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瑞
有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周圍的許多人都在看一本名叫《活著》的小說,他們都說這本小說很悲慘,也很令人感動。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作品,在他經(jīng)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zhì)生活的巨大變遷,經(jīng)歷了多次生活帶給他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親人的離逝的時候,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經(jīng)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于是他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告訴人們活著的深刻意義,這便有了《活著》。
《活著》的開篇是老農(nóng)福貴遇見了一位游客,并由此回想起自己的過去:原來的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后敗光了家產(chǎn)。貧困之中,在為生病的母親求醫(yī)的路上,又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再是被解放軍俘虜,兩年后才回到家中。當他回到家時,母親已經(jīng)病逝,妻子獨自一人撫養(yǎng)著在一次意外中變成啞巴的女兒和尚年幼的兒子。本以為這次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但誰能料到,這只是悲慘人生的開始。兒子、妻子、女兒都相繼離世,唯一的孫子也因吃福貴給他煮的一鍋豆子撐死了,最后就只剩福貴和一頭名叫福貴的老牛獨自在田間歌唱。
《活著》有一種魔力,讓人不忍放下的魔力。
用余華的話說,《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自己生命的友情,講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不是只有悲,它也有許多令人動容的地方。福貴的兒子有慶寧愿自己把腳磨破、上學(xué)遲到也要精心地照料家中的羊。而當在他看見他所費盡心思養(yǎng)好的羊在一次次地離開以后,他從最開始的又哭又鬧到后來安靜地接受,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孩子的成長,也心疼他那與年齡不符的懂事。
用死亡象征活著,是這部小說的最大特點。《活著》展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這本是壓抑的,讓人喘不過氣的,然而,我們看到了福貴一次次用樂觀的態(tài)度燃起生的希望,從不放棄,從不抱怨,這是福貴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有人評價《活著》:“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xù)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含義?!睕]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一位作家稱《活著》是“中國的《約伯書》”,因為它給我們展現(xiàn)了許多看似不可能卻可能的苦難,但它也展現(xiàn)了許多帶著希望的美好。當你讀完這部小說時,你就會相信:一輩子的苦難不過如此,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指導(dǎo)教師 ?熊芳芳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nèi)戰(zhàn)、大躍進、“文革”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不斷經(jīng)受苦難,最后親人都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余華因這部小說榮獲法蘭西文學(xué)和藝術(shù)騎士勛章。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