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
悟《渭川田家》之悵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這首《渭川田家》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該詩描繪的是渭水兩岸的農(nóng)村生活,讀完此詩,腦海中自然地浮現(xiàn)出一幅初夏傍晚的田園圖景。有那么些悠然,也有那么一絲惆悵。
首句一個“斜”字的巧妙運用,生動地勾勒出光影在傍晚的變幻,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也因此被渲染得深入人心,“窮”字既刻畫出深巷的空間感也將詩人深邃的目光表現(xiàn)得特別富有深意,夕陽灑在錯落有致的村莊,詩人目送牛羊歸村,直至巷子的盡頭。開頭這兩句一出,就已為全詩奠定了極高的藝術觀賞性,似電影鏡頭,景中帶情,既交代了時間地點,也饒有深意地點出了“回歸”一詞,與“斜光”描繪的情境相響應。接著,詩人看見更為之動容的情景:一位老人拄著拐杖倚在房門等著自家放牧的孩子歸來,溫馨且充滿了暖意;野雞在麥田里叫喚著,蠶懶洋洋地伏在桑葉上,似乎隨著日光漸暗,也要開始悠然休息了;農(nóng)夫扛著鋤頭從地里歸來,碰了面不由地聊幾句家常,熟絡的感覺讓人看了也跟著愉悅起來。見到此情此景,心中油然而生羨慕之情,如此閑適安逸的田園生活,令其無比向往。想著想著,好像想到了什么,卻突然之間帶著些悵然,詩人開始吟起“式微,式微,胡不歸(天黑了,天黑了,怎么還不回家)”,表達自身對歸隱田園,想要找到自己的真正歸屬的深切渴望。
本首詩前四句以詩人的視角,呈現(xiàn)其靜靜觀察下的一個鄉(xiāng)村普通傍晚。其目光之所至,切身之所感,全都充滿著濃烈的“歸屬感”。這夕陽西下的種種景象,皆為反襯,農(nóng)民在自己眼中的溫情與閑適,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襯出其在官場的孤獨與苦悶。最后一句可說是與首句的完美呼應,以《詩經(jīng)·邶風》中的《式微》再次將渴望“回歸”的心情表露無遺,成為全詩的靈魂之筆。
該詩可說是詩人人生一個重要階段的心境寫照,雖然落筆摻雜著些許孤獨感和悵然,但讀后并不覺沉重,反而透露出田園生活獨有的清新氣息,極富文學造詣的遣詞造句,讓讀者讀后心曠神怡,由衷感嘆。
《長沙晚報》 一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