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必良
(襄陽市谷城縣政協,湖北 襄陽 441700)
?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是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
周必良
(襄陽市谷城縣政協,湖北 襄陽 441700)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是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和關鍵。要深入認識調查研究工作在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深刻把握政協調查研究的特殊性和規(guī)律,發(fā)揮優(yōu)勢,切實提高調查研究能力。
人民政協 履職能力現代化 調查研究能力
著力提高調查研究能力,是人民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因為人民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是實現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簡言之,就是要大力提升建言獻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政協的建議和意見要做到參之有道、謀之有方、言之有效,取決于論點新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調查研究是達成這一要求的首要基礎和必經途徑。
(一)加強調查研究工作是政協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攻堅期和發(fā)展的關鍵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變化,原有階層迅速解構和分化。中等收入群體逐漸崛起,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各階層成員在思想認識、道德選擇、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獨立性、多樣性、多變性、差異性日益增強。迫切需要各級政協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及時回應群眾呼聲,準確把握存在的問題,科學提出對策建議。
(二)加強調查研究工作是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調查研究是政協履行職能的基礎和前提,是政協履行職能的具體實踐方式,是激發(fā)委員參政議政的有效形式,也是激活政協工作、展示政協效能和委員才智的重要途徑。搞好調查研究是做好政協所有工作的基礎,調查研究貫穿于政協各項工作之中。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就沒有議政權,就沒有獻策權。
話語權是政協最大的權利。政協履行三大職能,開展協商民主,都離不開一個“說”字,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作為政協委員,善于講好政協話,發(fā)出政協好聲音,既是基本功,也是硬本領。什么叫政協話?就是民聲民愿的實話,經過深思熟慮確有見地的深話,于國于民有利而非偏向少數人利益的諍話。
政協話語權是憲法和政協章程賦予的,是政協三大職能的實質,也是政協影響力的基礎。政協議政不行政、獻策不決策、立論不立法,但政協有話語權。政協通過行使話語權,傳達民聲民愿,匯聚真知灼見,影響黨政決策,融入全局工作。政協話語權,不在于“說了算”,而在于“說得對”、“說得準”。這就要求政協進一步改進調研工作,深入基層一線調查了解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情況和基層反映,知上情、明下情、察實情。
必須從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政協調查研究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增強搞好調查研究工作的理論自覺、認知自覺和行動自覺,把調查研究作為履職盡責的第一需要,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抓緊抓實抓好。
政協的調查研究工作,既具有黨政部門的一般特點,借用葉圣陶先生的話,這種一般性即是“所見要真、所聞要切、所感要深、所思要透”,換言之,也就是問題要抓準,原因要找到位,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可行(可行表現在既具有可操作性,又符合大政方針和國家法律法規(guī))。同時,它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只有注意到這種特殊性,才能體現獨特的角度和作用,防止同質化和重復化。
政協的調查研究與黨政調查研究相比具有以下不同:
(一)調查研究的直接目的有別
調查研究無疑都是為決策服務的,但黨委、政府及其部門的調查研究是直接服務于決策。而政協不決策也不行政,主要是通過建言獻策來影響決策和決策的執(zhí)行。政協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主要圍繞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開展咨詢論證,提出意見和建議;運用包容各界、聯系面廣、人才聚集的優(yōu)勢,了解和反映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愿望和要求。政協調查研究的成果,只作為會議協商討論、發(fā)表意見的依據,只能以大會發(fā)言、建議案、提案或其他形式提出。同時政協在確定調研選題上應堅持“三個有利于”和“三看”原則,即應有利于幫助黨委、政府改進工作,有利于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有利于政協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一看選題是否緊貼中心、符合大局、順乎民意,二看政協本身能否做好,三看課題涉及的問題,黨政部門有沒有能力去解決,要避免出現“題目太大,做不了;題目太小,難做好;題目太空,無用功;題目太老,馬后炮”等問題。
(二)調查研究的主體有別
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是按各自分工的職責,上級深入下級去作調查研究,調查的主體是上級。其優(yōu)點是對調查的內容比較熟悉,但也會有以下弊端:一是對問題司空見慣、見怪不怪,想解決又總是在老辦法里兜圈子,很難從思維定式中跳出來。二是受局部地區(qū)、部門利益的局限,難以從大局看問題,一旦需要對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利益“傷筋動骨”,就會猶豫不決。
政協調查的主體是政協委員,不受地區(qū)、部門利益的干擾。一是政協委員不會先入為主,因此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較少,能夠在解決問題的傳統(tǒng)方法之外另辟蹊徑。二是委員中專家學者多、專業(yè)技術干部多,能從更高、更寬、更深的層面思考問題。三是政協委員位置超脫,不帶任何偏見,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以實話實說、對事不對人,提出真知灼見。四是政協在調查研究過程中,要請有關部門、有關行業(yè)介紹情況,要到相關地方去了解實情。但政協在形成調研報告、綜合信息中,既要求“入得進”也要求“跳得出”,不充當狹隘或不當利益的傳聲筒或代言人。
(三)與調查對象的關系有別
一是黨委、政府及其部門與調查對象通常是領導與被領導、上級與下級的關系。上級領導決定著下級的“烏紗帽”,加之有時“報喜者得喜,報憂者得憂”,因此下級不一定愿意對上級講真話、道實情。政協與調查對象沒有領導與被領導、上級與下級的關系,制約因素較少,更沒有“摘烏紗”之類的擔心,人們往往愿意對政協委員講真話、道實情。政協的調查研究有可能摸到真實情況。二是政協調查研究主要為黨政部門提供決策參考或智庫支援,不起檢查指導工作或督辦作用。黨政部門的調查研究,或是決策出臺前的考察求證和充實完善,或是解決基層反映的問題,指導工作開展,或是檢查指導工作,督辦工作進度等。政協的調查研究,多是熟悉掌握情況,溝通信息交換意見,研究問題增加共識。
(四)調查研究的具體方式有別
一是黨委、政府的調查,題目自定,調查人員也由自己確定,一紙通知發(fā)下去,下面的配合不成問題。政協的調查要根據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酌情而定。有些課題政協可以主導去做,有些課題政協可以配合去做;由于政協老同志多、兼職同志多,有些課題并非政協力所能及,不必勉強去做。這也有它們的好處,即自由度大,可以從容不迫地去做。二是政協不可能動用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搞大規(guī)模的調查,主要方式是典型調查、個案調查,有時也可以搞點問卷調查。三是政協的調查需要爭取各有關方面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黨政部門處在第一線,了解現狀,掌握人財物,不愁配合協作。政協的調研是商量著辦,需要有關部門和人員的支持配合。
(五)調查研究的運行機制有別
政協的調查研究是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一是政協的調查要體現協商民主。黨政的調查是圍繞某個題目組織調研組了解情況,召開座談會集中聽取情況,深入相關地方或部門查看情況,然后對所收集到的情況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制定決策措施和解決相關問題的具體辦法。政協的調查研究(如常委會專題協商)在形成醞釀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的過程中,加進了民主協商的環(huán)節(jié),邀請了政協常委、部分委員、有關黨政領導或專家學者,聚集一堂進行討論協商,體現了廣泛、多層、制度化協商民主的特點,這是它與常態(tài)化調查研究的明顯區(qū)別。二是政協的調查研究貫穿和體現著協商民主,比如座談討論、交換比較、溝通看法、征求意見等,既是調研也是協商。它就經濟社會發(fā)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征詢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兼顧各方關切,最后形成最大公約數的過程,體現著圍繞大事要事廣泛參與討論,平等表達意見,保證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實現之要旨。
沒有高質量的調研,建言獻策就無從談起;缺少真知灼見,參政議政就要落空。沒有政協調查研究能力的大提高,就沒有政協履職能力的現代化。致力于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萬眾一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要以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動力,以目前正在開展的“三嚴三實”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學習理論知識,盡快掌握過硬本領,不斷轉變和端正作風,狠下功夫優(yōu)化和提升調查研究能力。
(一)認真貫徹《全國政協加強和改進調研工作實施辦法》,加快調研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建設
今年4月,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28次主席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政協加強和改進調研工作實施辦法》。這是貫徹習總書記“9·21”重要講話和俞正聲主席所作常委會工作報告關于提高調查研究能力、健全相關規(guī)章制度要求的具體措施?!皩嵤┺k法”共四部分,15條。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明確了調研必須堅持的五條原則。第二、三、四部分系選題確定、組織實施、成果轉化,對三個階段的調研組織提出了具體要求。
落實“實施辦法”要抓住以下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要深刻認識調查研究是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重要基礎,把調查研究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提高調研能力。二是要增強調查研究的準確性、針對性、深刻性。要增強客觀性,不簡單停留在一般性地聽匯報、看現場、發(fā)議論上,而是要真正邁開雙腳,沉下身子,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全面、準確地了解情況,深入細致地研究問題,鞭辟入里地提出對策。要增強針對性。特點和個性都屬于特殊性,特殊性決定事物的本質。調查研究就要研究事物的特殊性,認識其特殊性,根據特殊性來提意見、獻計策。要增強深刻性。調研不能停留在表面、淺層,而要找到事物的根本原因(內在矛盾)。三是要著力推進調研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首先要按照調查研究組織工作的三個階段謀篇布局。選題確定階段要按照明確選題依據、征求選題意見、搞好選題協調、確定選題計劃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在組織實施階段要劃分為制定調研方案、成立調研組織、聽取情況介紹、深入實地調研、組織討論研究五個環(huán)節(jié);而成果轉化則劃分為提高成果質量、豐富建言形式、規(guī)范報送程序、促進成果轉化、加大宣傳力度五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落實三個階段14個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定,保證調研工作在程序機制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減少隨意性和草率性。
(二)抓實抓細抓牢關鍵環(huán)節(jié),以點帶面驅動調研工作扎實高效
一是在選題的遴選上要立足于實際,以本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正面臨的重要問題為重點,以民生問題和社會關切為聚焦,使調研工作更加貼近黨政工作中心、貼近改革發(fā)展實際、貼近各界群眾訴求。2015年,谷城縣政協進一步加大了調研工作力度,全年共確定了七大調研課題。其中南河流域扶貧開發(fā)、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農業(y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為常委會專題協商主題;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全縣水產業(yè)發(fā)展作為專委會的的重點調研課題。在具體調研過程中,我們對組織實施、座談討論、報告形成、成果轉化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完善,將調研工作納入程序規(guī)范運行。二是在調研的組織實施上,要建立以委員為主體、相關部門專業(yè)干部為補充的結構體系,以更好體現政協聯系面廣、智力密集的優(yōu)勢,激發(fā)政協委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政協的優(yōu)勢充分運用到調研工作之中,組織相關委員、相關部門領導、業(yè)內專業(yè)人士聯合攻關,力求有所突破。三是將“嚴”、“實”作風切實體現在調研工作中。今年我們對“南河流域扶貧開發(fā)”的調研,深入到31個縣直部門、7個鄉(xiāng)鎮(zhèn)(場)、7家金融單位、2家企業(yè)。采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調查,與南河流域政協委員、干群代表座談討論等形式,掌握了第一手真實、典型的情況,調研成果份量很重,受到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四是在調研報告的撰寫、討論、修改上舍得下功夫。調研工作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調研報告上,調研中的發(fā)現、收獲、思考要通過調研報告來反映,能否寫出一篇有質量的調研報告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調研的成敗。一篇好的調研報告,不僅要有醒目的題目、引人入勝的小標題、層次分明的段落結構,而且要有充實的內容、生動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能吸引人、抓住人。
(三)搭建平臺營造氛圍,充分發(fā)揮委員在調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
一是要提高委員對參與調研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政協委員是開展政協工作的主體,也是政協調查研究工作的主體。政協委員參加調研的過程,既是熟悉情況、知情明政的過程,也是參政議政、發(fā)揮作用的過程。調研是政協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也是委員履行職責的重要途徑。二是要盡量為委員參與調研提供機會。一個專題調研組就是一個平臺,通過加大調研工作力度,每年分期分批使本界別的委員都有機會參與調研活動。三是要要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鼓勵委員開動腦筋,積極發(fā)言,盡情展示聰明才智。參與調研的同志要有追根究底的勁頭,要有追求真理、勇闖虎穴的勇氣,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要析事明理尋規(guī)律,運用戰(zhàn)略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和辯證思維,對所占有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制作,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抓住事物的本質和癥結所在,兼顧需要和可能,提出對癥管用的對策措施。
責任編輯:賀俊春
2016-09-08
周必良(1958—),男,湖北谷城人,原襄陽市谷城縣政協主席。
D627
A
1671-2803(2016)05-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