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莉
齊白石(1864-1957年),幼名純芝,后更名璜,字瀕生,號白石,別號借山吟館主者、萍翁、三百石印富翁等。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從一個放牛娃、鄉(xiāng)下木匠,憑借過人的天賦,經過不懈訓練與探索,終成為后世景仰的一代宗師。齊白石祖籍湖南湘潭,他在老家度過了前半生,并在湘潭、長沙的文人圈中長期浸淫,轉益多師,在家鄉(xiāng)留下了不少生活印跡以及作品。湖南省博物自成立以來,即以保護湖湘文化藝術為宗旨,收藏了眾多湘籍名人、藝術家的手稿和作品,齊白石作品便是其中較為系統(tǒng)的一支。我館收藏齊白石作品近300件,涵蓋其各個時期的繪畫、書法精品,以及篆刻佳作,尤為珍貴的是收藏了不少他早年風格探索時期的木雕、篆刻及書畫作品。從這些作品風格的不斷變化中,我們可以一窺齊白石成長為大師所具備的天賦及付出的努力。
一、木雕
齊白石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詩、書、畫、印之大成,在篆刻方面更是自成一派,開辟了新的美學。他走上治印的道路是自身興趣使然,而其霸悍、渾厚的個人風格卻與其早年長期從事木匠雕花行當的經歷分不開,并且他在學印之初乃是“參用了雕花的手藝”自我摸索。在他所雕刻的竹木擺件或屏風等家具上.齊白石就已經效仿名章形式雕刻了自己的名號。我館收藏的齊白石木雕八仙人物槅扇(圖一),現存三扇,是存世齊白石木雕作品中工藝比較成熟的。
槅扇有外框,與外框連接的是窗格式裝飾。中心人物分別是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人物造型較為寫實,比例適中而略矮。面部為半浮雕,臉型近方,手部細秀。人物姿態(tài)生動,衣紋刻畫立體。這組屏風約雕于1882-1902年,為齊白石雕花木工出師后所作。該作品不僅技法高超,線條圓轉流暢,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流露出他獨特的審美——追求自然而不落俗套。齊白石的木雕師傅周之美的雕花手藝,在老家一帶很出名,尤其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更是一絕,齊白石不但學會了師傅的平刀法,還琢磨著改進了圓刀法。師傅夸他既聰明又用心,還常對人說:“我這個徒弟,學成了手藝,一定是我們這一行的能手,我做了一輩子的工,將來面子上沾著些光彩,就靠在他的身上啦!”因為師傅的提攜,齊白石出師后,因大家都很看得起,所以常去大戶人家做雕花。他白天干活,晚上畫畫,漸漸地,齊白石擅畫的名聲跟擅長雕花的名聲一樣在家鄉(xiāng)傳開了。直到遇到鄉(xiāng)紳胡沁園,在他的教導與鼓勵下,齊白石才真正走上了職業(yè)書畫家的道路。
二、篆刻
齊白石真正用印石刻印,始于1896年前后(32-34歲左右)。他在自述中提到,他曾誠心向長沙來的篆刻家求刻名章,卻受到怠慢,篆刻家?guī)状瓮普f他的石頭磨得不平,不給刻,于是他在氣憤之下連夜用修腳刀把石頭給刻了。這是他的第一方印,友人私以為不俗,自此便開始了樂此不疲的治印歷程??逃≈酰玫氖羌亦l(xiāng)盛產的楚石。楚石石質堅硬,并不適合篆刻,然而價格低廉,加上齊白石從事木工雕花鍛煉出來的強勁力道,使他不懼用此類石頭進行練習。當時他虛心地向本地精通篆刻的黎鐵安請教刻印之道,黎笑著對他說:“南泉沖的楚石,有的是!你挑一擔回家去,隨刻隨磨,你要刻滿三四個點心盒,都成了石漿,那就刻得好了?!比欢嫘υ捴谐鲋晾?,齊白石就是憑著把楚石磨成漿的鍥而不舍的精神,一步一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我館收藏有3方他的楚石印章,2方為較早作品,1方為中年時期作品。這幾方印記錄了他篆刻風格形成之前漫長而扎實的研習階段。
齊白石早期(1896-1905年)模仿的是浙派丁敬、黃易的作品,亦步亦趨,達到了“印奴”的地步。這方“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朱文印(圖二)刻于1897年,便是仿黃易的印極好的范本,細朱文挺拔秀麗。印側的邊款體現出齊白石的創(chuàng)造力,他用何紹基體行書刻出“一丘一壑自謂過之丁酉秋月”的款,筆畫飛動,這在白石的印章中是獨一無二的。年款旁還刻畫了朱文小印“齊氏金石”,甚有雅趣。
印面內容“一丘一壑自謂過之”,出自《世說新語·品藻》:“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僚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币饧粗x鯤自認為他的志趣在于山林,非比常人。齊白石選擇這樣的印來摹刻并作為自用印,也間接表達了他無意官場、寄情藝術創(chuàng)作的追求。
從臨習浙派得到篆刻門徑之后,齊白石又喜歡上了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轉而追求一種自然、平實的風格。而在臨習《天發(fā)神讖碑》的過程中,他的風格又發(fā)生了變化,此碑下筆多方、收筆多尖、轉折方圓并用的獨特篆法逐漸出現在他的篆刻作品中。我館所藏的“草間偷活”三面?。▓D三),便是他個人風格初步顯現的代表作品。
該印主面印文為“草間偷活”,左側而印文為“重游京師歸后”,右側面印文為“丁巳劫灰之余”。“丁巳”即1917年,是齊白石先生一生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這年春夏間,湖南政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zhàn),土匪趁機作亂,官避稅捐,匪逼錢谷,稍有違拒,巨禍立至。為謀生路,齊白石獨自北上,這是他第二次到北京。到北京不到十天,恰逢“張勛復辟”,段祺瑞出兵馬廠,他又匆匆去天津避難。待局勢稍微穩(wěn)定,他便從滅津回到北京,由友人家中搬到法源寺廟內。這期間,他與陳師曾成為莫逆之交;和老朋友“知詩者樊樊山,知刻者夏午詒,知畫者郭葆蓀”往來甚密。這便是“重游京師”的大致情況。齊白石在自述中提到:“到了九月底,聽說家鄉(xiāng)亂事稍定,我遂出京南下。十月初十到家,家里人避兵在外,尚未回家,茹家沖宅內,已被搶劫一空?!眱H樊樊山先生所贈序之詩草等保留下來。此乃“丁巳劫灰之余”。歸去的那段時間,兵亂愈發(fā)嚴重,“土匪明目張膽,橫行無忌,搶劫綁架,嚇詐錢財,幾乎天天耳有所聞”,齊白石被謠言威嚇,只得帶著家人匿居在紫荊山下的幾間茅草里,隱姓埋名,時刻提防,可謂是“草間偷活”。到此地步,鄉(xiāng)土觀念甚再的齊白石為了前途和生計,他選擇永久地告別家鄉(xiāng),定居北京。
齊白石自號“三百石印富翁”,但最開始積累的印石都散佚了,如他所感嘆的那樣“可惜這些印石,留在家鄉(xiāng),在丁卯、戊辰酉年兵亂中,完全給兵匪搶走,這是我生平莫大憾事?!睕]想到的是,這幾方楚石印居然在亂世中保存了下來,最后收藏在我館,不僅印證了齊白石自述中的點滴細節(jié),也向世人展示了齊白石早期的篆刻水平,為齊白石篆刻的愛好者、學習者及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齊白石自65歲形成個人篆刻風格之后直至九十余歲間,仍奮力治印,以大刀闊斧、商率雄健的風格,自成“齊派”,實現了“膽敢獨造”的理想。如這方為譚濟夫所刻的名章(圖四),作于齊白石85歲時。從印面上爽利勁健的線條看,完全不似出自耄耋老人之手。他吸取了三國吳《天發(fā)神讖碑》上粗下細“倒薤”(俗稱“倒韭葉”)的特征融入刀法,字形上則采用《祀三公山碑》的方硬漢篆,創(chuàng)造出一種縱橫有勢、粗拙蒼勁的印風。雖然,齊白石與他的前輩鄧石如、趙之謙取法的對象一致,但在手法上他卻脫盡窠臼,另辟蹊徑。
這方印章的篆法經過了精心的謀劃,“譚”字橫畫較多,就用交叉斜線來打破,“濟”字豎畫雖多,但注重了粗細、疏密的變化。“夫”字則較為方整。整體章法來看,三字分作兩列排布,“譚”字最復雜,字形也最大,但下部留紅較多,線條以橫向為主?!皾薄胺颉眱勺郑舷戮o密銜接,“濟”字略長于“夫”字,總體以豎向線條為主。兩列的線條在走向上形成呼應,印面紅白的對比強烈。而邊款也是齊白石典型的平實風格。整體來看,洗盡雕琢之氣,猶如鐵筆所書,有痛快沉著之感。
三、繪畫
齊白石生前曾說過,“吾詩第一,印第二,字笫三,畫第四”。繪畫被他自己列為末等,然而他筆下的仕女、花鳥、草蟲、水族卻備受世人喜愛。甚至談起齊白石的畫,無人不想到他畫的蝦。他筆下的蝦(圖五)將水墨技巧發(fā)揮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創(chuàng)造了雅俗共賞的經典。然而除了他個人風格的形成,齊白石對中國畫最大的貢獻在于開拓了中國畫的題材,將日用尋常之物,諸如瓜果蔬菜(圖六)、農具、秤砣、老鼠(圖七)等訴睹筆端,為繪畫注入了一股濃濃的生活氣息。
對于齊白石自身而言,他更愛寄情于山水。從40歲開始,在夏壽田等朋友的極力支持下,他四處游歷,“五出五歸”,所到之處便有畫稿留下,洞庭湖、華山、嵩山、小孤山、桂林等地的奇妙景物都成為了他樂趣無窮的創(chuàng)作,并編成了《借山圖卷》。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他的繪畫更多的強調來源于生活,畫風也漸漸有別于他過去臨摹的“四王”一路,注入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生活氣息。雖受到畫壇保守勢力的非議,但他堅持己見毫不動搖,顯示出藝術大師特有的執(zhí)著和堅忍不拔的品格。他反對宗派拘束和死臨死摹,常說:“胸中山氣奇天下,刪去臨摹手一雙。”
我館所藏的這幅《孤舟渡海圖》(圖八)畫上沒有年款,然卻是同類題材與構圖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畫面主體為浩淼的水波,遠處一孤篷小舟載一人于浪間沉浮,近景則為岸渚的一片樹林。構圖非常簡潔,用色清淡,傳達出一種蒼茫而又執(zhí)著的情緒。畫上的題詩真實吐露了他的心聲:“渡湖過海不知休,得遂初心縱遠游。行盡煙波家萬里,能同患難只孤舟?!饼R白石為擔負家庭的重擔,壯年時“五出五歸”,如詩中所云“渡湖過海不知休”。每行在物質及創(chuàng)作泉源、生活體驗均有收獲,可謂“得遂初心”,但畢竟如“孤舟”獨行,患難乏人分擔,自憐形單影只。初到京師備受冷落,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追求不與同儕相類,我行我素,毀譽任人,在藝事路途上豈不也如一葉孤舟?
這幅山水雖是齊白石中年所繪,卻足以代表他的典型風格:畫面生動、構圖單純、筆墨簡練,給人強烈的印象。畫面上的小舟、水波、樹林以及題跋構成了缺一不可的整體,不僅內容簡單到極致,筆墨也簡練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此這般,非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以及極其純凈空靈的思想情感不能為。
齊白石自稱因山水畫耗費心力太多,50-70歲年間懶于多費神思,曾在潤格中訂明不再為人畫山水,20年中畫了不過寥寥幾幅。這幅作于1925年(63歲)的《瀑布松林圖》(圖九),便是這少數中的杰作。
《瀑布松林圖》最突出的地方在于畫面布滿整紙,似乎是黑白灰共同演繹的交響樂。左上部題了一首詩:“造化可奪理難說,何處奔源到石巔。疑是銀河通世界,鼎湖山頂看飛泉?!边@首詩是他45歲時“四出”與郭葆生同游廣東肇慶鼎湖山、觀飛泉潭的舊作,而畫的便是在飛泉潭觀瀑所見景象。詩中形容瀑布非常雄奇且不可思議,從高高的石顛奔流而下,猶如銀河貫穿了整個世界。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感受,齊白石突破了傳統(tǒng)中國畫中“上有天、下有地”的構圖方式,將瀑布和山石從上而下布滿整個畫面,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畫面中有如帶的瀑布,有大塊的山石,并有遒勁的松柏掩映在流水和巖石之間。與其說齊白石畫的是流水、巖石和樹木,不如說他已經把這些自然之景抽象為點線而的關系,流水、樹干是充滿力量的線,而巖石是面,樹干上一團團的樹葉則是點。點線面的巧妙搭配帶給人無盡的美感。代表巖石的面墨色有濃有淡,顯示出黑、白、灰的變化,富于韻律。而瀑布的線條與樹干的線條相互穿插且充滿節(jié)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齊白石山水畫中這種大膽的滿構圖形式和畫面元素的提煉方法為后來的李可染、潘天壽所吸收,并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得以創(chuàng)作出更為濃墨重彩的國畫山水。
齊白石不但在篆刻上“膽敢獨造”,在繪畫上亦大膽突破,“衰年變法”中他一改冷逸格調,開創(chuàng)了“紅花墨葉”的經典畫法(圖十、圖十一),深受大眾喜愛,更被無數后人追摩效仿。
從木匠到大師,齊白石的藝術歷程走得踏實而艱辛。他以手藝人的靈一陛,讀書人的情懷,職業(yè)書畫家的身份,70年如一日地在藝術天地里辛勤耕耘。他對藝術的執(zhí)拗、對故土的眷戀、對自然的熱愛沉淀在心底,噴薄于筆下,創(chuàng)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獨特藝術風格。不論是他的篆刻還是繪畫都是那么天真直率、雄強大氣,飽滿的生命力是以感染每一個人,這就是大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