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英國曼布克文學獎的“聲譽經濟”管理及其啟示

        2016-03-09 04:56:21芮小河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9期
        關鍵詞:文化

        芮小河

        (西安外國語大學 英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8)

        ?

        英國曼布克文學獎的“聲譽經濟”管理及其啟示

        芮小河

        (西安外國語大學 英文學院,陜西 西安710128)

        1969年啟動的曼布克文學獎調動了英國各種文化資源參與文學生產,促使作為象征資本的文學獎聲譽以較高比率轉換為經濟資本等,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學獎“聲譽經濟”模式。該獎管理者圍繞文學獎的“聲譽經濟”所創(chuàng)立的評審機制,維護了文學獎評選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并協調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使聲譽在參與者之間順利流通。此外,管理者還與具有大眾傳播基礎的媒體及影視業(yè)合作吸引公眾積極地參與曼布克文學獎,在全球培養(yǎng)英語文學讀者群,使文學獎成為英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手段。曼布克獎管理者在創(chuàng)新文化管理方面的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曼布克文學獎; 聲譽經濟; 管理; 象征資本

        當代英國的各類文學獎在民間廣受關注。全英兩百多個文學獎涵蓋了各種文學作品類型,可以滿足文學愛好者尋求閱讀指南的需求。英國的文學獎所產生的巨大社會能量,調動了出版界、圖書營銷商、讀者俱樂部、圖書館、書評界、教育機構等各種文學資源,影響著當代英語文學作品的生產和接受。眾多文學獎中,最具聲譽的是“曼布克文學獎”(以下簡稱“布克獎”)。該獎僅用了十多年的時間便榮登英國第一大文學獎的寶座,在英語文學世界贏得了較高的聲譽,其影響力僅次于諾貝爾文學獎,是英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布克獎的成功與其管理者卓越的經營管理密不可分。從文學獎的文化經濟角度來看,布克獎發(fā)揮了文化生產力的作用。管理者圍繞布克獎聲譽的確立、流通和提升不斷摸索出來的管理機制及策略作為成功經驗值得分析,可為中國的文學獎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 布克獎的設立及其管理性質

        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右翼勢力反對政府贊助藝術等公共文化事業(yè),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原則的主導下,英國政府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文化事業(yè),制定了減免稅收的政策來激勵企業(yè)贊助包括文學獎在內的各種文化獎。企業(yè)對文化獎進行贊助,一方面在經濟上可以得到一定補償;另一方面以此為契機,還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擴大知名度,可謂一舉兩得。英國企業(yè)爭相贊助文化事業(yè)逐漸成為常態(tài),布克獎正是在這一時期設立的。

        1968年,英國著名的文學出版社尤納森·坎普(Jonathan Cape)公司倡議設立一項文學獎以挽救處于低谷的文學出版業(yè),這項文學獎由英國的布克—麥克尼爾公司(Booker-McConnell以下簡稱“布克公司”)贊助,并以贊助企業(yè)名稱冠名——“布克獎”。布克獎歷史上有兩個企業(yè)贊助商:第一階段(1968~2001年)是布克公司;2002年至今則是跨國公司曼集團(Man Group)。布克獎啟動后,管理方始終把維護文學獎的聲譽放在首要位置,兩任贊助商也公開表示支持管理工作,以維護該獎的聲譽為重。

        按照規(guī)定,贊助商不能干預評選工作,卻可以參與管理事務。布克獎設立之初至90年代,贊助商、出版商、文學編輯代表等十人組成了一個管理委員會,負責設立、解釋大獎規(guī)則,并在每一年選聘評委組成評審委員會。布克公司總裁邁克爾·蓋因(Michael Caine)擔任了首屆管理委員會主席(1975~1995),“英國出版商協會”主席馬丁·高夫(Martyn Goff)則擔任了首屆布克獎管理總監(jiān)(1971~2005),兩人對大部分規(guī)則和慣例的確立發(fā)揮了關鍵作用。20世紀90年代,管理委員會擴大,吸收了作家、圖書管理員、銷售商代表,2000年后,又先后增加了媒體代表及作家代理人代表。如今,管理委員會匯集了作家、評委、媒體從業(yè)者、書業(yè)界人士、贊助商等十位文學獎參與者代表。除管理總監(jiān)外,其他成員均為志愿的兼職人員。

        布克獎管理方的管理目標十分明確:從每年在英國出版的嚴肅小說作品中評選出一部“最佳”小說,并且提高布克獎的知名度。管理方追求文學獎的聲譽,而非直接的經濟利益。他們竭力提高布克獎的文學含金量以樹立其權威性,同時還要使其在與其他文學獎的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然而,英國書業(yè)界設立布克獎的初衷是將其作為引導讀者消費圖書的工具,在促使讀者認可圖書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圖書經濟價值的生產。表面上看,書業(yè)界的目標與管理方的不同,但實質上二者卻是一致的,這是因為“聲譽”是文學獎實現價值生產、價值增殖的基礎和關鍵。文學獎一旦贏得了聲譽,樹立起權威性,往往能作為讀書指南,引導讀者消費圖書產品,從而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

        根據布爾迪厄有關象征資本的理論,“聲譽”是象征資本的重要形式,“它(聲譽)可以轉化為物質資本,信譽和權威可以增加財富”。[1]在文學獎的文化生產過程中,“聲譽”這一象征資本依次在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轉化為經濟資本:首先,在評選環(huán)節(jié),文學獎賦予入圍及獲獎作品殊榮,這些作品被認為具有高于其他作品的文化價值;其次,在傳播環(huán)節(jié),鑒于文學獎的權威性,人們接受評選標準,認可其所推選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的一些人還購買作品,成為消費者。于是,圖書文化價值的再生產及其經濟價值的生產得以實現。

        文學獎的文化生產圍繞“聲譽”這一象征資本進行,文化獎研究專家詹姆斯·英格利什(James English)稱之為“聲譽經濟”(economy of prestige)。[2]75文學獎的管理實質上事關“聲譽經濟”的管理。英格利什認為,文學獎的參與者們擁有不同形式的資本:贊助商擁有經濟資本,評委擁有文化資本、教育資本,作家擁有文化資本,出版社擁有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媒體具有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他們還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希冀通過文學獎這個“協商工具”將所持資本轉換為其他的資本形式,[2]9而使參與者們聯系起來的正是他們共同追求的象征資本——“聲譽”[2]11。評委憑借其擁有的資本成為文化權威人士,通過行使評審權使其權威得以體現并被強化;贊助商付出經濟資本,但借助文化獎的聲譽得到社會資本作為回報;獲獎作家提升其文學地位和聲望并得到經濟、文化及社會資本;享有盛名的文學獎具有報道價值,媒體通過對文學獎的報道,樹立其文化傳播者的良好形象和聲譽;讀者追逐“優(yōu)秀”文學作品,其對獲獎作品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文學獎聲譽的一個重要指標。于是,聲譽在從評委到獲獎作家,再到贊助人、媒體、讀者等文學獎參與者之間循環(huán)流通。

        聲譽流通是文學獎文化生產體系運行的一個基本原則。聲譽流通一旦中斷,就會發(fā)生連鎖反應。若評委或作家等文學獎參與者感到與某文學獎聯系起來是恥辱,損害其個人聲望,往往會發(fā)表公開聲明,與該獎切割,嚴重情況下將令該獎失去公信力。

        因此,為保障文學獎活動的順利進行,實現其價值生產與增殖的目標,管理方需要圍繞聲譽流通這一核心原則開展工作。布克獎的“聲譽經濟”管理有其獨到之處,在評審機制設置、與媒體合作、促進公眾參與等方面都多有創(chuàng)新,因而被視為“英國人的發(fā)明”。時光流逝,管理方在評選和傳播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不斷采取新的管理措施。

        二、 布克獎評選環(huán)節(jié)的聲譽流通管理

        布克獎管理方把維護文學獎的聲譽放在其管理工作的首位,并在評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立了靈活而又不失原則的評審機制。一般情況下,基本政策在制定并實施可行后,就作為慣例被保留下來。

        (一) 評審機制與聲譽管理

        為保證文學獎的評審質量以確立其聲譽,布克獎管理方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每年組成一個稱職的評審委員會。管理方非常看重評委個人的專業(yè)性和文化影響力,并特別要求評委會主席在全國具有知名度,能在頒獎典禮儀式上發(fā)表生動感人的演講。布克獎評委會由文學家、學者、文學編輯等具有英美文學背景的五名成員組成,其中,文學編輯多來自《泰晤士報》《衛(wèi)報》《每日電訊報》等英國主流報刊,學者則主要來自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英文系。布克獎評委的合法性在于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教育資本等。評委會的組成標準沿用至今。

        為了使評選結果具有合法性,管理方明確提出要保證評委會擁有獨立的評審權,由評委會全權決定初選、決選和獲獎名單。這一規(guī)則維護了文學的自律性,杜絕了外界的干預,從而在參與者中樹立了公平競爭的信念。雖然布克獎實行限額推薦制,由英國各家文學出版社負責提名參評作品,但評委具有“招選權”,可在初選時選拔任何未經提名的作品進入評選程序。贊助商作為布克獎管理機構成員之一,明確表達了尊重評委會的選擇。2002年,曼集團執(zhí)行總裁公開聲明:“我們不會影響評委的選擇,那些懼怕文學獎會在未來被贊助商所操縱的人們大可放心?!盵3]通常,管理方維護評委權威性的舉措包括對評委資格的認定,對評選結果無條件的尊重,以及證明評委的清白等。這些都通過媒體昭示天下,以贏得包括讀者在內的所有參與者們對文學獎的信念。

        布克獎管理方非常重視評選結果的公正性。通常情況下,文學獎的評選有賴于評委的主觀判斷,其評審的公正性很難量化。布克獎一直沒有明文規(guī)定評選“最佳”小說的具體標準,這給評委留下了發(fā)揮個人權威的空間。不過,在布克獎設立初期,管理方就提議以參評作品的經典性作為衡量其品質的重要指標。首任管理委員會主席蓋因提醒評委們,“最佳”小說應當經受得起時間的檢驗,“獲獎小說在20年間都在一流文學作品的行列”[4]。他還指出,文學獎評審的可信度不可以商業(yè)成功來衡量[4]。同樣,管理方的靈魂人物高夫也認為圖書的商業(yè)成功不能等同于文學成就,“布克獎頒發(fā)給年度最佳作品,與作品的流行程度和銷售額無關”。[5]管理人員們達成共識,文學獎評審的公正性體現在評選出的作品能否進入當代文學經典的行列。管理方排除商業(yè)因素干預、維護文學自律的管理理念符合專業(yè)人士的期待,這也是后者愿意擔任評委的基本前提。布克獎評選出了一批優(yōu)秀作品,20世紀80年代后,以《午夜的孩子》為代表的一批獲獎小說被奉為當代文學里程碑式的作品,正是在這個階段,布克獎一躍成為英國第一大文學獎。

        (二) 參與者關系的協調與聲譽流通管理

        為促進文學獎聲譽的流通和提升,布克獎管理方協調評委、出版社、作家、媒體、讀者等參與者之間的關系,考慮他們正當利益,以使這些機構和個人懷著對文學獎的信念積極參與其中。為使布克獎成為作家們希冀得到的文學獎,管理方強調評選的公正性。在布克獎的評選歷史上,知名作家與無名作家、英國本土作家與海外作家共同競爭,但名作家、本土作家在競爭中卻并不一定占上風。文學新人和英聯邦作家往往以其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獲得評委會的隆重推介。對作家來說,如獲得具有聲譽的文學獎意味著躋身當代一流英語作家的行列。如獲獎時還是無名作家的薩爾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等就是通過布克獎贏得了文學地位和廣泛的讀者群,同時獲獎者的文學聲譽和文化影響力又進一步加強了布克獎的聲譽。

        為了保障文學的自律性,避免市場經濟的干預,布克獎管理總監(jiān)高夫認為書業(yè)界代表不應擔任評委。1994年的獲獎小說銷售異常慘淡,招致英國書商們的不滿。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W.H.史密斯公司總經理兼“英國書商協會”主席代表銷售商提議,增設有圖書銷售經驗的布克獎評委,但高夫拒絕了該提議,“我們的規(guī)則是書商和出版商都不能擔任評委,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圖書銷售的影響”。[5]

        高夫本人出身書商,然而,作為管理者,他更多是從文學獎聲譽傳播的角度來考慮書業(yè)界的利益。書業(yè)界與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二戰(zhàn)后,英國書業(yè)界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國內文學生產的不景氣:讀者減少,市場萎縮。對此,他深有體會。[6]更何況書業(yè)界為讀者供應圖書文化產品,實際上承擔了布克獎的傳播工作。1980年,在布克獎評選結果出爐前兩周,曾掀起過“平裝本革命”的企鵝公司出版了六部入圍小說的平裝本,從而刺激了這些嚴肅小說的銷售,并把有關文學的爭論推向更廣闊的公共領域,提高了布克獎的聲譽。[7]因此,管理方認識到書業(yè)界正當的訴求應該得到滿足。

        管理方制定的布克獎的三輪評選模式使書業(yè)界獲益匪淺。70年代中期,在管理委員會中的一位書商代表的建議下,布克獎確立了4月公布初選名單,8月公布決選名單,10月選出獲獎作品并在頒獎晚會中當場公布的模式。這個模式兼顧了圖書的出版與發(fā)行周期,使書業(yè)界有機會圍繞這三個節(jié)點開展促銷活動:參評的、入圍的、獲獎的、因落選而具爭議的文學作品都可進行推銷。這一模式還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制造了評選的懸念,吸引了媒體的關注。整個文學獎活動像體育賽事一樣具有觀賞性,當然也更有利于書業(yè)界的促銷活動。曼布克獎改變出版社的發(fā)行周期。2015年,坎普公司出版主任丹·弗蘭克林指出,每年9月曼布克獎提名截止日期前是英國文學出版社發(fā)行嚴肅小說的高峰,“絕大部分新小說出版后直接銷聲匿跡,對有些小說來說,能夠進入文學獎名單是獲得關注的唯一途徑”。[8]

        保障文學的自律是確立文學獎良好聲譽的前提,而維護書業(yè)界的正當要求,則有助于建立健康的文學市場,為作家們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平衡商業(yè)與藝術的關系對文學獎管理工作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贊助帶給文學獎商業(yè)氣息,即便是政府設立的文學獎,獎金及評比、典禮費用等也是其運行必要的經濟基礎,再加上商業(yè)化的大眾媒體的參與,文學獎無可避免地具有商業(yè)活動的形式。因此,文學獎管理需要協調商業(yè)與藝術的關系。

        聲譽流通到讀者是文學獎的文化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讀者群的擴大是文學市場興旺的標志。布克獎設立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公眾對嚴肅小說的閱讀興趣,為達到這一目標,其評審需要顧及普通讀者的閱讀趣味。管理方擔心評委會完全由文學專業(yè)人士組成,可能會造成評委會的立場過于精英化,評選出的作品可能并不為廣大讀者所接受,于是決定在五人組成的評委會中引入一名代表“路人”的評委,通常為來自政界或演藝界的社會名人,旨在適當平衡專業(yè)人士的趣味。布克獎選擇的“路人”評委嚴格來說并非普通人或外行。這些名人往往有牛津、劍橋大學等名校英文專業(yè)的學歷。

        此外,考慮到讀者們在性別、年齡、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文學欣賞趣味不同,管理方有意保持評委會成員在性別、年齡、職業(yè)、政治傾向等方面的平衡,以使評選出來的作品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管理方照顧廣大讀者并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是旨在確保文學獎的聲譽流通到讀者,從而拓展文學獎的傳播范圍,提升文學獎的知名度。

        三、 布克獎傳播環(huán)節(jié)的聲譽管理

        在評選環(huán)節(jié),布克獎管理方盡量防范商業(yè)、政治等外界力量干預評選,但在傳播環(huán)節(jié),管理方則竭力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引進經濟資本促進文學獎聲譽的傳播和提升。從評選環(huán)節(jié)到傳播環(huán)節(jié),文學獎的文化生產轉變?yōu)樯a性的文化生產,聲譽象征資本向經濟資本轉化,實現文學獎的經濟價值的生產與增殖的目標。包括紙媒、電子媒體在內的具有商業(yè)性質的、重要的大眾文化傳播手段受到重視。文學獎通過大眾傳播手段加強與廣大讀者的聯系。

        (一) 聲譽傳播管理的體制化和專業(yè)化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布克獎管理方就與紙媒合作,苦心經營布克獎的公眾形象,使其聲譽得到逐步提升。管理方以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為榜樣,在評審過程中不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1981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直播頒獎晚會,觀眾達到50萬人次。之后,頒獎典禮電視直播形成慣例。典禮儀式的制度化將文學獎置于公眾視野,吸引公眾參與。從1983開始,頒獎典禮的第二天,《泰晤士報》等主流報紙就會在頭版刊登評選結果并附上獲獎小說片斷。由于獲獎結果在晚上揭曉,報社根本來不及等結果揭曉后制版,所以《泰晤士報》等媒體的做法是為頭版預先制作七個不同的備選版面,其中六個備選版面為六部入圍小說獲獎預設的消息,另外第七個備選版面是普通新聞,以防止萬一布克獎評審陷入僵局,出現無法選出獲獎者的情況。此外,管理方為了吸引媒體關注,圍繞布克獎的歷史設置了花樣繁多的周年大慶活動。

        1994年,布克獎聲譽傳播管理實現專業(yè)化,這一年,英國的弗·考爾門·蓋特(Four Colmen Getty)公關公司接替布克獎管理總監(jiān)高夫負責布克獎的新聞發(fā)布、頒獎典禮組織等事宜。該公司管理布克獎的文化形象,促使有關布克獎的報道從“文學”欄目發(fā)展到“專題”和“特寫”等新聞欄目。2001年,蓋特公司組織開通了布克獎的官方網站,根據該公司的統(tǒng)計,官方網站每年的訪問量達百萬次以上,布克獎新聞報道在全球的受眾則達到3億5千萬。伴隨著蓋特公司的專業(yè)化管理,布克獎聲譽傳播的范圍從英國及英聯邦向全球發(fā)展。

        在擴大布克獎知名度方面,綽號為“文學狐貍”的高夫功勞卓著。他非常重視與媒體溝通,懂得如何吸引大眾關注文學獎。20世紀70~90年代執(zhí)管新聞發(fā)布會期間,他有選擇性地透露幕后消息,如評委的優(yōu)柔寡斷、獲獎作家的不合作等,嫻熟地引導媒體曝光,產生了傳播效果?!皣烂C小說經常局限于報紙和周報的‘圖書評論’欄目,布克獎制造的新聞尤其是評委和‘小道消息’將文學世界展現給更多的觀眾/讀者”[9],布克獎評選成為英國民眾街談巷議的話題。管理方利用具有話題性的消息來吸引媒體參與,媒體報道則使文學獎競賽更具觀賞性,促使觀眾轉化為讀者。不過,這種做法的弊端是使文學獎庸俗化,不利于樹立其權威性。

        蓋特公司接管公共宣傳工作后不再使用透露內幕這一方法,2005年新任布克獎管理總監(jiān)艾恩·特立文(Ion Trewin)也盡量避免使用這一策略。蓋特公司和特立文不再像前任總監(jiān)高夫那樣有意放出評選內幕消息以博人眼球,而是與媒體合作將報道引向文學專業(yè)話題的討論,有意樹立布克獎作為當代“英國文學風向標”的形象,并向全球推廣。近年來,英國廣播公司增加了報道布克獎次數,在布克獎揭曉前一周,播出介紹六位入圍作家的短片及專訪。在頒獎典禮的前一天,還播出探討文學的專題節(jié)目。各大媒體圍繞布克獎發(fā)起一系列“當今英國文學狀態(tài)”(The State of English Literature)的討論,把眾多參評國家的文學作品聚集在布克獎的旗幟下,樹立了其作為文學價值的國際仲裁者的形象。英國文化界試圖憑借文學獎控制文化價值評判權,確立英國在英語文學世界的文化領導地位。

        為了傳播布克獎聲譽,管理方鼓勵媒體登載有助擴大其知名度的報道,尤其是圍繞布克獎小說的文學價值進行的討論,因為此類報道可強化該獎在文化價值生產方面的權威性。管理方還利用媒體的監(jiān)督力量防止評委做出不公平的裁決,從而避免因評委失德而損害其公信力。管理方的措施之一是在每年的初選、入圍、獲獎名單出臺時安排評委會接受媒體的專訪,由評委會主席帶領成員點評作品并公開其評判標準,以對公眾有所交待。管理方還鼓勵評委在評選結束后發(fā)表文章,對評選過程及參評作品進行深度分析。1981年開始,評委回憶、辯護、相互批評成為布克獎的常態(tài)化新聞報道。

        布克獎管理總監(jiān)高夫不止一次地公開宣稱,引起公眾爭議的是布克獎的評選結果。由于任何文學獎的評選都離不開評委們的主觀判斷,這種爭議是文學獎內在固有的現象。他指出,90年代法國龔古爾文學獎因個別評委與外界勾結而丑聞纏身,聲譽日下,但布克獎從未出現此類丑聞,公平評選是其成功之道。[10]

        (二) 跨媒介傳播手段的開拓

        從最初的紙媒到電視電子媒體再到網絡媒體,布克獎管理方與時俱進,借助各種形式的傳播媒介提升該獎的聲譽。2000年后,配合其全球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管理方還開展了與影視業(yè)的合作。影視業(yè)的受眾數量遠遠多于紙媒,管理方借助其大眾傳播力量擴大布克獎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布克獎打開局面后,歐美影視業(yè)就開始青睞布克獎小說了。根據獲獎小說《辛德勒的方舟》(1982)、《英國病人》(1992)等改編的好萊塢電影在藝術上為人稱道并取得了巨額票房。根據西蒙娜·莫瑞(Simone Murray)對布克獎在影視業(yè)的聲望以及影視改編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每年英美文學市場上發(fā)行的文學作品只有0.1%的微小幾率被改編為電影。然而,從成立到2009年,布克獎共計231部入圍及獲獎作品被改編為電影,比率高達21%~23%,[11] 110布克獎可稱得上是電影改編的“孵化器”。[11]105成功的影視改編作品進而又極大地促進了紙本書的市場銷售。一部分電影觀眾會購買原著閱讀。

        迄今為止,在改編電影中,根據揚·馬特爾(Yann Martel)2002年的獲獎小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改編的電影是在全球市場上表現最成功、受眾數量最多的。莫瑞指出,在馬特爾的作品被改編之前,管理方還沒有認識到影視業(yè)的傳播作用,但此后就有意識地與影視業(yè)合作,把影視改編小說作為宣傳內容,影視改編成為布克獎聲譽的一個重要標記。[11]1122008年,布克獎40周年大慶之際,管理方專門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舉辦了布克獎小說改編的電影影展。布克獎與影視合作是當代文學獎聲譽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

        管理方對文學獎傳播的重視實際上反映了其對讀者的重視。沒有讀者的參與,文學獎就會淪為自娛自樂的游戲,英國一些短命文學獎失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為了使讀者認可布克獎小說,管理方重視對獲獎及決選小說作品的宣傳。從2005年開始,管理方新制定的規(guī)則就提高了出版社投入決選小說的宣傳費用,增加至每部3千英鎊,并且要求出版社做出承諾,為獲獎小說追加不少于1千英鎊的資金作為廣告宣傳費用。

        英國公眾參與布克獎的范圍之廣及熱切程度之高是布克獎作為英國發(fā)明的一個突出特色。高夫承認文學獎存在天生的缺陷:一些沒有獲獎的作家在電視鏡頭面前公開表現其失望情緒,當眾蒙羞;只有一位獲獎者的限制致使許多優(yōu)秀作品與大獎無緣并被埋沒等等。然而,文學獎之所以繼續(xù)存在,有其合法性,因為讀者參與文學獎事關文學的生存:“像任何形式的藝術一樣,文學擁有讀者才能繼續(xù)生存。文學獎用公正的方式使讀者增加,瑕不掩瑜?!盵12]

        四、 布克獎“聲譽經濟”管理的啟示

        布克獎曾引起英國國內外文學獎管理機構的羨慕,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國家圖書獎主管曾專程前往倫敦,向時任管理總監(jiān)高夫求教如何激發(fā)公眾對文學獎的興趣。英國著名的文學獎如1987年設立的“英聯邦作家獎”(The 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1996年設立的“橘子獎”(The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2012年設立的“費里奧獎”(The Folio Prize)及1984年設立的視覺藝術獎“透納獎”(The Turner Prize)等,在評獎模式及爭取與媒體合作方面都參照了布克獎。

        目前中國已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由各級作協、文聯或宣傳部、文化部等官方機構主導的文學評獎體系,以“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為代表。近年來還出現了由出版社、基金會、媒體等民間自主創(chuàng)辦的文學獎,如“華語文學傳媒大獎”“路遙文學獎”等。文學獎的盛行引起了學界的熱烈討論,批評的主要矛頭均指向評獎程序及規(guī)則的混亂。尤其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這些國家級大獎近年來丑聞不斷,嚴重影響了文學獎的聲譽。作協領導、組織、作家作為成員來參評的體制具有“自我評選、自行分配利益”的嫌疑。[13]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文學獎的聲譽問題并未出現改觀的跡象。學者們認為中國文學獎需要改革評選制度,[13]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以重建公信力。[14]學者們雖然提出了針對評委及參評作家、作品的評選機制問題,但是卻不夠重視在文學獎體系中,管理者和讀者等重要因素。文學獎自身聲譽的確立、提升與聲譽在文學獎參與者之間的流通緊密相關。在文學獎管理方面,布克獎在三個方面具有可借鑒之處。

        第一,在文學獎體系中,管理人員屬于“中間人”行列,是保障文學獎運行的基本力量,其角色是在文學他律性和自律性原則之間的中間地帶。管理人員應具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以及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眼光。文學獎管理需要與時俱進,從把布克獎當作引導文學市場消費的工具到將其發(fā)展為“現代世界主要的文化力量”,布克獎管理者不斷創(chuàng)新其管理機制,以培養(yǎng)英語小說的讀者群,促進英國文學、文化的傳播,加強英國的文化軟實力。

        第二,從布克獎管理的成功經驗來看,文學獎的文化經濟順利運行的關鍵問題在于: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評審機制,在評委會人選、評選規(guī)則及流程方面實行有效的管理,以維護文學獎評選的公正性,確立文學獎的聲譽和公信力,保證評選出來的作品的品質;其次要考慮參與者的正當要求,保持聲譽在他們之間順利流通,并促進“聲譽”象征資本以較高比率轉化為參與者希望得到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等,以激勵其積極參與。

        第三,在文學獎的評選及傳播管理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評選環(huán)節(jié),管理工作側重維護文學獎的自律性,使評選工作不受外界干擾;在傳播環(huán)節(jié),可以在文學獎的宣傳、推廣活動中引入經濟、文化資本等社會資源。一方面要防止文學獎的商業(yè)化和庸俗化,協調商業(yè)與藝術的關系;但另一方面還是有必要開拓文學獎的傳播手段,與具有廣泛的大眾傳播基礎的傳媒業(yè)合作,有效地提升其聲譽。在促進全民讀書的同時,引導讀者對圖書的消費,實現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生產的最佳結合。

        [1]劉暉. 布爾迪厄的文學社會學述略[J].外國文學評論,2014(3):169-183.

        [2]ENGLISH J. The Economy of Prestige: Prizes, Awards, and the Circulation of Cultural Valu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FINK S. Bringing the Merits of a Sponsorship Deal to Book [N]. The Financial Times, 2002-10-21.

        [4]CAINE M. The Booker Story[M]∥Booker 30: a Celebration of 30 Years of the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 1969-1998. London: Booker, 1998,13-19.

        [5]LEES C. Booksellers Despair at ‘Boring’ Booker Novels [N]. The Sunday Times, 1994-10-02.

        [6]GOFF M. Literature in the New Decade [J].The Contemporary Review, 1980 May (1): 246-251.

        [7]FIRTH G. The Booker Prize [N]. The Financial Times, 1984-10-06.

        [8]Editor. All Must Have Prizes; Book Awards [N]. The Economist(US), 2015-07-11.

        [9]TREWIN I, GOFF M. Interview[M]∥Booker 30: a Celebration of 30 Years of the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 1969-1998. London: Booker, 1998,23-29.

        [10]MAY D. Limelight on Midnight’s Child[N]. The Times,1993-09-21.

        [11]MURRAY S.The Adaptation Industry: The Culture Econom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Adaptation[M]. London:Routledge, 2012.

        [12]GOFF M. Literary Prizes: Big Money and Glamour for Some [J]. Logos, 1991, 2(3): 152-153.

        [13]吳俊. 中國當代文學評獎的制度性之辨——關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之類“國家文學”評獎[J]. 當代作家評論, 2011(6):22-28.

        [14]羅長青. 新世紀文學評獎爭議現象述評[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 2015(1):84-91.

        [責任編輯卓禎雨]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Prestige” of the Man Booker Prize and Its Illuminations

        RUI Xiao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8, China)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1969, the Man Booker Prize has engaged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Britain into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transforming the symbolic capital of prestige into the economic capital at a high rate. The British mode of “economy of prestige” of the prize was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prize was centered around this mode.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management committee, the selection mechanism was designed to ensure the legitimacy and impartiality of the judge panel’s decision on the one hand, and to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ze participa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stige of the prize has circulated among the prize participants.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ors have cooperated with the media to facilitate the social visibility of the prize so as to get readers actively involved and expand the readership in the world. The prize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cultural exports of Britain.

        The Man Booker Prize; economy of prestige; administration; symbolic capitals

        2016- 01- 06

        芮小河,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文學博士,從事英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I206

        A

        1671-394X(2016)09- 0058- 06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国产人成在线成免费视频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中文字幕 人妻熟女| 在线观看亚洲你懂得|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的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一区| av在线高清观看亚洲|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午夜福利电影| h动漫尤物视频| 色和尚色视频在线看网站|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av迷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国产热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av区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看黄av免费网址|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狼色在线精品影视免费播放| 91偷自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综合| 亚洲天堂一二三四区在线| 亚洲av无码无线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av女蜜柚m| 中国精品久久久久国产| 男女啪啪视频高清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