不去也就算了,可咱這老戲班子怎么您也給荒廢了?”
“武生的戲,我一丑角兒,本不配唱,昨兒是情急之余的下策。唱戲這口飯,是祖師爺賞下來的,給了我唱丑的這碗飯,不好再去吃人家的飯菜?!睅煾缚粗媲暗膽驁@子頭兒,淡然回答,拂袖離開。
此后,這件事兒就在北京城里傳開了,但凡是聽?wèi)虻娜颂岬綆煾?,總是在可惜之余一伸大拇指:“都說這戲子無情,人二爺,那可真是這個!”
師父走得早,他老人家一生無兒無女,臨終把我叫到床前。
“小子,師父我一輩子沒干過缺德的事兒,但那一次可真是缺德缺大發(fā)了,是‘盜甲遭報應(yīng)了,死得早,算我活該。你可得記住,咱唱戲的,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逢事兒別慌,只要留住那口氣不散,你就成了?!?/p>
民國三十二年冬天,師父走了,當(dāng)時大雪紛飛,是癸未年最大的一場雪,老戲迷們堵住了街口,爭著要抬師父的靈位,師父的靈位和棺材就一直被抬到城外十八里的靈堂前。靈位敬香無數(shù),其中給師父上的香最大最長的,就是那位貝勒爺。
(編輯/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