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四問茶
它們都是“丑八怪”
就像沿西北方莫厘峰環(huán)山路隨意一條小路都通往莫厘峰一樣,在東山后山的老馬路上,隨意一個弄口走進村子,或許都深藏著許多古老的地方。去往俞塢的路上某條巷口,我對小夏說停車,去村里看看,這一偶然的決定,我們走進了楊灣古村。
楊灣古村或許比陸巷更大,可是這里沒有王鰲,所以陸巷車馬流水,而楊灣還是一個安靜的村莊。村里明清建筑頗多,然大多已無人居住,石墻矗立而木瓦傾圮。房子需要人氣養(yǎng),沒有人,也就荒廢了??墒俏蚁矚g這個村子,這里只有犬吠聲、蜜蜂的嗡嗡聲、池邊捶洗衣服聲。古老的房子倒就倒了吧,再也不會有人懂得“守”為何物。
經過古紫金庵,往山的方向走,就是俞塢,深深的俞塢。遠遠地就看到滿山的竹子搭起來的高架,每個高架包圍的都是一棵老楊梅,高架為采楊梅用。楊梅是極精貴的,稍稍碰撞,楊梅就壞了,果農踩在架子上在高大的楊梅樹間穿越,像空中雜技。有老楊梅樹的地方就有老茶園,這是前人的智慧。只可惜,竟發(fā)現整個俞塢古老的茶樹根上都嫁接了早生茶樹,緩慢生長的灰色老根上有著瘋狂生長的紅色新枝,老根處還艱難地生長著母本的小葉種茶葉,頂上卻生長著粗大的葉片,十分怪異。一樹兩種,一個整容失敗的丑八怪。
幸而在一棵楊梅樹周圍,幾叢本地茶樹未修枝未嫁接,已自由地生長到三米多高,這是俞塢的幸存者。
楊梅樹下的“幸存者”
在俞塢時,我們看到的唯一幾叢未修枝未嫁接的本地茶樹是在一棵大楊梅樹下,當時十分好奇,為什么這幾棵茶樹得以幸存,在去過洪灣里之后,我們找到了答案。
洪灣里是兩年前就打過一次照面的,當時在古尚錦夏家做茶,因他家本地茶樹種太少,夏家爸爸領我們去了離他家不遠的洪灣里一戶老鄉(xiāng)家,說他們家的茶園都在深塢,都是晚茶。試制了一天,炒制出兩斤茶,品質仍然不行。對此,我一直有疑義,為什么他們家的晚茶也還是不行。
洪灣里位于尚錦村南端,同樣是在太湖沿岸,藏得比較深。走進這片村子,會發(fā)現主干道旁的巷子坡度比較高,說明這片村民是依山而居,而非太湖邊的沖積平原地帶。這個村子十分安靜,甚至生冷清之感。
村子里已經各處堆積起木柴了,年底是準備來年用柴的時候,如今各村都已經用煤氣灶炒茶了,為何這個村子會備那么多柴火?難道這個村子還保留有柴灶炒茶?
繼續(xù)往深塢走,遇見大片竹林,竹林中茶樹不多,有些也都荒廢了,無人打理。穿過竹林,愈見深邃,塢底有兩棵高達數丈的古樹,依稀能感覺到這里被開墾成茶園前的原始森林的植被狀態(tài)。
從理論上說,塢底和塢口易積聚冷空氣,不宜種植茶樹,而在洪灣山塢,塢底塢口皆種植了大量茶樹,加上這個山塢本身光照少,或許就是這里茶樹晚發(fā)芽的原因,即使是早茶,發(fā)芽也比別處晚。
除了竹林旁有些未修枝的高叢茶之外,在一棵楊梅樹旁我們又發(fā)現了一叢十分高大茂密的小葉種茶樹,甚至一開始竟不知是茶樹?;丶液笥懈浇l(xiāng)民告知,在洪灣里有一習俗,就是在別家的楊梅樹旁留幾株茶樹不修枝,防止別人家的楊梅樹向自家茶園生長。茶樹再高大,哪能阻擋住龐大的楊梅樹生長呢?可是這習俗還是留下來了,于是,這些茶樹也就幸存下來了。
洪灣里的茶園種植得十分茂密,果樹下幾乎沒有一絲空余的土壤,甚至連許多的茶園間道路都已被密密麻麻的茶樹遮擋,這種情況在東山少見。塢口果樹以橘樹為主,大多沒有采摘,滿樹的橘子將樹枝壓低,甚至壓斷。這里不僅嫁接早茶,還有不少新種的早茶。這里無論是橘樹改枇杷樹,還是早茶種植,好像都比其他地方晚了幾步,雖然時間晚,但也還是走上這條路了。
我們了解歷史,是希望不要重蹈覆轍。這個世界每個階段都有它的前進趨勢,但是當下的趨勢總要在很久以后才能讓人看清面貌。時下流行一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即便這樣,總有那么些人寧可選擇地清醒地為自己的堅守努力,也不想閉著眼睛隨波逐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