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挺
大面積燒傷患者燒傷初期輸血治療效果分析
岳挺
目的分析大面積燒傷患者燒傷初期輸血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51例大面積燒傷初期患者作為病例組,4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病例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輸血治療,在燒傷后第1、3、7、14及21天時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記錄患者燒傷后不同時間點成分輸血情況。同時對對照組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guī)、血液成分測定。觀察兩組測定結(jié)果。結(jié)果病例組患者入院時、燒傷后第1天時紅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Hb)含量、血小板計數(shù)、紅細胞比容(HCT)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除燒傷后第3、21天輸血后紅細胞計數(shù)與對照組相近外(P>0.05);燒傷后第3、7、14、21天時,輸血前后紅細胞數(shù)、Hb含量、HCT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燒傷后第3、7、14天輸血后細胞計數(shù)、hb含量高于輸血前(P<0.05)。血小板計數(shù)在燒傷后第3、7天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燒傷后第14天時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燒傷后21天時明顯升高(P<0.05);燒傷第3、7、14天輸血后高于輸血前(P>0.05)。隨著燒傷后治療時間的推移,輸注血漿、紅細胞的量逐漸增加(P<0.05),燒傷后第7 d,輸注冷沉淀、血小板的量較燒傷后第3天明顯增加(P<0.05)。結(jié)論大面積燒傷初期進行輸血治療是必要且合理的,有效的輸血治療能糾正患者圍手術(shù)期的貧血,減少血量丟失,利于患者盡早康復。
大面積燒傷;輸血;治療
燒傷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創(chuàng)傷性疾病,它可致患者機體皮膚、循環(huán)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發(fā)生異常。大面積燒傷患者臟器組織嚴重低灌注可致缺氧、缺血損害,凝血功能障礙等,若治療不及時會使病情惡化[1]。輸血治療是大面積燒傷初期常用的治療手段。本研究以51例大面積燒傷初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 觀察不同時間點內(nèi)內(nèi)環(huán)境變化以探討輸血治療的效果,為此類患者的治療提供臨床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1例大面積燒傷燒傷初期患者作為病例組,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齡8~68歲,平均年齡(46.8±7.2)歲;燒傷面積占總體表面積的(72±13)%;燒傷原因有熱液、火焰、熾熱物體等,且在燒傷后8 h內(nèi)入院。選取同期4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8~69歲,平均年齡(47.0±7.9)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治療 患者在燒傷初期患者入院后妥善處理創(chuàng)面,盡量減少失血量,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對其進行嚴格消毒隔離;通過堿化尿液、飲食以高蛋白飲食為主,靜脈營養(yǎng)支持,避免腎功能受損。另外,患者入院后,給予積極抗休克治療、液體復蘇。常規(guī)行切痂、植皮手術(shù)。
1.2.2 輸血治療 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變化,根據(jù)患者病情、手術(shù)出血量等給予相應的成分輸血治療,復蘇膠體液主要輸注血漿,根據(jù)Hb、HCT值確定是否輸注紅細胞。
1.3 觀察指標 患者入院治療期間,在燒傷后第1、3、7、14及21天時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記錄患者燒傷后48 h、第3、7、14及21天時成分輸血情況,主要觀察紅細胞計數(shù)、Hb及血小板計數(shù)變化。同時對對照組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guī)、血液成分測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例組不同時間點及輸血前后血常規(guī)檢查與對照組相關(guān)情況 病例組患者入院時、燒傷后第1天時紅細胞計數(shù)、Hb含量、血小板計數(shù)、HCT值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除燒傷后第3、21天輸血后紅細胞計數(shù)與對照組相近外(P>0.05);燒傷后第3、7、14、21天輸血后紅細胞計數(shù)、Hb含量、HCT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燒傷后第3、7、14、21天輸血后紅細胞計數(shù)、Hb含量均高于輸血前(P<0.05)。血小板計數(shù)在燒傷后第3、7天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燒傷后第14天時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燒傷第3、7、14天,輸血前后比較(P<0.05)。燒傷后第21天時明顯升高(P<0.05)。見表1。
2.2 病例組不同時間點成分輸血情況 隨著燒傷后治療時間的推移,輸注血漿、紅細胞的量逐漸增加(P<0.05),燒傷后第7天,輸注冷沉淀、血小板的量較燒傷后第3天明顯增加(P<0.05),燒傷后第14、21天輸注量與燒傷后第7天基本相同,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病例組不時間點及輸血前后血常規(guī)檢查與對照比較(±s)
表1 病例組不時間點及輸血前后血常規(guī)檢查與對照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相同時間點輸血前比較,bP<0.05
時間 紅細胞計數(shù)(×1012/L) Hb含量(g/L) 血小板計數(shù)(×109/L) 4.14±1.02 133.75±34.94 188.2±117.61 0.組別 例數(shù) HCT(%)對照組 40 42±0.05病例組 51 入院時 5.52±1.15a 185.27±34.01a 282.47±127.30a 0.46±0.09a燒傷后第1天 5.17±1.52a 175.76±19.84a 232.08±68.72a 0.58±0.19a燒傷后第3天輸血前 3.08±0.92a 88.15±26.79a 95.14±74.26a 0.27±0.06a輸血后 3.82±1.22b 112.41±32.06ab 111.65±96.21ab 0.31±0.12a燒傷后第7天輸血前 3.12±0.47a 85.17±14.92a 94.25±47.31a 0.28±0.04a輸血后 3.61±0.37ab 105.10±9.59ab 126.89±50.98ab 0.29±0.06a燒傷后第14天輸血前 3.32±0.72a 82.18±23.81a 209.64±129.63 0.28±0.06a輸血后 3.75±0.48ab 107.16±10.82ab 225.72±115.35b 0.30±0.04a燒傷后第21天輸血前 3.31±0.86a 81.19±12.87a 331.62±256.74a 0.28±0.08a輸血后 3.88±0.60b 95.54±31.18ab 279.66±219.53a 0.27±0.09a
表2 51例病例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成分輸血情況(±s)
表2 51例病例組患者不同時間點成分輸血情況(±s)
注:與燒傷后48 h比較,aP<0.05;與燒傷后第3天比較,bP<0.05;與燒傷后第7天比較,cP<0.05;與燒傷后第14天比較,dP<0.05
時間點 血漿(ml) 冷沉淀(U) 紅細胞(U) 血小板(2.5×1011/L)燒傷后48 h 5250±3105 0.72±0.29燒傷后第3天 7308±3755a 7.60±2.90 2.79±2.14a 0.38±0.15燒傷后第7天 9952±4760b 11.42±4.30b 8.26±4.75b 1.25±0.60b燒傷后第14天 14725±7235c 11.42±4.30 24.32±6.92c 1.25±0.62燒傷后第21天 18506±8790d 11.42±4.30 35.09±12.18d 1.24±0.63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大面積燒傷患者燒傷后第1天紅細胞數(shù)、Hb濃度、HCT值較健康體檢者明顯升高(P<0.05),表明患者血液處于濃縮狀態(tài),尤其是紅細胞數(shù)、Hb濃度升高更甚。燒傷后第3天 Hb濃度和HCT值降低明顯,隨后的18 d內(nèi)基本處于此水平。因大面積燒傷會導致患者血漿大量流失,其流失量相對于紅細胞的丟失量更明顯,從而引起紅細胞數(shù)相對增高,但由于血容量減少,紅細胞絕對值變小,這種情況下,紅細胞數(shù)無法準確反映患者血液的濃縮程度,所以,大面積燒傷初期,患者HCT升高也無法準確反映自身血液的濃縮情況[2]。但在大面積燒傷初期,患者大量紅細胞造破壞,致使Hb游離于血漿中,但因游離血紅蛋白需結(jié)合血漿中珠蛋白后方可被肝臟攝取,因此大面積燒傷初期,患者Hb濃度相對穩(wěn)定,可較準確反映血液濃縮情況[3]。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面積燒傷患者入院第1天時血小板較正常明顯升高,隨后開始明顯下降,在燒傷后第21 d時又明顯升高,其原因是大面積燒傷患者在燒傷后30 min內(nèi)出現(xiàn)血小板活化因子升高,致使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隨著機體炎癥的發(fā)生及病情加重,消耗大量的血小板,致使血小板計數(shù)下降;另外大量液體外滲,血液濃縮等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而在燒傷后14 d開始,血小板計數(shù)開始上升,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細胞被破壞,細胞碎片進入血中引起血小板計數(shù)升高。
大面積燒傷患者因體液滲出過度,而其滲出主要成分為血漿,故對大面積燒傷初期患者,臨床治療上以血漿作為液體復蘇膠體液的首選[4]。大量輸入液體會稀釋患者機體內(nèi)的凝血因子,可考慮用新鮮冰凍血漿,可補充其丟失血漿成分,維持滲透壓,同時能較快恢復血容量,增加機體所需的凝血因子[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大面積燒傷患者在燒傷48 h內(nèi)主要輸注血漿,但隨后輸血量逐漸增加,需輸注多種血成分,包括紅細胞、血小板等,這是因術(shù)后創(chuàng)面持續(xù)滲血等所致,說明對大面積燒傷患者燒傷初期進行輸血治療非常必要。燒傷早期給予足量輸血能糾正患者貧血,改善其組織血液灌注,確保切切痂和植皮手術(shù)的安全,提高手術(shù)效果。
綜上所述,大面積燒傷初期進行輸血治療是必要且合理的,有效的輸血治療能糾正患者圍手術(shù)期的貧血,減少血量丟失,利于患者盡早康復。
[1]孫勇,王良喜,周宜芳,等.谷氨酰胺聯(lián)合烏司他丁對嚴重燒傷患者炎癥反應的影響.中華燒傷雜志,2013,29(4):349-354.
[2]趙小麗,張曉萍,郭萍,等.249例燒傷患者的成分輸血分析.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5,72(8):1060-1062.
[3]楊慧,蔡愛玲,陳鑫,等.嚴重燒傷成年患者用血情況調(diào)查.中國輸血雜志,2014,27(2):125-127.
[4]呂小英,孫光偉,王厚照.重度燒傷患者凝血指標及血小板計數(shù)變化的臨床意義.臨床軍醫(yī)雜志,2011,39(5):856-858.
[5]郭峰,梁勛,郇京寧.持續(xù)血小板減少癥預測嚴重燒傷并發(fā)膿毒癥的臨床意義.中華燒傷雜志,2014,30(4):295-29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4.021
2016-11-14]
463000 河南駐馬店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