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琳
淺論音樂與繪畫綜合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意義
姜琳琳
(廣州金萌芽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由學科綜合引發(fā)的多元審美教育理念對課程綜合具有怎樣的意義,將成為藝術綜合改革中必須直面的問題。為此,筆者從解讀“學科綜合”理念入手,并將“多元審美”教育理念作為本文的重要理論支撐,嘗試闡述音樂與繪畫綜合教學的多重意義。
音樂與繪畫;學科綜合;多元審美;價值意義
學科綜合是指在某門課程的教學中,以本學科內容為“主線”,融合本學科教學領域和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進行開放的、整體關聯的教學活動。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指的是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它對于深化音樂課程改革,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 “學科綜合”理念的涵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把音樂課程定性為“人文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認為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可見對于音樂課程文化內涵的重視。而只有通過學科綜合的途徑,才可能真正體現音樂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性質與特點。
該《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了“提倡學科綜合”,并對音樂教學的綜合做出了如下規(guī)定:“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它學科的綜合。”也就是把音樂教學的學科綜合理解為三個層面上的綜合。
該《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對第一個層面即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本《標準》設定的四個音樂教學領域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教師應全面理解和掌握音樂教學各領域的內容要求及其相互聯系,并在教學中將其融合成為有機整體,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應該說,上述三個層面的學科綜合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一個教學領域內部的不同內容之間的綜合同樣不能忽視甚至應該更加引起重視。而音樂感受與鑒賞教學是最能體現音樂文化內涵的的一個教學領域,最具有學科綜合空間,最有可能、也是最有必要加強學科綜合。
1.2 藝術課程中提倡“學科綜合”的價值意義
用多學科滲透的綜合手段來豐富音樂課程的內容,在以往的音樂教學實踐中雖然也屢有嘗試,但作為一種明確的課程觀念,在課程標準中提出卻尚屬首次??梢娝鼘A教育的音樂課程改革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綜合是音樂學習領域拓展的體現20世紀以來,隨著音樂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所起的獨特作用被日益完善的科學研究所證實,人們對音樂學科的功能和價值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音樂已經成為人類認識世界、塑造自我的窗口,音樂教育的目標也指向文化與人的發(fā)展。人文性質的定位使得音樂的學科內涵在不斷擴展。于是,不僅音樂自身的課程內容擺脫了單一的技術訓練而走向多個領域,而且音樂與相關學科也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系。這種多學科滲透的綜合性音樂學習方式在歷史上眾多的音樂教育體系中早已有所嘗試,從達爾克羅茲、奧爾夫到綜合音樂素質直至80年代的DBME音樂教育,簡單說,就是從創(chuàng)作、歷史、美學、評論四個不同角度或領域來指導學生學習音樂。雖然它們的綜合程度、綜合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重視多領域地汲取營養(yǎng),為音樂教學提供了更寬闊的視角。因此,綜合為音樂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拓展音樂教育的途徑,豐富音樂學習的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綜合是學生個體和諧發(fā)展的需要人的發(fā)展是教育的目的。每一門學科都是教育所選擇的用來幫助學生達到理想發(fā)展目標的工具。因此,所有的課程理念都必須服從于促進學生發(fā)展這一宗旨,音樂學科也不例外。現代專業(yè)化的教育因專注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無法拓展自己的經驗。事實上,學生學習任何一門課程,獲得任何特殊知識,都是在他整體經驗基礎上理解的,需要他的整體經驗參與。教育必須建構學生完整的經驗,將所學的知識建立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上,多學科滲透的音樂課程將與音樂相關聯的盡可能豐富的語境內容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幫助學生認識整體、部分及其相互關系,以此來獲得個體和諧全面的發(fā)展。正如標準解讀中所提到的,“綜合有益于改變人格的片段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fā)展”。
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發(fā)展的今天,多元文化、多元審美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接受。自從沃爾夫岡.洛舍爾創(chuàng)辦的多元審美教育國際協會以來,已經吸引了來自大約二十個國家的教育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這個協會促進了各學科間的對話,比如音樂學、音樂教育、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語言學,為開創(chuàng)一種綜合音樂教育方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因此,多元審美的涵義,多元審美教育的特點,多元審美教育的歷史以及影響都將成為我們發(fā)展綜合音樂教育首先要研究的問題。
2.1 多元審美教育的歷史及影響
(1)多元審美教育的發(fā)展史多元審美教育是由沃爾夫岡.洛舍爾創(chuàng)立的。在德國的薩爾茨堡,洛舍爾創(chuàng)立了綜合音樂教育與多元審美教育學院,這是多元審美教育的中心。多元審美教育國際協會開展了大量的學術活動,包括組織每年一度的國際多元審美研討會、出版多元審美期刊(后被多元審美年刊所代替)、調查有關多元審美課題及其方法的發(fā)展,以及在音樂教育方面開展以多元審美為研究方向的大學研究項目等等。
沃爾夫岡·洛舍爾去世后,麥克拉·施瓦茨保被任命為多元審美教育國際協會主席,同時也擔任多元審美大學研究院院長。現在,在麥克拉·施瓦茨保的帶領下,多元審美雖然局限在小范圍內,卻獲得了高水平的發(fā)展。
(2)多元審美教育的影響經過三十年的深入研究,多元審美已足以發(fā)展成一個高度科學而精密的音樂教育系統(tǒng),在一定范圍內創(chuàng)建了實踐方法,這可能超過任何其他音樂教育理念的領域。其范例已深深地影響了音樂教育課程及理念。在國際上,人們廣泛地運用多元審美提出的方法,人們已經把它看成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理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的一些音樂教育方法,如包含教育、跨文化教育、即興創(chuàng)作、邊緣學科、混合藝術以及創(chuàng)作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等,無一不體現出典型的多元審美特征。
2.2 “多元審美”的涵義及其特點
(1)“多元審美”的涵義?!岸嘣獙徝馈币辉~來源于兩個古希臘詞語:poly和aisthesis。在這個復合詞中,poly是指高質的意義上的“更多”。它的意思與其在復調(polyphony)中的意思相近,復調并不是曲調在量上增多的結果,而是通過更多具體的音樂對位來實現的,從而達到更高的音樂質量。
Aisthesis最初是感官的意思,現在它的拼寫已演變成aesthetic,意義也演變成了“美”。在polyaesthetic中,它兼有上述兩種意思:既與感官有關,又指對美的一種藝術概念。這樣polyaesthetic指的是感官、感知與藝術相關意識的結合體。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多元審美反對感官的分割,崇尚整體感官意識以及藝術各部分的協調組合。這一哲學觀點代表了多元審美教育的基礎:在課堂教育中調動各種感官經驗以及運用各種可能的藝術表現手法。
(2)多元審美教育的特點多元審美教育是一種音樂教育方法。這種音樂方法有雄厚的理論基礎,它批判地反映了綜合音樂教育方法,并對綜合音樂教育方法做了一些科學的調查研究。
①多元審美滲透的多種含義沃爾夫岡.洛舍爾曾說:“多元審美類似于多音和多彩,卻又用了比這二者更根本的方式,表現的是某些基礎但又與眾不同的含義,關乎以感覺理解并感受意識,又以知性感受各種官能。經歷和闡述,反映和創(chuàng)造,接受和產出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而這種多樣的感知就與這些相互關系有關。它不僅意味這美學行為的總體,還是一個包含文化人類學、文化批評和文化教育的多極審美能力和權威的整體,因此在實踐中可以揭露被歪曲現象,訓練人們對培養(yǎng)審美感受的理解?!?/p>
②促進理論與實踐在音樂教育中的融合沃爾夫岡.洛舍爾創(chuàng)辦的多元審美教育國際協會尤其促進了文化表現實體之間的相互協作,如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電影等。多元審美教育有助于克服歐洲各類藝術之間人為的分裂,將藝術從業(yè)人員和科學家聚在一起,這有助于彌合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
③使得創(chuàng)作與接受在音樂教育中相輔相成以培養(yǎng)理解力為中心的音樂教育,與以專門訓練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多元審美音樂教育為彌合這兩者的差距作出了關鍵性的貢獻。在音樂教育中,創(chuàng)作與接受在音樂教育中相輔相成,兩者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④為音樂課堂教育的即興創(chuàng)作奠定的基礎多元審美教育為課堂教育提出了大量的實踐方法,即興創(chuàng)作這一風格體現了多元審美原型的卓越之處。在即興創(chuàng)作中,學生們得到了所謂的“概念聲譜”,這為創(chuàng)作工作以及藝術工作奠定了基礎,最終指引學生們走上音樂戲劇作品創(chuàng)作和表演之路。
⑤崇尚整體感官多元審美作為一種學說,不僅吸收19世紀與20世紀藝術哲學,還要在心理學、社會學、音樂學、戲劇理論、藝術和文學以及文化教育學與文化種族學這些不同的學科領域之間繼續(xù)進行更多的比較研究。這些都將成為綜合藝術教育實踐的理論來源,也是筆者對于音樂與繪畫綜合教學研究方法的有利依據。
從筆者搜集到的國內外音樂與美術綜合的資料,以及筆者親身經歷實踐的音樂與美術綜合教學范例看來,多元審美主義、多元審美教育,已經悄無聲息地滲入到我們的音樂教育課程及理念的今天,多元審美主義、多元審美教育到底是如何來體現音樂與美術綜合教學的形式,以及它對于音樂與美術綜合教學的價值和意義,筆者將要做進一步的探討。
3.1 多元審美為形式、顏色、聲音的各種聯系的存在提供了意義
在這里,多元審美的“多”并不只是數量上的“多”,在試圖理解和描述對形式、顏色和聲音的感知和感覺這種復雜現象時,著重表達的是表現和效果性質上的“更多”聯系。它為各種關系的存在提供了意義:顏色之間意想不到的張力、聲音的協調,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以及給我們帶來的整體印象。多元審美類似于多音和多彩,卻又用了比這二者更根本的方式,表現的是某些基礎但又與眾不同的含義。經歷和闡述,反映和創(chuàng)造,接受和鏟除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而這種多樣的感知就與這些相互關系有關。它不僅僅意味著美學行為的總體,還是一個包含文化人類學、文化批評和文化教育的多極審美能力和權威的整體。因此,通過多元審美教育變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彰顯了“學科綜合”教學深刻的價值內涵。
3.2 多元審美由多種維度所決定為音樂與美術綜合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多元審美作為一個擁有完整含義的術語,是用來描述一種復雜體驗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對各種維度的感官,感知,以及體驗擁有系統(tǒng)的了解。例如:空間在由物體組成的世界里感知的范圍,即跨文化感知維度;時間是我們在主觀世界里感知的變化,即集合感知傳統(tǒng)的維度;社會是我們感知的延伸,即社會交際感知的維度;藝術在文化過程中視聽和感官行動的體驗影響我們的感知,即多層次感知的維度。多元審美觀必須遵從多種感官的準則,這個準則同時還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感覺與思想以及感知與創(chuàng)造的一致性。
多元審美的位置,一方面由上文所提及的不同維度所決定,而另一方面又受到一種藝術概念的激勵。正是基于上述理論的支撐,使得音樂與美術實現綜合教學在理論基礎上更具有合理性與說服力,特別是跨文化感知維度、跨學科感知的維度以及多層次感知的維度,將是筆者進行理論上的闡述和實踐中不斷探索的有力支撐。上述理論也將為我們在今后對多元審美藝術的理論發(fā)展與實踐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方向。也為音樂與繪畫藝術的綜合探索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12:174.
[2]沃爾夫崗·馬斯特納特(Wolfgang Mastnak).音樂教育學導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37.
[3]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
[4]胡君英.關于對音樂鑒賞教學的一點美學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0,1:17.
G633.951
A
1004-7344(2016)33-0039-02
20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