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娟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55049)
唯物史觀視野與當代文藝批評解析
樊瑞娟 (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55049)
隨著我國文藝批評的不斷改革和發(fā)展,文藝觀念不斷開放,理論資源不斷豐富,文藝批評的方法也不斷多樣,文藝學科也呈現(xiàn)自律性和獨立性的特點,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唯物史觀視野缺失的現(xiàn)象,致使當代文藝批評批評視野狹窄與價值觀混亂。所以,對當代文藝批評中的唯物史觀事業(yè)和人生觀、自律觀和審美觀等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辯論。本文通過對唯物史觀視野和當代的文藝批評觀念進行分析,探究當代的文藝批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對策。
唯物史觀;當代文藝批評;理論視野;價值觀
在中國的文藝批評變革的道路上,文藝批評和文藝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不斷的進行互動,共同為我國的文藝繁榮發(fā)展努力。在諦視這條變革道路時,我們發(fā)現(xiàn)是有失有得,有利有弊的。在我們收獲了很多新鮮的事物,例如新的文藝批評觀念和新的方法、新的理論視野等的同時,我們也丟失了本來不應該隨便放棄的事物,因此而產生了新的問題和新的矛盾。人們在諦視這條變革之路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分歧與認識。所以,我們要對其中的重要的根本性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比如當下文藝批評和唯物史觀視野的聯(lián)系等問題,進行適當?shù)霓q論、分析。
唯物史觀為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歷史思想體系的解釋和審視,它的基本精神體現(xiàn)為:要求把人類社會和在長久歷史發(fā)展中的全部存在,都放在完整的社會結構和現(xiàn)實的關系中來進行說明和認識,而這個社會系統(tǒng)結構和它存在的現(xiàn)實關系最終是根據(jù)物質生活的生產基礎來規(guī)定的1。因此,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所有現(xiàn)象,都可以放在這種唯物史觀的理論視野中去理解和認知。對于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來說,唯物史觀視野能夠充分的體現(xiàn)為文藝批評的“歷史觀點”。
文藝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或是一種社會存在的形態(tài),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唯物史觀的思想中蘊含了對文藝想象的了解和認知,并形成了特殊的文藝思想。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體現(xiàn)的文藝理論思想中處處展現(xiàn)了唯物史觀的理論視野和基本精神。立足于文藝批評的角度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方面,唯物史觀視野中把文藝活動當成為精神生活的途徑之一,并把它融入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因而和整個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形成聯(lián)系,在它們互相的關系中說明和了解文藝活動的價值功能和特性2。這就為文藝探究和文藝批評形成一種宏觀指導觀念。文藝現(xiàn)象雖然復雜和特殊,但是依照唯物史觀的觀念來看文藝活動依舊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對這種精神生活的過程,要從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中理解。
第二方面,現(xiàn)實主義文藝觀念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它與普通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在唯物史觀的觀念體系中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深刻性含義,對我們應該如何從現(xiàn)實生活和文藝的關系中,了解文藝的功能、特征和價值,有著很大的指導性作用。
第三方面,唯物史觀在當下的文藝批評中的詳盡的表現(xiàn)為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歷史觀點”?!皻v史觀點”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歷史主義”,而是擁有唯物史觀的特殊性意義。它除了有一定的歷史眼光、歷史意識和歷史視野,還要求事件、人物和現(xiàn)實關系與歷史條件相聯(lián)系,掌握住事件和任務所在的歷史時代環(huán)境,從現(xiàn)實條件的可能性和歷史必然的需求的聯(lián)系中,準確認識事件和評價人物形象。比如:恩格斯和馬克思對拉薩爾的悲劇作品《濟金根》的評價中,認為劇中濟金根領導的騎士運動戰(zhàn)敗的原因是因為濟金根自身的欲望,而盲目的決策3。然而這種觀點是缺少歷史觀點的。恩格斯對于此作品的觀點是:重要的出場人物是有所謂的個人主義傾向和階級的代表,因此,也是那個時代中的思想代表,他們的動機不僅是來自個人的無望還有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事實上,濟金根的失敗并不是由特的狡詐造成的,而是由他作為垂死階級的代表和作為騎士對現(xiàn)行的制度進行反抗造成的。在這部劇中,作者沒有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潮流和現(xiàn)實關系中來描寫,反而是憑借自己的主觀政治思想來描寫,明顯的與歷史真實情況相違背。因此,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點”的文藝批評方式,不但可以被適用在對社會歷史事件和社會歷史人物的評價中,還可以用在對文藝中所關系到的文化觀、人性觀和審美觀的評價。
我國當前的文藝創(chuàng)作中,有些人認為文藝并沒有規(guī)律和原理,認為外來的文藝理論并不使用與中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因此,在抵制外來的文藝思想的同時,也將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觀念排斥在外,對文學研究和文藝批評的深化和拓展不利。而在后來的很長時間內,文藝批評與文學研究只是盲目的相信西方的理論,而沒有尊重本土的理論資源,完全不考慮自身文藝的實際情況,而只是盲目、機械、簡單的套用外來的批評方法和文藝觀念。在當代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著照搬后現(xiàn)代、西方現(xiàn)代的方法和理論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因此,應該重視自身文藝特征和理論資源來進行文藝研究。
在當代的文學研究和文藝批評中存在著缺少唯物史觀念,導致了在一些文藝問題的研究中,造成了價值觀的混亂和理論認識的迷亂,對當代的文藝實踐活動產生誤導。比如當代批評中一直有關于“人性論”的爭論,甚至形成了一種潮流。一方面是對過去的階級論、政治論文化觀對人性的壓制的反抗,另一方面是立足于“人的文學”觀念。強調“文學即是人學”,因而從人性、人學的角度來評價、研究文藝情況是無可非議的,但是重點的問題還是在于應當怎樣用歷史的觀點來剖析人性,怎樣用具體的、歷史的觀點對待文藝中的人物形象。
文藝批評,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fā)展和變革,已然不再缺少文藝批評的方法,也不缺乏理論資源,真正缺少的就是唯物史觀視野和順應時代的價值觀點,這就要求我們在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中不斷的進行構建和反思。
注釋:
[1]賴大仁.唯物史觀視野與當代文藝批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24(3):1-9.
[2]賴大仁.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精神與當下意義[J].江漢論壇,2011,(6):99-101.
[3]吳亞南.浪漫主義、唯物史觀與馬克思的文學批評范式--以馬克思的古希臘藝術批評為主要考察對象[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4,(5):41-47.
樊瑞娟,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職稱:助教,學位: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